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课前后漫谈
整理者:何沂 督导:郭芳
一、《谈音乐》课前漫谈
l
先生:北医三院的生殖中心现在一年大概收益2-3个亿。不孕不育不在医保范围内,病人还都一往无前地朝那去,(故既不受医保限制有又广大的需求。)当年创始这个科的是我的亲戚张丽珠,当时她组建科室时院里给她的压力很大——“计划生育都做不过来,还弄试管婴儿”——没想到现在看是给“北三”栽了一棵摇钱树。现在那已经是火得不得了。现在生殖中心的主任,已经是北三的副院长了,是张丽珠的博士生。
高傲:他们都说“医院的水可深了,不能瞎说话”。何沂:对,经常哪个人就是哪个人的什么关系,很错综复杂。
先生:这个里头可能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的,就是:(单位人事)流动性差的时候,人的问题就越来越复杂。比如医学职称的评定,晋升的理由不存在医学上、或是学术上了,而是行政上。行政的力量一进来,这就与你干的好坏已经没关系了,而是你跟领导的关系怎样。那么一弄,整个医院的方向就开始不对了,就成了“谁跟领导的关系好”、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所以,整个(医院)员工的进出都很困难,即使领导想退走一个人也退不出去——它整个都是凝固的状态。像我明天去讲座的“和睦家”(医院),肯定没这么复杂,关系都非常的简单,都是雇佣关系。它是以病人为导向的,看的是你(医术)行不行,不行你立刻走人。它很多大夫都是国外的,收费足够高,(关系简单明了)。而当你有很多是非货币化东西时,关系就彻底说不清楚了。
l
还有,教师节时,家长就焦虑,给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怎么送礼。因为它有一个比较,你送低了不行,高了你也冤,但又已经成了个形势了,你没有办法。
李林溪:近期看到回忆文章,说他们当年因为没有送礼而没当上团员。当时他们要参加集体劳动,别人送了把铁锹给老师,他没有送,就没有转成团员。
高傲:我原来送礼给同学,不见得贵,(要正合适才好)。有年我过生日,我的眉笔用完了,我的朋友恰恰送我了枝眉笔,当时特别需要;我想敷面膜,我的同学正好送了我面膜。我的一位同学,送给他老师的礼物很特别:老师在行政部门,需要盖章嘛,他的章坏了,特别不好使。这是一小东西,就是没时间去弄就一直拖着没弄。他的学生就送给他章——这是他特别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这种东西就特别容易进入人心,不见得多值钱多难得,就是正好需要;有的东西,可能送过去反而是一种累赘。
先生: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送着送着就(和礼尚往来的本意)远了。你被迫送的,你的感觉就会很糟糕。你被迫去做事的时候,你怎么干怎么不舒服。因为你不是真的想送他什么东西。
高傲:您觉得送礼的本意是什么?
先生:它是一种情谊的传达,可以有一种寓意在里面。我读过一篇文章,提出送礼的四大要素:第一,用不着的;第二,扔不掉的;第三,舍不得的;第四,想不到的。这四点要满足了,这个礼就比较有境界了。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我曾给一个厌学的孩子做咨询4年多,原来她就是花钱花得很厉害,一过生日就开始跟亲戚要,他的亲戚还都有钱,基本都是给他1000以上;还“叔叔送我这个,你看送我啥?”。因为几年下来,她和我感情也很亲热,她18岁生日我就想送她个啥,想了半天,就刻了一枚图章送给他。这个就是,扔不掉,基本上用不着——当然他也用了,拿了以后很高兴,在他的书上使劲盖,想不到。(那枚图章)大概是70块钱,但是很别致,她经常拿出来看看。她的亲戚一般都送名牌鞋、名牌包,小女孩很快就换了,这个(礼物)却一直搁着。所以,你要能送到这个境界,肯定好使。因为她平常也不会因为这个去花钱,它不见得贵,但是要(别出心裁)。像给父母送东西也是,好多东西父母舍不得买,不是没钱,是概念的问题,觉得花这个钱不值。所以,这四个要素看着抽象,但给你了一些方向。正因为用不上又扔不掉,这个事才能是个事。
高傲:今天我收到一朵幸福花,我就很高兴,觉得就挺好的。
先生:这个其实也是和你的成长有关系。这个成长包括跟你的收入状况、社会地位啊,都是相关的。我就是记住了上面的四点,其实真正做到很不容易。你要真做到了,拿着你东西那人得记你一辈子。
l
有时把很多东西技术操作时,这个东西就不行。那天我听到我弟弟的一个朋友,听说很牛,台湾来的、到处讲课,注册了个起名字的公司,他听说我跟“和睦家”合作,就想找我联手。我不好给他牵这个线。因为孩子的名字,还是父母对名字的理解、意境的东西。王迪非常欣赏我女儿,多次当面及背后称赞她,多次邀请她随他的学生们一起去参观学习,她没有去。她对王迪有个很大的意见:王迪在福建被别人请去取名字,他把我女儿的名字送给人家了,“这个名字太好了”——我闺女听到后很郁闷。这个名字其实是我父亲取的,她自己也很满意,既不繁文缛节,又寓意很好。所以,我想,你去翻字典,基本上是不行的,是一种黔驴技穷的表现。它是一种偶然得之,且再难重复的东西。我父亲一直强调的“中空有节”,谦虚但是有节气。这是一个人学养、修为到了可能才行,不到生拔高可能不行。
有一次看了个视频,两口子要离婚,因为孩子名字问题。姓氏已经解决了,跟男方姓嘛,名字没定。男方抵制女方起的名字,因为这名字是起名公司批来的,批八字所得。我看到女方这么坚持这个名字,甚至为此要离婚,我想那得是多好的名字,一看,实在不觉得特别,叫“荫萌”,加上姓氏,“杨荫萌”——名字若真是石破惊天,特别好,要因此离婚,也值了,但这名字真不是那么特别。所以,这就告诉你,名字这个并不是事,这只是个油头儿、借口、表面的东西,里面必定有别的东西附加在这上头。就像LV的包,就是人造革的才行,才能卖得贵,才叫奢侈品。要是鳄鱼皮的,成本(和价钱)差不多,就不奢侈了。奢侈就是本来不值钱,就卖这么多钱,这个差价的空间其实就是满足你心理需求的费用。比如同样的运动服,一个是NIKE的、一个是李宁的,这个就是它们的价差,与你穿上去舒不舒服、面料质量已经没有关系了。
李林溪:去年9月份,我在儿科,负责记录孩子姓名。30%的男孩,叫“轩、宇、昊”,和宇宙有关的那个字。女孩多是与天气、植物有关,“雨、雪”。男孩名字越来越大,开始还是地球之内的,后来扩展到宇宙之内。
l
高傲:当遇见某些人、事,会有恶心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先生:可能是比较厌恶。
高傲:是不接受吧。
先生:对。
高傲:有时候知道感觉,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先生:所以有时候这种感觉变得和直觉很接近,几乎很难分清。当时它惟一和直觉不一样的就是:你能清楚它是来自你的躯体。直觉你都不知道它来自什么,就觉得这事不对劲儿。
高傲:先生,人的这种厌恶跟童年的创伤有关吗?
先生:这个因素很多,各个人的差别很大。就像病人主诉发烧,但无其他资料,就这一个现象,就很难判断(发热原因)。就像解微分方程一样,需要其他条件才能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最要命的是,(造成厌恶感的原因是)在他、还是在你自己。这需要自己的心理成长更加健康、阳光,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就像你自己的体重是合格的,他超过你了,你最起码可以大体判断他超重了;你自己就很重,看着他轻,你也不能说他体重合格呀。
高傲:人在其中,有时他的、我的,真如一团乱麻,很难分清。
先生:有次去吃饭,同去的人问我“我是什么样的人?”;问何出此问,答“你们干心理的是不是能把人看透”。我说:“可以把人看透,这是潜在的可能性;但真实的可能性,是做不到——太累了。你是吃饭还是吃人呀?要都这样,你自己的生活就完蛋了。”所以,这反映了提问的这个人他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一种状态。
所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追捧毛泽东,他们都是没有生活在毛时代的人。易中天说:毛主席早就号召去贫下中农中间学习,这些(毛粉)怎么不去,都在城里呆着?我当时5年级就下乡插秧去了,他们去了么?他们都说毛时代好,但谁都不去啊。可见,这些人(毛粉)都是偏底层的,他的日子没过好;就像既得利益者都不会说咱们公平着来吧。
l
先生:原来中国人到国外去,跟外国人合资开餐馆,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成本的控制。西方人要进行成本核算,中国都是“少许”,外国人觉得这太不着调。因为要算成本,肯定是很精准的数量,才能有准确的评价。
咱们国和苏联关系最好的时候,苏联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中国把北京烤鸭的技术交给他们。中国说可以。人家就来学了,还带着仪器来,测温度、计时间,回去烤,就是不行。按说(烤鸭的秘技)我们是不大舍得给别人学的,但苏联是咱们老大哥、老教中国技术,好不容易人家开口了,不好意思不给,就教人家。结果是教了半天教不会。
有的时候技术的转移特别有趣,你觉得不是个事儿,他会觉得很有难度。有个事我印象很深,我父亲当年离开北大后去了国家科委,当时苏联提出让我国转让一个技术给他们:水泥电线杆的技术。因为木头电线杆毕竟不够结实,水泥的成本又低又结实。你觉得不难,人家觉得是个事儿。
l
先生:60年代初,他们拿到了一个国际先进炊具的样品——高压锅,现在已经很普及了。不知道你们是否算过家用高压锅的压力?
程路涵:我家高压锅曾经爆过,我家厨房卧室相邻,一墙之隔,(高压锅爆掉时)所有柜门都打开了,天花板上全都是汤。我觉得和股动脉的压力有一拼。
王旭浈:我记得原来做过那个实验,去测它的压力。
先生:最早使用高压锅时大家都有种紧张的心理。我曾看过一个做饭的节目,用高压锅烙饼,效果不错。
李林溪:高压锅压力大概多少?
先生:好像是1.14(个大气压),反正肯定超过一个大气压。过去高压锅有铝的,现代的多是不锈钢的,压力会高一些。它的压力与材质也有关系。
l
先生:中国是个人情重、规则弱的国家,这就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权力边界不清。你一中状元了,第一件事先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咱不知当时回家的路费是不是国家报的。中了状元,祠堂里都要记下来。家族都跟着荣耀。
西方呢,学生一毕业,就跟老师没关系了。而且你应该要有独特的见解,跟老师的学术思想已经开始要分道扬镳了。咱们你试试,非修理你不可,欺师灭祖啊。在中国,你是徒弟就永远是徒弟,是学生就永远是学生,又有点儿人情味,不是那么冷冰冰的。
我女儿在日本住公寓,电梯的服务人员见面时都很和气,可一下班,就都视你如空气。我女儿最开始还试图招招手、打个招呼,但人家却目不斜视、昂首挺胸。后来她也就习惯了。他(们日本人)很职业。工作时他会很专业地和你打交道。一下班就立刻换了。
l
先生:在中国有中国的问题,移民也有移民的问题。我有个亲戚移民到美国,就因为美国还房贷的方案太多而苦恼。选择过多等于没有选择。有个心理实验,在一家超市,摆6种果酱销售1个月;再摆24种果酱,销售1个月。之后比较,摆6种果酱时的销量远高于24种果酱的。这就是:选择太多的时候,大家放弃选择。他焦虑以后,就会逃避。
同学:就跟我上网买衣服似的,太多了反而不想买了。先生:而且你发现花的时间一点儿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