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扁鹊见蔡桓公》:是扁鹊见蔡桓公,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却不信任扁鹊,造成最后身死的故事。
尤其是从《对异己者的态度》一文里的这几句话,以《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说明可能比较典型。
1、要承认对方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这就是很典型的,蔡桓公觉得扁鹊不是为了他好,他的心理不是好的,于是他做了个刻薄的推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必须把根本不相信人的态度去掉。
不信任人的路,是越走越窄,是死路: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所以,只有从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开出真正的关系和事业的前途来。
3、对对方不能相信相谅,而且自己又太自信。
4、自觉知识见解低过一般人,旁人都像比我强。这种态度,最能够补救各种不同方向(派
别)的彼此冲突之弊而相互取益
————————————————————————————————
同时我也对于博客上留出的思考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个对自己不停怀疑的人,对别人也免不了怀疑的。我们的谦卑实际上不是对个人的,而是在对真理的渴求时对真理的谦卑。我觉得之所以是推测,就说明有些许证据,但证据又不确凿。之所以做出了刻薄的推测,自己又觉得不压抑,不郁闷,反而觉得畅快,是因为我们心里自以为是。我认为刻薄的推测不是不可以有,而是不能让推测成为了了解事情真相的全部,我们还要去看,去听,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是真的证明我们自己是对的,还是说我们的刻薄是不必要的。而且,我们可以先试着相信对方,以得到更多的证据来推测。
⒉如果确实是对方非常无理,我们是否还要对其动机“有所承认”?这样做的道理何在?
我觉得这种承认,是在放弃自己去倾听别人甚至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的时候要做的,要解决冲突,本文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商量。在《忏悔——自新》一文,也就是本书第四页曾提到:因为我对人类生命有了解,觉得实在可悲悯,可同情,所以对人的过错,口里虽然责备,而心里责备的意思很少。他所犯的毛病,我也容易有,平心说,我只是个幸而免而已。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对对方的承认。文中又提到:这样对人类有了解,有同情,所以要帮助人忏悔、自新;除此更有何法!我觉得帮助人的过程,是一个商量的过程,是彼此能取得对方之益的过程。对待无理的人,我们还是要“有所承认”,这样做,可以帮助他,同时自己获益。
⒊本文中提出“必须把根本不信任人的态度去掉”,那我们如何去防止上当受骗呢?
除了我刚才讲到的在自己获得知识和得到见解的过程中要郑重,信任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面对我们真的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不仅要谦卑、认同、商量,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见解,因为我们是无法掌握真理的,我们一直都是被真理掌握的。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防止我们上当受骗。而且,之所以上当受骗,是因为我们在有获取真理的渴求以外,有了其他的欲望。只有欲望和贪婪能让我们上当受骗。
⒋在谈及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梁漱溟与胡适论战时,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知名教授汪丁丁为何会说出“胡适先生若想象得到八十年后有一位丁丁晚辈在读他的文字,自当汗颜”?
我自己没有从网上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是找到了汪丁丁的博文:
梁的魅力,于我而言,是他的语言和直觉。许多深切的问题,只是读了他的表达之后,才有深切感。1923年,在北京大学演讲,他回应胡适对他1921年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无聊批判。幸亏陈来兄找到这篇演讲记录,否则,我们简直不能想象胡适可以如此粗暴无礼非学术性地对待梁漱溟。那种话语霸权和不负责任的批评,胡适先生若想象得到八十年后有一位丁丁晚辈在读他的文字,自当汗颜。即在当时,他这样的霸权,也激起梁漱溟这样的回应:“……我真想不到适之先生是这样信口诬人,要一手掩尽天下目的!”我们读最近发表的胡适评传类文章,都知道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温和的一个人,一个自由主义领袖。何以会对梁先生如此?揣测理由,其一可能是梁、熊、马三位的学问及立场大相异于胡适所鼓吹的学问及立场。其二可能是胡适太忙,根本无暇读书,更何况读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著作?
我认为,是否可以理解为,胡适先生若是八十年后看自己当年批判梁老的那些文字,自当汗颜?因为我们是被真理掌握的,而且总会有人晚一些看到真理。当年的胡适,没有接受梁老与其意见不一,妄下推断,妄下评语。当八十年以后真理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再看当年的文字,自会汗颜了。其实这句话我也没有想得特别清楚,还望大家讨论。
(注:本篇中所有黑体字部分均是借用别人的言论、书籍、博客。)
2011.3.8 晚
2011.3.11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