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次读书会个人思考及发言整理
潘 爽
2014年6月4日星期三
读书会的时间长度没有变化,可是我觉得信息量越来越大,大概是我越来越走心了。
一、这次读书会第一部分是检讨自省。
事件是由节前冯蕾在群里的一个提议所引起的。我看到信息后,响应了提议后就睡下了,结果凌晨4点起来上厕所,看到了先生义正言辞的留言,惶恐不已,然后就失眠了。我在看到留言起初的想法是,诧异先生的反应是不是过于剧烈了。然后反复读先生的留言,思考反省,终意识到问题所在。如先生所说,没有遵守秩序,容易被新事物吸引,缺乏独立思考,对自己还是没有办法。
冯蕾用奶酪法则分析了自己这次行为的三个动因,包括自己主观上是很向往周其仁的讲座、这次读书会正好赶上是她主讲、自己处理问题还是不够成熟等等,真挚诚恳,让人感动。尤其是她提到,她意识到让先生失望和内疚时,甚至想是不是只剩下退会这一条出路了,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我在看到先生的留言时,也闪过这样的想法,深深自责,不知所措。但是冯蕾最终决定要继续留在读书会,因为她觉得正视问题的原因,引以为戒,并且开诚布公地和大家交流,才是真正体现读书会的价值。她深深感激先生直击问题,虽然内心当时几乎无法承受,可是没有阵痛就没有成长。我看到了她对待自身问题的郑重的态度。
先生深度分析了这次事件。先生说了四个方面,我没有按四个方面记,脑海里记下的是若干个关键句以及自己的理解。
1、“术和法,比道更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形式容易给人更直接的感觉。这也是我多年以来浮躁沉不下的根本原因。不能够深入自省,总是浮于形式。于是越来越飘,越来越不知所措。
2、“新事物更刺激,可是刺激来的快消失的也快。”唯有长久的坚持和积累,才会获得持续的力量。我一直以来都知道,我就是需要新鲜感,不断体验新事物。表面上还是找得到好处的,比如,点菜的时候我会选没吃过的菜,变换口味;比如,因为不断尝新而锻炼了胆量;比如,容易接受新观点,容易和新朋友熟识,容易融入新环境……可是,正如先生所说,新鲜感带来的兴奋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依然空虚迷茫。这也反映了我的贪婪,遇到新的有益的就想立刻抓住。结果什么也没有抓牢固。
3、“圣人畏因,凡人畏果。总是用结果评价人,最终会让人行为瘫痪而缺乏行动力。比如过于重视孩子的分数,孩子会不敢学习进而放弃学习。过分强调医生必须要治好病,医生只能倍感压力无从治疗。”
4、“民主自由的核心,是对秩序和规则的遵守。”读书会的章程是大家共同商定的,是民主表决的。既然是大家制订的,就应该共同遵守。而不是随口一说朝令夕改。由此,我想到最初陈阳和我介绍读书会入会规定时,我内心颇有忐忑。因为有着很具体详尽的要求和程序,包括自我介绍、为什么加入读书会、读后感共计三篇文章,并阅读博客的文章,阅读至少一遍《朝话》,入会前介绍人要介绍其情况,大家表决是否同意其入会,入会当天本人要朗读或介绍入会申请。可是我入会时,我听了上一期的录音,陈阳介绍了我的情况后,并无表决。我有提交文章,并阅读了两遍朝话,可是入会当天也没有当众朗读入会申请。这就说明,大家还是没有严格遵守共同制定的章程。
5、“学会通过丧失来成长。不要贪。要能舍。”这句话让我久久回味。我太放不下了。害怕失去。内心希望得到全部,理智却要表现得洒脱大度。最典型的就是求偶的态度的转变,起初我所勾勒的老公形象,就是才貌双全,死心塌地爱我,事业成功,谈吐优雅,社交广泛,还要比我高……于是我多数时间是藐视身边的男士,不屑一顾。终于,我有了危机感,开始决定重置位置(之前写的是放低姿态,意识到不妥,还是一股自以为是的劲儿)主动表达,结果老天眷顾我,让我认识了老公。他没有所谓成功的事业,没有所谓广泛社交,没有所谓的口才,他有的就是珍爱我的心、正直善良的人品以及和我聊不完的话题,于是,我决定嫁给他了,是闪电决定。这件事让我的思想有了转变,开始真正去体会“舍得”的含义。
6、“学着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行其所当行。避免得失心。”我的成长岁月里,一直看重的是结果,以结果为导向,严重的得失心。所以这句话也许我要体悟许久许久。
二、读书会的第二部分是冯蕾主讲的音乐和戏剧。
先生讲到他的祖父梁老对音乐和戏剧的喜好,说梁老喜欢元代倪瓒的画作,仿佛已入画中。喜欢余叔岩的老生,喜欢四大名旦里的程砚秋。喜欢恬淡的感觉。我也去过很多地方的博物馆、展览馆,但是看画作、墨宝时,真的理解不进去,顶多看看标题、内容。也去看过实景昆曲《牡丹亭》,咿咿呀呀没法理解,忙着拍照发微博,以显示我在欣赏高大上的东西。我小时候还学过绘画和书法呢,不过都是一年左右的光景,浅尝辄止。人无思想,便很难和艺术产生共鸣和碰撞吧。
先生说,当你想固定和稳定时,其实只是固定了自己。人要学会的是放飞心灵。正所谓“君子不器”,儒家的理念就是“不认定”。这几句话,我尚未完全消化,这里暂且先记下来。
我回顾了一下我看过的电影和戏剧。其实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音乐观和戏剧观,那些音乐和戏剧最多带来的是感触,哦,还是有一部电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的,《蝴蝶效应》。因为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后悔,直到看了《蝴蝶效应》,我突然明白,这个世界倘若真的给你机会去后悔,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更加糟糕。所以,人要感谢你的每一段经历,尤其是失败的经历。人要学着向前看。还有一部电影《骇客帝国》,让我一度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感到质疑,原来这个世界可能就是按照一套法则在运行着,就像傅里叶变换的核心思想,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是由固定的元素形成的。我学着跳出自我的框架来看待发生的人和事,学着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
对于音乐,我和多数人一样,就是喜欢就听,没有固定的类别或派系。是阶段性的迷恋。比如,一个阶段因为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迷上了林海的音乐;一个阶段因为心境,迷上了恩雅的音乐;中学暗恋的阶段,迷的是张信哲的情歌。音乐可以抚慰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为心灵疗伤,可以让内心不再孤独。有缘的音乐,总能听一遍就印象深刻欲罢不能。
梁老说“人人应懂一点戏”,这一点我是在近几年参加的几次活动后有所认识的。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公益性的戏剧工作坊,在里面大家尽情表演着各种事物,那一刻,很疯狂,但是真的很快乐。还有去年加入的阳光志愿者组织,一个关注农民工子弟小学的组织,参加了几次活动,主要内容是为这些打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讲课,课程里面戏剧占据了很大比重。我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特别欢乐,连顽皮淘气的男孩子都投入地去表演角色。课程是完全自愿参加的,无论严寒酷暑,孩子们都发自内心地在周末放假时间来上课,阳光课堂成为了他们每星期最盼望最渴望的一件事。还有在北京上海看过的几场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爱丁堡的戏剧表演艺术家表演的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反转地心》还有一部忘记名字的儿童默剧,我意识到,戏剧的魅力,是它不分成人或者儿童,不分种族,是让人产生共鸣,让人陶醉其中,让人自由遐想,让人久久回味。
延伸阅读中,贝多芬在遗言中提到,“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想使你们幸福。但愿你们幸福。”不想做任何评论,唯有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