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读后感——程路涵
这篇文章在当时读《谈戏剧》的时候就前后参照的读了好几遍,今晚看到题目,脑海里浮现的仍是那句“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不由得想起《霸王别姬》里所谓的“不疯魔,不成活”,曾经一度被我当做QQ签名一直挂在那里。其实这是我非常崇尚的一种生活状态,说白了就是“投入”二字。曾经以为“投入”就只是“不疯魔,不成活”,或者说是梁老笔下的“使人解脱于分别比较,从支离破碎的心理得到很浑然整个生命,发扬出真的有力的生命,把一切俗俚琐碎的事都忘了”。后来慢慢地,觉得这种“投入”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真实,一是缺乏郑重。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件事。一是当时在《谈戏剧》的时候,我说到我最爱的戏剧类型是歌剧,最喜欢的电影是《歌剧魅影》,最希望的生活场景就是在家里和大家不用语言交流,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就播放合时合境的歌曲,把要说的就这样通过歌词表达出来。二是在心理讲座上,先生提到的一位来访者,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先生分析说因为她享受虚构的情节,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现实。这个就是我说的缺乏真实了。梁老文中也提到,“生活不能于当下得满足”,而“艺术正好与此相反,它处处是发舒、流畅,给人得到当下得满足”。所以这种艺术式的“投入”若用来作为生活状态,必然是缺乏真实了,得到的也只是投射成功后短暂的满足感。
就着《歌剧魅影》多说一些。就在这次读书会之前的一个周五,我与主讲碰巧同行回学校,一路聊天,主讲说她看了我一直提到的《歌剧魅影》,觉得还不错。当时我很是觉得得到认可,因为美国2004年电影版的《歌剧魅影》绝对是我个人的挚爱,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超越了《霸王别姬》的,甚至可以说常年被我推崇为个人最喜爱的电影,没有之一。但是如果现在问我个人没有之一的最喜欢的电影,非《肖申克的救赎》莫属了。会不会让大家感觉跨度太大?绝对不同类型的电影唉!但是真的就是它了。曾经《歌剧魅影》是我做家务、上自习、坐公交、做运动以及干各种不需要听力的事情的时候的必备背景音,但是它现在被《肖申克的救赎》打败了,这样一部非歌剧类的电影,我基本有时间就会拿出来看一遍。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里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怎样投入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这就又不得不提到梁老的另一句话:全心全意,自由自在。用我自己的话来解读吧,就是投入却不失郑重,才能获得真自由。歌剧魅影对他的生活是否投入?是的。可是他是否真实?没有,他活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王国。那他又是否郑重?不失,他对待别人的生命是很随意的。《霸王别姬》的“不疯魔,不成活”也是一个道理。再看安迪,他对生活是否投入?是的,而且是相当投入,否则不要说作为一个终身监禁的银行家还能在监狱里仍能做个人理财顾问,更不要说能凿穿别人认为几辈子也凿不穿的墙。那他是否真实?是的,从电影开始在法庭上的那番对话便知,安迪是尊重并坚持真实的人,并因此被判处两个终身监禁。他是否郑重呢?是的,从他对待来找他报税的狱警,从他给州议会写信从一周一封到两封,从他对待瑞德、汤米等狱友的态度,都足以看到他的郑重。于是,安迪的投入,也最终让他得到了他应得的自由。
写到最后,觉得自己这篇读后感还算切题,虽然整篇都是关于“投入”的讨论,结果大部分的论据都来自于电影,也算不负“谈戏”之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