第82次读书会《欲望与志气》整理稿
主讲:付雅丽
遗留问题:像唐瑶这样没有太多时间过来,但又不想放弃的人怎么办?
大家讨论后一致通过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解决:
1、自己对思考题的思索;
2、对思考题进行补充或推荐阅读;
3、担任督导。
三种形式任选其一,但每月至少参与一次。
正文
主讲:(原文略)其实我自己越看思考题越觉得有点混乱,感觉二者是可以合在一起的,我就一起念了,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啊!
思考题:1.我们从小到大总是被鼓励甚至要求“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志气”,可是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之奋斗的“理想”早已距离当年的“理想”越来越遥远,有时甚至背道而驰,这是为什么?2.梁老先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欲望与志气的区别: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可是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将两者分开,如果说这两者在人生中有交集,我们可不可以将二者分清楚,可不可以把欲望转变为志气,这会不会沦为一种空谈?
但是,越思考我觉得越二者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总是把欲望当作一个贬义词,但是,难道我们就可以说从小到大我们上学就是志气?或者说这是一种欲望?好像也不对。我就觉得我们所作所为的一切好像都是欲望与志气的一个交互的作用,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先生:就觉得二者容易混在一起)。所以我就越来越疑惑:我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源究竟是两者分开还是两者结合?然后越想就越疑惑,我脑子就成一团浆糊了,呵呵,希望大家一块儿来讨论。
临时再补充一题。我再一次读文章的时候,读到“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这句话,“当下”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我们应该怎么“把心搁在当下”,如果有时间希望能一起讨论。
主讲:我个人觉得欲望不应该是贬义的,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好像不是光有志气。难道我们的工作真的就是志气驱使的吗?好像我们也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不也是一种欲望吗?
杨卫:你认为让自己生活地更好这也是一种欲望吗?
主讲:对啊。只是有的欲望被人无限放大,然后变为了一种反面教材。但有的欲望可以激励我们更好地去做一些事情,那它就可以变成一个动力。所以我就很不明白。因为我觉得两者区分不开,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二者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我觉得欲望可以是一种动力,我们没办法像书上说的那样一定要把二者区分开。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产物。就好像我们所听说的“为中国崛起而努力”,这绝对是一个大志气,但有几个人能做到?反正我是不行。所以,志气真的是一个很虚无缥缈、很抽象、很树立丰碑的东西,但是具体要一点一点实现这个志气,免不了欲望一点一点地驱使。
全贞雪:我认为欲望与志气还是有些差别。欲望经常有具体的像,比如买房、晋级等,房子、职称是一个具体事与物。而志气就不是,没有明确像,例如,人的“向上之心”。“向上之心”属于一个人的志向,但不好归入到欲望。
欲望和志气两者都可以是奋斗目标,欲望“我要有……”就比较直白和清晰,所以感觉到它所驱使的力量也大。志气“苟日新”是内心的态度,没有具体的像,是一个内心中温和的原动力,力量可以不是特别大,但肯定很长久,而且跟物质没有太大关系。
杨卫(19分钟):欲望与志气在想法上没法区分,只能从行动上予以区分。欲望有时候让人很不冷静,在达到目标时要求“短、快”,要是志气,则会很努力、很踏实地去做事,更看重在做事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欲望更看重结果。二者不易分辨,重在我们自己的反思,不断省察自己内心反问自己做事的动机是欲望还是志气。
欲望是自己不太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会不断追逐。志气则是很明了自己要什么,然后可以为之做一定的取舍。
高傲:志气是有志于成,欲望是不断贪求一个结果。
曹凤娇:如何区分志气与欲望,如果之前难以区分的话,可以从实现之后的感受来看,比如在实现买漂亮衣服的愿望后,我自己只会兴奋一时,美好的感受只会持续一会儿,之后就又回到原点,没有积累成长的收获感。但是如果是实现了与志向相关的事,在自己志愿的道路迈进了一步,得到了一丝收获,自己的感受则会是由衷的喜悦,很充实的、很踏实的感受,会觉得自己又充满了前进的力量。
杨卫:《论语》中有讲: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我觉得就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能分别清楚这到底是志气还是欲望。
程璐涵:欲望与逐求相类似,志气和郑重相关。志气不会让我们有很大的起落。欲望、逐求就好像在做选择题,有比较心,可以通过不同道路去达成一个目的或者多个目的。而梦想、志气就好像在做证明题,更坚定。二者力量发出的位置不同。志气相对有些抽象。
杨卫:我曾经读过一句话:“可能有时会寂寞或心有不甘,“这真是我想要的吗?”每次发问都能听到一个很清楚的声音:“是的。”我觉得欲望是什么都想要,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志气则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愿意做出取舍。
程璐涵:
先生总结:刚才大家从关于达成目的的方式方法有没有道德操守、以及目标是大是小是具体的还是比较宏大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但是我还想问一个问题:以我们现在来看,欲望也好,志气也罢,哪个格局大一些?(大家回答“志气”)。可见是可以分得清楚的。“我要有一个好房子”和“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两者难道没有不同吗?差别在哪里?杜甫当时已经贫困交加了,可他没有想着自己要弄个大房子,而是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心胸与格局是怎样的?02年在做义工的时候,有位母亲带着女儿过来,她的女儿说我的志气到底是什么?我想种树,可要是种了两万棵、两百万棵树以后,我的志气就算是达到了吗?她很迷惑。我就说:如果你是抱着‘我想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绿色’呢?志气可以向下兼容。“我要看好每一个病人”“我要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要赚更多的钱”,这里面,哪个是欲望、哪个是志气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其实书中说得很明白,志气“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欲望是基于生理动因的追求。
你能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欲望吗?所以,我们要看这个愿望是要干什么,是满足自己还是满足更多的人!我为自己定一个目标“我要种二百万棵树”和“我要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绿色”,后者已经包括了前者。“我要尽我的能力帮助每一位病患”与“我要升主任医师”这二者能一样吗?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冷静一下,回到自己身体上,我们会发现,我们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有感觉。就像那个女孩说的,当她真的达成了这个目标,种了两百万棵树,那接下来呢?她又会陷入一种新的迷茫。所以我的祖父曾说:我没有职业,我有志业,就是希望中国好!所以他能做乡村建设就做乡村建设,能做文化研究就做文化研究,不能做研究就斡旋国共,减少战乱。就是希望中国好起来!所以他说,他没有感到失败,没有感到挫败。所以虽然很多事他都没能干完,但他没有失败感。所以心胸与格局是不是给了这个方面一个思考的方向?
如果我们做所有的事只是为了自己,那么即使口号再响亮,也不算一种志气。重在我们有没有勇气,有没有分寸把这件事想清楚。还是因为我们弄不清楚,所以就干脆稀里糊涂。
冯蕾:最近李娜退役,参加了一次“开讲了”的节目,其中一个学生针对以前她在获得冠军后并没有感谢国家的栽培一事提问她对“爱国”的理解,她说“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拿的是中国护照”,行胜于言。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冠军一定是为国争光吗?
先生:这个不尽然,关键是我们要有一种超越利害的价值取向。不是说得到冠军了就好,得不到就不好。所以为什么鲁迅说:跑到最后还没有放弃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得到冠军的人是中国的脊梁。因为前者有一种志向所在不服输、不妥协的精神。所以志气更多的是一种趋向而不是一种结果。当我们过多地用结果去评判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落入阴冷、狭隘的算计,我们就会过多去在意付出与结果是否平衡,然后去放弃一些事。这样就使我们不能坚持。就好像在临床上,你对病人很好,但病人不配合,那你这时候怎么办?就此放弃吗?就此改变初衷吗?当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很多的不公平时,我们怎么办?有什么东西能支撑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又好像是买房,钱本来不够,我们可以再硬努着劲儿买下来,但这真的愉快吗?这种喜悦能持续多久?它与在临床上治好病患的那种喜悦会是一样的吗?
成人达己本来就是一体,不可分的!而我们现在因为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让我们一定要把两者区分开。其实,当我们每个人都做很好的事情的时候,社会也会是一种很好的、向上的风气。就好像我曾讲过的出租车司机的例子:如果出租车司机内心怀有恐惧,他会把所有的人当贼防,他就不是open的、不是宽容的、不是温暖的,当他用这种方式待人时,能留下的也只能是同一类人。那么在他周围的人就都不会是好人。而因为他善待每一个人,自然人人善待他,他的周围自然找不到坏人。
当我们的正常主张和欲望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贬低得一文不值。很多时候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即使过程很复杂。
为什么古人那么严格地要求区分欲望和志气?因为如果是欲望,能修身养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根,让我们的心不能沉静,容易陷入一种逐求的状态,只是狭隘到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但作为人之为人的理性的、灵性的光彩呢?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超越一些东西,就好像以前总讲的有对与无对的问题。一旦陷入有对的状态,最起码就是着相了,陷入了一种欲望的境况里,堕入了一种自恋的窠臼。我们不是说要否定自己正常的利益和取向,而应该是一种共赢的状态。
程璐涵:
先生:我理解,但是我们还是得回到问题的根本:你的起心动念到底为的是谁?他对法律真正的热爱有多深?当我们真正在意我们想做的事的时候,我们有时候真的可能就不会太在意别的事情了,会更坚持自己行动的方向,而不是行动中的一些利益得失问题。他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声音。
程璐涵:
先生:还是要回到自己,你能不能hold住自己。Hold不住时,我们就开始向外归因——就是别人的原因导致自己的现状。但现实是这样吗?其实还是自己视野狭窄、心胸狭隘,说到底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这条道能走到底。就像我当初出来也没有任何别人的支撑,支撑我的就是既往的工作经验和挫败,以及从这些挫败中走出来的这些体验。所以你们会不知所措是因为你们没有这些失败的体验,你们输得不够惨,所以你们反而畏首畏尾,不敢有太多改变。所以为什么穷孩子苦出身的人反而更用功,更敢拼?因为他们已经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所以当你们不敢相信自己的时候就开始出问题了。而欲望有一个让我们相对爽的感觉就是它可以很低微,可以很快实现,比如买一盒巧克力。这会在当时给我们一定的喜悦,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能带给多长时间的快乐呢?它能否让我们真正说服我们自己、支撑我们更坚定?那么很快,我们就会觉得无趣。就好像我们买了宝马车,买完了又怎样?新的款式型号不断出现,你是要坚定地追逐下去吗?就好像现在的真人秀节目这么盛行是为什么?是满足了我们什么样的需求?其实本质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故而向外逐求。当我们自己对自己没办法交代的时候,我们就会向外逐求,从别人那儿找一个交代。所以,哪个能让我们内心中真正产生喜悦?快乐很容易,郭德纲就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喜悦不是呀!就好像你们帮助治好了一个病人,即使最后这个人最后什么也没说,你们一想到这件事内心仍然会有一种喜悦。所以我们要立足现实,好好想想真人秀满足了我们什么?如“爸爸去哪儿”“好声音”……这些节目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欲望在支撑着我们?像“爸爸”的节目是让我们想投射的东西得到满足,有自己想要的一份生活在里面:笨手笨脚的爸爸又不无爱心、热闹的场景、美好的风景……。所以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研究透了欲望。有人说:广告最大的着眼点就是让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有拥有的欲望。可如果你是自信的呢?那我们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思考。
欲望可以有,但不可以伤天害理、伤人害己。
程璐涵:我觉得要把欲望和妄念分开。
先生:欲望可以被升华。但志气和欲望肯定是两回事。“从躯壳动念”,基于生理的那种需求就是欲望。不是说欲望不好,但我们不能把欲望当志气。
全贞雪:兴趣、志向带来的快乐难道不是发自人的躯壳、人的生理吗?
先生:不一样。关键在于能否造福别人。受益者是不一样的。
唐瑶:我认同先生的看法,欲望和志气有区别。如先生所说我们不能以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欲望。我们是凡人,有七情六欲,欲望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可以的。同样,我们还要有志气,不能只生活在欲望里,这样人生才有方向,不能一直在逐求!有志气的人才会觉得充实。梁老先生在《自学小史》里讲他原本想出家,但是现实不允许,他后来结婚了。但是结婚并没有影响他的志向,没有影响他做那么多、那么大的事情。同时我也有另外一番思考:怎么满足自己的欲望。从我自己来讲,回到学校我突然有了一种危机感,因为没有那么多精力来接诊,所以原来的很多病人都不接了。原来在单位,有工资,工作稳定,那时来谈志气很容易,做一些传播针灸的事情,办活动,让师弟师妹来参加活动,让他们受益。然而我现在就不那么简单的想了,要上课,要接诊,还有个人问题要处理,自己很疲惫,要再做针灸的推广就不那么简单了。回想身边周围的人,大家的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是为了挣钱,为了生活,没有错的。那么怎么来达到有志气呢,我想在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得到满足以后,在这个水平上谈志气可能要好的多,要不然就是空喊口号了。
程璐涵:人总是要在满足了生理需求以后有余力才能去追求更高的心理的需求。每个人有不同的需求标准,即使在我们看来苦行僧好像没有需求,实际上他已经满足了他自己的生理需求。
78分钟
冯蕾:我们都强调价值观相符的人在一起工作,梅奥诊所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是以病人为中心和团队协作,一个部门的经理为了找到一个符合价值观的助理,不惜亲力亲为去做助理的工作,也会花时间等到招聘到适合的员工。
但是另一方面,让我们很纠结的是,价值观不能当饭吃,员工不能仅仅为了价值观而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去找老板要求加薪。作为老板和员工间永远存在着鸿沟,老板认为我为什么要给你加薪?或者你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或工作,而员工则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为了理想牺牲了很多。这是个人的欲望太大了吗?还是价值观在现实面前变得很苍白?
程璐涵:
全贞雪:谈到这里,我想起之前先生说的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各尽其责,却维持不了生计,那肯定是社会机制出了问题。
还有唐瑶说到的情况,我曾经也经历过,深有体会。我脱岗读博士的时候也出现过难以维持生计的问题,到了第三年我是借朋友的钱填补亏空,直到上班后一年半,我才还清债务。当时的生活是苦的,质量肯定比之前工作时差很多,但甘愿受这种苦是为了以后更好。这可以说也是志向,为了以后行医路不受琐碎事务的牵绊,心甘情愿放弃眼前的欲望。有些同事不喜欢自己的岗位和职业,但一直因为害怕生活质量的下降,不敢尝试新的职务,也不敢重新回到校园给自己升级换代,结果就是永远生活抱怨中。所以志气会来的远一些,不是分分钟就能解决的。
先生:其实还是看格局。性格决定命运。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格局、眼界就会影响我们的抉择。就是要看我们相不相信这条路能走得通。我转发过一条信息,主要是讲革命派和改革派的区别。革命派只要揭竿而起,推翻旧有的制度就好。改革派则是要靠技术,逐步地、有条不紊地、逐步去改变,不能一蹴而就。如果能一下子就改变只能是一个神话。而神话是产生在一个人类内心脆弱的年代,他们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甚至说已经放弃了,然后用神话来满足内心的一种期待。
我祖父总说:我是有志业,没职业。只要内心有这种追求,我们总是可以继续前进的。这种追求是内心渴求的一种自然流露,而不是某种刻意的、做作的做法。更不是要活着自恋中,认为我就是这样,你们就得给我让路。所以回到我们问题的本身,来做一个解答:要分清欲望和志气,不要回避欲望,要尽可能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升华它。更不要希望别人分分钟做出改变,而自己原地不动。所以我们能不能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有信心、有信任,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给我们自己积攒福德。
主讲:时间差不多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不过今天临时加的问题没有讨论。如果大家有兴趣咱们就放在下次读书会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