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整理稿
主讲/整理者:程路涵 督导:陈阳
程:(朗读全文后)本篇文章篇幅不长,由于本文和书中读过的文章相关性较强,尤其是《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三种人生态度》、《人生在创造》和《谈修养》,所以和督导陈阳商议后还是决定将活动分为两次进行。
梁老的这篇文章是非常有条理的,文章分为五段,每一段的最后都总结了此段的核心内容。我读这篇文章,觉得文章的层次是“人—生—人”:首先从“人”开始写;接下来写“人生”或者说是“生”;最后再拐过头来讲我们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重心落回到“人”来。
陈阳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超越科学的边界——行到水穷处》(李淼《南方周末(2013.3.1)》),我也分享给了大家。我非常认同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有一个疑问并刨根问底,一般都会追问到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也都想过,也有过疑问。我也有很多疑问,并根据其中的一些也结合《人生的意义》一文的行文顺序出了一些思考题。
下面我们来看思考题的第一题:“怎样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并不等同?文中说‘如此目的手段分别开来,是人生行事所恒有。但一事虽可如此说,而整个人生则不能如此说’,为什么‘目的’与‘手段’分开对于整个人生不可能做到?”其实关于这些问题,在我复习了前面的文章之后发现我们之前有过讨论,但是我个人还是不太明白,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想法?
黄:我先来谈一下我自己对“目的”和“意义”并不等同的想法吧。有人说过:人这辈子其实没有哪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正如我们吃饭时讲到的那个可怜人——将美元现钞250万藏在西门子洗衣机内的王守业(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3-04/30/content_28697378.htm ),他最开始去找这么多钱可能是为了一些目的——比如想要有车、有房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但是当他这些目的都实现了以后,他会觉得自己的生命特别空虚。所以很多富人,尤其是富二代,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在物质上他们几乎什么都不缺少,他们的目的已经可以由他们的父母帮助实现,而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所以他们活得了无生趣。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例子:有个学生特别擅长读书,考上大学之后问老师还有什么学历可读的,老师说还有硕士;等他读完硕士又问,老师说还有博士;等他读完博士之后又问,老师说还有博士后;等他读完博士后之后又问,老师说没有了,于是他第二天就跳楼了。在我看来,他就是一直在实现自己人生的一个个目的,如果没有实现,那么到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遗憾;而实现了这些目的之后的人生,我觉得还是需要用意义去支撑。
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跟梁老其他的文章相比写的有点浅,随即我发现了脚注——“本文系1942年12月在广西兴安初中的一次讲话”,因此我能理解本文的立论在哪里和为何没有拔到宗教等比较高的角度。之前程路涵跟我表达过她希望之前几篇文章的主讲能重温自己主讲的文章后结合今天的文章谈一下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而我正是《三种人生态度》的主讲。我自己的感受是,最后的“郑重”其实是在“厌离”之后的返回,并且“郑重”不仅仅是人生的态度更是找寻到了人生的意义。记得前一阵子学习哲学史的时候学到了“禅宗”,因为是佛教的范畴,所以一般大家都觉得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跟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有距离的或者说是有隔阂的。可是禅宗的修行方法正是,带着诚意和郑重,活在当下,做每一分钟应当做的事情。如果能坚持下去,虽然和别人做同样的事情,但是因为带着诚意和郑重,终有一天,虽然自己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外人看上去无异,而在自己看来已经不是同一个世界了,这时就修成了,算是目的达到了。接下来呢,还是坚持带着诚意和郑重的心,活在当下做每一分钟应当做的事情,这便是意义。所以我觉得,意义是升华到宗教层面的,或者说是我们解决温饱之后再上的一个层次。这就是我认为“目的”和“意义”不太一样的地方。
程:我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吧。关于“目的”和“意义”的区别,我自己思考了很久,也和陈阳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我认为“目的”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对于人生是恒有的,对于每件事情都是存在的。而对于整个人生,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东西我们一生都奔着它去,而它还能被称为目的,它一定会比目的更大。而意义,就像师姐提到,就是这些目的都达成之后还在支撑我们前进的东西。从概念上来说,意义必须是与人相关的,是人在情感上赋予的。一个事物,只要不与人相关,它的意义也就不存在。所以一个事物在情感里的关系程度大了,那么这个事物的意义也就大了。所以说“意义”是跟“目的”这种纯理性的思考不一样的。
关于“目的”和“手段”分开,我记得先生曾经说过:目的和手段必须相一致,不能为了实现一个高尚的目的而是用卑劣的手段。但是关于“为什么‘目的’与‘手段’分开对于整个人生不可能做到”,我并不是特别理解,不知道先生能不能予以解答。
先生:现在舆论越来越开放了,很多人开始“挑战”我D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我们都学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我们也把它当做唯一真理,就是社会的演进过程都要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要杀富济贫。我们吃饭的时候曾经提到《晋绥土改中的酷刑》(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d12725010195yx.html#bsh-24-222206051)讲到的山西的土改,最开始是分土地,后来就演变成财务劫掠——对方是不是地主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比我们有钱,我们就要整治他。资料中提到了山西土改中的几种“斗争方法”,比如磨人、扔四方墩。就算我们是要解决财富的不均衡,也没有必要演变成后来残忍的迫害,将人折磨致死。这时候人性中“恶”的那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假设我们是为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前进,用这样的手段去处理这些人——不管是地主、富农、还是所谓“比我有钱的人”——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在这个事件里,目的是让社会进步,此时也没有国共斗争,可以说仅仅是要解决财务问题;可是最后手段却是把人往死里整。如果一件事做的对,我们觉得自己做的足够高尚,那我们敢不敢公之于众将它印发出去?就这件事来说,我们就算敢印出来我们是这样土改的,人民日报也肯定不刊登,因为这种行径已经触犯了人类的良知底线。我们看老虎和老虎打架,基本也就是为了争地盘或者食物,等自己要的东西到手了,攻击基本也就停止了,很少像人类这样要消灭对方,比如封建社会时要“灭九族”。人类有时会为了一个所谓足够高尚的目的,心思用在了恶的上面,有时会用触及底线的手段。关于土改,如果我们的政党现在还不面对并解决这个历史问题,前有车后有辙,我们上次提到的那些“文革控”很有可能再做出激进的行为。
再提一下我们书稿的事情,我还给陈阳发了邮件说起我改稿的纠结。这个稿子不是说改不动,而是心里特别乱。咨询的时候心里不乱,因为我只要帮助来访者调整心理状态就行了,比如说我要用一个“空椅子”技术,我直接用了就成了。但是写到书中不同,如果有读者不懂,我必须要做出解释说明,比如为什么用“空椅子”技术不用别的,而且再刨根问底就要写更多。所以在改稿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思绪像线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一样,动起笔来就特别难受。这里面的问题,是我目的的不清楚,因为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受众是谁,对于他们来说写到什么程度才足够。所以当我去写去改的时候,我就动弹不得了。由此可见,说目的和手段是浑然一体的,我不能说我就茫然的去写去改不管到底谁去看,心思是千丝万缕联系在一起的,我没办法抽离。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绿化,那我们的手段首先是不能乱砍乱伐,不能说我要种柳树就把所有的松树都砍了,那目的种上自己喜欢的树而已,“绿化”只是口号。如果要绿化,已有的树要养护好,只要是对人没有危害的树种在空地上就是了,比如说柳树;甚至说因为这一带柳树的病害比较多,还不能种柳树。我们不可能凭空生出一个目的或手段,它俩是浑然一体的。我在面对来访者用了一个方法遇到阻抗的时候,我可能马上就要换方法,为了让他的觉知不到我的反应并让他的感觉比较好,我可能要调整自己的技术、肢体语言等方面,让他做出比较好的心理调整。
不知道大家最近看到报道没有,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一回到自己的家乡浙江就被起诉了,缘由是他在文革期间杀人。这其实是第一例。我们看到政府对于文革并没有像对待纳粹党人一样去做清算。实际上那时候是比动物式的杀戮更残忍更血腥的,不仅有肉体的折磨,还有精神的阉割。我记得我还在北大附小上学的时候,放学时路过赛克勒博物馆前的区域,那里被称为“北大的牛棚”,即关所谓“牛鬼蛇神”的地方。这些人要唱歌,歌词都是些“我们是牛鬼蛇神”、“我们罪恶滔天”之类的,我们这些小孩子觉得特别好玩儿,就总去看他们唱歌,看他们自己糟践自己。现在看来,这些跟当时说的为了让他们的灵魂进化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是纯粹在精神上蹂躏他们,跟想帮他们思想提高转变成无产阶级思想并没有关系。所以说当用了恶的手段的时候,追求的目的一定是恶,心中的恶也随之显现出来。所谓的文化革命,有人说是“革文化命”,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当时就都被销毁了。如果我们当时用说服的讨论的方式推进这个事情,一定弄不起来,手段一定要是暴虐的凶残的。再看看其他大的社会活动,比如大跃进。我祖父说过,吃一块糖感觉很好,如果有一千块糖,那是不是感觉可以一千倍的好?毛泽东就想,一个炉子炼这么些钢,我们如果都去炼是不是赶超英美了?这其实是一个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目标是空想的,手段就开始不切合实际,就开始砸锅卖铁一通乱弄。
我自己觉得,很难去严格的区分目的和手段,只是当我们去追求目的的时候,为了保证其实现,我们会考虑手段。根据不同的情况,手段也可以很灵活。也因为我们不同的手段,会导致我们实现的目的的状态不同,比如说怎样的实现、何时实现、是否实现等。
陈阳:作为这次读书会的督导,我给大家推荐的《追寻人生的意义》、《行到水穷处—超越科学的边界》都是很值得一读的,特别是《追寻人生的意义》讲述的是纳粹集中营里的故事,主人公几乎没有任何选项可选,但是他还可以选择的是自己的态度。其实我们出生也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们也很难说生来有一个什么目的。意义这个东西有时候在于后人怎么说,如果我们就着某个意义干个什么事情,也许这意义其实只是个目的而已。
程:刚才师伯给我们讲解了“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关于意义这部分,《超越科学的边界》提到:“有人说,生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生活,第二个层次是精神生活,第三个层次是灵魂生活,是有道理的。”我觉得意义可能正是属于灵魂层次的,只能据具体生活去谈论它,就“意义”去谈它的意义,谈不出什么东西来。《超越科学的边界》也提到:“科学能回答‘意义’的问题吗?当然不能,因为科学是实证的,而‘意义’问题不能分解为任何物理命题,或数学问题,或生物学问题。在‘意义’这个问题上,宗教开始介入了。”这时候“意义”这个东西就开始很玄妙了。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人生的意义”具化的探讨一下。
我读第二段的时候,把这一段的中心思想归纳为“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同时也在我们大学生的群里发起了“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讨论,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复。很多人的答案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比如说吃、喝、享乐;还有一些人的回答就比较偏向精神层面甚至灵魂层面,甚至我又找了一些类似《读者文摘》的文章中也有类似的答案,比如承担、爱。包括陈阳推荐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中也提到:“什么是有意义的事?人获得意义的三条大道:第一条:通过创造一件作品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条:通过经历某些事或遇到某些人,换言之,意义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发现而且可以在爱中发现。第三条:超越他自我,超越式地成长,由此来改变自己。”人生有那么多意义,那么我们来看第二题:“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这些说法与文中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有何异同?”
李丹:梁老在文中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美妙。“创造”一词让我觉得心里放空了,没有太多的东西压在身上,有很大的空间让我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候我会更坦然地接受,开始真正地把人生过的更好。如果说人生的意义是“责任”是“爱”,就觉得有东西压在肩上沉在心里,让我觉得喘不过气来。而且“创造”是一个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爱”和“承担”是当一个人的理性被高度启发的时候才谈得上。如梁老在文中所说,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创造,而我们很难说这个孩子有能力去爱很多或者是承担很多。有一次我看一个孩子在路边把银杏的落叶拼星星,我当时就觉得特别美,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创造,
杨:我觉得如果说是“创造”,其后还可以再加一个名词;但如果说是“承担”是“爱”,我们就不能再进行选择了。就是说选择“创造”的时候,我可以创造我想要想追求的东西;而“承担”和“爱”让我觉得卡的太死,不灵活,太具象。
范:先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有一句话说“仁者爱人”,这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是一个社会团体,我们是靠“爱”来维系来表现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再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这是自己对外的一种态度一种趋势,我见了事物是承担还是躲避。而“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就是又成人又成物了,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
我记得在读前面的文章的时候,先生说过创造的本质在于“新”,就是说人们都有喜新厌旧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因为人们的喜新厌旧,所以必须要不停的创造新的东西,人们在感官在各个方面才能得到新的满足。由此可见,创造的过程也是在满足人本身的需求。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又使我想起之前学经济的时候的内容:是“供给”提供“需求”,还是“需求”提供“供给”。现在想想,“供给”也能提供“需求”,因为我生产了更好的东西,也可能刺激了需求。创造也同样是,我创造了更好的东西,就会带来并满足新的需求。
所以说,“创造”一词成功的概括了对内对外的两个方面,全面的体现了成物和成己。
程:关于老范提到的先生的话,我复习了之前的文章后也专门挑出来了。当时先生是这样说的:“意义心理学的知名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他强调人做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人只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所以当人适应了一个环境之后,他就很难再找到有意义的事情了,因为他已经将其中的规律都摸透了,所以他就要寻找新的意义,就要开始创造。先生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就是“创造(和习惯)”是一个阴阳互根的关系,先熟悉一个,然后扬弃,再熟悉下一个”。
另外,关于这些说法的异同还有同学要发言么?有没有人想说说他们相同在哪里?
全:我就觉得它们相同。“意义”本来就是基于人们自身看待的角度,而“目的”是人看到了有需求了才会有的。曾志强曾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颜回活着的意义,也许就是来告诉孔子:你再得意的学生也可以比你先死而且是没有任何成就就死了。所以说“意义”就是看每个人是怎么想的,曾志强觉得颜回生命的意义是这样,但是颜回自己肯定不会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告诉孔子自己会这样死掉。
回过来看我们题里的三个说法,比如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如果把“爱”做到极致,真正做到让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共同成长,不用心思是不可能的;又比如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如果真正的去“承担”而让自己让大家都幸福,不用心思也是不可以的。文章后面就提到了,“用了心思就是创造”。为了做好一件事,怀着郑重的心,用了自己的脑子来思考,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在创造了。其实这三个说法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但是向上向好的方向去发展,这点事没有变的。
程:当时我发起讨论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谁也无法说服谁。后来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梁老就选用了“创造”一词而不是其他?他也没有把这个词做限定,只是说“用了心思就是创造”。再反过来看讨论时大家的看法的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个共同点,就是这些都需要用心。所以我自己就想,人生的意义其实就在于用心的生活。在之前《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一文中梁老也提出,生活就等于创造。
曹: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问自己:我创造是为了什么,我爱是为了什么,我承担又是为了什么?我觉得这些都是手段,我必须知道后面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又有什么意义。可以说我自己的生活我都是这样思考的,先意义,再目的,后手段。我就想起梁老的人生的三种态度:逐求、厌离、郑重。我觉得我做事情都是要有目的的,目的背后有一个意义,我就是在逐求这个东西。慢慢地到了厌离,最后到了郑重。等有了郑重的态度,可能我已经放弃了那个目的及之后的意义,就只是做这件事情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
程:我能明白你的意思,就是郑重之后,就活在当下了。
曹:对。所以创造、爱、承担对于我来说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达到我想要生活的更好的这个目标。
程:大概就是创造更好的生活吧。关于第三题,也是我在群里和大家讨论的时候得到的一个问题。文中的第一段是在讲人的问题,就是“人生果为何来,我为何来”,都是很具象的人。但是讲到第二段的时候,就不单单是一个人了,就开始探讨整个人类了。所以我想问“你理解的文中的‘人生’为何义?‘人生的意义’与‘人类的意义’是否等同?”
李林溪:最开始看到这一题我想到的是单个和整个群体的区别。后来我看了一个短片《铅笔社》,对我启发很大。要制造一支铅笔,有伐木工人去砍木头,有橡胶工人去采集橡胶,有石墨工人去挖石墨矿,还有很多人也都要参与。每个人的目的都不一样,可是从整体看来,他们其实都是为了生产一支铅笔。所以说也许每个人自己能觉察到的意义和目的很有限,但是如果能站在高一点的地方去看一下全局,他们整体的方向是一致的。就好像水流一样,虽然其中每一个水分子的运动都是不同的,但是整条河流淌的趋势是一定的。单个的看来好像是无序的,但是整个看来是有一种奇妙的秩序的。由此可见,也许个人不了解其中的意义,但是每个人合起来会促成一个很大的意义。
程:就是个体和集体的关系,类似1+1>2。
李林溪:或者说是1.01的100次方的样子。
黄:我也来说说“人生是何意”,这个“意”即是“意思”也是“意义”。结合刚才大家所说,我也觉得“人生”可以和“创造”划上等号了。“人生”的“生”,在中医中就是东方,指生发。万物都在生发,就像文章提到的“譬如稻谷,一年一熟或两熟,生出来熟罗去,年年如此,代代如此”,就是说虽然它们一直在生发,但是它们一直都在刻板的重复。如果有了创造,那么在生发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东西出来,这也许就是人类不断向前的一个动力。人生出来之后,生发之机一直都有,也必然要经历春夏秋冬。如何让下一代人的春夏秋冬不再重复前一代,即不像万物一样落入简单的循环,这个关键就是创造。如果创造没有任何心思在里面,就好比生发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制约力,就如同树木的疯涨和春天的大风。所以有心思在其中,一是让创造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再者是因为“思”是脾为中央,是一种缓慢向外流淌的力量,会让人更沉得住气,创造得更稳妥。总而言之,我觉得“人生”的意思基本等于“有心思的创造”。
程:我这里有一个答案,是群里讨论时一个北航小姑娘的观点,也是我在整个讨论里唯一摘出来,因为我觉得她说的很不错,让我眼前一亮,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人生”两个字,“人”是基本,“生”是重点。生一种动态的,以人为根本的,通过人去衍生、生长。人可以自己生长,从孩童到成人到死亡,就如同麦子春生发芽秋收金黄;此外,就依存人心,生出悲欢离合,生出新的事物,又不断变换,然后不断顺着喜好去升华。
先生:“人生”更多指具体到个体的或者是人类的大致运行状况。他们自己赋予自己的人生一个意义,去追求自己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些事的意义在别人眼中会与他们自己认为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记得某知名演员搞摄影,那个年代还都是胶片摄影,他自己买了一套很贵的摄影器材,拍了很多照片挂在家里并请了很多高手到家里来鉴赏,结果大家练练称赞他的器材很棒而无人评价照片。他觉得有意义的东西是照片,而高手看来不值一提,反觉得设备不错。作为个体来说,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追求,但是也要考虑前面我们强调的——不能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再看“人类”,人类的意义会更广阔,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应该去担当,怎样对我们的环境负责任,比如说现在提倡“绿色生活,低碳出行”。其实环境问题是我们人类自己带给地球的问题,老虎根本就不需要谈“绿色”、“低碳”,因为它们没有用过任何化工染料,也不用买房装修。
人生的意义,作为个体来说,我们可以自己去安排,只要不触犯法律也不冲突道德底线;作为整个人类,也许不存在法律和道德问题,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对自己有一个约束,比如少用一次性餐具,因为我们人类在追求所谓的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已经给我们所生存的星球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我们有义务来担当这个责任。担当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我们应有一种郑重的态度,并要保持这种郑重,很少的出现随意或懈惰。我曾经接触过一个电视导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拍了一部纪录片。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说,我祖父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通透、洞察很深刻,他的文字很朴素却用词到位、不可替换,其他人说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被我祖父的书涵盖。我觉得这都是因为我祖父的郑重、认真的态度。我祖父曾经讲过,出问题,往往是因为一时之懈。他还曾经说过他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就八个字——“全心全意,自由自在”。我自己也觉得,如果生活能这样去过,一定是一种很高品质的状态,这些都是离不开全心全意。如果我们用的是套路,没了全心全意,情谊就没有了,只剩下了机械的动作。比如我给李丹送花,我跟花店交了两年定金让他们一天送一支,李丹接到花时会很开心,但如果她听闻:“接下来每天都还有,那人付了两年的钱”,李丹一定会很郁闷。这样就是“不真”,虽然对方没有被伤害,但是对方的感觉肯定糟糕。这就是“全心全意”的重要性。我们再来看“自由自在”。曾经有一部美国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权力,就是我的脚踩在你的脸上而你不敢发怒。如果是你,你愿意在这种情况下挣大钱么?你当然不愿意,因为你没有了自由自在,你当然也不会全心全意的留在这里,只会全心全意去逃跑。不知道我刚才说的这些,对于我们讨论这道思考题是不是会有启发。
程:大家都谈的挺好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道思考题。大家基本上都有《活法》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里与《人生的意义》关系最紧密的有我们上次提到的《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和我这次推荐的《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关于第二篇,其中的“有意注意”就是:“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保持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所谓集中力,来自思考的强度、深度、大小程度”。那么关于思考题“结合稻盛和夫在《活法》中的篇章《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或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对‘用了心思,便是创造’的体会”,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么?
先生:记得大学毕业后一年,我参加了个北京小发明小创造比赛,得了一等奖。82年那阵子出差都是招待所,没有宾馆,洗漱时只有一个反复使用的脸盆。大家可以想象那个脸盆脏到什么程度,所以出差的时候还得带84消毒液、洗衣粉,且那盆也只能用来洗脚,洗脸都不能用。最后我想带着洗脸盆出差也不像话,所以后来我就发明了一个充气脸盆,拿起来这么一吹就是一个脸盆。我怎么发明的呢?一个就是,那时我经常订阅《科学画报》,看到过很多充气建筑的介绍文章;第二,那阵子刚开始出现羽绒服,羽绒服上有很多的行线把羽绒固定,以避免穿着过程中羽绒沉淀。我为了不让那充气脸盆一吹就成气球,就需要有类似于行线样的东西把这个气球弄成个盆状的东西,所以可见我们得无所不在地去注意。虽然我也不是学搞发明设计的,但是有感于自己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我想解决,所以才发明了它。后来有好多人都想找我要它,包括有个郑州大学的博士还跟我探讨(过这个发明),中国青年出版社有一本书中还收集了这个发明。但还有那充气脸盆上的花纹是怎么弄的呢?那时也赶上了好时候,大部分都是国营企业,你找里头的人帮忙,都很乐意,因为大家都有种创造的乐趣在里头,后来又找了那些做塑料玩具的,他们给我了很多建议。最终得了一等奖,团委书记很高兴。那时候没有任何奖金,奖品就三样:奖杯、挂钟、雨伞,正好是三个人作为共同发明人,我就选了奖杯。创造的时候都不曾想会有什么附带的获益,如果你想着后面有一大堆便宜可占,那这东西就创造不出来了,就是简单地想创造而已,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经历。这是一种直接的创造,我根本就没有想别的,我就是为了解决我出差生活里的问题。这个过程我很嗨,不是别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就给我带来了很好的体验。后来我调动工作到冶金部钢铁研究院,但是单位调我的时候就说我有创造力,这个小发明起了很大的作用,给他们很深的印象。以后在科研工作当中也有很多创造,就是遇到问题就认真思考,不放弃,最后解决它。我觉得这些都得益于我自己的兴趣非常广泛,而且坚持订阅《科学画报》,里面介绍并解读了很多世界前沿科学发明及应用,让我的思路很开阔。
程:这道题是所有思考题里我唯一觉得心里有底儿的,对它有一定的见解。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就《朝话》这本书来说,在78页写道,创造是一种灵活奋进,其反面是呆板化机械化的倾向。先生也说过:“人的理性开发的越好,他的动物性就越弱;他对事情的参悟越多,自己被本能驱动的可能性就越来越低”。我之所以提到稻盛和夫《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是因为我觉得人对事情的参悟是需要用心思的,是需要时时注意的,是需要集中力的,要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去思考才可以。人越是思考,思考的越透彻,用的心思越多,才能够参透,才能够摆脱呆板化机械化的倾向,才能够创造,能够灵活奋进,即是说用了心思才能创造。
另一个方面,就是先生说过:“‘创造’里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无我’,不是不考虑自己,而是先考虑别人,以对方为重。当我们私心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对规律的尊重也会消失。” 在这里也要提一下稻盛和夫《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里的“有意识地去注意……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我理解的这种能力就是更好的认识规律,我们又能全新全新的无我的去尊重这种规律的时候,我们的创造才更有价值。
以上就是我出题时的用意。由于今天时间有限,我们抓紧时间看后面的问题:“结合《谈修养》一文,谈谈‘成物’与‘成己’的关系,并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是如何‘成物成己’的。”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先生讲过的一些东西吧。其实关于充气脸盆这个发明,先生曾在《谈人生与向上创造》分享过,但是当时有不同的用意,即“有时候‘成物’和‘成己’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而是点滴的累积并坚持做正确的事”。先生当时更着重讲自己经常订阅《科学画报》,并看到过很多充气建筑的介绍文章,这些都是在无意中的点滴累积,到了关键的时候就真的“灵活奋进”了,灵感就出现了。吸收知识的这个成己的过程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最后有了发明也就是成物,我们可以看到,而且跟前面的过程是绝对有关系的。
回到文章,梁老在文章的最后也提到了这一点:“你们眼前的求学重在成己,末后却要重在成物。眼前不忙着有表现,却必要立志为民族为世界解决大问题开辟新文化。”我是想看看大家是否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来谈谈自己的经历,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可与大家分享。在我刚刚进入医院实习的时候,我跟着一个主治医生,他对我意见比较大。他认为按照一般情况,我们今后都是要在临床上做医生的,因此我们应当尽快把临床流程摸清楚。由于他不了解我的规划,所以他几次在小组例会上虽然不具名但又指向清楚的批评我,说:“有些同学来医院已经有些时日了,但是到现在了连出院入院的流程都搞不清楚,整天都在给主任办杂事,这样下去也就是个跑腿儿的命。”当时我觉得很受伤,也因此不再管他说什么了,就完全开始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坚持去做了,不管是跑车库还是行政楼的各个部门干各种零散的事情,我都默默自己去干了。几个月以后我们科里办一个年会,我去负责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很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之前干的很多很杂的事情而且是很难做的出成绩的事情,从而搞清楚了很多医院运转的规则,所以那时我很明确自己应该跟哪些部门去沟通,自己要怎样得到哪些资源。等到年会办完的时候,这个主治对我的态度就跟之前完全不同了。就像黄芊师姐说的一样,每个人都要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轮回,更多时候大家是看不到收、藏这个成己的过程,但是这是生、长这个成物的过程必备的。同时,我提到的我做的很多杂事,其实也是成物的过程,虽然成的是小物。这些小物成多了,最后也会成一个己,再慢慢积累会成一个大一点的物,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向上走的,它们是一个互动的积累的关系。我们在座有很多人都刚上临床不久,都是从很不显眼甚至是纯劳力的事情开始做,我不知道大家做到现在做出了什么样的感想。
李丹:我觉得这一点上我也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在刚进科的时候,我特别爱琢磨,但是琢磨久了觉得跟周围有些脱节,很多事情办起来还是有阻力。我自己反省过,也有过沮丧。但是通过反复的操作和锻炼,慢慢就不一样了。比如敲方,开始的时候就很不熟练,觉得敲键盘的声音“咔嚓咔嚓”的很吵,到了现在就觉得灵活自如了,也没有烦人的响声了,这个过程变流畅了,心里也舒坦了。就是跟着老师敲方这种小事上我自己的变化,就让我觉得做每件事情都会学到东西,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很享受,学到东西之后,我们可以把接下来的事情做得更好。
程:接下来这一题比较大,是从个人往人类去升华的一个问题:“‘我们生在今日谁都推脱不了这责任’,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不能推脱的责任是否有变化?大家又是怎样承担起这个责任的?”文中提到的我们推脱不了的责任是我们要做转换、改造,要联合所有人去做一个比较大的创造,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时到如今,我们这个世界,我个人觉得它仍然需要改造,我们还是要去创造一个新世界。昨天晚上我跟朋友吃饭,我们聊到:现如今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社会的人坐在这里说制度里有问题,觉得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十年之后也许我们会坐到中层或者高层主管的位置,我们再坐在一起谈论这些的时候还会和今天一样么?他跟我说了一句话其实让我相当的沮丧,他说我们就是凭借着这样一个体制爬上去的,到了我们位高权重的时候恐怕我们更难有勇气将这个体制做出彻底的改造,毁掉我们站立的阶梯让自己掉下来,所以估计十年以后体制还是这个体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以我想说,也许我们刚刚进入社会,我们能力有限,同时我们如果跌到的话,比起十年后我们位高权重的时候,代价和痛苦感也会小很多。不知道在座的和我一样一只脚踏入社会的各位,对于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责任有什么样的感想。
陈阳:讲到我们这一代,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当时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特别讨厌论资排辈,我觉得我可以我就可以。我当时到了央视的农业频道,他们做的一个节目在我看来就是哗众取宠,我会提出我认为应该怎样做。后来主编过来跟我说:“陈阳,有一天你做到主编的时候,你再来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当时我很难受,也完全不理解,于是我离开了。后来我就到了村官这个岗位。当时我们这一代人,我们首批大学生村官,曾被当做自己父母上山下乡的翻版,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我们能干什么。当时市委宣传部的号召让大家都觉得这是解决就业的一条新途径,当然官方的口号是培养后备干部。当时是说第一批第一年工资2000元,到第三年能有8000元。很多人持观望态度,不知道这个新生的职业是让大家干嘛去,当然也有人为了解决北京户口就报名了。我记得是7月6日报到,在前一天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跟我们说:“你们要记住,你们这一代人,到了农村,之后能不能当公务员,能不能解决工作,这些都不确定,你们要联合起来为了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权益去奋斗。”当时我们自己的志向还是很宏大的,很少有人愿意过后来留在乡镇。
我们刚去村里的时候,村里也不知道安排我们来干嘛,就本着安全的原则,只要不出事,有什么就随便干呗。当时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自己创造,就开始办广播,写板报,搞了很多活动,因为我清楚自己不想留在那里,我还联合了在镇里的8个人一起,决定把我们镇的事情做好,等做出了名堂,我们一起升迁离开这里,虽然后来看起来觉得自己很幼稚。我当时还做的很优秀,还上了某报纸的标题版。我后来对这类采访很反感,个人体会是个人的,但是对于村官这个群体,每个人的境遇和目的都不一样,不可能做简单的归类。后来我一个师弟想做村官,我还给予他了很多指导。他后来考上了第二批村官,被分到了非常偏远的一个村子,一年之后这个人就失踪了。我隐约感觉到了他走掉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是广东人,和村民的语言沟通会有一定的障碍;二是因为他的志向就是通过他的计算机知识帮助这个旅游重镇做宣传,而这个村要搞生态村建设就需要村官每天在外面盯着施工、改造,跟他想的不一样,他接受不了。其实我自己回想起来,我当村官就是从端茶倒水做起,就是从抄户口做起。我们村选举了三次,搞了六回,还有选不成功的,光户口我就抄了很多回,我们村书记说我们可以雇人抄,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来做。有人抄户口就是抄名字,而我留了个心想弄清楚村民之间的关系。我们第一批村官还是做的不错的,不想后来村官成为当地解决就业的新途径——A村的有关系的人安排到B村当村官,B村的有关系的人到C村当村官。后来大家也会想要问第一批村官后来都干什么去了。我现在回想,当时和我一起当村官的同学,留在乡镇有个事业编都很难,都觉得很安逸了,很少有人还往上走,没有实现当年的志向。但是我觉得我们第一批村官还是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做了很多创造。不管后人怎么评价,我当下觉得要去做我就要去做。所以,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心去做的,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因为我们有选择自己态度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