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我的人生观》整理稿
主讲:杨卫 督导:唐瑶,唐韬
杨卫:第一题:梁老先生认为:对人类奋勉向前之事莫名欢喜、赞成,此为人心之所同然。为何当今社会,更多见的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呢?请结合“复旦大学投毒案”谈谈对此的看法。
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挺久了,我先简单说一下背景。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之前,中国就有挺多的投毒案。最有名的就是95年清华大学朱令投毒案,97年北大化学系一个同学使用铊盐投毒,2007年也是出现了校园铊盐投毒案件,2012年,凤岗有个同学直接把农药投到桶装水里面。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个师兄还说自己保研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班班长和团支书篡改了他的成绩。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受害者名叫黄洋,是一名挺优秀的学生,直研直博,后来放弃直博,找工作未果,获得考博复旦大学耳鼻喉科笔试第一名。凶手林某,农村孩子,也是从小学习优秀的学生,身边的人都会觉得他科研能力惊人, 论文发表数目也远超一般学生,热心于同乡会活动,爱玩篮球,爱玩三国杀,甚至擅长讲冷笑话。他们都觉得林某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共场合略显羞涩、在自己的圈子很擅长沟通的瘦高男生。在投毒案发生之前,大家对林某的评价还都是很不错的。我想不明白,这两个优秀的学生怎么就以一种让我小吃惊的方式死了。最后凶杀的动机也没有很清晰,只是说可能是因为黄洋平时说话大大咧咧,比较骄傲,有可能在无意间伤害到林某的自尊心。所以林某选择在四月一日投毒。所以,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为什么现在各种羡慕、嫉妒、恨横行社会?
唐瑶:我开始也挺关注这个案子的。之前的朱令案也有很多人愤愤不平。我上高中的时候,马加爵案给我爸爸的刺激很大。后来参加读书会、心理讲座,我发现确实有人格分裂的人,同时,我们也不好说自己人格完善。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外求,道德、信仰的丧失,好像不光是羡慕、嫉妒、恨的问题,就是整个的人格分裂,人格分裂以后,不是太好控制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就像北京前两天又捅人了,大家都说这是北京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包括城管打人,各种民工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当然了,如果大家都像先生那样觉悟,世界就和平、温柔多了。
前天有个病人约我看病。我告诉她:明天11点来吧。她说:我要10点来。我觉得这个人挺无理的。如果在以前,我就会说:不行,10点有患者等我。但她告诉我,她要参见产后培训班。我就说:好吧,方便你一点。她就告诉我,她刚生完孩子五个月,这次是陪婆婆来看病。孩子一出门,感觉像皇帝出行一样,要照顾老、照顾小很麻烦,谢谢我这么理解她。我就发现我和病人相处的模式变了。我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想起先生之前说“我理解你”的时候的语气。我想如果人的内心变平和的话,很多事情就可以避免冲突。这件事给我挺大触动。
曹凤娇:我看到这道思考题的时候,我想到心理课上讲的:外在关系是内在关系的投射。当梁老先生看到别人奋勉向前的样子,他就会向往这个,认为这个是美好的,就会赞成,想达到这样的状态。但现在我们这些人,内在关系可能是矛盾的,看到美好的东西可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可能感觉被强迫。当有人催促他达成一种状态,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不能达成这种状态时,就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把这些东西都毁灭掉,眼不见心不烦。
梁先生:我印象很深的是,我曾经关注到一种声音,但是这个声音不是很大,他说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他讲:两个博士住一个房间,合不来,为什么不可以调换一下?但现在这种状况是:就是不能换,就是不能换,让他们两关着门摩擦、对抗。这特别奇葩,我们现在就是什么都要管,什么都控制,但到最后,我们发现什么都控制不了。把这里堵住了,那就出问题了。当然更多的因素可能还有。但是,在一些细节的问题上,就是没有相互商量。规定都是压倒一切的。我们强调的是:团结在谁的周围,保持一致,然后就完了。彼此之间的协调、相互妥协都没有,而且也没有这种权利和资源。比如,我不想和唐瑶住,我想和唐韬住,但是党中央不同意,这成了党中央的事情,这很奇葩。这怎么不行,换一下不就行了嘛?但就是不行,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很多这种东西。我们看到这种状况以后,有很强烈的无力感,就是对自身状况的调节能力非常弱。一种情况就是:那就这样吧。但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内心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当挤压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出来了。
我再想将一个佛洛依德的观点。有的小孩子恼火了以后就会说:我想把奶奶杀了,我想把爷爷杀了。这话一说,就捅破天了,尤其是在我们这么一个以孝道为重的社会。这个小孩不被打,也要被集体声讨一番。 “我想把奶奶杀了”这句话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 “我想让奶奶消失”。但是因为用了“杀”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面就变成了绝对的大逆不道、绝对的残忍。我经常和家长讲,要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所谓的杀和成人理解的杀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去看这些人,这些人的心理都偏于幼稚。就是想把一些东西弄没了之后,他的生活就好了,这还是一种向外逐求,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受外界影响的,于是想改造外界。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东西改不了,不要说改别的了,换个宿舍都换不了,你能改造谁?这样的话,就会产生强大的挫败感。当一个人产生强大的挫败感的时候,他的攻击性是很强的。包括厦门烧公交车的、拿着刀子到处捅的,爆炸的……他们都是感到了强烈的无助。告御状也告不下来,怎么做都搞不定。他们都尝试过调整,不管调整方式是什么,但发现没有办法,同时,他自己本身又不成熟,然后就用毁灭别人、毁灭自己的方式,来做改变。投毒案是很久之间发生的,但昨天家乐福门口就杀人了,上访不行就扔炸药,来回弄,这种事情越来越多,砍小学生,到幼儿园砍小朋友,越来越多……不是说以前没有,而是大家越来越喜欢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说明什么?第一,不极端的方式,他想不到,在教育里面没有,或者是他尝试过,但没有用,他绝望了。不是说都是外界的因素,但存在这种相互的作用,比如说,我想换个宿舍都换不了,这完全是两厢情愿、很便宜的事情,但是,就是不行,就是要控制,就是要管,这当然会让人抓狂!所有东西都要管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管不住。因为他没有办法在底下、通过微小的、局部的调节、妥协来改变这种状况,于是问题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僵硬,内部的张力和对抗的力量越来越强,我自己觉得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
而且在人高度愤怒的时候,他的认知会变得狭窄。你认为就是这个人给我挡的道,只要把这个人干掉,我就可以上博士了。这个其实根本不可能。稍微让他冷静一下,就能知道这个东西根本不可能。但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执着于这个东西,显然,我们在认知、信念系统里都是有问题的。而这个情况和我们之前搞了30年的“有我无敌、压倒一切、你死我活、阶级斗争”这种完全对抗(是一致的)。我之前在qq群里发过,土改的时候,他不是想杀死对方,而是想虐待自己的同类。中国人整自己人,一点不比日本鬼子差,自己人整自己人,绝对下得去手。大家在这种群体的暴虐中,体会到一种狂欢的喜悦,大家一下子就都疯狂掉了。这可能既有个体原因,又有群体原因。
杨卫:我出思考题以后,有一天,看到一个答案: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有爱。现实就是一种竞争的社会。但是在家庭、课堂又特别强调友爱、团结。等孩子进入社会,就会特别扭曲,扭曲以后就容易人格分裂,思维变狭隘。
我们来看第二题:对照自己的生活,结合文章,大家如何理解“生气”、“活气”、“活人”与“生活”?文章中说的很明白:如我所信,我与二中学会同人与大地上古往今来之人,盖常常如此自奋而自勉焉。此之谓有生气,此之谓有活气,此之谓生物,此之谓活人,此之谓生活。生活者生活也,非谋生活也。事事指而目之曰“谋生活”,则何处是生活?谓吃饭睡觉安居享受之时乃为生活耶?是不知生发活动之为生活,其饮食则储蓄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其休息则培补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而倒转以饮食休息为生活,岂不惑耶?我感觉梁老先生讲的很明白,也的确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好像又完全不是这一回事情。我特别有这种感觉,每天都是匆匆忙忙、斗志昂扬,但这一天结束想回顾一下今天都干了什么,就会卡住,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而且感觉特别累,根本不知道自己把自己耗在了什么地方,所以,想听听大家对自己生活的感受。
王旭浈:梁老先生讲:自奋而自勉,此之谓有生气,这就是说当落于被动的时候就很痛苦。自奋而自勉,就是主动、自发的去生活,积极向上的去生活,有一种自由在。我现在的生活是我知道我每天干了什么,但是大部分都不是我想干而是被迫去干的,所以感觉不是生活。总觉得真正的生活总还是应该自主、自由的,这样才是有生气的生活,可能会轻松一些。而当我每天被迫的干事情,总是感觉死气沉沉,一潭死水。
曹凤娇:最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看到一篇小文章:主人翁每天都在做一些很琐碎的小事情,他觉得没有意义,他想做一些很大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情。然后他就去努力做他想做的事情,但是他没有做成。他思考后决定继续做那些小事情,他才意识到做这些事情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面对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我要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时候,我又会问自己,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琐事和小事都是生活中的事情,他们都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能专想做大事而忽略这些小事。
杨卫:之前有很多人和我说:哎,杨卫,你这儿有问题,你那儿有问题,我就可生气了,我就想:大家关系这么好,你说的问题我一个都没有发现,你怎么能这样看我呢?后来,过了一两年,我才幡然醒悟:哦,他说的是对的。我回头看我生活,我觉得生活没意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混沌、不自知、不了解。可能知道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可是对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动机还不是很了解,就属于一种机械性的生活,就像冥冥之中,有一只手控制着你。就旭浈讲的自由、自主、自发的生活,我什么时候觉得生活是有意思的,当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当我真正意识到我同学告诉我的那些问题都是真的的时候,我特别高兴,我觉得今天过得特别有意义。有活气的生活,一定是要有清晰的认知、清晰的思考在里面。
陈阳:我支持一下,因为你说的我特别有感受。我上次也说过,人应该是长脑子的,应该是有一种自己的思考。经过我的经历,工作七年一直到现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我忽然发现,之前七年,虽然我有工作,大家每天看我也很忙碌,虽然我有在做,但是我发现:我其实好像是在别人引导我的一条路上去做,那这到底是不是我真正喜欢的?别人一挥动旗,我就屁颠屁颠的去做了。后来,我发现,人应该有自己往内看自己的能力。原来一段时间,我认为我很喜欢这种打了鸡血的感受,久而久之,我思考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喜欢这种打鸡血的感受,那时候,你让我干,我还是干了,但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我难受,再到后来,我就彻底难受。辞了那份工作以后,我呆在家里,就一直在想:我是谁,我能干啥?后来,有人和我说,你去找工作吧,你现在不找工作就是因为你没有被饿着。我就发现,我不愿意仅为了一口饭而去盲目的找一份工作。如果仅是为了一口饭而找工作,我一步也迈不出去,我连简历都投不了。
我发现有些东西是从量变到质变,它有一个过程。用自己的思考思考问题的时候,我真正发现我自己擅长什么,并且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个并不是别人告诉我的。我有一个特别大的体会,在别人的嘴里说出的我,我不会太相信。我要对自己有个认知,好与不好,能与不能。不管好与不好,我要有自己的感受,这样我才能自信。这样的生活才能是自信的、主动的、有思考的。我其实非常想做一个售票员,哪怕我有一天真做了一个售票员,我也一定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售票员,因为这都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不是为了一口饭、糊口而去做的。所以,我觉得生活不着急、要慢慢来,因为它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以前我可能觉得之前七年的经历对我来说就是垃圾、浪费,还特别的痛恨,尤其是对比和我同时期的同学,他们已经做到什么地位了,但是现在我有一种自信,我的生活会很长,我会慢慢地生活。体会到生活中的幸福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杨卫:我就没有体会到。我如果一个人在家里,我就发呆,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就发呆,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真心想做的,就觉得自己只能这样痛苦的发呆下去。这就是我部分的生活,我的生活部分是这样子的。
程路涵:我想说两点。之前有和朋友聊天,讲什么是忙,大家就会问我:程路涵,你是不是很忙啊?我之前就会说:是,我很忙。现在我会说:我安排的比较满,我不忙。忙是一个竖心旁,一个亡,这个亡不是死去的意思,在古汉语里面,亡是跑的意思。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想着其他事情,就是忙,如果你在做这件工作的时候,想的就是这件工作,那么你是不会忙的。我上班的时候,工作量是很大的,每天一下班就感觉很累,但还是会和朋友出去。但我上班的时候不想私生活,下班以后我不想工作,所以,我现在过得还不错。我今天去见我老师了,之前很长时间都没见老师。老师见了面就问我:几天不见,瘦了,脸色也变好了,你怎么做到的?教教我?我说,就是最近过得比较舒坦。我觉得生活可以简单、纯粹一些,做着这件事情,就只想这件事情,不要太多牵扯。
杨卫: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女人叫林曦,我向大家推荐一下,她说了几句话,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是:慢生活、快节奏。有程路涵说的那个意思。她的生活看似很悠闲,但同时又做的事情却比别人多很多事情。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慢生活,拖拖拉拉的节奏。另一句话是:用最认真的态度,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我想送给我自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最喜欢的事情。
我们开始第三题吧,第三题就是:如何理解人生者,无目的之向上奋进也。如何理解人生的无目的性?此“无目的性”和当今人们追求的内心的安全感是否矛盾?感觉以前在体制内学校学多了,总能用理性的思维,答出一份令老师满意的答案,但我总觉得这个东西不真。我不想这个样子和大家说话,搞得我很长时间,不知道该和大家说点什么,我想说点什么,就觉得这不是真的我,这只是一种理论。所以,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感受。
范金虎:我觉得人生是无目的性,我认为挺对,但我也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因为也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前段时间看了看《心经》、《金刚经》。它里面讲的空性,《金刚经》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联系人生的无目的性,让我感觉世界的本源都是空的,空的当然就没有目的了,有目的就不空了。因为世界的本源是空的,所以,在生活的过程中,就不要追那个东西,就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从里到外,向上奋进,创造,那就ok了,生活就挺好。如果在生活之中,加一个目的,感觉在目的之外还有一个东西,再追下去,这个东西就无穷大了,没有边界。
第二个问题,当今世界追求安全感,追求安全感还是一种向外的逐求,追求外面的一个东西给你安全感,那还是没有安全感,还不是从里到外、自我的那种自信,自我的一种踏实,这种感觉比较实在。
结合第二题,生活、生气,给我感觉,周围的人生活在一种机械里面,咱们旁观者觉得他很苦,但是他不觉得,他还是像陀螺一样原地转,他也不觉得快乐,但是他也不会往前迈一步,走出来。我觉得很多人都生活在机械之中,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生活,我可以给他们定义叫活着,吃口饭,活着,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生活的真谛,生活就是要有以为乐,如果生活没有快乐,那就和动物差不多,就是器械性的生活。生活中的乐趣就来自于从里到外的同一性、创造,给他人以帮助。给我这种感觉,如果你不快乐,你就去找出路,如果你快乐,你就好好的活着。
程路涵:接着老范说,我同意老范的观点。我最近也在听《心经》、《金刚经》,之前我也做《人生的意义》的主讲,人生的无目的性也讲了很多次,都不想再讲了。之前看《三联周刊》里一篇文章《移民的理由》,里面有一次受采访者是在国内读大学后又去国外读书,他讲,他在国内的大学里很少遇到能把课讲得精彩的老师。在国外的讲师也许没有国内的教授理论那么高深,但是这些讲师都是在做自己最喜欢的研究,遇到学生来听课,很高兴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世界分享给学生。这两者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人生总是奔着一个东西去,那就完蛋了。但我们说生命是向上创造的,只要是向上创造,你对它是真心有感情的,东西出来就会够真实。
关于安全感,之前有个朋友和我说过一句话,我到今年才比较有感触。他说,看你有没有安全感,要看你周围的人,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觉得你不靠谱,那你肯定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是相互的。原则就是一个让周围人感觉安全,也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东西。当你找到规则、自然的规律并且遵循的时候,你是有迹可循的,你是踏实的,周围的人也会对你感觉踏实,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有安全感。
安全感并不是逐求,但它有时候也是逐求的,它逐求的点是什么——你是否遵循了规律。就像先生说的:真相是不可战胜的。规律是要被遵循的,你是要被规律掌控。这时候,不仅你有安全感,所有的人都有安全感。
刘畅:我觉得说到人生的无目的性,不是说人生到最后总结不出意义,而是说它是不被限定的,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说到前一个问题:生活还是谋生活,我个人觉得谋生活并不能从生活中剔出来,因为,我们先要活下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我觉得谋生活的“谋”的意思是算计。因为我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算很多事情,比如刚才提到的,我一个月要花多少。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谋生活变成生活的全部,那就等于把自己丧失了。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去感受、去体会。因为每个人只有一次。包括它这里说的目的,不是你追寻到了什么,而是在这一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收获到什么,创造了什么。这里提到创造,就是前面提到的生物和活人。我觉得生物的意思就是创造,不管你创造的是实体的物质还是规则、理念,这都属于创造。活人就是让自己生活的有乐趣,而不仅仅只是喘一口气。
全贞雪:生活要有生气,生气怎么来?我们前面说过了,要自由、要自主,也变相提到了要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前提下也感觉不到快乐。兴趣在哪里产生也很无目的了,你想要的东西达到了,你可能会高兴,但目的达到以后,感觉不太高兴的时候也有很多,这是不能预计到的。从没意思变成有意思,这也是一种创造,这本身也是无目的的,你也不知道在何处会发现兴趣,但是最重要的是用一种兴趣的眼光、快乐的眼光看待事物。如果没有生机在,这个生机是死气沉沉的,它的气机都是下陷的,就不会有活泼的这个“活”了,那只能是维持一种状态或这种状态持续下滑。只有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而且这种生机不是受控制的,是自然产生的,不是我们让它产生就能产生的。不想让它产生,它也有可能生发。只要是元气足,该生发的还是要生发的,该高兴的时候还是要高兴。所以说,生气自然是无目的的,可能发展好,可能发展不好。发芽的开始只能说明它有未来,可能会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造。可能还没有开始创造,但开始的瞬间就已经包含了生命的无目的性。就像刘畅说的,生命存在各种可能性。
范金虎:我接着你前面说的说。有些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界定。最近在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读了很多遍“至善”。什么叫做至善?我感觉和生命的无目的性差不多,有个趋势,但具体到什么样子,不好说。我感觉传统文化里,很多时候都讲趋势,一个什么样的方向?一个向上创造的方向。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至善”,这都没有办法形容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套,但肯定是那个方向。这个我觉得不好理解,只能这么想。还有程路涵刚才说的规律。我觉得规律是一种预知的安全感。就像先生说的:你知道规律是怎样发生的,当然有安全感,但前提是对规律的信服。可是现在很多人不信服规律。再有一种情况就是不知道规律。我可以信服,但是我不知道规律是什么,就像先生之前举的例子:什么事情我不明说,我让你猜。这会有安全感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个样子。我告诉你我喜欢这个样子的女孩,你就会有种安全感,但我就不告诉你,我不哭也不乐,我什么也不告诉你。所以,我觉得安全感是对自己认知的一种认可。
有一次,我请教先生,我站在六七个面试官面前,我是一个受面试者,我怎么能够不慌张,怎么能不心跳?先生说:那你就坦然接受呗,你对这个规律坦然接受好了,你不需要想那些技巧,因为到这种氛围之内就全忘了。我的感觉就是要把规律性的东西认识到。就像刚才饭前谈到的,我马上要变动,不知道以后是好是坏,但当知道结果不是好就是坏的时候,两个结果你都接纳,就可以了。所以,现在我就安省了,就有安全感了。
程路涵:安全感不是预置短暂的未来。我认为,宇宙是很大的,不能认识所有的规律,其次,一件事情不会只用一个规律来解决。未来是一步一步走的,我站在现在,我是看不到结果的,可是,安全感就是先生讲的全然的接受。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做好的事情就会有好的结果,但结果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那天也是和一个朋友聊天,我告诉他,你肯定会遇到一个更好的人,你虽然是奔着追A的方向走,但是你最后有可能和B结婚,这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但我可以预见的是,B不会比A差,甚至B有可能比A好,只要你是一直在做这件事情,想做好这件事情,同时遵循规律,你没有到达你预计的那一点,你也不会特别差。但是有些人看不到这个东西,对于很远的目标、大一点的东西,他是看不清楚的。规律向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大的方向,但具体到哪一个点上,我们真的不知道。但不能因为看不到那一点,我们的安全感就没有了。
范金虎:刚才那个问题,先生说过,在过程中努力,在结果上随缘。就是这个意思。
先生:我念一段我祖父的话。“自由自在”是说人的一切牵扯、顾虑,而充分有了自己。 “全心全意”是说人投进更大的生命(大于个人生命的社会生命)里面,仿佛没有了自己。此其,反而,时时被厉害牵率屈迫而生活着,没有自己的意志可言,而又同时却面面都在自己做打算。
听大家说完,我感觉有些地方我们需要廓清一下,安全感是安全感,掌控感是掌控感。我们往往把掌控感弄为安全感。我想要A,你别给我B,你给我B,我就不高兴,我就不安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按照规律走的,不是按照你的意志走的。我多次强调,意志不能战胜规律。你想要下雨,你想要凉快,但是现在进伏天了,你想要安全,但是,没有用,在这时候,你能做的就是采取好防暑措施。要放弃一切都在你掌控中的那种愿望。如果你要绝对安全、绝对掌控,别人就要绝对不掌控。就像毛似的,毛号召炼铁,大家就呼呼的都去炼铁。大家都饿死了,然后再鼓动大家学雷锋。这样,大家完全随动,完全处于被动。我们当时有虚幻的安全感是什么?反正,我没饭吃,你也没饭吃,大家都没饭吃,大家都在这儿待着呢。不是大家喜欢挨饿,而是大家都在挨饿,就这样。大家不去思考,不去从中发现问题在哪?毛要求绝对掌控,这必然出现另外一个情况,就是不能有规则,因为一有规则,他的随意性就被控制住了。所以,只要有毛在,就一定没有规则,因为一有规则,毛就玩不动了。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这种人有迷人的魅力?毛能把那么多人忽悠倒,那么多人愿意跟他走。为什么?就是他要把大家的情绪加热到沸点。但是后面怎么办,他不管。就像吸毒的人,瞬间的刺激是难以抵制的诱惑、致命的诱惑。而我们在内心深处,本我也是渴望这种没有任何规则,随心所欲,但这要出问题。所以,结果是他很有安全感,饿死几千万人。完全是他说的算,大家跟着他折腾。但是理性要求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思考、思想、感受、身体力行去解决自己的生活。若果不把大家捏成一团,就显得没有力量。不可能大家嗡的都去炼钢铁。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去钢厂,老的员工就和我讲:大跃进的时候,把圆的钢管锯一个豁,用榔头拍扁,通一个压缩空气的管,往炉子里一通,里面就有超声波,就能节能,大家都信,《人民日报》都登了,大家都这么做。但是怎么可能呢?空气一通,就把热量都吹走了。这东西通到土地里,就能增产。稍微走走脑子,大家就不会信,因为这根本不着调。但问题是什么?大家一起干,就跟真的似得。这个问题在于,大家在失控的时候,完全放弃了安全感。
被自己的欲念驱动的时候,就无所谓安全感。就像我说的,当你超速行驶的时候,你就不怕被撞死了,你会害怕被警察发现。他在乎安全感吗?翻车他已经不在乎了。这本是绝对没有安全感,但是他的感觉不是这样。我们之前讲过,存在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心理世界。从现实世界讲,超速就是危险的。从心理世界讲:别逮我,我很high,我不怕死。超速本来是非常危险的,但他反而没有安全感的问题了。死亡很近,他反而没有安全感问题了。当主观成分、主观感受占主导的时候,我们的感知会被情绪、情感状态蒙蔽或屏蔽。我们反而开始觉得没事了。
文革时期,我在北大附小上三年级,清华大学发生武斗,我们就跑过去看。武斗的时候大家都使用手榴弹、机关枪,但是我们一点都不害怕,我们就觉得好玩,老师拦都拦不住,翻过北大附小的墙,过一条马路,就跑到清华去看武斗,当时地上还埋着地雷。这是真的安全感吗?这是虚幻的安全感,当时实处危境之中。我觉得我们要想清楚的是:你是这个世界的很小的一份子,你想控制这个世界本身,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我们要求自己是因天之序,道法自然。
刚才也和范金虎交流过我之前做试验的那件事。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实验失败,就是我们做的不够,实验成功就是我们运气好。虽然运气好,但是也然也与我和王迪的努力有很大关系的。路灯亮着,我们上班了,路灯亮着,我们下班了。没有奖金,也没有人表扬,我们就是全然的努力。我记得非常清楚,1986年4月7号,那个试验成功了。我们院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院,3000多人,技术人员1500多人。当时院长就记住我了。到后面评冶金部技术进步奖的时候,我上头的组长、大组长都想拿这个奖,但是院长说不行,他说:试验的时候,你们都走了,就他在那里坚持。我85年6月刚到那个单位,86年4月,试验成功。我有什么目的吗?我就是想把工作做好,坚持去做就是了。这个过程中,你的安全感来自什么?来自于你对于规律完全的顺从和体认。全然的放下。
我之前让黄芊扫描过那个资料——《突袭警报下的生命姿态》。在那里面,我祖父就是全然的相信:我不会死,因为我在做这件事情,而且我做这件事情不是为自己做的。如果死了,那就这样吧。这是真的完全的放弃,就是刚才讲的,解除一切牵扯、顾虑,充分有了自己。如果没有完全有自己,一直计较,怎么做,自己吃亏,怎么做,自己占便宜,这不是安全感,而是得失,是一种计较,一种分别心。
真正的安全感是什么?我觉得不是掌控感,而是:即便将来的情况比较糟糕,我也不会垮,我也能从这个地方翻身起步,不会因为这个事情趴下,垮掉。因为我经常听到家长和我讲:如果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的小学,进不了好的小学,就不能进好的初中……灾难性的多米诺。再回头看张君劢讲的科学与玄学的争论,人的关系是不能按照x=y这条线去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也不用努力,躺着等死好了。因为人是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对自己施加很大的影响,怎么做,是你自己的事情。就像在爱情之中,暴力男也是自己找来的。你自己当然要有勇气去承担这个责任。我们要分清楚,控制感和安全感是两个事情。你的安全底限或者说打引号的安全感是什么,你要弄清楚。不然的话,自己就会非常不安全。因为如果你要掌控:别刮风、别下雨,出门车就来了,路上还不挤。你自己想想,这可能吗?这又进入自恋的状态了。对吗?所以我想我们要打破这个东西,弄清楚。
杨卫:说了这么多,我略微总结一下: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但是在无目的之外,它有一个方向,就是向上创造。同时,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不可控的,所以,能走到哪一步,是在意料之外的。虽然是无目的的,还是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
我感觉,我内心中问题的焦点就是安全感和掌控感的区分,我喜欢厘清概念。
咱们最后来看看第四题和第五题。
我之前总是在心里默念这篇文章的题目,这便是我的人生观,这便是我的人生观。我总能感觉到一种笃定。而且梁老先生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如此笃定,当他年老,别人采访他问:您这一生的人生观有变过吗?梁老先生的回答是没有。我当时心里的感受就是:哇,怎么可能!从人生观,我想起了大家之前写的墓志铭,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我们写墓志铭,起码是半个月之前的事情了,我想问,如果现在重新写过,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地方?第五题就是当一群中学生想梁老先生索要赠言,梁老先生选择和他们谈“人生观”,有何深意?时间也不多了,大家想谈什么谈什么,尽情的发挥吧。
唐瑶:我想谈谈我们刚才说的话题:呼吸之间。这是一则佛教公案。佛陀问弟子:都是怎么修念生死的?有人说生死只在白天、黑夜之间,有人说生死在白天之间,最后有人说到生死在呼吸之间。在第四题中,梁老先生说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无常,就是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生命也是如此。我们谈的生命的目的、人生、生活、生气、活气,如果我们建立起无常的观念,可能这些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呼吸之间是什么意思?就像王老师之前讲课的时候说的,我突然之间被车撞死。外人可能觉得这话不太好听。但是在修行人看来,却不是这个样子。有个法师就把死这个字贴在墙上。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他可能也会积极起来、主动起来,主动找自己的方向。刚才提到《心经》、《金刚经》,《心经》是讲菩萨的智慧,讲空性,讲无我,就像先生讲的,无我为大。粱老先生也是,在炮火中穿梭,从来不觉得没有安全感,这都是无我的境界。刚才先生讲的安全感的来源,没有我,没有私欲,这就像佛家讲的利益众生一样。如果总是这种心态来做事情,肯定心里安定。
之前杨卫讲她的生活比较混沌,那我的生活就是饺子,里面有陷。平时上班,周末出去上课,只要听到哪个老师好,就去听课。慢慢经过这些,我就发现:生命是有限的,像大浪淘沙一般,慢慢就会发现自己的目标。我上午把病人安排好,中午能睡会觉,下午看看书、做做功课,晚上就休息,把该推掉的活动推掉,慢慢的饺子馅就有了,心里也感觉轻松。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心里其实已经有目标了。就像先生说的多给大家带来一些成长、进步的经历。我每天面对病人,他们来的时候愁眉苦脸的,如果他们走的时候,感觉舒服多了,内心轻松,我就感觉……我的墓志铭……
程路涵:之前我看一篇文章。里面讲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看完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我不知道我的生命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我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样子,就像我写的墓志铭,我感觉我正在慢慢接近我的终点。以前总觉得如果心里有个目标、目的就要从现在开始来做这个事情,不这么紧张,放轻松以后,我反而觉得我离着我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近。我不敢说我儿子肯定觉得我写的悼词就是他眼中的我,但我感觉我离着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唐韬:人生观,我感觉我没有什么人生观,也没有墓志铭。
杨卫:这就是人生的无目的性。
唐韬:就是……逃避现实,让我做一件事情,首先可能是拒绝,可能……就给人感觉不够积极,可能不太好吧。
杨卫:一个真实的自己,总是好的。我还是觉得你挺积极的。我发短信以后,我没有想到你那么快的答应。我觉得你还是很有担当的。
先生:我再说一点:人生观,我们之前总是社会人生观、政治人生观,总是有用政治去侵染它,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感觉被狠狠的格式化,就会感觉很无助,就感觉爱咋着咋着。
周一的时候,我给一个从南方过来的女孩子做辅导。这是一个长得挺清秀的一个女孩子,但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生机。他们给了我一份背景资料,她自己也写了一些。聊了一会,她的情绪慢慢松弛下来,我就问她:你觉得你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你有想过吗,你对自己的认知怎样?她的意思好像是:觉得现在自己做的还不错,但是刻苦精神还不够。我问她,刻苦是为了什么?她就说不出来了。她是一个开学以后读初一的女孩子,我又问她,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她说没有想过。我问:有什么感兴趣的吗?她说:没有……
为刻苦而刻苦,为努力而努力,现在相当多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这个女孩算是比较纯净的。有些孩子就是直接想找个轻省的、挣钱多的。但仔细一听,这肯定不是他的,可能是谁教给他的或者说是被谁给污染了。这个女孩还好,没污染也没东西,彻底空掉,她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我当然理解,要不怕吃苦,要顽强。但我们来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要顽强一把的。我们不怕吃苦,但我们不是为了吃苦而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实际是被强势的官版的人生观弄了以后,大家就彻底的没东西了。我们会潜意识的抵制强行往自己脑子里面塞东西,所以干脆让自己空掉,什么都没有。这种情况在咨询中看的特别明显,很多人特别痛苦,为什么?他被强迫了,被勉强了,被逼迫了,在认知上又调整不过来,他就扭曲自己,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没有活路,因为他是在按你的意志活。他们告诉你,你要成为黄继光,你要成为董存瑞,但你根本不想成为他们。现在舆论宣传的是:你连董存瑞都不想成为?你怎么那么卑鄙啊?你就无话可说,你就被套住了。你钻进了一个套子里,别人不断的拧,你还只能忍着,不能言语。这种情况下,是不要求一个人拥有真我的,而且要求放弃属于自己的想法。
因为这种人生观是强加于人的,你被强迫、胁迫走自己的人生路,你当然不愿意,所以我和很多家长说,你不要逼孩子学习,为什么?如果好好学习是妈妈的意志,那我的意志是什么,我要跟你不一样吧?那我的意志是什么?今天我就这样跟一群老师讲这个道理,老师说:那怎么办?我回答:这也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因为你必须让他觉得这是他的事情,他才肯干。
邓(小平)在经济上把这个理论运用的很好。把地分给农民了,自己去种自己的庄稼的时候,农民马上知道要种什么,要怎么种,想方设法的种地。当时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很多老同志从农村回来和我说:真是痛心疾首,这么搞下去真的就不行了,现在都是人拉犁了。因为当时分地的时候,要做一个平均分配,有的人分到的地好,有的人分到的地不好,就会把不多的马、牛分给地不好的家庭。没有马,还是要耕种,所以,就出现了人拉犁的情况。大家就会觉得社会倒退了,之前还都是牛拉犁呢,现在都人拉犁了。但很快,情况就得到了改善。通过生产力、粮食产量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农民很快就能自己买各种各种的农耕器械,人拉犁的情况只是一个过程。但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把过程当成结果来看,又把结果当过程来看。我们对社会的感知、对自己的认知都是错位的,这个社会肯定就会乱七八糟,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要怎么办,都跟没头苍蝇一样乱转,不出事才奇怪!出了事,这才是符合规律的。
我们要学会自己和自己负责,才能够对别人负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还没弄利索,还老想着亚非拉人民。我之前看了一个有关1974年西沙海战的纪录片,里面讲当时,我们的船有的是破的,有的炮是不好使的,还有电报收不到信号的……各种情况都有,多亏了南越更不行,我们才打赢了。我当时的感受是:军队这么糟糕,但没有人说毛,因为具体情况我们都不了解。但当时我们给越南的援助就有上百亿美元。曾经还把下发到部队的电报再收上去,援助给越南。真正的考虑利害关系,谁也不会这么做,这就是一种政治/狂想。非理性行为给别人的感觉一般都是疯掉,但自己的感觉很好。疯子和我们相比,自我感觉幸福多了,但我们不能因为他这个样子感到幸福,我们就去向他学习。
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人生观。党把党自己的人生观强制的塞给我们,这是不行的,这要出事。因为我们都要面对自己的生活、人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现在官方的人生观已经不能灌输给公民,底下大家又抵制,所以,就是彻底没有人生观,就像电脑连个操作系统都没有,连DOS系统都没有。当然,这个情况也最终会过去的。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讲,我们要有自己的人生观。不是“我想挣钱,我想找一个轻省的工作”这样的人生观。这肯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咱们不唱高调,这样的生活肯定是不愉快的,肯定没有乐趣。我们到世界上走一辈子的目的肯定不能是:赚钱,然后就轻省的待着。自己想想,这太搞笑了,这像猪一样,猪就是这么过一辈子的,我们总不能弄成这样一种状态。
我们现在也经常看到各种凶杀、爆炸,这些人都是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对自己的生活不在乎,所以豁得出去,关键在于他们豁出了大量无辜的生命。在自己的人生中,不管是主动的上进,还是无意识的上进,原因是我们希望有兴奋的、喜悦的感受,我们不能避讳这个问题。
我问那个小姑娘,做什么事情会让你高兴?虽然他们给我的资料里都有,我还是要问这个问题。她干什么高兴?她回答说看电影高兴。冯小刚说看电影是大家一起花钱,在电影院里做白日梦。电影里呈现的东西能让我们充分投射。如果整天都沉溺于看电影,就是对自己现实的生活的幸福感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尔·盖茨也不会整天看电影,像做慈善,他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很多乐趣。看起来看电影会比玩游戏文雅一些,但也是一种自我陶醉、自我释放。我们不反对自我释放。但如果你所有的乐趣都来自于看电影,那肯定有问题。看电影是一个被动的事情,要主动的做一件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人生问题不能靠看多少部电影来解决,虽然我们有很多电影可以选择。
我们不谈拯救谁,但我们肯定要把自己的生活理顺,对自己现有办法。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最精彩的东西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郑重、不懈惰才能呈现出来,那我们就去做这件事。当我们真心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又取得足够的进展的时候,能惠及他人、惠及社会的时候,就会真心喜悦。这和你拿了多少钱,得了多少利是两回事。每天都能帮助他人,每天都能获得喜悦,这样的生活不好吗?还是每天吃完了赶紧睡,因为轻省。如果真的让他这么过,他就会疯掉。曾经国外做个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测试者全身都包裹起来没有触觉,眼睛用毛玻璃盖住,几个小时以后受试者就受不了了。因为这样和世界的感觉就被隔断了。没有触感、没有温度感,又不许说话,慢慢的,人的存在感就没有了,就开始痛苦。
小女孩觉得如果真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不是太自私?我们现在特别忌惮,我们把目标定在天上,自己却没有了,当没有自己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承担责任,当然也没有乐趣,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如果共产主义都是别人操纵,大家都像提线木偶一样,不管GDP翻几番,我们也不会幸福。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追求。现在的政策制定人既没有人文关怀,也没有科学素养。从布朗运动来看,大量的无序也是一种有序。有人调侃军阀:一个军阀问,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大家都走右边,那左边谁走。他没有想到,对面走过来的人也在走他的右边。可见他们自己糊涂,也要把大家弄糊涂,把大家弄得比他更糊涂,如果大家不糊涂,他们没有办法领导、控制我们。所以,我们不能让自己浑浑噩噩。不管你的人生观是高尚还是渺小,你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观,要对自己有感觉,对自己有担当。
杨卫:我们今天的读书会结束了。
王旭浈:李林溪离开之后,我接替他负责大家的签到问题,以后大家迟到或者请假,都清发短信给我。
注:感觉剥夺试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