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人的心理》读后感
看完文章,我反思自己:每每别人对我表现高高在上,用教育的口吻和忘我说话的时候,我也厌恶对方的这种清高的态度,即使嘴里不说,心里十之八九也能感受到自己对对方这种态度的反感。常常忍不住的放抗,要么装着没有听见,直接把对方忽略,要么直接用生硬的语言将对方驳回。两种方式都不能做到双方好好交流,其实事后也能感觉到:自己应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对方,因为,第一,对方愿意和我分享一些东西,第二,对方所讲的内容是对自己的成长有意义的。可是自己真心不愿意接受对方的态度。我分析自己,我看到了是因为不自信,所以,当对方和我说话时,我常常感受到被俯视,自卑的心自动会升起一种自我保护模式,反击回去。
我总是用表面平和的态度对人,源于我希望对方和我平和的讲话。承受不了对方的情绪,仍然会把别人的情绪归咎为自己的错误,仍然不由自主的为对方的情绪负责,“我还不够好”的感觉让我更加自卑,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同时,自卑的作祟,我也经常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别人讲话,而不自知。
反复看了两遍文章,以前最喜欢最后一句:除去以自己的和平,去治他的不和平外,更无好法。现在最喜欢这八个字“开城平坦,袒露胸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这样的人。我经常因为害怕对方的情绪,害怕对方生气、不平和,更害怕两个人的关系会因为争吵而变淡,自己的某些感受,某些想法选择不直接告诉对方,藏在自己心里,或者向第三者倾诉。但内心的感受总是会从不经意从外在表现被对方感应到,隔阂默默的在彼此之间产生,自己还觉得委屈:我付出这么多还换来这样的结果。后来经过反思,发现自己逻辑错误,我一直在用“隐瞒”这种手段,试图和对方保持长久的良好的关系。我满足于暂时的平和,而没有看到“隐瞒”可能给彼此关系带来的巨大危机。隐瞒只能暂时相安无事,坦诚相待才会给彼此带来反思与成长,才能带来长久的平和,才符合真爱的标准,辅育彼此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