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学小史》读后感
读《我的自学小史》,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任何一个人的学问成就,都是出于自学。学校教育不过给学生开一个端,使他更容易自学而已。”今天听一个老师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为什么不争,因为每个人都有存活于世的独特的意义,使命,需要自己去寻找。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以,只能是自已为自己负责,不能祈望任何其他人为自己负责。学习,也当然是这个样子,喜欢什么、向往什么,都少不了主动追求、学习,尤其离开学校之后。
自学既然重要,那自然要知道如何自学。这本应是童子功,从父母、老师那里学得。可是现在的教育却迷失了方向。回想我的求学经历,感觉从小到大,在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应对各种考试,从小,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慢慢地自己也麻木,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被塞了一大堆“无用”的知识,考试完了以后却不知何处安放,着实可悲。现在自己想学习一些东西了,却总感觉无处下手,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觉得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对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高考的独木桥,有机会认识老师,结交各位。想想,还是挺值发的。现在通过和大家的一起学习,感觉自己脑袋比之前清晰了一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从初中就会背了,却不知道这句话和老师之间有什么联系。现在知道了,老师本来应该是教导孩子如何面对人生,传递一些人生的基本价值观、世界观,方便孩子长大后能够独立、自信的生活在社会中。
在想,离开学校,自学的方法不过几点:亲师、取友、读书。之前自己读书,习惯于上纲上线,大而化之或者走另外一个极端,抠字眼,死读书。结果,家里人就认为我读书越多,越刻板、教条,反而让周围的人都会感觉不舒服。把古圣先贤有关生命的活泼泼的学问都变成了刻板的教唆,自己没收益还好说,却也使身边的亲人、朋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这个罪过就太大了。现在通聆听先生的教诲,课下和同学朋友切磋,让我及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真的是对我人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感恩各位的陪伴。
最近正在自学的一项内容是:努力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出来。之前自己糊涂的一个表现也是不能精准的表达自己。不审视自己的内在逻辑,不仔细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推敲自己的用词用句,导致说出来的话和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差了很多,听到对方耳朵里,对方思维之后,已经完全不是我想表达的那个意思了……久而久之,不仅无助于自我反省,思考,行事缜密,还造成彼此之间沟通的错位。现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真心希望自己能在这件事情上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了,自学的方法、内容,我们都应该事先想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