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转载]《谈组织团体原则》读后感 来自 全 贞雪 2012年7月31日 2012年7月31日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原文地址:《谈组织团体原则》读后感作者:moceaneary 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在学生会做部长的时候的经历,然后就是近两年来参加读书会的经历。我一直都说自己在人际关系里遵循一个原则:对于所有的人,首先我愿意和大家讲感情,如果实在无感情可言那么可以谈利益,如果无以上两点,基本没有什么交往必要,关系会自然终止。今天仔细想想,也结合了读书会的整理稿,觉得朋友和团体的区别,其实也就在感情和利益的成分比例上。 对于朋友,因为情趣相投而自然而然走到一起,基本就是靠“情”或“趣”维系的,如果没有以上两点,很难做到真朋友。而对于团体,大家可能对彼此都无情趣可言,但是可以因为相同的目标、利益、志向而相互妥协,依照一个规则组成一个团体。 再读文章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在读过的文章中找答案。比如“中国人的心理”,我就翻看了之前《中国士人的心理》一文,其中说:“中国人对在上的权威每无好感,而厌恶、唾弃、反抗,这不是现在才如此的,在历史上的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都是如此。其来源是因中国人早受理性的启发,才对强权势力不给以位置。”找到这个答案后,我就能理解《谈组织团结原则》这篇文章中说“拿一个主义主张结团体,是强人从我;在见解上求同,是忽略人格,这个在中国大概是不可能”这句话是为什么了。但是我对于“中国人的心理”(“中国士人的心理”)并没有进一步的推敲。看了整理稿里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先生说:“中国的士大夫推崇的是道统,即尧舜禹,歌颂或批评皇上时都以次此做标准,这就成了无形的不可战胜的尺度。因此士大夫们在政治要依附皇上,在思想上又推崇道统,用道统来制衡皇权。这群人对推崇的道统里个人有个人的理解,对所推崇所信仰的对象的解读有很大的冲突,产生强烈的对抗性冲突,不可调和。”以及:“士大夫为什么不抱团,因为他们都等着上岗,你当上宰相我就没机会了,还有在封建社会的设计里你们都抱了团了,皇上怎么办,他日子也不好过啊。”就觉得对中国人对权威无好感的心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再比如说:“我们想要成功一个团体,一面要以乡村建设作我们共同的目标;一面要从志气上彼此相勖勉,本人生向上,为寻求师友的根本,不怀成见,不排斥异己。必须如此,然后才能不徒为表面的结合,而相信相知以及于久远。”我又重读了《谈生命与向上创造》及《调整自己必须亲师取友》。这两篇文章中谈到:“人类的向善心,爱好真理,追求真理,都从此(生命就是始终无目的地向上创造)一个趋向而来,不是两回事。这一趋向极明朗;但趋向只是趋向,不是目的。”以及“如果要想调整自己,就得找到一个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有真志趣的朋友;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看完这些,回想自己的经历,发现确是如此。无论是学习部的组建还是读书会的组建,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只是一种趋向,无论是想要丰富自己的课余活动还是想要结实更多朋友,我们都只是在跟随生命的向上创造并亲师取友的调整自己。慢慢的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固定的章程,真正成为了团体。因为大家追求共同成长的志愿真诚,也“从志气上彼此相勖勉”,“不怀成见,不排斥异己”,所以这个团体才能稳定的存在,“不徒为表面的结合,而相信相知以及于久远”。回想起来这些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 在动笔写这次读书笔记之前,我第三遍通读了全文。我想,我们还是需要团体的。一方面因为自我的局限性,很多事情必须要借助团体的力量、集众人之所长才更易完成;另一方面因为个体对团体的归属感及成员间的相互陪伴,都给予我们更多的安定感,能让个体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最后因为在团体中有所担当更利于个体的成长。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全 贞雪 上一篇 《谈组织团体原则》整理稿 下一篇 《谈戏剧》思考题 您可能会喜欢…… 第135次读书会... 2019年2月27日 第122次读书会... 2018年1月28日 第121次读书会... 2017年12月11日 第115次读书会... 2017年7月27日 第113次读书会... 2017年4月12日 第112次读书会... 2017年4月12日 第111次读书会... 2016年12月12日 第106次读书会... 2016年6月21日 第98次读书会《... 2015年11月14日 第98次读书会《... 2015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