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1、 查找资料:《口述历史:“反面教员”梁漱溟》汪东林 述:
“他说毛泽东是中国这个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一,这三个人物就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他说我不同意说只有一个毛泽东,有好多个毛泽东,或者叫变化着的毛泽东,那就是说,有早期的,有抗日战争,解放前的毛泽东,有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他不一样的,他人是变化的,毛泽东功劳最大,错误也最大,他功劳最大,他才有可能做最大的错误。所以他对毛泽东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作为老朋友来看的话,他是那么看的。至于他个人之间的事情,现在后来就说有人说他很有骨气啊等等,他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从来没有说过他自己很有骨气。”
2、 查找资料:《先父梁漱溟与北大》梁培宽 著:
由于思想见解终归有不同之处,当年先父与陈、胡二位之间思想交锋自是常事,于是以什么态度展开讨论与辩难也就成为须要辨明的问题。对此,先父发表了自己看法。事情是由胡先生题为《一年半的回顾》的一篇文章引起的,文中说《努力》杂志一年多来的许多文章都不及“批评梁漱溟、张君劢的文章有价值!”陈独秀先生则为文响应说:“梁漱溟、张君劢被适之教训一顿,开不得口,是思想的一线曙光!”先父对此深有感触地说:“照这样说来,然则我是他们的障碍物了!”“这令我很难过”。
在感叹之余,先父表明说“天下肯干的人都是好朋友!”在这一点上,彼此是“有同的一面”,即大家都是愿为社会进步尽力的。他又说:“我不觉得我反对他们的运动。我不觉得我是他们的敌人,他们是我的敌人。我是没有敌人的!”这就是先父对新文化运动中新派的根本态度。
同时,先父又承认:“我们的确根本不同。我知道我有我的精神,你们有你们的价值。”大家“抱各自那一点去发挥,其对于社会的尽力,在最后成功上还是相成的——正是相需的。我并不要打倒胡适之、陈独秀而后我才得成功。”这种态度简要地说,或可用四个字概括:“和而不同”。这与蔡先生所倡导并实行的“兼容并包”在精神上也是相通的吧。
3、查找资料:⑴《梁漱溟为“雅量”而争》钱伯诚 著:
1953年9月8日至18日,中央连续召开两次高层会议,讨论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梁漱溟日记》中写道:我就北京见闻所及,提请领导上注意,指出城市工人工资生活为乡下农民所歆羡,充当一个临时小工每天工资所得一元乃至一元二角,因而纷纷涌向城市,市政当局又把他们推送出去。说此话时,我引用了某人所说‘工人农民生活九天九地之差’的话,嫌于破坏工农联盟而不知……主席见罪,此亦其一节。……午后开会,我登台发言,气势甚盛。我说,我根本没有反对总路线,而主席却诬我反对总路线。今天我要看一看毛主席有无雅量收回他的话。毛主席立刻厉声说,告诉你,我没有雅量!我正待再说下去,会场内群众轰然起哄,要求扯我下台,不容我再发言。我只得下台归座,却还好,我顿然清醒了。自知高狂傲慢不成样子,心气平静,静听几位斥责我的发言……
⑵《梁漱溟对1953年与毛泽东顶撞事件的反省》马勇 著:
对已发生的事情,梁漱溟反复思考,虽然部分承认自己或许在方法上有不妥之处,然而依然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明明倾心拥护中共领导,只不过提了那么一点善意的建议,即使说是批评,但从自己内心也并不是恶意,何以招致中共负责人的如此恼怒,以致联系历史对自己进行如此严厉的批评甚至羞辱?自己究竟有什么错?错在哪里?梁漱溟觉得,中共负责人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这样对待他,完全是一种“误会”,而自己的不足,不过是“有气而无心”:有个人英雄之气而无一片侧隐之心。自己虽然知道必须是侧隐之心代替英雄之气而后可,却思来想去不过一句空话,一抽象道理,茫然无措手处,不能实践。总之,你毛泽东有理,我梁漱溟也不是无理。
1953年9月20日,星期天,梁漱溟的两个儿子培宽、培恕先后返家,梁漱溟便将前几天所发生的意外风波从头至尾告诉他们,并反复强调毛泽东完全是出于误会。梁漱溟说完后,大儿子培宽即向梁漱溟谈了自己的看法,大意是不要以为这件事是意料不及突然发生,虽然看上去有许多偶然因素;也不要看成中共负责人只是对你梁漱溟个人过不去。偶然因素与个人因素在这里都不居于主要地位。梁培宽为乃父分析道:
这件事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是你自己还没有认识到而已。你还记得l950年你刚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一次会上的发言吗?早在那次你就向领导党毫无顾忌地提出种种意见和建议了。我还听说你参加西南土改时,亦曾说过要来看看西南土改是否合乎中央土改法的话。除此之外,你三年来还在某些会上有过一些发言,或与毛泽东谈话,或给毛泽东写信,似曾听说差不多亦与此相类似,都好像有一种监督政府的神气。这在心理上是存有一种偏差的,今天的这件事正是从这种偏差发展而来。你总说自己是善意的,是爱护党、爱护政府。但一言一行须看其所起的作用如何,所发生影响如何,不能单从动机上来看,而不顾及它的客观作用和影响。何况便是论动机,恐怕也有问题。几年来,你自己好像总是站在政府的外面,这动机还不使人怀疑吗?你应该向隐微处搜寻自己的思想根源,从根本上端正自己对党对政府的态度。你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刺激政府,积两三年之久,这在政府的感受上自有其发展。毛泽东认为你有恶意,便不足怪。毛泽东不能容忍你这样发展下去,这并不是他个人对你个人有什么恶感或好感。毛泽东一切为了当前国家的大业,而没有其他。因此,你考虑自己的问题时,亦不要把它同国家当前建设事业分开,切不可抱静待考问、应付过关的念头,只求了却一身问题,而应当主动地检讨出错误的思想根源所在,担负起所有给予国家事业一切不良影响的责任,争取改造自己以利今后的国家建设。
显然,梁培宽不是就事论事评价乃父与毛泽东的是是非非,而是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帮助梁漱溟认清问题的根本所在,而不必计较意见正确与否以及中共负责人的态度如何。这些话,如果出自别人之口,梁漱溟并不一定能接受,但出自亲骨肉之口,使梁漱溟不能不引起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番话使他在“思路上心情上根本变化,对于自己错误之所由似乎顿时有所发觉,好像通了窍”。他在当天日记中情不自禁夸奖两个儿子:“宽儿出其所见娓娓谈数小时甚好,另记。恕儿亦有所说。”
梁漱溟还认识到,他长期以来对中共只是同情其革命要求和目标,也敬爱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一心为国家为民族的汉子,但却一直怀疑或不同意中共的行动路线,包括阶级学说和武装斗争,有时直接针对中共的理论加以反驳,而自己的一套改造中国的理论主张,当然也有不少人信服,并跟着行动。因此每当有左倾朋友批评时,自己总不服气。梁漱溟承认,这就是他1953年9月18日与毛泽东顶撞的思想根源。
梁漱溟的这些检讨是真诚的,甚至在三十年后,毛泽东、周恩来也去世十多年后,当他向一些年轻后辈谈起这件不愉快的往事时,梁漱溟仍然坚持说:当时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没有什么。他们故世十年了,我感到沉沉的寂寞。
在往昔几乎所有讨论梁漱溟的文章中,无一例外张扬他敢于与毛泽东翻脸的所谓“骨气”,所谓“正气”。其实,就历史真相而言,毛泽东的一番怒斥,周恩来的一番揭露,在很大程度上成全了梁漱溟的所谓“骨气”与“正义”。因为仅仅经过几天时间,梁漱溟在其儿子、友人的劝说下,破天荒地检讨自己的不足乃至问题,沉痛反省自己的错误之所由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几番反省,梁漱溟发自内心承认自己错了。他自己再也不愿意坚持什么“骨气”与“正义”,从此之后他走上了与中共,特别是与中共领袖毛泽东同心同德的心路历程。
4、“心胸开阔,待人宽容”的根本支点:
同理心:将心比心——引申:对待病人。以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势压人,有时不如降下来将心比心,很多医患矛盾顿解。为什么很多病人宁肯相信病友、朋友、小广告的无证药品,而不相信大夫?就是因为前者能将心比心。有的病人很讨厌、很烦人,怎么办?想想自己有一天也可能会变这样,并警醒自己。有一段话较人如何开心: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
以此为基础,知道自己不愿受的歧视和委屈,就不对别人做,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喜欢的,我不一定喜欢,别人也一样,所以“己所欲,也要勿强施于人”;自己有喜欢的思维行为模式,不愿被人抹杀、洗脑,讨厌受人压迫控制,就能懂得别人也这么想,就需要“求同存异”——法律法规道德由此渐生。
只有相信人心是可以相通的,才可能与人真正的沟通,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和想法。把自己放得太高,虽然能一时让人因敬畏而尊重你,但你却失却了了解他人内心真实想法和发自内心向别人学习的机会。而且,名声是虚的,以名头震人不容易长久。把自己放得太低,也失却了沟通的机会,没有共鸣、没有争鸣,是很难迸出思想的火花的。
5、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之中,觉得自己的心胸态度如何?你对自己的“心胸态度”是否满意?原因何在?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上课思想课时,老师和课本就教育我们说:要“不卑不亢”。但什么是不卑不亢?我到今天还是把握不好“度”。中国古典文化讲究“中道”,为什么?因为中道难求。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就像当医生,既要有一定威严、不可让人轻慢,这样病人才可谨遵你的忠告而早愈;又要有慈悲心,待人和蔼可亲,让病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什么时候该以怎样的态度,理论上都好说,可实践并非连线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怎样才是对的?我越来越感受到,只有不断地去做,做得成功了失败了都思考,不断积累,不断磨练、思索再验证,才有可能找到对你最合适的路。再没有什么比你亲身经历的困境、窘途再能告诉你的了。向家属交待病情10次,面对各色不同的病人家属,面对不同的情况,比看10本医患沟通的书更能让你了解。而这了解,有时会变成说不出的一种直觉,让你觉得就应该这么做——你的理念在真实的摸爬滚打中不断磨练、校正,从而日臻成熟。这也是毛泽东思想、梁漱溟思想可以逐渐发展、升华的原理。所以,人在社会中要做事,通过做事我们可以强化成熟我们的内心,而做事的人的内在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无异于机器人。而心胸与态度,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方面。(仅作了个引子,我的自我分析希望能有机会亲述,一是这样更中肯,二是希望听到同道学友能不留情面地剖析。)
何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