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申阅读
主讲篇章: 《朝话》中“谈儿童的心理”一节
时间:2021年4月24日
主讲人:鲁含英
督 导:耿创新
原文:
背景信息:
由先生所转的关于海淀区今年30多个中小学生自杀所想到的现行教育生态下到底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教育到底是使得孩子们糊涂了还是明白了?什么力量助推这些孩子连死亡都不惧怕,前仆后继毅然决然地走向这条不归之路?
天津一中学班主任当全班学生谩骂孩子的视频传递的信息是否是社会普遍认识?教育真的是用来分阶层的吗?
讨论题:
文中说,儿童的缺点在于后天的经验习惯不够,与继续的忍耐力、注意力不够。经验习惯的不够,是因为年龄尚小,忍耐力和注意力的不够,是因为兴趣太多太强。儿童的优点根本胜过成人,当他对付某件事情的时候,他是以整个的真的生命力量去对付。小孩要干就干,不会敷衍作假,比较顺他的冲动集中他的生命力,这是他根本的优点。在成人有了经验习惯,因头脑未受着高明的教育,往往弄乱了。儿童则尚未有机会搅乱他的头脑,所以较大人少糊涂。
1、现行的学校教育显然是扬短避长,儿童的生命力量得不到发展。家长在现实条件下,如何能保证让自己和孩子都不焦虑的情况下,既能照顾到孩子的心理特点,又能不陷入社会阶层的下滑呢?
2、“高明的教育”是指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如何去获得高明的教育,从而让孩子也能免受糊涂教育影响?
在“生命的歧途”一节中说:对于什么事情无亲切意思,无浓厚兴趣,则这件事情一定干不下去……?? 所谓“健全心理”,是沉着有力的、统一的、不单有感情而且有理智的意志。由此健全心理发展出来的念头,才有力量,才是自由的、统一的。反之,若只从片面感情求舒快,其本身方陷于问题中而无法超脱,这是生命的歧途。
“谈罪恶”里,罗素以为:罪恶是人的生命冲动得不到正当的出路而使然,有如水流受了妨碍,则激越而横流。……根本的办法应当将整个社会制度改造,形成一个完全是教育的环境,使一切罪恶消灭于无形。
3、这些话是否能解释愈来愈多的学生自杀一事?在逐名逐利的社会里,我们如何能让自己意志是统一的、理智的?我们如何教育孩子不误入生命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