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士人的心理》
王旭浈
读这篇文章,我感触比较深的有这样几句话:“当他气冲上来,心气不平的时候,你这方面最好不要刺激他,阻挡他,而让他的气可以尽量发泄。这是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就是他越急躁,你越开诚平坦,袒露胸臆,几分钟后,他就急躁不起来了。这是你有几句话便可折服他,可以马上没有问题。不过,这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在你心中当真没有对不住他的地方,没有说不出来的话,你便可尽量让他生气,生气以后就无事了”,“除去以你自己的和平,去制他的不和平外,更无好法”。这几句话让我联想到梁老先生(梁漱溟)的一个故事(可能细节有误,但大致应该不差),说是一个上海的红卫兵来到梁老先生家里,一进门就打了梁老先生一巴掌,梁老先生也没生气,而是平静地问,“你有什么事?为什么要这样?”那红卫兵扬言要把他带到上海,他说,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去。后来梁老先生没有被带走。这是他在文革期间唯一的一次挨打。而对比老舍,则与红卫兵发生冲突,最终自杀,大概是气不能平吧。另外一个故事,红卫兵把梁老先生家的书、字画都烧了,梁老先生的孙子问他,当年你生气吗?梁老先生很平静的答了句,“不生气。他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犯不着。”由此可见梁老先生之确实言行一致。
我相信这几句话,因为在心理科实习的这段日子,发现心理科的几位老师都非常耐心,态度也特别好,病人也都相对平和,与之前的科室完全不同,前一个科室,总的氛围是大夫比较急躁,和病人发生的摩擦也多,还发生了医生被打的事件。由此,愈发觉得心气平和很重要,还要能允许对方发泄,这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人恐怕不会想到“他越急躁,你越开诚平坦,袒露胸臆”,我这么做了,反而让周围的人觉得是有毛病。但是对方应该是有感受的,在我自己来说,也觉得无愧于心。最怕的是,你袒露了胸臆,对方也不领情,反而误会丛生,这时周围的人再来说你傻,就很难受了。这里的关键在于自己反省,何谓诚?真的能心中当真没有对不住他的地方吗?就算没有,出力不讨好,自己是否是可以承受而毫不委屈的?人们常说,他那种人,你这样对他不值得的,这又该怎么办呢?若真“无我”、“无对”,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是“有我”、“有对”的,不是吗?还是慢慢拓宽心量吧。
回答一下思考题:
1.说说你心目中“中国士人”的形象。
我心目中的士人形象,大概是如苏东坡一般,既是大政治家,又是大文豪的,懂得为百姓造福,也懂得享受生活,心胸旷达的。
2.面对“在上的权威”,你是如何反应的?
面对“在上的权威”,我是厌恶、远离的、嗤之以鼻。但如此,也许也会多了很多偏见。看不到他们的优点、长处。还是该心平气和、客观分析处之。
3.当你遇到“气冲上来,心气不平的时候”,你怎么办?当别人这样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办?
当遇到“气冲上来,心气不平的时候”,我一般会保持沉默。不会轻易说出重话。因为自诩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还是比较强的。
当别人这样时,我也会觉察自己,心气平和时可以任他发泄,不平时,会感到自己很难受,听不下去,就让它左耳进、右耳出,尽量不在心中给他下定义和负面评价。
自己还是不善于和敢于表达对他人的愤怒,多有迎合的倾向。先生说,你没有义务让别人高兴。但我还是没有太体会到。
4.你觉得中国士人消失了吗?如果认为存在,其传承的纽带是什么?如果认为消失,是什么力量让其退出历史舞台的?
不知道。不了解。如果存在,传承的纽带应是文化。不存在,消失的也是文化。文化对应人心。
20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