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十几年前也不知什么原因听过凤凰卫视播出的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只记得当时耐着性子听完,完全无法接受,而今只记得法师讲了一堆的怪力乱神,除外全部忘得干干净净,因本次读书会的题目,才重新翻读《了凡四训》: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本家训影响非常的广泛,也经常听过很多人因为这本小册子而皈依佛门,袁了凡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融合他对儒释道的理解告诉世人,他找到了一个世世代代成为人生赢家的办法,这个办法能实现脱离苦海还能让自己和子孙在这个世间拥有大富大贵幸福圆满的人生,具体的方法就是自省、忏悔、自新,持续不断地行善,还特别贴心地给出了行善的判断标准和指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而且但凡你真的能坚持做了,那很大程度上会对自己和身边的人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原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逐步改变他的性格,最后影响到这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估计这本书能影响到这么多人应该是这个原因,但是梁老说这个是很多外道都可以实现的,而不局限于佛法能做到,而且这本家训没有讲到佛法真正殊胜的内涵。
本次读书会的两个思考题:
1.对于《了凡四训》中所论述的“因果报应”,我们怎么理解?袁了凡强调孝道,而武志红攻击孝道,这两种针锋相对的理念,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回答:先生不是经常说我们看待一个人物要还原他的历史背景,我查询了一下,袁了凡一生主要时期刚好赶上明朝万历年间,1582年张居正去世,1586年袁了凡中进士,刚好赶上明朝衰败的开始,王朝走下坡路,人心浮动,社会风气必然不好,所以行善积德正是社会所缺少的,那这样一位有德行又文理全才的人物自然不会被埋没,民间也需要他,朝廷也需要他,再看看他的影响如何达到巅峰的,袁了凡是1606年去世,35年后的1641年,主推他的是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三年后大明朝灭亡了,同一时期还有一位重要人物跟他同代——清官海瑞。把他放回到时代背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时代最缺少的东西,往往就是这个时代最宣扬的东西,延伸阅读中的王凤仪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也类似,当然我们必须肯定袁了凡和王凤仪先生在所处时代所积功德,人家是真的做出来成绩的,不服不行,但是并不意味着今时今日我们还要按照他们所说的做,那就是我们自己不动脑子跟风了,这里我问多一句在座的几位医生朋友,王凤仪先生所记录的治病很可能是隐含了对病人说服教育之后,病人改变了过去的思维定式从而改变了过去导致生病的生活习惯,最后应该是依靠免疫力康复的吧?
《了凡四训》中提到大量因果报应,只要我们怎么行善,就可以得到富贵、子孙满堂,这明显是向外求;讲因果的时候还提到很多怪力乱神,如果简单的一句我不信就过去了,那是自己太懒了,梁老曾经提到过“原始人群或称初民社会的生活中就有宗教的萌芽。那就是人们震恐于大自然界风云、雷雨、洪水、猛兽,种种灾患侵袭,幻想有神灵降罚或魔鬼作祟,而有许多禁忌或胡乱的祟拜,在今天看起来可笑,而在那时正是维系其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到了今天,这种鬼神之类的说法依然有庞大的市场,之所以持续在宣扬,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方法简单有效,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每个人心里都不安,我们成长中都看过相关鬼怪的文学作品和电影,恐怖的感觉一旦施加,特别容易奏效,类似我们的孩子不听话,我们就会吓唬他,一会大老虎来叼你了啊!
梁老评语中说此书未能阐明佛家胜义,那么佛家胜义到底是什么?几年前我通过公众号推过《梁漱溟谈佛法大意》一文,当时有读到梁老说:“原始佛法就是四谛五蕴,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大乘佛教的出现则让佛法圆满,菩萨不住涅槃,不舍众生。”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去年读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一书,赵朴老书中也经常提到“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包括佛法本身也是受到“无常”规律所支配,释迦摩尼也讲过佛法也有生灭,而我们当前生存这个时代刚好就处于这样的一个末法时期,而读了凡四训,满篇隐含的意思是你想要获得富贵就应该怎么样,你怎么行善之后就一定怎么样,这里面明显存在“我”,自然是偏离佛法本意。
袁了凡和武志红对孝道的两极化理解我都不认同,还是相信梁老说的互以对方为重是个重要的前提,每个家庭环境不同,背景不同,我觉得孝道的标准就是你自己心里过得去就可以了,而具体的做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带动父母的进步,不然差距越来越大,沟通都是问题,彼此都不理解对方,还谈啥孝不孝。
ps:延伸阅读中提到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可能是错误的,这里原意应该说的不是没“子”的问题,这个似乎一直被曲解了。
2.佛法和科学,到底哪个更究竟呢?
回答:科学是向外求的方向去探求物理世界的终极问题;而佛法是向内求的方向去探求真如。我觉得这两个方向没法分高下,我也不认为最后可以殊途同归,几乎所有宗教都把最新的科技拿来证明自己的正确,佛法虽然不是宗教,但是信仰佛法的人也常常用这个方式来为佛法增加客观性科学性,甚至有些“牛”人把科学猜想和佛学糅杂在一起来解释,看似标新立异,但多数都是大忽悠,这种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比如看完《三体》小说,明明我们知道这是假的无法证实的,但是我们非常愿意去相信,啊呀,四维空间多让人向往啊,人造小宇宙是多么美好的世外桃源呀,人家作者大刘还是非常好的,他知道自己就是一个写小说的,还在图书封面大字标识我这是科幻小说,但是当前这个社会上就是有很多“牛”人不告诉你他说的是小说,非跟你说这些都是真的,本来我们自己就没啥主见,听到人家讲的东西挺溜的,又是自己愿意相信的,我们自己又懒得思考,难得有个人看似真心诚意地替我们思考了这么复杂的问题,立马就会有一种这样的共鸣感,嘿,这大拿说的我也这么想诶,但是我讲不出来而已,所以我们经常相信的是那些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刚好这个人说出来了,那我就信了呗,这看起来多省事呀,还别说,信的人一开始可能会带来一些改变,但是这玩意一定是走偏的。
既然我没办法比较科学和佛法哪个是究竟,那如何回答山子的这个思考题呢?想来想去,首先是在座的各位都是相信科学的,那就不用选了,而且在座的各位也必然都是对佛法有尊崇之心的,那么重点就是我们如何认识佛法,或者说相对于过去自己的认知而言,现在的我们如何对佛法有正知正见?梁老文中说我们普通人可能一生修行都难以达到的“四禅八定“境界却不是佛法的殊胜之处,反而这是很多其它教派都可以达到的修行状态,“但有神通,未出生灭”,仍然在三界轮回中,但是这里我们无法跳过去,就是佛法里面的确会提到很多我们的认知很难理解的事,我具体说一件事,佛法里面有一个神通叫宿命通,我自己读的时候都是感觉在读科幻,非常难以相信,但是我们的梁老晚年曾经在一次佛学论坛上非常肯定毫不含糊地说自己前生是一位禅宗和尚,而且梁老书信中多次提到自己还会乘愿再来,梁老是不讲假话的,这样的表述是很让我震惊的,难道历史上那么多位高僧大德都可以修炼到相同的神奇境界而知晓终极问题的答案?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在这样的末法时代,纷繁复杂的宗派和学说中,我们该如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