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次寒假返校之前,我给我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很诚恳而直率地告诉他,我希望他能够怎么怎么样,明确表示只有他这么做了,我才可以对他的行为表示满意,而且告诉他我是个很直白的人,希望他能够像我这样,不要做事情老是犹犹豫豫,考虑得太多。
当初我给他此封信时,还自以为如此直接坦诚地表达出内心对他的想法应该会让他很受感动,可是结果却是:他看完后不再跟我联系,关系一下子被冰冻了似的。他的反应让我不知道怎么啦?难道是我写的某句话伤了他的心?
直到此次参加读书会,先生提到人与人相处时,应该注意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去打破别人的生活常态。我才恍然明白,我写那些话不就是在强求他按照我的思维去行事,不就是在强硬着想打破他的常态吗?是我完全没有考虑到他的感受和心理,所以才会让我们本还深厚的友情变得现在这般尴尬,为此我感到很自惭。《中庸》中说“曲则全”不也正是这个意思吗?!而以前我一直以为待人处事应直爽,不要拐弯抹角,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样人才够真诚,才够坦荡,才够正气,可是我不曾想到自己的真诚是否可以被人家接受?甚至是否伤害到别人,到最后才发觉那一腔正的气,满怀的“真诚”——其实只是我自以为是的想法而已,只是我太在乎自己而已。
先生说,我们要松弛,要“心能执静”。不要用你的思维套路去框住别人,要先弄明白自己,然后再弄清别人。当自己与别人相处时,倘若有思想或行为的不协调,则先要懂得理解,做到自己心无杂念,没有我执,然后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最后真理就会出现。因为只能让真理掌握我们,我们不能去掌握真理,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接近真理,接近真理才是最强大的状态,即所谓的无我则大!
其次,《朝话》中‘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一文中指出:要从容含蓄,不要性急。我从中收获也颇多,先生说一个稳定的观点往往有相当成分的自以为是,此话一出,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各种观点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是构成他生命的一部分,而当一个人直接表述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观点或态度时,其内心必然会很期待对方的认同,从而很容易忽略对方自身的观点,这就相当于让对方在毫无准备的条件下放弃对自我的肯定而接受别人,所以往往会出现对方强烈抵触甚至反击的情况。而真正智慧的人则是要通过迂回婉转的方式将他心中的观点慢慢融化掉,然后再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个迂回婉转的过程就是破的过程,而接受观点的过程则是立的过程,只有破陈才能立新,故不破不立,不然则只能是石头碰石头,比谁更硬罢啦。
还有,《朝话》中“谈学问”一节指出:学问贵能得要。读到这句,我很是激动。马上意识到学中医的,必须时刻把握住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可以说阴阳一旦理解便也掌握了道,懂得了事物之间的发展规律,这不仅帮助我们更容易更深刻人道中医方面的理论,甚至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会易于发现与很灵活地运用。
再次,先生还说:“方向(目标)感太强,则越容易有挫败感”,这句话让我想到每次回家,老爸就会问我以后打算在哪里工作呀,对未来事业有没有详细的规划之类的问题。每次,我都是会笑着回答他:“我还没有想那么远,但我知道自己现在喜欢干什么,也知道为了自己的兴趣我都在干什么,所以老爸您不用操心,一定可以找到份满意的工作!”我一直很自信,他们都说这是狮子座的特点,不过这次读书会让我意识到我的自信来自于我能在我兴趣的指引下,用自己的踏实与努力过好每一天,尽管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但是我知道我会有美好的未来,或者说我兴趣指引的方向就是我的未来!我从来都没有给自己规划过详细具体的未来蓝图,但是我的兴趣已经为我树起了一个大体奋斗努力的方向,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去期待太多,所以就没有太多的失望与挫败,即所谓的没有方向,则处处都是方向,也就是《道德经》里所说的‘无为,则无所不为’吧!
以上四点是我对于此次读书会的一点感想,因没有来得及在读书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故略写成文章,以道出我内心的感慨和成长!不到之处也敬请大家多多指教!!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