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昨天,《朝话》读书会已陪伴我走过了三年零五个月。我自从加入读书会以来都以一颗郑重心参加每一次读书会,不管是寒来暑往、还是春去秋来,读书会成为隔周必参加的功课。读书会是个自发组织,一切靠大家自觉。我通过参加读书会听到了梁先生教诲,得到了同学之间互相砥砺。读书会这个集体,他使我成长、使我前进,使我浮躁的心有一个港湾可以停靠。我同大家在一起,感觉到温暖、激励、前行。
《朝话》的每一篇文章,我已经学习了一遍。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知道了一些以前从来没听过,即使听过也不太明的观点。比如:人是向上创造、勇气、艺术、中西文化之区别、修养、自学、不认定、以他人为重、刻舟求剑、不懈惰、机械性、清明自觉等等。
《朝话》70多篇文章我们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学完,现在我们又开始重学了。我感觉《朝话》越学越有滋味,或者是因为文章内容博大精深原因吧。学习《朝话》后使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热爱,尤其是对论语的学习更容易入手。把握住儒家“不认定”精髓,古今可对话。“过程中努力,结果上随缘”圣贤的教诲又转换成对我实际生活中指导。
在从前,我一直生活在“苦”中,可我自己并不知道。因为我生活在情绪中,换句话就是“机械”中。有时候发现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老是摔跤。但我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可见,人生活在“机械”中是多么可怜!这就好像人生活在粪坑中,圣人站坑边想把拽出来,你不伸手,圣人也是没有办法的。老天是慈悲的,为了刺激我们这些可怜的人,让我们在同一个地方老是摔跤,让我们醒悟,如果我们还是不醒悟,老天也是没有办法的。看看我们周边,有的人一直到死,还是在摔跤。《朝话》书中告诉我们只要将意识对内,机械性的怪圈必破。这就所谓己要有清明自觉,使自己对自己有办法。
子日:四十岁不惑。我虽然没有达到不惑的境界。但我正朝着这一目标前进。我现在每天都反省自己所犯错误。每天都能使自己安静得坐一会儿,使自己的心臣服下来。正如梁静茹的一首歌《慢慢来,比较快》。
一切改变,因你而变。
2013年曹凤娇个人总结
回首13年自己的生活,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指的不是13年我做成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有着什么称的上成功的结果,而是自己在人格成长方面取得的进步让我自己比较满意。
这一年一直致力于“如何合理、痛快的生活“上,读书会和心理课再加上自己的自学和生活中的体验,让我渐渐认识到很多复杂现象下的本质,了解到人性深处的弱点和恐惧,我慢慢对自己和他人生出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有的时候遇到不爽的事情虽然还是会愤怒,但事后经过思考也会多份理解和宽容。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这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缺点和不足:自己遇事常常会陷入焦虑、恐惧、不安、愤怒等情绪中,我首先做的是接纳,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很正常,能不为生出这样的情绪而再次烦恼,但我会急着想办法解决事情,其实目的是摆平事情从而让自己好过,这何尝不是一种向外逐求?我就做不到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我很在意即刻的结果。从而自己变得战战兢兢,患得患失,梁老先生在空袭警报下的生活中的那份从容与豁达简直无从企及。反思自己之前的生活有很多无谓的担心,错过了全身心体验当下正在经历的事情,我不想继续这样下去了。变得勇敢些成了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先生曾提醒过我不要光在思想上用功,也要让身体变得强壮起来,要多运动,我很赞同,身心合一,2014年我的目标变得更勇敢!
2014/3/23
唐瑶个人总结
唐韬
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特别希望自己能有很大进步,特别是我们一直说的“对自己有办法”,但是我好像没发现有什么大的进步,对自己也仍然没有办法,过去的问题一直也还是问题。我还是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不想学习专业技能,不想复习执医考试,不想写论文,抗拒去医院,抗拒上班,我和读书会成员的关系也没有很大的变化,回去的路上,还是感觉跟大家聊不到一起去……近期倒是感觉有些和大家变近了,但是还是会时近时远。
读书会上我的乐趣多了一些,因为我比较能听懂每个人在说什么了,大家的观点可能是逐渐在趋向一致,虽然有不同的方向。
我很希望我们结束后或者在微信群里还能讨论一些相关的东西,但是我自己提不出问题,经常停留在那个听完了之后的状态里。我很希望有人能带头来讨论一些问题,但是好像也没有。虽然我们都说要线下互动什么的,但大体上还是除了隔周二的相聚以外,我的生活基本和读书会不太相关。这让我发现,我是比较被动的,总期待别人来创造一种氛围或联接。我自己似乎并没有为我的愿望做出努力,下阶段,我希望能就自己的问题,多跟读书会的人交流。
会上我的发言还是不太多,因为没有非想说不可的东西,我一般就不想说了。总觉得话一说出就像摆在那的东西,会任人评断了。我自己总会反驳自己,我的每一句话,我自己都能反驳,结果就是,我不确定我想的是不是对的,所以我什么都没说。如果说是锻炼自己的表达,我觉得我表达其实没问题,因为如果我想好了,我是可以说清楚的。我的问题在于我自己跟自己打架,不能统一。我脑子里就有一个质疑一切、评判一切,很不友好的声音。它不鼓励我说自己想说的,它只要我说“对”的话,它要我必须一鸣惊人,发人深省,幽默机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重要的是,绝不能浪费别人的时间!做不到这些,我还是不说的好。
我想培养的是另一个声音,像先生常常说的那样,允许自己去犯错。不以对错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尤其是,权威所拟定的对错标准。写到这,我感到,我也一样没有自我。说话前我考虑的永远是,我说的符不符合一般的标准,正常的思维,社会的价值观等等。我不敢表达我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因为在我自己这里,我已经给了自己评判了,那就是我不正常,我这样说会让别人讨厌我,不喜欢我。我也会估量自己的发言的价值,如果不是对人有正面力量的,我为什么要说呢?我说的话,有什么用呢?所以我永远是那个不需要发言的人,因为我的观点太渺小太无力了。说大了,空,我做不到。说小了,显得那么琐碎,无足轻重,让人看轻。所以,我不需要说话。说话于我来说无益,只会更增加我对自己的批判。就连先生说的,“我们是一个这么轻松、包容的环境下,你都不敢发言,将来到社会上怎么办呢”,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都深具威胁与批判。即便我知道我们这个环境很松弛,很包容,我说出来没有人会评断我,但是我仍然不敢说,那不是意味着我已经无可救药了吗?这更让我觉得自己有病。我这样的心理斗争发生在每次读书会上。写到这,我能理解我为什么不说话了。
如果说出自己的困难,我担心别人说我是找借口,找理由,博取同情,我自己也有这种怀疑。如果不说,我就闷着,问题仍然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我还是在我的思维里打转。
我担心我这篇总结先生看了会觉得我问题严重,无可救药,其他人看了会觉得我脑子有病,啰里吧嗦,获取关注。我担心别人会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劝说我,以类似“你想的太多了”,“别想太多了”之类的话来试图安慰我,而实际上是堵住我,这更让我觉得无可救药,无药可救,谁都帮不了我……我写这篇冗长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已经证明了我处在矛盾纠结痛苦之中,证明了我是一个矛盾纠结痛苦的人,会招致不屑、鄙夷和远离。我感觉我写的像是一个神经症病人的自述。而实际上我在写的过程中,发现我的一些思维逻辑,正如《拖延心理学》里所总结的那样,把表现=能力=价值,也就是说,我把我的矛盾痛苦纠结的表现等同于我是一个矛盾痛苦纠结的人,以至于感到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别人都会讨厌我,远离我,在众叛亲离、悲凉孤苦之中我感到彻底的否定!……(悲哀中)
读书会所讲的社会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政治的问题,使我知道我的问题的更多的来源,使我不至于完全归罪于自己。尤其是让我意识到一些政治意识形态的捆绑。从这些来源上,我更加有意识地去分辨和抵制,使自己能够不轻信,不盲从,不被潮流所裹挟。
从先生所讲的一些基本概念上,如“郑重”、“尊重”、“无对”、“不认定”,我觉得是给我一些人生的基石,让我有些原则可依,我相信这会慢慢形成一种意识,成为我的一种力量来源。但是目前来说,还不足以解决我的问题。
现在我担心另一种情况的出现,如果先生觉得我这篇文章写得“真实”、“勇敢”,我会觉得不安,觉得不相关,因为我不觉得这是勇敢,这只是写着写着写到这儿了而已。虽然我觉得这是真实的,但是先生给我一个评价的“真实”,我又觉得这不真实,因为我不知道他所看到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我所表现的真实。
我知道其实我没病!
2013-3-23
冯蕾读书会总结
参加读书会转眼已近一年。非常感谢梁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加入到这个真诚以对的大家庭。我感觉读书会的每个成员都个性十足,虽然大家个性不同,有时会为一些问题较真得争执不下,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个人心念向上的赤子之情,令我深受感动。
“要学着对自己有办法”!这是读书会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我觉得受益最深的感受。读书会的成员大多是在校的研究生,又因多习中医,中文功底都比较深厚,平时也都是爱读书的人。这样一些人凑在一起,大家时常引经据典、脱口而出的话语,连我这个学中文的有时都自愧弗如。但是,也因为大家刚刚步入社会,又是在这样一个医患冲突空前尖锐的时代,如何对自己的人生、事业都有办法?正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即便是我自己,在社会上横冲直撞了近20年的“江湖”人,也仍然偶尔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感到茫然,所以,很多次,在大家的交流中,在先生的指点中,在自己对《朝话》的领悟中,感到突然像有一扇窗被打开了——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所以,我时常很羡慕读书会里的学弟学妹,因为年轻还可以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洒,更因为在这个人生的关键结点,有这样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组织,有梁老师这样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师长作为人生的指导,大家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对于我而言,“学着对自己有办法”也时时成为我的一句座佑铭,在自己感到茫然、困惑的时候坚定自己可以找到出路的信心。
梁老师常常发表的论述中,还有一个很核心的思想也时时令我警醒,就是永远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甚至对一些貌似盖棺定论的说法也应勇于去质疑。
总结我今年参与读书会的状况,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懈怠之处。首先,因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有好几次读书会请假的情况。虽然是有客观原因的,但事实上错过了很多次读书会,在读书的连续性上、与大家交流的连续性上都大打折扣。其次,发言总结、读书笔记等需要上传、提交的文章,总是到最后的时限才匆匆完成,这种行为也多少与自己的怠惰有关,就包括这个总结,按读书会要求应在上周日完成,结果还是拖到了周一。这是我在未来的读书会要发愿改正的,请大家见证、监督。
2013年小小谦的变化
2013年我又感觉自己不清不楚的浑浑噩噩的过去了,不过好在自己还是知道自己是有变化的,是有进步的。我的进步不在知识上,不在能力上,不在智慧上,而是在心性上。我很欣慰自己的在这方面的进步,我很看重内在心性上的修习,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进步不是外在能够显现的,不是体现在事物的结果上,不是在量化的标准上,所以我总是会觉得自己有一些不清不楚浑浑噩噩的感觉。
说实话,道理对我来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我虽然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做到还是要跟自己的内心真的有个契合有个体贴。能够做到那些我也认可的道理是需要内在的自己真正的看到自己,允许自己,体贴到自己的。
2013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更多的需要,我更加的认知自己,更加的了解自己,更加的有力量去面对一些现象。我看到,我需要温柔的对待,我需要支持,我需要保护,我需要呵护,我需要允许。当然同时我也看到,这些也是别人的需要,所以我也能够更多的允许别人了。
2013年我更多的能够活在自己的内在状态中而不为外界的眼光和观点所左右,我做我自己愿意的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这样的我更轻松更快乐更有力量,也对自己的生命更有希望。 渐渐的,我真的在为自己而活了。
2014年,我会变得更美好~~~
杨卫的读书会第二阶段自我总结
这阶段参加读书会,自己最欣喜的变化就是比以前话多了。虽然还是个话少的人,但总是话比以前多了。
话多了,和更多人交流,这种交流往往给我新鲜的感觉。拓宽自己的视野,思维,思路。东方学术之根本、不认定,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交流,敞开心胸,接纳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才能真正创造出1+1>2的这种效果。
有句老话是言多必失,在自己发言多了以后,也曝光自己更多潜意识,意识中的东西。通过反思,这也让我有机会接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这就像河流清淤的工作,河底沉积的腐朽沉渣,通过大量的水冲击,那些糟粕显现,本来看似清澈的水必先浑浊,浑浊之后的清澈才真正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
第七十次读书会的讨论,现在想想,给我很多思考。
虽然讨论乱糟糟的,但是因为之前和大家培养起来的安全感,我不会感觉害怕,会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有着急的地方,也是感觉很快乐,而且有先生默默的坐镇,感觉很踏实。
在这乱糟糟的讨论之后,再和不同的人去就此次读书会进行讨论,有很多新鲜收获,让我想起了第69次读书会,大家给我的建议,积极地和生活发生碰撞。碰撞之后,再进行反思,会收获很多,而且是因为这些道理观念源于自己的实践,所以,比一般的说教更加印象深刻。
我之前害怕争吵,混乱的场面。感觉无法应对。我在地铁上,朋友情绪激烈,语声冲冲的和我讲话,我很想解释,因为,我觉得我被误解。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言权,我很憋屈。我只能见缝插针的表达一两句观点,后又被他的发言所淹盖。因为他的情绪没有完全指向我,所以,我感觉到我还保有一丝清明。所以,虽然对方说的多,说的冲,也不理解我,但因为我还保有一丝清明,通过反思,我还是从这段对话中吸取了营养。虽然最后,我也没说很多,但我还是有很强烈和清晰的收获感。
另外一件事情是,我不喜欢背后讨论其他人的是非。尤其是两个人都有错的时候,我倾向于就自己的问题开展反思。有一次,朋友很激烈的和我讲,另外一个人做错了的时候,我本想讲,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你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但他在情绪中,我根本没有办法清楚表达我的意思。我就一直忍着听他气冲冲的表达自己觉得对方做错的地方。我不时的插两句。有趣的是,因为对方直指第三方的错误,所以,我在思考,作为第三方,如何能够做的更好,于是,虽然在他排山倒海的情绪里面,我还是清晰了,我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收获。这段经历,让我发现,当存有一颗抽离的心,背后讨论对方做错了什么也会有收获,关键点不是讨论自己的问题还是第三方的问题,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清晰,抽离一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希望自己不再说大话,希望自己能接点地气。就像定计划,不再定大而空的计划,能给自己制定一些具体的可以落实的,具有可操作性,会总结性的计划。
附:
杨卫及团队下一期计划: 讲发心和立志。
唐瑶及团队下一期计划: 关于忏悔、进步、等修养的主题讨论。
曹凤娇及团队下一期计划:计划做最后一期的庄主。主题暂定“青年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