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朝话·婚姻问题》
主讲:全贞雪
延伸阅读:得到app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问答:拥抱完整的自己》、《攻击性的意义》、《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文明是原始欲望的升华》
思考题
- 如文中所说完满的自己是不是不需要婚姻?
- 你的伴侣是不是在外是好好人在家确是尖酸刻薄的人,怎么理解这种行为,如何解决这种状态?
- 性在婚姻中是否不可或缺,如何拥有良好性关系和婚姻关系?
第一部分,完满的自己是不是不需要婚姻
全贞雪:现在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不婚,如果婚姻有降低现有生活品质的风险,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单身。不婚也有弊端,比如追求更好的生活,两个人的力量一般优于一个人的力量,另外如果生病身边没有可以依赖的人会倍感无助,所以不婚也需要勇气。梁老先生也说内心完满,身体内男女具足的人,不需要婚姻。
耿创新:梁老说的完满的人,应该是修行修成正果的人,绝大多数一般人我认为还是需要步入婚姻,医学上鳏寡孤独的疾病是很不好治的。
全贞雪:如延伸阅读中所说,人是社会动物,人生活在关系中,婚姻关系又是关系中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方发现自己,反观自己,认识自己。
潘爽:我身边有两个没有结婚的女朋友,她们活的都很酷,享受生活认真工作,身边也有异性,但是可以感觉到她们一点都不焦虑。这一点换作我就做不到。我觉得婚姻确实让我更了解了自己,比如我自己暴躁而不自知时,会从对方的态度中看到镜中的自己,这会让我比较快的反思自己的问题。婚姻中更多的是我们的问题,是两个人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认知。
在外是好好人,回家丑态百出。我认为轻微的有这种表现属于正常,毕竟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卸下伪装直接流露情绪比较正常。但是,如果在外过于压抑自己,伪装越严重,回家之后的反差会更大,甚至会伤害到家人。我妈妈在社会上是尽职尽责的靠谱人好好人,压抑的不良情绪回家后会撒给我和爸爸。现在我爸爸也会反抗妈妈了,原因是他开始承担家务了,在妈妈不舒服的时候主动承担家务、接送孩子,以前爸爸是耍手掌柜没有资本抵抗妈妈的报怨。
冯蕾:我认为存在即合理,婚姻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形态。独身是这种基本形态中仍是占少数的异类。经济生活变好以后,女性的独立意识增强,促使更多人选择独身,但是最核心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找到对的人。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有句话意思就是,不管你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只要找到了对的人,人生最终还是幸福的。这句话对我还是很有触动的。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儿,上初中时父母为了禁止早恋把她送到异地,直接断送了她的大学路,情路坎坷,总共结了3次婚,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弃,感觉这第三次婚姻是找到了真正对的人,现在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自己名下两套房,还跟现在的老公过的很惬意。还有一个我的远房亲戚,长的很帅的男人,做珠宝行业,事业曾经也达到过巅峰,身边的美女无数,但是至今没有走入婚姻,据说目前是躲债中过日子。他心里想找知书达礼温柔的伴侣,但他周围更多的是商界女性要么妖艳要么强势,他徘徊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各种类型的女性都接触过,但始终没有决心走入婚姻。所以我认为,有没有遇见对的人在婚恋中很重要,不是选择了结婚或者单身,没有遇到那个人所以不得不单着。
第二部分,如何发现自己的情绪或需求
刘子钰:曼陀罗绘本疗愈能让我看得见自己的需求。在尝试之前我也怀疑绘画会有疗愈作用,但是真正动手后我确实感觉到了它的作用。
冯蕾:我听说的心理干预方法,当情绪无从排解的时候,可以用不用脑力只用体力的事情,并且体力的活动要快速给出反馈,满足这两项条件的事情可以帮助疏解情绪。我觉得这个绘本应该是类似于这种干预方法。
梁先生:如果只依赖大脑单纯的思考很容易陷入思维的苛旧中,但是如果是有行动,比如绘画、写字之类的行动,行为动作会和情绪会产生链接,而且还会被自己看得见。例如生气时写字容易把纸张写破。所以这些心理学的技术是通过“帮助自己被看得见”来产生效用。王阳明、我祖父他们是不需要技术也能看得见自己的人,而我们普通人不容易做到。越焦虑视野越狭窄化,局限在其中不得摆脱,所以普通人要借助技术。相当于近道有术。
过几天要去邹平参会,有关祖父的乡村建设运动,我被邀请发言。准备内容越发察觉我的相关知识不够系统,所以我决心把所有想法都先写出来。写作会逼迫我们把模棱两可的变成清晰可见的。语言上相隔15秒后,即使前后矛盾也不会被意识,因而语言是自由的,但是写作不行。事物可视化后就变得清晰,这就是可视化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不同的角度,看法就不一样
梁先生: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我父亲说,省里每年拨给乡建院的款项没有用来盖一间房,乡建院的人要么是租民房要么修缮破庙来住,钱款都用于当地农民。理工科的思维促使我注重细节,所以问父亲,乡建院的到来有没有给邹平县城带来了更加繁荣的商业,父亲的回答是没有。同样的问题我问叔父,叔父比我父亲小三岁那时六七岁,他说县城商铺倒是没见增加,但是他去商铺店家会刻意拿一些贵一点的好一点的玩具给他看,由此可见乡建院的到来还是给当地商业带来了变化。我父亲作为知识分子对于乡建的奉献精神有优越感,这一点我十分理解,但是我认为对于农民而言,乡建院的人住宿条件如何不重要,即使是住的是金銮殿对于农民而言无感,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农民自己得到了什么实惠,实惠是他们评价乡建院的最主要依据。
同样,角度不同看法就不一样,伴侣关系中,两个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没有对错。回到婚姻问题,婚姻目的是有个家,家不是房子也不是伙伴,家一定是心灵的归属感,是“心安之处”,心安才是关键。但是年轻时选择伴侣不会太考虑心安与否,会更在乎美貌、钱财、年龄等等。但是这也符合规律,年轻时认知也只能停留在那个层面,有了经历,认知才会升级迭代。我父亲讲当年北京招聘公交车司机,招聘栏上问有没有出过交通事故,只有出过事故但事故又不是很大的人才能被聘上。意思就是,摘过的跟头有助于成长。我也因为开车接电话撞上马路涯爆过胎,之后有天大的急事再也不边开车边接电话,一定是停好车再通话,世上真没有那么急的事情。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后的自我效能感会令人更勇于探索。失败后能否成功在于人,有些人失败后一蹶不振甚至不要性命。就连曾国藩年轻时打败仗也跳过河,跳河被救出来,湿着衣服给弟弟写遗书,还准备用别的办法继续寻死,他还差人去买棺材,而且嘱咐要买便宜的。写遗书和要便宜的棺材可见曾国藩当时虽然寻死,大脑还是不糊涂,是有理性思维的。
第四部分,婚姻的本质与婚姻破裂的原因
心安才是家,婚姻关系中要互相给对方归属感,婚姻的破裂最致命的因素是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外国人做实验,让婚姻出现问题的夫妻双方带上脑电图、心电图、血压计、录音视频设备等等各种设备像平时一样争吵,当争吵正激烈各种仪器指标剧烈波动时叫停,把声音去掉让夫妻双方只看视频中的画面回忆因为什么吵架,结果二人都说不清楚吵架原因。争吵时生理达到应激状态下,双方是无效沟通,都是自说自话,捍卫被对方贬低的自己,这个时候只是相互的情绪发泄。所以有一种行为疗法,当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时,不许发声只允许写出来,很快就会吵不下去。声音声调很容易激发情绪,所以感觉自己的情绪将不可控,思维将混乱时,首先降低分贝说话,而且说话时主动留一定的间隔。个体的社会化成熟程度在如何对应外界的评价来体现。不管面对的是负面或是正面的评价,关键还是在于个体如何处理。
文中梁漱溟先生谈的是关于婚姻的经验、体会和他的感觉判断。我学习儒门孔学有比较大的受益,孔学感觉上十分大而化之,但可以把许多方面归结到“仁”上。例如很多心理咨询师不停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咨询方法,但是还会反过来问我如何做咨询,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生有许多问题,结婚、离婚、工作等等,但是都与“心安不安”相关。儒家思想虽然对问题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但指着方向,有了方向心也会定下来。
第五部分,如何表达攻击性
全贞雪:婚姻中如何适当表达攻击性呢?攻击性不也是人的生命力的表现吗?
梁钦元:可以表达攻击性,而且是坚定的明确的表达。例如“这件事就这么办“。虽然坚决,但不是攻击对方和压抑对方,而是互谅互让。例如这一次随了我的愿望,下一次要随对方心意。大多数攻击性由压抑的自我反向塑造。比如,被溺爱的孩子会有攻击性,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使他缺少了战胜感和挑战感。有个案例,小姑娘认认真真计划攒钱买哈利波特精装版,愿望即将实现,妈妈看她很努力,在她生日的时候直接给她买了,结果小姑娘哭得很伤心。经过努力愿望被满足会有喜悦,但直接被满足就没有了快乐,最开心是一分球险胜。婚姻中伴侣之间要不得百依百顺,而需要创造险胜的幸福时刻,同时过程中也释放了攻击性。
第六部分,离婚与家
闫涵:我认为父母那一辈人,离了婚的人是有勇气的,其中承认离婚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的人更是值得尊敬的人。我父母长期关系不和经常吵架,我苦口婆心劝他们离婚都没有成功。不离婚不等于亲密关系没有破裂,离婚率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想知道影响亲密关系,更进一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比尔盖茨夫妇的离婚声明说,两个人不能共同进步所以选择各走各路。结婚、离婚都是节点,节点之前都是走向这里的过程,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会对节点产生不同的评价,过程中有过喜悦,既然现在不开心离婚是不错的选择。我是因为原生家庭早早决定不要孩子,我的青春期成长的关键时期爸爸下海经商长期在海外,那十年我缺少父爱,父母也是从那时候起因为事业争吵不休直到前几年。父爱的缺失也造成了我性格中的懦弱。曾经家庭的阴影使我没有勇气生养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发现生活和事业中的改变,都是从克服懦弱勇敢的尝试中获得的。我最近领养了小橘猫,有了猫儿子,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小区里我喂养的流浪猫死了,我就下决心在家养猫,我的妻子晓燕和我妈妈坚决反对,碍于两位女性的反对,我就打算在办公室养猫。结果没想到,晓燕说我自从养猫之后变得温情了,所以她也很快接受了猫,还时不时傻傻得跟猫说话,我妈妈呢还提议把猫放在她那里养,以免影响我们的工作。这个经历告诉我,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相信爱我们的人,她们看到我们的变化也会随之改变。重点是我们自己要活出自己的乐趣,乐趣是从一次次小小的尝试开始。
冯蕾:闫涵如果养孩子应该会有更多的快乐,尤其养个姑娘你会是女儿奴。前一阵我们一家三口天各一方,儿子在加拿大,老公在西安,我自己独自在家,虽然是自己过中秋,一点没有觉得孤独,甚至没有孤独念头,我的心很安。感觉这就是先生所说的家的归属感。
全贞雪:我的闺蜜,她的恋爱、结婚、生孩子都很匆忙抓瞎的状态,现在也因为夫妻感情不和准备离婚,要自己带着3岁的女儿。但我感觉现在的她很心安,比当姑娘的时候踏实多了,她的女儿是家。我还有同学,毕业时闪婚嫁给做IT的男人,刚开始做全职太太连续生两个娃,期间老公有出轨,感觉到老公靠不住,她就出来工作,前几年IT老公猝死,她现在自己带着两个孩子,但我们同班同学们感觉现在的她比老公健在时活得更精彩。家可能不一定是夫妻,子女也会成为父母的定心丸。
关于离婚的话题咱们再谈谈吧
潘爽:闫涵你是怎么劝爸妈离婚的?
闫涵:我有一次连摄像机都架好让妈妈录视频把证据摆出来,但是我妈妈没有录。后来我知道,妈妈骨子里是自卑的人,她表面很强势其实内在完全依附于我爸爸,她不敢面对离婚后独自的自己,所以她是不可能主动去离婚的。我长大了些明白了这一点,后来我也不再劝他们离婚了。
潘爽:跟我爸妈一样,以前我妈动不动给我打电话说她抓到我爸出轨的证据了,说自己正准备跳楼。小的时候我都要吓死,后来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跳就跳吧,我也知道我妈不会跳。我妈实际上心理离不开我爸,但又控制不好自己的言辞拼命的伤害我爸爸的自尊,感情破裂但又不能离婚。
梁先生:我的咨询经验来看时间会改变状态。离婚起初是恐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适应变化。婚姻中的双方,如果一方或双方自体的成长不健康的话,会以摩擦、出轨、家暴等各种形式释放能量。现在的教育又培养类似于空心人的人,外表看着伟光正但是内在没有自我,自体不强大不健全,这可能是促使离婚率高不婚族增加的原因。
曾经有位来访者做过几次咨询就停止了,他原先是某省会四星酒店的营销总监,来找我的时候是在全职做安利,我能感觉的他的内心不宁静。可能他也觉得是被忽悠进了安利的圈儿,有些后悔但又不想吃回头草。与他交流时他会冒出厌世的思想,后来他也果真出车祸去世了。
第七部分,生活是整个的,对爱情对世界的态度一致
梁先生:咨询师的经历,还有生长在我的家庭里我感觉很幸运,来访者的故事,祖父的思想和生活,让我接触到了很多可能性。丰富的可能性会塑造愿意成长的个体。对爱情的态度与对世界的态度是一致的,对爱情悲观的人对世界也悲观。祖父说《论语》的第一个人生态度是“乐”,是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乐”,说明包含了很多可能性,是包容的态度。
父母理念上包容实际上却不敢放手,父母的担忧就成为子女的诅咒。过于与母亲关系亲密的子女一定是不幸的,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超过了伴侣关系,问题还是出在不和谐的夫妻关系上。咨询中经常是调节亲子问题开始,却已改善夫妻关系为结束。
孔子提倡极高明而道中庸,而现在的教育不甘于平庸,要求极高明而道高明,期待着培养出时常制造耸动消息和博人眼球的话题的人物。观察王阳明、曾国藩、我祖父,他们做事妥帖是因为破了我执,无我没有杂念。祖父带我们孙辈出行,吃饭总共就买了二两米饭,当时我们感觉会吃不饱,但祖父说多吃损害肠胃,坚持要少点一些,现在我们会念爷爷的高明,他没有像一般的爷爷奶奶一样催着孩子们多吃点饭。
我比较容易关注身边人的感受,进入心理学领域之前我好像就比较容易感受别人的情感,我觉得这可能是与祖父的互动中培养出来的。1991年我闺女3岁,我远方的亲戚来我家,她与我闺女同辈当时是28岁,刚生了儿子,她告诉我闺女“你当姑姑了”。闺女当场就痛哭了起来。其他人觉得好笑,可我注意到了蹊跷,事后主动跟闺女聊。聊完得知,闺女是想起了我的堂妹她的姑姑,她的姑姑经常带她看电影,逛动物园,买好吃的,她觉得当姑姑就要这么做。但是,自己还那么小,要做姑姑该做的实在压力山大,所以才痛哭流涕。故事虽然很滑稽,但对当时闺女来说是她的真情实感,合乎她对世界的了解。也因为我倾听了,我也真正了解了原尾。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接触心理学,所以我认为有些能力是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家庭的真诚的人文关怀和家庭成员们认真的态度影响了我。
关于勇气,我母亲家的直饮机水龙头坏了,我又没有工具,十一期间维修人员不在,新水龙头已经买回来了,我发愁得等两天才能会有人来修,看着水漏的越来越多,我鼓起勇气自己动手,中间还发生了很多曲折,但我还是独自完成了。可见生活中点滴的小事中勇气也很重要。儒家思想的内核中提倡“刚“,不是杠精的意思,是在犹豫畏难中不退缩迎着上。迎难而上其实也说明了乐的态度,对结果的预期是乐观的,开放的,向上的。
第八部分,攻击性和感觉障碍
梁先生:关于攻击性,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愤怒,这是对攻击性的否定。明明很生气,嘴上却说谁生气啦?羞于承认愤怒,否认自己的感觉,感觉麻木就逐渐被塑造。富二代割腕说是为了找感觉,麻木到一定程度用血淋淋的疼痛想找回自己的感觉。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有人研究说是因为商业,周到的商业服务使得人们不用日常交往。比如原来邻里之间会借调味料,有时还会帮忙看一下小朋友,现在因为外卖、小时工等各种服务不需要邻里间的走动了。国外的生活因为人工贵需要大量的DIY,自己动手与现实生活的连接会增加,这会减少生活中的虚幻和虚妄感。比如修剪草坪为例,顺便还与自然有连接,可以感受虫鸣花香。反过来商业太发达,无需动手无需联络,离开自然离开现实会出现旁的问题,人就变得焦躁不安。我闺女小的时候我会刻意带着她一起擦自行车,自行车是送她去少年宫的交通工具,目的就是为了让她动手,好与真实世界有互动。
我们的教育中还缺失了“如何说不”的教育,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体面而且不伤害的说不,我们的教育更注重不怕困难向前冲的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不会说不的群体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压抑的攻击性也会应运而生。
第九部分,关于性
全贞雪:最后的10分钟时间咱们讲一讲第三题关于性。
梁先生:完好健康的性是双方真诚的交流,如果脱离的情感的链接,就剩动物性的性。曾经有个贪官只嫖娼不包二奶,说这个省事。用心理学分析是物化对方的意思,交了钱对方得听自己的,完事了也不愿意有任何关联。他在这种性行为的关系中只有我高兴,你的高兴与否我不在乎,是极度自私的状态,可以说只是一种发泄。有些人既有二奶小三,但还会嫖娼,通过嫖娼面对的是最自私的自己。人通过性行为寻求自体与客体的关系。健康的性关系要接触到彼此真实的对方。
性生活还有强化自我认同的作用。在私密的环境中得到对方的认同和赞赏时对自我认同的强化力量非同一般。咨询发现男士有性生活方面问题的大部分是心因性。不是因为性生活方面没有被赞赏而产生症结,而是在生活中各种事情都能引发相关问题。人生充满不确定性,造成心理阴影的事情也千奇百怪。比如女方说男方是凤凰男,就这个标签可能就成了心结,男方说女的皮肤不白,也成了女人自卑的心结。但是产生心结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体脆弱不够强大,个体的成长没有完成导致的。
另外,对稳定性关系失望以后,性生活方式容易出圈。比如陈冠希,幼年父亲换了性取向,而且爸爸又是那么有能力的人,成年信任的女朋友向他坦白自己与他的好友发生关系,两次大的打击之后他的生活崩溃了。他的信念系统里形成了“稳定的关系是不存在的”信念,那么没有质量,就要数量。陈冠希的歌里还有一句歌词“请偷走这部相册吧”。
所以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追其原因在亲子关系中。不用着急给别人贴流氓、渣男等道德标签,还是需要认识问题的本质,这有助启悟我们自己,也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极高明道中庸”的意思是,站在更高的视点来看就是高明,但是最后还是掌握分寸止于中庸。
潘爽:娱乐圈盛产渣男渣女是因为他们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吗?
梁先生:这个没做过系统的调查不能下这结论。从他们的工作上看有两个因素。第一,他们调动情绪入戏,工作结束后是否出戏,常常在入戏与出戏中,会不会利用这种方法来游戏情感。第二,行业擅长弄一个人设,而这个人设跟现实的自己很不符合,作假就会自我压抑,压抑必然要找释放的出口,人设崩塌就随之而来。中国有中国特色,陈水扁贪腐但没有性丑闻,因为媒体不由他控制,媒体很容易曝光他,国内的官员性丑闻严重,比如赖小民,一百来个情妇住的那么近都不知情。如果可以让中国的狗仔队盯官员,可能会减少官员的性丑闻,相应贪腐也容易抓住。性伴侣很多,刚开始可能欣喜于自己的恣意妄为,但后来肯定会精神高度紧张,要记住每一个谎言还不能说错对象,结果给自己弄了个枷锁。求什么得什么,不可能有侥幸。人生中放弃侥幸的心理,几个基本原则处理好,后面的人生就会顺遂简单。
完。
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