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经济》读后感
以前常常听人们抱怨,中国的制度不完备、法律有漏洞等等,总是觉得是因为中国太落后、不开化造成的,也许中国经济强大了就会逐渐跟上来。读了此篇文章才发现,中国的制度问题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制度和现实脱节造成的。
制度应该是怎样产生和逐步完善的?文中说:“本来一个社会的制度,就是为事实而想的办法。故必事实到了那一步之后,才能产生那新的制度。中国现在却不幸得很,因为他的制度,并不是依事实才想出的办法。”所以,没有一个能永远不变、千秋万代的完美制度,只有依据当下事实而不断需要完善的制度。制度的制定者,必须扎根于最真实的土壤。
而中国的制度,很多都是感性的成分多,很多解决的方法都是“简便易行的”。看孩子们学习的太累,就开始高调减负;看农民太苦,就制定“三农”政策帮之;看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病人弱势,就开展“举证责任倒置”,全民医保。可是,孩子们的课外辅导越来越多,孩子轻松了吗?农民还是没钱没地位,农民有底气了吗?病人药费越来越高、医生天天想着怎么保护自己,医疗环境真的变好了吗?
我们的制度出发点确实很好,可收效却不太好。为什么?为什么上头的政策到底下就变了个样?读了此篇,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制度制定者的主体是谁。主体是百姓,百姓有自己的主见,大家综合出意见,从上到下的每个人都参与,一旦达成共识,大家更容易接受,执行起来也自然容易些,而且执行的过程中盯着的眼睛自然多些——因为大家都知道嘛。而中国自古至今的模式则是,有一个英明的天子,体恤百姓、悲天悯人,百姓只会受苦不知想对策,必须靠强而有力的天人我们定制度、排忧解难,比如大禹治水。
明明是遇到困难等自己咬着牙想对策的事,我们总期望来个救世主。同时地,领导者也自然地扮演起救世的角色,用制度、命令、意志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帮助大众。但这里总是有危险的,在于:1、领导不是超人,很可能带着大家进了沟;2、底下传达上来的信息很可能是扭曲的、不真实的,以此制订的制度则更不靠谱。3、除了领导之外,中层、下层、百姓接受制度都是被动的,他们的接受程度决定了执行力度和最终结果。
另外,我们许多组织机构的产生也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团体,而是根据需要空降而来的。比如公会。外国的公会代表的是工人的利益,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和自主权。为了维护团队的利益,会举行示威、游行、罢工,和政府、资本家谈判。而我们的公会,就是维稳会,过节发发东西,有矛盾打个圆场。如果同仁医生被病人刀捅致残事件出在国外,医师协会定会组织所有医生维权,而在这边也就是网上热议一下就淹没了。
这里面,除了政治制度不同,也有经济体制的差异。梁老在文中说:欧洲经济之发展,是从个人本位,自由竞争来的。梁老认为乡村建设的办法,较之欧洲则更进一步,可以从合作主义入手来谋经济上团结自卫,从合作组织来引发地方自治,这便是从经济组织引入政治组织。这样,由生计问题将农民牵引到一块,让人们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实行,或比他人想得更为周到。文中的最后一句说道:因下层需要而发动的建设,事权将始终是握在下层,可以免却近代国家的一切危险毛病。再观我们种种不合理的制度,觉得原因不难发现,做起来则很需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