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次读书会《谈音乐、谈戏剧》、《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主讲:冯蕾、全贞雪
第三题
梁老先生在文中用很多笔墨阐述艺术是远离现实的,而现实的危险就在于太多理智,太多算计,使生活落于阴冷、沉滞、麻痹,把一切都化作手段,生活不能于当下得到满足。大家对此是如何理解的?眼下的中国就是一个功利的、将一切都化作手段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应当如何自处?
梁老师:
文革后我叔父去认领祖父抄家抄走的东西,找到一张程砚秋主演的《庚娘传》的黑胶唱片,编剧是我的曾祖父,就领回来了。这件事很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习俗是利用戏剧形式来熏陶群众的。戏剧在那个时代是跨越文字的,戏剧所宣扬的文化在那种识字率较低的社会里不断传扬。我祖父那个时代也是这样,结婚、生子等重大活动都要请剧团来演戏。站在那个历史节点理解他对戏剧的期盼和看法。
在没有电视时,戏剧是最吸引眼球、最通俗的娱乐形式。
冯蕾:
戏剧应是让人满足于当下,但是我最近几次参加音乐会的感受都很尴尬:一次为赶时间接孩子和别人蹭车了,结果对音乐会的愉悦的期待都没了;最近一次因为和孩子的拉扯,结果把钥匙锁在屋里了,一家人听音乐会的心情又搞得很糟糕。这两次经历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对戏剧音乐的全然地投入的感受却得不到呢?和现实的脱离反而被现实羁拌。
曹凤娇:
我喜欢短暂脱离现实社会的感受,听演唱会、看舞蹈等,不是现实中必须要做的事。当你和演出产生共鸣,能感受到身心的愉快,满足在当下的感受中。不过,当我真的出来时,感觉和现实的差距超级大。
全贞雪:
大部分情况下看电影、戏剧都是为了消遣去的,没有很投入的强烈感觉。到底要多么投入?还是只要消遣就好了,我也不太清楚。
杨卫:
我是能从音乐戏剧中感受到一种轻松,停止思考,让紧绷的头脑放松一下。有一次去寺院也是这种脱离现实的感觉,暂时抛开现实的苦恼,是一种放松充电的感觉。
另外,自己经常被一些戏剧、故事所吸引,电影里的爱情很令人向往,等自己长大了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再看电影时就不会再往自己的生活里带。
最近看了一部《沉睡的魔咒》,改编于《睡美人》的故事。但在这部电影中,公主沉睡后,她喜欢的王子并没能吻醒她,而吻醒她的是给她下诅咒的女巫。下诅咒的女巫在公主清醒时做了公主的教母——这部电影的哲理是:拯救世界的既是暴君又是勇士,人物形象不再那么简单化,不像以前的童话故事,好人就是好人,公主永远被王子拯救,故事不再简单,不再宣扬爱情,还宣扬亲情,不至于像我们小时候被童话种下过于简单的梦。
潘爽:
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谈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的演变。早期是白雪公主,完全依附于长辈,单纯至极,弱小又无脑。接下来的灰姑娘,小美人鱼,开始有意识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追逐自己的梦想,不过梦想都是和男人有关,依然依附于男人。到最新的一部电影《冰雪奇缘》,男人完全成了配角,主角是姐妹俩,主线是姐妹感情。这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再依附于男人。迪士尼的公主电影,记录着社会文化的变迁。
程路涵
你觉得孩子们去看了《沉睡魔咒》之后能完全理解么?我记得我之前在《必要的丧失》里面读到过,孩子的认知里是没办法统一好妈妈和坏妈妈的形象,认为那是同一个人。所以说孩子的世界都是黑白分明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没有既好又坏的人,所以说原版的一些经典童话其实是符合孩子的认知的。所以像《沉睡魔咒》这样弄出一个既是暴君又是勇士的角色,孩子看了脑子就乱了。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成人童话,孩子是很难接受的,现在很多童话都被改写成了黑童话以便给成人看。
梁老师:
大家还记得我曾发给大家看的希特勒的几幅画作,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水准,说明仅仅用艺术的水平来判断人品的好坏,好像不行。
在童年阶段必须解决两级分化的问题,婴儿会咬母亲乳头,很痛苦,但不经过这个阶段他就无法成长。如果一上来就给孩子看很成熟的作品,也是一种跨越,对孩子并不适合。
冯蕾:
是不是我们追求音乐艺术过程的本身就有些功利?
梁老师:
并不是看完张思德、雷锋就会变成他们,最让人痛苦的是,你的内心深处会明白这是别人强迫你去做的,即使是学雷锋也不能强迫。人有不做好事的自由。对孩子的引导要注意,
对“催眠”的翻译很不好,实际是绕过人的意识而对他施加影响,踏雪无痕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没有感觉到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曾有社会学家谈到,现在教育最糟糕的情况是在受教育者面前大声宣称,往往会受到被教育者的反感。
润物无声的教育的一个最好的案例是我的一个朋友,叫张思明,他给我女儿代过一堂数学课,这堂课我女儿说定理记得特别清楚,原因他写得一手漂亮的镜像字,重要的定理他都用镜像字来写,孩子们记的时候要特别关注,无形中让孩子们记住了重点。
第四题
梁老讲到非礼乐不能兴国,什么样的礼乐可以令中国复兴?
梁老师:
我想打个叉,你们觉得二战电影中哪个国家军队的服装最令人印象深刻?大家会说是德国,他们的VI、CI设计就类似于这种“礼乐”,他是绕过人们的意识对人施加影响,你说他是催眠也行。包括广告,是让你产生自卑感的艺术,也是绕过你的意识。
潘爽:
我前段时间看了部队剧团的一部新作,讲述一个司令勤奋工作、廉洁自律、关爱战士、大公无私,最后牺牲在岗位上。演的很感人,掌声雷雷。由于是内部试演,所以观众大都是部队家属。结束后,我发现家属们衣着时尚高端,各种名牌包包云集,而门口停的名车也比比皆是。于是我就在想,这些“富有”的部队领导和家属们,看着这部讲述一个廉洁清贫的部队干部的故事,也能激动得不断鼓掌,那该是怎样的心态?
梁老师:
姓杨的这位导弹司令我知道,还去过他的母校,但很多军人虽然感动,却不想像他一样。各种声光营造了一个有限的封闭的空间,但出来后
全贞雪:
我爱人前段时间拿回来一份被停掉的最后一期报纸,讽刺文学艺术、人民代表,但文中有一句话“中国现代没有一个艺术家,唯一可以称为艺术的只有《东方红》”,即便这么有质疑精神的作者仍被“催眠”了。
我们总说“礼崩乐坏”,到底礼乐是什么?有一天一位懂音乐的人,一听音乐就能大概听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如中国的1和5较多,属大调音乐,而日本多3和6,比较柔和。可能我们国家的国歌,传递积极正向的情感。像天坛那类古乐让人感觉很庄重,是不是更强调了一种规矩和秩序,大概代表着一种复兴。
冯蕾:
中国的古乐是怎样我们都不知道,但我觉得现代社会最有形式感的是宗教音乐,当大家带着特定的心情在特定的地方一起唱这种歌时,就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净化。
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当那个小偷想尽办法想被投入监狱,但在教堂赞美诗的歌声下得到净化,也是这种礼乐对人所产生的教化的作用(也是绕过人的意识)。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三题: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思想上因受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举动有哪些?
潘爽:我觉得影响还是非常多的。我仔细回顾了一下,举几个例子。一个是,中国人倾向于求同而不是求异,忍受不了异己、异议带来的心理压力,一般不相信持不同观点的人能友好相处。我从小大大也是这样,极强的从众心理,别人都夸性格随和,老好人,现在看来,就是极度缺乏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还有一个,是我上学以来的习惯,见到老师就鞠躬,而且是90度的躬,从小学敬到高中,后来到了大学,依然这样鞠躬,大学老师们要么诧异,要么别扭,于是慢慢我由鞠躬变成了打招呼。我想这类习惯的养成也是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长幼尊卑、尊师重教的观念有关吧。
易中天说,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他在一次演讲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各国人在餐厅喝咖啡时发现了苍蝇。英国人,非常绅士,咖啡未动,苍蝇继续漂浮在杯中,英国人掏出5英镑放在杯子底下,默默地离开,他要用沉默和优雅来表示抗议;日本人,很专注于细节,顿时生气,找服务员理论,将他们管理有问题,卫生有问题,给餐厅做分析;美国人,用指尖将苍蝇黏出来,叫来服务员,乐呵呵地说,在我们美国,咖啡是这样喝的,先准备好咖啡粉,冲入开水,加几块方糖,最后还要一小碟苍蝇随意添加,他们要用幽默来表达不满;到了中国人,直接冲服务员喊道“叫你们领导来”。这说明,中国文化观念里面,家长说的算,领导说的算,也就是“家天下”的理念,而不是个人选择,个人负责的独立人格。
全贞雪:曾经听曾仕强讲课视频说,外国人信奉的是“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既然我跟父母同样是上帝的孩子,我跟父母生来平等,所以很少谈孝道。如果不喜欢父母,完全可以不请父母参加自己的婚礼,旁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在中国则不然。“子女乃父精母血所生”,要父慈子孝,结婚等人生大事可不能自己做主,一定要听父母的话,甚至婚宴上的主要宾客是父母的朋辈,而不是自己的圈子,婚礼就是为父母给个交代才办的。可见理念不一样生活不一样。
程露涵:外国人的常用同一个名字,比如路易一世、路易三世之类的。外国人似乎是因为喜欢和敬重才继续使用自己父母和祖辈的名字,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则很少见。
全贞雪:在中国敬重是要束之高阁需要膜拜,所以是要避讳,因为敬重我们不敢用祖辈的名讳。而外国人则既然喜爱和敬重,就希望自己经常想起,所以就直接取相同的名字。在中国“不用”是代表尊敬,在外国“常用”是代表尊敬。
梁先生:国外可以把特别怀念的祖先的名字用到宠物身上,可在中国这表着羞辱。
此外,经过60 余年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媒管控之后,给民众群体带来深层的无意识的洗涤,以致建构了集体的无意识。民众的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严重短缺,很多问题解答漏洞百出,但我们都很想当然的接受了答案。例如有关倭寇问题,历史课上我们所学的倭寇是明清两朝一群日本浪人漂洋过海潜入我国沿海地区,烧杀抢掠,甚至攻打城池。按性质上讲,倭寇相当于海盗,可是一般海盗都在海上作案,很少潜入内地,即使潜入也是抢劫为主,更不太可能攻打城池。因为只为钱财,费如此大的功夫是不合算的,其中肯定有蹊跷。有史料表明,倭寇中的日本浪人比例不到20%,其余的人都是原先生活在我国沿海的百姓。嘉靖年间倭寇之乱最重,由于朝廷实行海禁,沿海生意萧条,百姓没有活路,落海为寇。逐渐侵占沿海各个岛屿,最终立足于日本,又怕朝廷会诛九族,直接打扮成倭人。倭寇泛滥,朝廷就诏安倭寇头目,诏安之后朝廷不讲信义直接杀掉头目,于是乎为了报仇倭寇组织起来攻打城池。因为城池代表着政权。政治黑暗盗匪四起,80%都是自己人的劫匪组织能叫倭寇吗?可见这与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相差甚远。我们的知识基础建构就已有扭曲,如此长期催眠下我们将来的意识形态如何十分令人担忧和恐怖。
即使封建王朝爱国和忠君的区别十分模糊的情形下,对于士大夫来说内心的支撑还是道统,如果认为与道统相悖,统治者的统治是要受质疑的。“社稷为重”是连皇帝都不得不承认的真理。绝对禁止质疑是很可怕的禁锢。在这种禁锢之下,人们会害怕自己会是错的,战战兢兢,于是乎更没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也是集体无意识状态。
凤凰卫视讲,在70年代武汉要派医疗队去非洲,被派去的医生竟然不知道自己将被派遣,直到他远在乡下的父亲来告诉他,他会出国。为了审查被派遣人员,纪律检查组暗地里去他的祖籍调查背景4天4夜。得知消息后,他向医院证实消息属实否,医院回答“该你知道的要知道,不该你知道的不要知道”。完全没有个人的存在和对个人的尊重。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就会习惯无孔不入的干涉和审查,如此的环境下又如何培植士人的精神?托洛茨基曾经说:“在一个政府是唯一的雇主的国家里,反抗就等于慢慢地饿死。‘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旧的原则,已由‘不服从者不得食’这个新的原则所代替。”
在80-90年代对有关梁漱溟的内控比较紧。李文惨案4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时,曾经亲赴昆明调查李文惨案的梁漱溟连请柬都没接到,因惨案害怕躲到美国领事馆的民盟负责人却被邀请参加纪念活动。这难道是疏忽和失误吗?这是设计。即使梁漱溟曾经喊过有利于当的“国民党的特务,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在这里等着你”,当被认为他的某些事迹有碍宣传时,所有的真相对当有利的还是不利都一同被掩埋掉。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文化中“有对”超越“无对”的例证。
冯蕾:中国文化没有断代始终传承着,而且一直比较看重文化。虽然现在“士大夫”精神是少了些,但这会不会只是短暂断裂呢?
梁先生:这个不太好预计。士大夫的精神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存在的意义,也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但在任何阶段还是要始终倡导人格的独立,不管将这些人格独立的人称呼为“士”与否。
冯蕾:另外一个,我很佩服中国的民族性,世界上很难有包容如此之多的民族却没有分裂的国家。中国是怎样做到了大一统,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引起各种种族及宗教战争?
梁先生:儒家文化一直不要求崇拜某个人,包括孔子,始终在强调要相信自己的内心。所以没有很多具。体形式上的束缚,十分形而上所以统一起来比较容易。梁漱溟讲过中国文化的特点,几乎没有宗教的生活和循环往复的朝代更替。
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他应该有他的内在机理。就像蟑螂不管我们讨厌与否,它的基因先进与否,它的物种延续至今肯定有它的合理性。
关于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心灵的复兴,还是要每个个体关注自己的理性。每个人把自己管好,社会一定比现在好。
现在贪官百出、极端事件频发说明社会在生病。以前祖父在山东邹平办乡村运动,以教育代替行政,结果当地的盗匪少了,要么都跑到旁边的乡村去,要么从良,警察的数目也缩减了一半。盗贼四起肯定是因为政治不清明。经济层面上如果当农民比当盗匪收益多,肯定大多数人也就从良了。可见这里不是“有对”的,不是因为警察多,盗匪减少。
科学社会主义的缺点在于用科学即“有对”的方法捏合管理,在于人的问题上机械的整合是肯定出问题的。比如沿海走私产品很多是国货,国货出了国门退了税,走私回国便宜些卖。费尽周折说明我们的税率之高,穗率高有代表行政系统的效率低下。
全贞雪: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样式,生活在文化中、习惯于文化中我们又常落入集体的无意识状态,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潜移默化,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机械的影像,要摆脱机械的生活则需要我们人格的独立和理性的思考能力。关于文化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有关文化主题的读书会到此结束。
完毕
201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