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心理》读后
黄芊
读罢此文,不由觉得读后难写,非是因为文章过于难懂,也不是因为观点有很大的偏差,觉得难写是认为文中所言极是,就是这么个理儿,无需多言,故反而不知从何处着手写读后。考虑再三,打算从“真”字着手,谈点看法。
因职业的关系,接触人繁杂,常萌生世人多苦的感慨。人们习惯于“用心复杂”,总觉需要“见好于人”,使自身内心纠结而生出各种病痛,但又没有勇气甚至没有意识到以“真”示人,总希望单单凭借药物换回自己的健康,其结果是药物最多只能起到祛除症状的作用,病痛还是得自己承受。
命相中有一条对于人的非常好的描述:“能得贵人相助”,看罢身边能得贵人助者多是至清至净至真之人,前几日从长辈处听来一词觉得特好——“浅人”,此非贬义,非是此人极其浅薄,而是其净其真犹如一汪清澈的泉水一望及底,而身边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均是此种人。
学医之后看书更杂,但当时为了不“看乱”了,医学方面的东西除了几部经典便很少涉足,近几年稍微关注了些真正的大家(非时下流行之专家)的学习经历,更是觉得只有真实、内心纯净之人才能得医之精髓。一次听闻一位同道发言称“医好学”,对此我不敢苟同,就如景德镇之行时,看到匠人不少,很多价格昂贵的瓷器贵都贵在纯手工,但勾线上色的匠气之作能卖价却不能传世,唯有大家看似寥寥几笔的勾勒才是最为珍贵和被世世赞叹的。学医也是如此,学技术不难,学其内涵、真正成为明医是相当不易的。唯有时时关注内心、时时省视内心、时时尊重内心、时时用心、时时不能松懈并能最终享受这一过程者,方能有所作为。其实这一特点,每人生来有之,只是后天的教养、外界的诱惑,在孩提之后才形成了分别。可叹“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