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第二空间
如果你要问我,生活这31年里让你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那我会毫不犹豫的说,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舞台。当我看到先生这篇《谈戏》的文章时,都还没有看内容,只是这个标题,就把我的思绪带进了回忆,那种感觉就像个小孩子舔着棒棒糖傻傻的单纯与真实。
家庭与我在戏剧方面是没有任何氛围的,最初接触也仅仅是初中语文课的《白毛女》选段。当时正赶上素质教育试点,我们这片课文是采用表演的形式学习的。因为我是语文课代表,平常的分角色朗读都是我的职责,加上是组织委员,自然这种编排学习的方式就由我来负责了。不过那个时候的表演还很简单,就是在讲台上,大家简单的做做动作,把每个人的台词背下来,其实还是有种广播剧的感觉,更多的是靠语言来表达,但效果显然已经不错了。后来在一次“一二·九”文艺汇演中,我编排了那段经典的黄世仁、杨白劳和喜儿的戏份,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高中时候的我非常低调,那种低调并不是骨子里的内涵,而是受外在强大气场的影响,基本上在那个高中的学生都是很出类拔萃的,自然我就是小草一棵。回想三年的高中生活,如果还能有值得回味的美好,那也就是戏剧带给我的自信与成就了吧。高中时学习戏剧单元的方式也是表演,也许只有亲身表演才能更好的体会剧本所表达的内涵。当时有三篇文章,分别是《雷雨》、《茶馆》和《屈原》。班级60个人分成了10组,两个星期学习完戏剧单元。我们组的6个人碰巧是班里家庭条件在底层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没有了那种物质上的压抑,所以我主动担当起了导演,组织大家排练了《雷雨》的第二、三幕,我也饰演了鲁侍萍这个角色。我们组是最后一个表演的,看着前面同学们或是搞笑,或者篡改的表演,我没有任何胆怯,因为我知道,戏剧是要被尊重的。我们演的是正剧,完完全全的按照剧本去表演,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认真是该被敬佩的,不管是台词,还是服饰,大家都想尽办法来做到最好。结果自然是可以预料的,我们获得了第一名,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只有第十组才真正的通过精彩的表演诠释了文章,通过他们的表演我相信他们学懂了这篇文章。你们的表演让我感动,因为你们的用心投入,你们应该赢得大家的掌声”。同时,老师还给了一个到后来都是很鼓励的评价,“全班同学的表演最好的诠释了人物形象及内心的就是**,她的导演及表演天分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展示,希望你能好好发挥你的特长,展示你的风采。”那一次的经历,不仅让我更加喜欢戏剧,更重要的是让我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半年后我在全校的短剧大赛中又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也许正是这次摸不着边的正面信号刺激,再加上老师的鼓励,让我在那个时候冒出来要去考北影导演系的冲动。只不过在“你有钱吗?你有人吗?你长的漂亮吗?”这些质疑声中,我的那个梦搁浅了。
高中时期的戏剧梦也许就成了我这辈子最大的梦了。后来到北京上了大学,社团招新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的报了话剧社,而且指明就是要做导演,就这样一干就是四年。大学里的我是张扬的,张扬的无以复加;大学里的我是忙碌的,忙碌的不亦乐乎。但大学里的我同样是我最喜欢的自己,因为有想法,有勇气,做自己喜欢做的一切,不管是学习还是社团活动都是那么精彩的,每天都充满了无限的气力。在话剧社里我可以展示我的一切,四年来我一共导了四部大型话剧,十几部短剧和小品。现在每每看到录像都觉得那个时候的我真的很有范儿,有范儿的可爱。还记得我的第一部大型话剧《一场关于爱与罪的审判》,讲的是有关安乐死的话题。当时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男演员时,我就给女演员搭戏,其中一场撕心裂肺的感情戏,我跪在地上做绝望的忏悔,女演员拼命的拉着我撕拽来发泄内心的悲情。当时的我只有80多斤,被她在地上拽来拽去,一场戏下来骨头都散架子了,但是还是觉得很爽,很投入。大四毕业前,我们那一届的老社员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克服了很多困难,边想边排,终于以一部真诚感人的心血之作告别了大学生活。在话剧社四年,我最喜欢大家叫我陈导,看着很多演员从胆怯的不会讲台词,到后来的侃侃而谈,真的很成就,很满足。最满足的时候不是看到学校礼堂座无虚席,而是演出结束后他们去庆功,而我一个人回到宿舍吃三个鸡蛋灌饼来让自己安静下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两个问题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愿意在幕后而不是台前?是什么力量让自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戏剧当中?也许这个问题就和这篇文章的某些问题有关。
刚刚用了很大的篇幅回忆了一下自己和戏剧的情缘,当然虽然现在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不过就凭这一气呵成的回忆,就足以见得这一兴趣对我的影响至深,甚至影响到了我一些做人做事的习惯。文中说“唱戏听戏的最大特征,是使人解脱于分别计较,从支离破碎的心理得到很浑然整个的生命,发扬出真的有力的生命,把一切俗俚琐碎的事都忘了。这个时候,正是人类的生命最活泼、最真切的时候。”这种体会每每我进入到排练场就来了这股劲头。我一直也在想是什么力量可以让自己这样全身心的投入?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但是现实世界也往往只能容纳人的片面,人是很丰富很饱满的个体,或者说是渴望丰富和饱满的,当你置身于戏剧当中,你的灵魂好似出窍,完全诠释了另一个不同的自己,没有束缚,没有压抑,灵魂在另一个躯体里得到了释放,尽管那个躯体是有型的,但是那个躯体的灵魂是由你来重新塑造的,这个重塑的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有了这个重塑的过程,生命便得以开启。我每每站在排练场,就觉得整个大厅都是浑然一体,好似在宇宙混沌的世界里,我的一举一动好似盘古可以开天辟地,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活力”。
这种灵魂的附加也是双刃剑,一方面是主动的创造,而另一方面就是主动的逃避。把自己当作戏剧中的某个人物,用他的言行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白日梦式的消极倒是没有过,但对那种王子公主般爱情的向往还是有的。我记得当时北影的指导老师告诉我们,要想演好你的角色,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和角色分开。你是你,角色是角色,不可带有个人情绪,要重新去创造。虽然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前提是要找到自己,抓住自己,才能不被戏中那个灵魂所左右。
当我们看一场戏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和戏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有时会随着剧中人物的悲喜而哭笑,有时就会抓住某个情节来品头论足,大肆挑剔。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是正常的。还记得我太奶奶说过这样句话,“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戏剧是对我们生活阅历的一种丰富,大可不必太认真,这种不认真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抱着一种谦和平常的态度即可。选择什么样的戏来看,喜欢什么样的戏也完全是因人而异,有时是对自己性格的强化认同,而有时是对自己需求渴望的满足,总之看什么都好,就是不要让自己真的傻了就好。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所在,比如说不开心时我也愿意看看星爷的作品,本山大叔的搞笑;精力充沛时我愿意跟着柯南,包公,狄仁杰去寻找个蛛丝马迹;感情彷徨时我沉浸在偶像剧的王国;外太空克隆人也会是我的菜。我的原则就是不看恐怖片,其他一律都可以尝试。因为我知道走出电影院,关上遥控器,我就是我,理智与艺术都是我的属性,本质上没有什么分别,完全看自己如何去把控。虽然有时还是会忍不住去评判一下,那也完全是因为一种类似职业病的冲动。
至今最喜欢两部电影,一部是《阿甘正传》,一部就是本次读书会推荐的《霸王别姬》,那种喜欢很难言语,时隔一段再仔细回味还是很有味道,也许这就是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这种魅力往往也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延续的体现。对于戏剧的选择基本上还是喜欢励志、积极向上、阳光的,喜欢可以有参与性,调动全身细胞的。想来因为我也是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所以大致的选择也不会很悲观。
还记得上大学时有一次导演张元带两部作品《绿茶》和《我爱你》来学校公映,我当时问了张导一个问题,“做导演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他说是“自由”。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渴望着生命的自由,然而须知这种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基于一种认真、用心的生活态度之上的情怀。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大戏的演员,也是导演,一切皆在自我手中,这出戏是悲是喜不死半点不由人,而是全在你手中。不过也不用紧张,有时也需要放自己的灵魂去到第二空间放松一下,做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