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 [转载]同为世间苦行僧 来自 全 贞雪 2011年5月28日 2011年5月28日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原文地址:同为世间苦行僧作者:selena 一直定于周三下午倒休,结果被强行要求周三值晚八,院里不止我一个大夫,况且还有大夫没有晚八任务。本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领导稍做协调,大家调整调整时间即可,可还是扎扎实实地被“愿意”了,我多次提出虽然我已有晚八任务在身,但如领导为难,我可以值两个,调开周三即可。可换回的仍然是“必须!”“必须!“”必须!”……天天做着功课的我,还是没能压住冲头烈火,大发雷霆。 恰好,一个同事在旁,目睹一切,平日私交也不错,她说:别生气,前几天,你不也让我“必须”来着吗?这是一个性质的事儿。我顿时语塞。随后又听闻不少其他同事家中的变故和最近所遭遇的一系列糟心事。忽然觉得,自己的生气好没来由。常说同事之间出事不团结,调炮往里揍,可在不经意间,我也在一直扮演类似角色,只是自视清高,死不承认罢了。 记得有一次跟法师喝茶,他说:世间人很苦。当时没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并自觉自己过得不错。但是,仔细回想步入社会的这三年,甚至可以前推至跟师学艺的八年里,所目睹和经历的种种,深深感受尘世中的不易。社会浮躁、人心不稳,脾气早由不得自己,若是不学传统文化者,更无从自救,因而当今怪病丛生。作为医生,自是很烦病人找茬,但若是真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感知他们陷于痛苦无法自拔,被病拿着心无着落,那么再坏脾气的病人,对之也能释然。对于骗保者,也就没有一腔仇恨了。而同事之间,大家都是社会的最底层,就算是医生,也是在最基层的岗位,家里负担,上级的压力,人性难免没有扭曲,就像梁漱溟老先生所说“他所犯的毛病,我也容易有。平心说,我只是个幸而免。” 记得这几次读书会,学梁漱溟老先生的文章,总能看到这样的语句“我觉得每人最初的动机都是好的,人与人都是可以合得来的,都是可以相通的。”“对旁人人格总不怀疑”……说实在的,初学这些话,我心里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觉得自己遇见的大多数人,我可以如此对之,但总有这么一两坨老鼠屎,人格肯定是有问题的,是决不能合作的。但现在看来,大家都生活在这样一个焦躁的氛围,都是这种风气体制的牺牲品,如果我排斥他们,与之为敌,不正是调炮往里揍,排挤与自己一样不幸的人吗? 最近在听《童林传》,如此谦逊又有本事、朴实无华的童林,师父让其“别开天地另创一家”,可见其人品、胆识、修养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但仍会一冲动,误伤他人,而招致大祸;仍会不时感慨自己命苦,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虽然没有刀枪箭雨,但为生活所迫,艰难生活却是一直如此。记得曾有人开玩笑说:为何小孩一生出来就哭啊,因为活着不易。所以才有人说:自杀的人是最懦弱的,无论怎样的险境绝境,能选择活着,才是最大的勇气,才是最好的修行。也正是因为此,佛教是不许人自杀的。 我觉得自己该有个座右铭搁在办公桌:同为世间苦行僧。以多警示自己不要动不动把人搁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先拒人以千里之外。记得梁师伯曾经说过梁老先生的一段往事:有一名人,字不出众,却特别喜欢到处题字。有人问梁老如何评价此人。梁老说:“他一直在写。”老爸也曾不止一次教我:莫在他人背后议短长。 病人曾经问我,为何自己和别人得的病不同,却服用一个方子。我答:因为你们的“证”相同,得病的根源相同。为人处世也是如此,虽然瞧不起旁人,但究其根源,同为浮躁社会的牺牲品,自己和他们是一样一样的。 念佛吧,就像法师说的那样,软化自己的心,真正去包容世间一切情。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全 贞雪 上一篇 [转载]志向问题 下一篇 关于转载 您可能会喜欢…… 罗素《幸福之路》... 2019年10月13日 罗素——明星式哲... 2019年10月11日 【转载】让你的生... 2019年2月2日 [转载]《为人类... 2012年6月19日 [转载]《谈规矩... 2012年6月5日 [转载]《朝话·... 2012年3月13日 [转载]1月28... 2012年1月29日 话说“勇气” 2011年11月23日 [转载]道德楷模... 2011年9月1日 [转载]读我的生... 201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