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第二场——第二部分整理稿
总主持:唐瑶 分主持:杨卫唐瑶 督导:杨卫
唐瑶:那我们开始下一部分。
杨卫:我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看到文中讲的是反省,却让我讲忏悔,我发了一道题目,唐瑶给我否了,他很坚定的让我讲忏悔,让我对“忏悔”这个词特别反感。正好,也在这周,我接触了一个伊斯兰教徒,一个基督教徒,他们都告诉我,他们自己的宗教是多么好,别的宗教是多么不靠谱。还有一个儒学的老师告诉我们,儒家是多么好,其他的宗教不靠谱。
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佛教、基督教里面都有忏悔,看了一些佛教徒、基督教徒他们对忏悔的理解,又觉得忏悔是可以脱离宗教服务于自己生命的。联系前面的发愿、忏悔、修养和前面的第二篇文章,我觉得修养的过程可能是这样子的:发愿,忏悔,然后自新。文中也讲:修养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认识,认识人类的生命,是生命的力量增强。
前面说到的那些很虔诚的教徒,在我看来,他们真的是发了一个很真的愿,他们缺少的就是忏悔、反省的这个步骤,看不清楚自己是真心还是欲望,他们可能到死也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下了地狱而没有上天堂。
我经常忏悔,但是我的忏悔是偏向自责的。我也想听听大家谈一下有关忏悔、修养、自责的看法。
王旭浈:大二、大三的时候,看了一些佛家有关因果报应和王善人讲的通过忏悔治病的书,里面有很多例子,他们有一个讲习堂,里面的人忏悔以后又吐又泻,然后病就好了。看完这些以后,我觉得我也需要忏悔。我就把自己以前从小大大,做的不好的事情都拿出来忏悔一遍,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非常痛苦,差不多快抑郁了。后来参加一个夏令营,心情放松才好了。后来再看我当初的忏悔,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治病,第二是恐惧报应,出于恐惧。不是一个特别真心的忏悔。而自己从小比较苛责自己,当时要求又那么高,把自己弄得很痛苦。佛学中讲如果你忏悔了,得多少福报,免多少灾,大家就很容易因此而去忏悔。所以要避免出于恐惧和有所求的忏悔。
唐瑶:刚才杨卫说的本来不是一定要讲忏悔的,可能是我比较忙,记错了,文中是反省,我记成忏悔了,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我先忏悔一下。
这些年来,我人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从开始工作,很忙很累,到现在又变得很疲惫。在这个周期内,我也有一些改变,特别是接触这些学佛的人。我接触念佛,同样也是在病房里,但不是在我转科时的医院。是一个从南京来的病人住在301医院旁边的一个叫装甲兵医院里,他们是通过内部的关系来看的病,来治疗癌症。当时他是鼻咽癌晚期,肝转移、骨转移,疼得睡不着觉,也躺不下只能坐着,打止疼针也无效,非常痛苦。我到他病房时,旁边有个念佛机就一直念“阿弥陀佛”。当时,我没有觉得反感。病人的老婆是个很地道、很谦和、没有架子的人,我来给患者看病,她很感激。听到这个病时,我感觉这病太重了,我又不是神仙,神仙也可能也救不了,感觉束手无策,当听到念佛机里的声音的时候,我感觉到他们心里还是留了一丝希望,不是绝望。这时候,我就回想起杨师父(王老师的太极老师)去世的时候,当时他住在临终关怀医院。我去看他的时候,刚好有一个佛教的团体自发组织给杨师父做助念超度,我就也跟着跪在那里念阿弥陀佛,跟着打揿的声音做了一个往生的仪轨。当时我还记得史老师他们几个师兄弟在院子里,向我招手,让我过去。意思是说:让我别掺合。而我只是跪在那里,一边跟着念,一边怀念杨老师。
后来有些找我看病的患者中,面对疾病我可能没有办法。我接到好几个癌症的病人,都去世了,当然,也有现在还活着的。我发现,医生是面对人的,有时候确实会碰到人的生死问题。当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从佛学的角度,它确实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安慰。不管是否是心理的作用,不管是实有还是虚有,真的还是假的。作为医生,我感觉到我的确是尽心了,也因此能睡得踏实。不然的话,来一个肺癌患者,又还都认识,到底接不接?心里就特别纠结。
后来我接触到的患者中,我做了一个比较:学佛的患者好的很快。我仔细地观察,他们的心很诚。曾经也有人说:不要给学佛的人看病,看好了,有的人只会说我“放生”病才好的。但是我没有碰到这样的病人。复诊的时候,我问他们,怎么样了,他们说:我好了,都是你的功劳。我说:我没有功劳,这都是你放生的功劳。他们反倒说:没有,没有。念经是念经,吃药是吃药。吃药的确是有效果的。他们也会说:你就是菩萨。吓得我忙说:不敢当。
再说到忏悔这个问题。我读过一些佛经,上面讲为什么要忏悔?因为人生下来就是会犯错的,不如法的,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可能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包括刚才所说的贪念、欲望,做了很多比较自私的事情。学佛的人会讲:第一步就是忏悔。就像这个杯子,如果上面粘了很多灰尘,这个杯子就是脏的,那我们倒进去水,水也是脏的。那怎么办?先把这个杯子刷干净。忏悔就像刷杯子,《普贤行愿品》中说的: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就是首先要认识到:我错了,我做这个事情有贪念、有私欲在里面,并且我以后不再犯了,至少要有这个想法。把这些忏悔干净,这个杯子就干净了,就更容易接受正法或者说心就更干净,也就更容易获得智慧。
程路涵:我也是忏悔的时候很少,自责的时候很多。有的时候坐电梯或者躺在床上,回想今天所做的事情,有时候,自己都跺脚,“怎么能做这么二的事儿呢?”
忏悔,不是说你想忏悔,就是忏悔。有这么一个人,平时我对他特别不好,说两句就想生气,总是想:这个人怎么这个样子呢?做事情总是让我给他擦屁股。后来我发现跟自己的状态有关系。我最近这一段时间比较慢,说话也慢,做事也慢,什么都慢。今天和他一起做一个东西,我就慢悠悠的,很淡定的和他交流,就在他身上我发现了以前从未看到的东西。我感觉原来我一直在欺负一个老实人。就在那一刻,我就有“悔”,虽然我不知道忏悔是什么,但那一刻,我真的有悔。然后我就对自己说:你要与人为善,你要对人好一点。
今晚上车时,我爸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给你打钱了”。一开始我以为卡里多出来的钱是车补,也就没有在意。我明天要回家,爸说:“路上不要缺钱”。而昨天晚上,虽然说没有吵起来,但我还和我爸爸互相吼了两句。今天他还能想着给我打钱。好像这一生中,类似的事情,能想起来的好像也没有几次,我说:“谢谢爸爸,这两天可能用不到,我手里还有钱”。他说:“有备无患”。这时特别巧,耳边响的是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歌。当时我站在公交车站很想流泪,我想:我对身边这些人的信任太少了。很多时候,不是他们对我不好,而是我对他们的态度把他们逼到了对我不好的那个位置。虽然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忏悔,但我还是觉得心里有悔。昨天,虽然和我爸有吵,但沟通还是有效果的。我以后多信任他一些,给他多一些空间,并告诉他,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这个时候,他就会做出改变。
我发现,我以前更多是自责。我有悔吗?有。我在责备我自己,同时也把责备自己的心责备在别人身上。一个人忏悔、自责,当自责很深的时候,容易陷入到抑郁里面动不了。如何再避免这个问题,其实忏悔之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自新。反观自己,这个问题很重要。
范金虎:我觉得忏悔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有勇气面对自己需要改正的问题和错误。有些人就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深处很深的伤痕和错误或其他东西,当遇到这些东西,就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和退缩。我觉得忏悔就是给自己一份勇气,一份能够解决问题的勇气,当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再也不犯就成。
全贞雪:我觉得忏悔是在发愿以前。忏悔、反省像文中所说的,是一种静。在做事情的时候,可能自己都是一种机械性的面对。等事情结束,回过头来再看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把这个事情看得更清楚、明白一些。这是一种静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可能避免不那么机械地做事,把事情看清楚。自新的这个过程,可能就是一个发愿的过程,也是一个动的过程。只有看清楚以后,你的愿才是有目的的,也才是能做的到的。发愿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行动吗?咱们前面谈过,发愿的初衷很重要,不能只为了自己好。如果只是自己好,其他人都不好,也会觉得自己挺失败的。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人人平等,我好,我也希望你好。这份心是相同的。只要本着这份心愿,就不会差。忏悔和发愿,这两个是一个联动轴吧,一个带着一个,一直转下去。
杨卫:我重新读了《忏悔与自新》这篇文章以后,观察了一下自己以前的忏悔与自责。 梁老先生所讲的忏悔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深深得痛责自己。第二方面,就是要同情人类,我发现我自责的时候,把自己看成一个很完美的人。一个很完美的人,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从心底看不上自己,感觉十分不舒服。但回头再想一想:人就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责备就少了。
另外,我觉得忏悔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是把这个行为定义为忏悔。但我们不会在忏悔前说一句:我要开始忏悔了。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基督教徒对忏悔的看法:原来,基督教徒的忏悔并不是因为自己犯了错、做了可恶之事而去求得心灵上的安慰和解脱,而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趋于完美,所以去“忏悔”;因为对道德完善的向往,所以去忏悔;因为对爱的复活以及同情心的觉醒,所以去忏悔;“忏悔”发端于良心的焦虑和不安,源于自认为以前在言行和思想上的错误。而基督徒都认为这些都是“罪”,所以要通过忏悔来“赎罪”。“忏悔”是彻底放下了骄吝心和虚荣心的内在的自愿和自觉,是心灵对自己的肯定,而不是由外在的压迫和挟制导致的消极的道德反应。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说:忏悔是心灵对自己的肯定,而不是对自己的否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全贞雪:忏悔带来的压抑可能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面子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但是还不明白哪里错了。
刘畅:我觉得忏悔像心理学讲的自我接纳。
唐瑶:可能我刚才讲佛学的那一段不接地气。原来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人的分享:要教孩子学会认错,学会说对不起。这个我是很有感触的。我第一次说对不起是在初二的时候。那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很调皮,我们俩打起了了。我后来觉得这样不好,我就主动和他说:对不起,这件事是我不好。本来,我们俩是很仇恨的,就在那时他也说:哎呀,其实我也不好。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跟人道歉的这种甜蜜感觉,感觉一下子心就打开了。后来在我接诊的过程中,我就观察过:有的人病得很重,其实是他生气太多,他看什么都不开心。他就是王老师说的那种老好人,总想帮助别人,但别人不需要他的那种帮助,他就生气了。还有一种十分强势的人。觉得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我真心觉得这种人十分可悲。再回头说对不起,表面上很简单,但真的是修养问题。我们思考一下,社会上资源有限,我们就是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只有一碗米饭摆在面前,人总是想吃的。所以,人的本性就带有一种侵略性和攻击性,这是为了生存的本能。在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心无心给一些人造成伤害。如果不顾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别人对他肯定没有好印象。他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自然也不会很顺利。这就能反映他的修养真的不是很高。如果他能学会说对不起,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错了,我觉得人的修养会越来越高,这个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修养也好,忏悔也好,说句对不起也好,真的很重要。从这个方面来讲,修养对人的生活确确实实是很重要的。
程路涵:昨天看冯唐的《mini paceman》,以冯唐为线索的城市微旅行纪录片,他里面就讲:人的这一生,做人就像写字一样,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弱,是一种弱弱的真,虽然我们说真相是不可战胜的,虽然它是不可战胜的,但它表现出来是很弱的。就像忏悔、自新一样,当一个人真正做的时候,感觉这个人不完美、不强大,可这个东西是真的。真,很重要。我把视频分享在读书会的微博上,大家可以去看。
杨卫:下面我们请先生做一下总结。
先生:按我们所受教育或中国文化给我们的印象来讲,修养好像是很边角的东西。主流媒体大多都宣传“我们要有好的修养”,“要学会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诸如此类的话,为的是使人际关系不那麽紧张、减少冲突。其实,所有的提议都得有基础,否则就变成“抹一身油哪都能钻过去” 落于权谋或技巧,北京土话叫“耍鸡贼”。这样下去就会很麻烦。首先得真,这样的虚假还不如直接了当来得痛快。
谈修养有一个根本:我们要有一个大的胸襟去看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从小的算度去考虑。如对待对手要有真诚的尊重,了不起的对手会激发、推动你更加缜密地思考、分析、批评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鞭策你去完善自己。
真相是:我们无法掌握真理,真理掌握我们。真理很不容易被发现,不容易呈现,在这样前提下,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宣称真理站在自己这边。坦白说,一个知识分子可以不关心国家的命运,但是他不能背叛真理。而眼下的问题是,我们不愿意服从真理,我们愿意服从自己的立场,愿意服从利益、权势。而修养不是往后退,往后缩。
我记得跟大家讲过,袁鸿寿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批评斗争,生活费很低。我祖父给他寄钱,他说钱不够,因为自己抽烟很厉害。我祖父就加倍给他钱,那时低保是12.5快钱,我祖父给他寄到28块,后来还加了一些钱,一直寄到他落实政策。袁先生在外语方面很厉害,后来在河北中医学院退下来。他落实政策时,补发了工资,很高兴地告诉我祖父,我祖父说:“我给你的钱你得还我”。意思是你不需要这个钱时,我们可拿来帮助更多的人。文革时我祖父被赶得到处跑,住在鼓楼旁边的铸钟厂,他的日记写到,他住的西厢房,夏天烝热欲死。但是即便那样仍然给他寄钱。祖父去世后我去办理手续,一位工作人员说:“我原来在储蓄所工作,我记得这位老爷子(梁老),当时他一发工资就来寄钱,到处寄钱,全国各地地寄钱。”后来搬到工人体育场旁边,也是工资一来,就立刻往外寄。大家看得出,给是给,要是要,非常清晰,他不是那种烂好人:一伸手,一张嘴就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他所救助这些人也很感激他,所以在这时,我们要注意:不是我们永远站在人民这边,去跟独裁者,跟政府对抗,你就独立了。最勇敢的时候,是既敢对抗这些暴君、枭雄,更敢连民众都对抗,因为民众也会发疯。那就是孤人一个站在那,岿然不动,坚守你自己,坚持你自己!恐怕这个才是修养很重要的根蒂,否则,我们老落入于修养的技巧,那样很难立得住。
我父亲跟我讲,当时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县里的财政不用往省里交,省里还给他(梁老)拨十万大洋。但是,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那7年间,前后没盖过一间房,无论办公还是住宿全部是租老百姓的房子。他(梁老)说这样有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有助于让大家好。这是他的真心真念:来帮助人,而不是制造问题,沽名钓誉。我相信这对我们会有很多启发。当时艾凯参访他(梁老),这个世界会好吗,你是否会有沮丧或灰心的时候?他说:有失败的时候,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没有精神上沮丧的时候。那时他是国民参议员,多少万大洋也都有,各方面待遇也很好,但他在乡村建设上做不成了,就自己带着学生跑到敌后8个省区,6次到山东(那时日寇已经占了山东)。在山东、河南间来回穿梭,看抗战的情况如何,几次历险,没有谁安排他去,没有谁说你得去。只是,当时国民党的于学忠招待他,他感觉很不好:请他吃饭,在敌后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弄了一桌菜,还喝汽水,他很不高兴。可见梁老的修养,是对于国,对于家,对于人民(整理者加)。
对我本人来说,我从事心理这个工作,是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人帮助。每帮助一个人,我自己就有很高的成功体验,很幸福。上周三我请一个妈妈去讲她的亲子教育的成功体验。前一阶段她的情况不太顺,跟公公、婆婆、老公闹得很僵,人很郁闷。而且她的问题跟婆婆张不开嘴,因为这个事情婆婆觉得很过瘾。什么事呢,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因为她要上班,就被公公婆婆抱回老家了整天带在身边,老家在南方,长期以来,她只能利用周末跑到南方去看孩子,她觉得很难受,尤其是参加我们的讲座以后,因为我们的讲座不断地讲:幼儿阶段,妈妈跟孩子的分离很难受,一讲她就哭。这次公公婆婆倒是把孩子带北京来了,孩子虽然回来了,而公公婆婆还是不撒手,每天晚上孩子都跟爷爷奶奶睡,而老公还是跟父母亲,当妈的就特别失落、痛苦。我只能宽慰她:已经不错了,老公也来参加亲子讲座,说明对这个形式有想法,当然毕竟人家跟母亲的感情要比妻子深厚得多,而且他一直在听,我相信他听得进去。在这样的纠结里,我们讲亲子关系的沟通里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诚挚,要弄清楚表面信息和元信息之间的关系。
讲座完没多久,这位妈妈就在qq群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成功体验:那天,妈妈要上班,儿子不让走。“妈妈不要上班”,“妈妈不要上班”,拽着她,闹啊闹。奶奶过来讲道理:妈妈得上班,不上班没法挣钱给买好吃的。爷爷过来讲:不让妈妈上班,她被开除了怎么办?又说一半天,儿子就是不让走,拽着妈妈的手,抱着妈妈的腿。在这时,她想起我讲的:孩子在所有的表达当中你要抓他的元信息而不要跟着他跑。在那一瞬间她突然明白了,蹲下来抱着儿子说:妈妈理解你,你想让妈妈更多的跟你在一起。妈妈昨天听梁老师的讲课回来晚了,你已经睡觉了,所以你没见着妈妈,今天早上一上班又得走,你又见不到妈妈了。但是,妈妈今天不用上课,所以很快就能回来陪你,咱们可以一起看梁老师送给你的动画片啊。听完这番话,孩子立刻就松手说:妈妈,那你早去早回。他们住一楼,她都出门了,孩子还站在阳台上喊:妈妈再见,妈妈你走好。当时她的感觉是特别喜悦,而且爷爷奶奶愣住了。现在,爷爷奶奶极度痛苦,因为儿子只要妈妈,不要爷爷奶奶了。我说这叫回归正常,原来晚上睡觉,儿子必须找爷爷奶奶睡,但是爷爷奶奶起得早,儿子也跟着他们起来,站在她们门口叫:爸爸妈妈起床。她说以前想起来就很难受,泪如泉涌,老公又不理解,我跟她讲,这个需要很长一个过程,孩子需要接纳你,在过去,你有什么理由他不管,结果是你跟他分离了,你跟他的感情隔膜了,没有爷爷奶奶那么亲近熟悉,所以要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家里爷爷奶奶也比较BT了,两个人带着孩子从老家开车过来,妈妈想去接孩子,爷爷奶奶说“你儿子特别喜欢坐车”。关键是她提出要给儿子买安全座椅,老人说“根本不用,他在后面睡觉就行”,可这哪是睡觉的问题?!老人不听,非常固执。我理解做为一个母亲,那种焦虑肯定很难受,很煎熬。这种情况,而她现在的成才,是一个科学的,不讲道理要讲效果,去理解孩子,去学习去提高的一个过程。她说现在想起来就乐得想出声,“太幸福了,太爽了”。儿子当时立刻就不跟她腻着没完没了,而是说,“妈妈再见,妈妈走好”,她心中多年的结,一下就化开了。这些妈妈们坚持去做以后,很多都有那种转变,有很多的非常精彩的案例。那种转变,不断的出来,对我来说本身也是很好的回馈。
我祖父讲过,他关心的两个大问题:人生,中国问题。所以只要对中国好的事情,他就做,他就心安。乡村建设搞不了,那就动员抗战,国gong互相打仗不抗日,他马上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去协调彼此的冲突,化解冲突时意识到两边都抓着枪杆子不松手,他解决不了,马上又调回头,在重庆北碚区写他的《中国文化要义》。总体来讲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一直在做,他说:他没有事业只有志业——有志向的事业。他没有挫败感,即便mao把他冷冻起来,他也坚持去写,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不管是对还是不对,都很认真地写下来跟大家分享。
我想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将来国家,国民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我要坚持去做。这工作跟高三辅导不一样,高三培养出两个状元,就立刻可以吹牛了。而这个短期看不到,但是每个母亲在跟孩子互动当中科学的、有效的、有人文关怀的互动,对她们都是一种启迪。刚才这位女士不光是亲子关系,她在百盛集团工作,现在跟领导跟员工打交道都有转变。刚调过去时她跟一位上司有冲突,有一次两人有争执,下班了领导还跟她谈话,结果当晚领导的母亲去世了,当儿子的没看成妈妈最后一眼。她说:“我怎么办啊,我out了啊!”她打电话跟我说:“梁老师她的遗体告别我去不去?去不是给他添堵吗?,我怎么办啊?”非常地纠结。我说:“你的真心是什么?”她说:“我很愧疚”,“那你是不是去看一看,你的愧疚就能够缓解一下?虽然他没见着他妈妈最后一面跟你有间接关系,即便他看着你添堵,但是你不能要求别人按着你的路子去理解你,你只能真诚地去做。”原想编个借口不去了,可是公司里的人基本都去。我说:“你不去是不是更格色了?”她说:“是,那怎么办?得去,他就是骂我也得去。”后来她硬着头皮去的,当然领导也没有骂她,而且很快她跟这个领导的关系就松解了,关键就是她真诚。她分享她的体验时大家都感觉到那种心情。特别是带着孩子到我那去做过咨询的人,他们说有的孩子不愿意去,因为有的家庭周末固定开车带孩子到郊外去玩,现在郊外不能去了,要来梁老师这上课,孩子很郁闷,来前还跟妈妈说:咱们能不能早点走?结果他在那一呆就呆了两个半小时。走?让他走都不走。他们的感觉是:“孩子能感觉到你的真诚”。通过这样的一个接触去认同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当然也很辛苦,也很累,但是这个事情是我一个心愿:帮助幼儿的心理更健康,再一个是帮助这些家庭有更多的欢声笑语,我很高兴,很愉悦。
最后一点,我们还是得有修养的根基,我们为什么修养?难道只是为了在单位混得比较好,混一个好人缘,左右逢源?如果是那样的话,所谓的修养就偏离掉了。这个事情不可以要,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把自己hold住,必须hold住!在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得有底线,有为有守,很多时候得站得住。比如我祖父跟熊十力有四十年交情,我父亲跟我说熊十力坚定的要我父亲做干儿子。然而我祖父写的纪念熊十力的文章的时候,对他的精彩,对他的出色的地方,以及对他不满的地方都直接指出来。这给我们最直接的关于修养的提示是什么?对事不对人!我们往往觉得:这个事是我的主意,你攻击这个主意,我就感觉我被攻击了。所以你否定我的建议就是在否定我。我们有这种联带的情况。五四的后期,我祖父写文章时说:我没有敌人。胡适、陈独秀都比较激进,“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还有李大钊他们,我觉得我们都是一伙的,因为我们都是希望中国好,只不过大家走不同的路径,但是都行,不冲突。这真的是他的胸襟,不是他咬牙忍住在那装。他真的想的是只要中国好,就都行。现在大家不是,都是揣着明白说糊涂,反腐都是要照顾这个,照顾那个,然后再反腐,这样离本源的意思就远了。当然这个事情很难做好,下不去手啊,想互的关联太多!所以,在谈修养里,首先你的境界、立场是正的,否则就弄成厚黑学了。而不是只要结果,不管方式理念。所以,关于修养,这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你们要不断地去做这个事情。总体来说是得有向上之心,你得正,不见得多高大多高远,但是正的邪的得分清,不能够取巧。郭全宝揭露过侯宝林耍鸡贼——相声关公战秦琼。台湾的版本没改过,里面军阀是张宗昌,他是一个很糟糕的军阀,有三不知——不知自己有多少姨太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是这么一个军阀!因为批判我祖父,我祖父又在山东省呆过,当时韩复榘在山东,侯宝林就很鸡贼地把那个军阀改成了韩复榘,他有机巧心在里面,以为这样就能讨mao主席的欢心了吗?你说他修养好吗?本来说相声好好的,他非要投机。这个恐怕境界上有问题,我们自己要自瑾。要hold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