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次读书会《朝话的来历与其意义》整理稿
主讲:杨卫 督导:潘爽
杨琳:由于下半年工作会常常加班,所以在这里申请暂时退出读书会。我在参加读书会的八个月里,收获很多,包括我的改变,很多朋友能够发现,我自己也深刻的感受到,从原来的迷茫状态,到第80次读书会《朝话的来历与其意义》整理稿
主讲:杨卫 督导:潘爽
杨琳:由于下半年工作会常常加班,所以在这里申请暂时退出读书会。我在参加读书会的八个月里,收获很多,包括我的改变,很多朋友能够发现,我自己也深刻的感受到,从原来的迷茫状态,到现在渐渐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所以非常感谢梁先生和读书会的同学们。
杨卫诵读文章《朝话的来历及其意义》
杨卫:文中有提到“静默”的状态。今天,我们也尝试静默5分钟,大家保持上身正直,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那我现在开始计时。
(5分钟后)
大家可以慢慢睁开眼睛啦。跟着静默的状态,我们先讲第二题:大家如何理解“只要能兴奋反省,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大家有过“感到’清明、兴奋、静寂’的时刻吗?兴奋与静寂、反省的关系如何?大家可以先讲讲刚才这五分钟的感受。我先讲讲我的感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感觉自己的身体,靠近先生这一边的身体有其是脖子的部位紧张,还是为了主持读书会而紧张,害怕冷场。转念一想,不需要紧张。但能感受到两种思想交织在一起,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思想的斗争。虽然需要时不时的睁开眼睛来看时间,但身体还是有些感受,嘴里有甜甜的唾液生出,感觉很清凉、很舒服。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
杨琳:谈到静默,我感觉刚才在进入状态时,偶尔会分心,但是提醒自己要摒除杂念,所以关注于呼吸,感受随着呼气,身体向下,感觉气沉丹田吧,吸气,身体向上。也是类似瑜伽的腹式呼吸吧。
李亚锋:因为以前自己联系过气功,具体名字忘了,就是打通小周天之类的,每天也要静默半个小时,那个时候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还能安静下来,后来从家里到学校之后怎么也静不下来了,脑子里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越强力压制越乱,于是这次我就没有压制,脑子里面还是乱事纷纭,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感觉腹胀,喘不上气……
杨卫:是,一个人静默和大家一起静默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大家在一起,能感受到整体气场的能量。
谈到静默,我首先会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死寂,死一般的寂静。兴奋与静默的关系,让我想到中医中“冬”的状态。冬天,河水结冰,但是冰下,仍然有流动的水。看起来很安静的状态,但其中蕴藏生机,这个生机在等到春天的到来。这不同于死寂。死寂就像死寂就像水沤着沤着就臭了。
我理解的另外一个兴奋的点就是越在静的时候,越能体会到一些动的东西。我在安静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我内心的烦躁。别人都会觉得我比较安静,但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躁扰的人。
全贞雪:通过刚才的静默我意识到自己的头脑在发胀,工作量加大使得精气消耗过度,下班了头脑还在虚火上炎状态,我反省到得给自己减少工作量,虽然这件事不太容易做到。
先生:在站桩、静坐的的过程中,我发现改变是一点点发生的。开始的时候,就会着急,想用力量让自己静下来,内心很非常纠结、难受,是一种内心的博弈。随着时间增长,也通过和我父亲、祖父的沟通,我慢慢能够顺遂这种感受,慢慢学会放松。
一个去藏地修行过的匈牙利人也讲了自己类似的感受:开始是强迫自己静下来,后来放松以后,慢慢就能真的静下来。他认为入静不是很玄的东西,只要放下内在挣扎的一些东西就好。我有慢跑的习惯,我也觉得这也是一个静的过程,精神专注、没有杂念升起。跑的过程中,灵感会突然升起,却并不清楚灵感是怎么升起的,然后把灵感放下。跑步结束后,会把自己的灵感整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身心是融洽的,不能自己和自己较劲。否则,就会一会灵修班,一会游学,向外逐求,只要不参加外在的课程,心就静不下来。静下来,首先自己的内心要清澈。我理解的兴奋首先不是抑制,不是睡过去。
另外,在刚才静默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提议,以后每次读书会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大家一起静默3分钟?让大家把躁扰的、吃饱了的心收回来。这只是一个建议,大家可以继续讨论。我们读书会就是一个在摸索成长的过程,希望对我们的成长有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关键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杨卫:我也感觉静默是一种专注。在开始静坐的时候,肯定是杂念纷起的。一个方法就是一念代万念。然后空掉最后那一念。一念代万念,就是一个专注的过程,专注在这一念上,深入进去。
前两天磕大头。第二次磕之前,心里很躁扰,因为浑身酸痛,从后背到胳膊到肚皮到腿,都是酸痛的感觉。磕之前很烦躁,没想到,磕着磕着,心就静下来了,除了口中默念、计数之外没有其他想法。感觉静的感觉不是求来的,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
现在住在自己租的房子里,晚上回到家以后,不像之前,有舍友的陪伴,也不像以前,会打打电话。现在回家就是面对自己一个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死寂。表面安静,内心发散无序。还没做什么,就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前两天,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试着自己调整。有一天晚上,觉得自己好无聊,不知道、不想干些什么,又觉得有些累,那就睡觉。一睡睡到12点,睡醒以后,感觉不是那么疲劳了,有精力一些(整理录音时,感受到,睡到12点醒来时也有一种什么都没有做,浪费时间的恐惧的感觉。),又学习到1点,睡前内心的状态比较好。一个人安静的时候,时间忽长忽短。相比一个人静默,一群人一起静默更有力量,更让我感觉踏实。
高傲:前两天我去爬山,爬得很累,这种累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科里病人很多,我在科里坐着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很烦躁,后来我体会了一下自己,我看到自己内在有一种我自己没有看到的能量状态,之后我就给了它一些注意力,我发现这个状态很快会有变化。所以我觉得要提高自己对自己的觉察能力。我体会到的是内在状态很多时候是杂乱的,我感觉当提高自己的觉照能力后,能更加照顾好自己内在的状态整体性。
杨卫:平时学习的很多方法就可以在静默的时候用得上。能用上才算真正学到。可怜的是很多人没有方法,无法对治静默时出现的各种情况。就像很多人意识到了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却苦于没有方法去改变现状。
我们接着读第一题:文中讲梁老的主张与希望:复兴古人讲学之风,使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如何理解讲“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这句话?学习,在大家心中是何意?学与习有和差别?大家是否能够看清楚自己是在充实自己还是向外逐求?
开始不知道这道题从何处入手,但杨琳师姐想要暂时退出读书会这件事给了我启发,我觉得这就是“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的一个实例。就是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
杨琳:杨卫同学对我的表扬,实在不敢当,我只是想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实现自己成为名医的梦想,所以努力的奋斗一下,如果安于现状,我想不是我希望的,到老时也会后悔。刚才杨卫说的问题,我也有体会。在参加读书会以前,常常在无聊时,看电影打发时间,但是参加读书会后,学会看书,在现在有事情做的时候,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
在梁老师的带动下,学会欣赏自己,不断的提升和充实自己。在工作中发现,我是一个内心能量不太充足的人,在多读书后,感觉内心满满的,能够应用到工作中,但是工作一忙,读书少,思考少,内心的空虚就会又表现出来。还有梁老师跑步的心得,我也有过,在操场一个人跑步时,非常的满足,莫名的快乐。我在博士二年级时,跟随全师姐跑步,慢慢坚持下来以后,身体和心理上都有收获了,所以再次表达对大家的感谢。
杨卫:我分享一下,我推荐阅读中的观点。学习非学问而已。好学者,不在文字记问,在做人、做事。孔夫子赞叹颜回好学,是因为他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孔夫子所谓学习,凡是不能应用之知不必学,也不能称为学,若不能笃行也不能称为学习。“学而时习之”当中的时字,不是春夏秋冬,也不是晨昏定课,而是笃行之时。是故,学忍者,怒时学;学细心者,烦躁不耐时学;学度量,难忍之时学。
全贞雪:关于讲学,我想起了文化专题讲座中提到过的轴心时代的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稷下学宫产生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东方文化,雅典学院则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石产生了西方文化。可见没有讲学,没有思想者们的互利互淬,就不会有后来东西方文化。
以前去河南嵩山参观,嵩山脚下有全国四大古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就成为了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书院十分气派,还有被汉武帝封名将军柏,但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门外的杏林,是书院师生一起讲学的地方,地方不大但很静谧温馨,立刻能感觉到当时讲学中的思想的碰撞与迸发。
此外就是我自身的体会,我们医生们现在有很多继续教育课程,虽然有些课程只是为了拿学分完成任务,但偶尔也有好的课程,请了医学、药学、管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讲课,课中能得知新的研究成果,部分专家的经验可以直接用在临床上。参加学术活动既能扩大知识面,也能通过同行的交流提高临床疗效。所以我虽然有时候感觉疲劳,但还是较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大家一同学习比自己学习得到的养料更多。
讲学常常给人一个只是坐而论道的感觉,但我认为即使坐而论道也有自身的意义。大家聚众坐而论道,内容还是向上之心多。心向往则行动也不至于太落后,不然意识与行为过分扭曲,自身也感到不适。就像信教的人不太做碍于良心的事情一样。所以我认为讲学不管在什么层面上对个人的成长都具有许多意义。
先生:这里讲到的“复兴古人讲学之风”是指什么风?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古人讲学都是为己之学,我们现在都是为人而学。如何辨别求学是否是向外逐求?我们求学是为什么?为考试,为晋升?为自己添光彩?如果是为这些,就容易生出贪心。尤其是现在信息繁杂,上网的时候,总是有弹窗,看了这个热门话题,顺便看看那个,其实这是对人的注意力的极度干扰,不断的分散注意力。看着很纷繁,实际是乱。分的清楚也就罢了,但经常点了一圈网页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了。当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以后,对我们能hold住自己的要求也就更高。以前,天黑以后,没有照明,什么都干不,而现在,灯红酒绿、霓虹闪烁,只要愿意,什么都可以做。
谈到古人讲学之风,不是要复古。我祖父当年离开北大,也是因为他感受到当时孔子思想当时已成了口耳三寸之间的事情,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他不喜欢这种氛围。
有一个人办了一个讲习班,请我做顾问,大概是因为我能共情,他觉得我说话很切中要点。但在我讲话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我要慎言,不能讲太多,不能把我看到的全部都讲给他,我需要留白。除了要考虑我和他的关系以外,也要给他空间,让他思考,让他成长。我就此想到了“敏言慎行”。后来的交流中,我把话留一半,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对他的尊重,希望他自己能够醒悟。另一方面,我也需要审慎。我是从我的角度、立场去看待这个现象,未必和对方相合。我只是说:“这样是不是可能会如何?”“那样是否会好一些?“讲完了,大家的反馈反倒挺好。学员后来也开始发言:听完梁老师讲的,才明白昨天的老师在讲些什么。我反思原因,他们想办一个高大上的班,于是上课的题目也都很高大上,不接地气。这样第一不容易招生;上课以后,因为不接地气,大家听着就发困,因为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南先生提出一个目标,在实现的时候,也要一步一步的逼近,就像吃饭也只能一口一口的吃。南老先生的学问也都是一步步得来的。上三天的课,就要超越南先生,这恐怕是不行的。所以,对主办方、学员,对我自己,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我祖父之前讲的”不要贪“。我讲话的时候也不能贪,不能显得像我全部清楚一样,这其中的运作方式,等等很多东西,我也不是很清楚。当我审慎的看问题的时候,我反倒看的更清楚,因为我不着急讲话,而是用心去观察、觉知其中的问题。我提醒过自己,我也提醒过王迪,要防止为自己讲课,自己怎么high怎么讲。第一,这会透支自己,第二,以自我为中心时,就无暇估计学员的感受。如果沉溺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自己很过瘾,学员就会游离。
前两天为一个两岁的孩子做咨询。做的过程中,要全身心的与孩子交流,这就会很辛苦。在和小孩做游戏的过程中,母亲问我问题,当我回答的时候,孩子虽然在低头玩游戏,却也喊着说:”你不要和我妈妈讲话,不要理她“。我以为孩子玩的很投入,我可以和母亲交代两句,但孩子还是很敏锐。要全身心的和他交流,和他同在。
为什么要复兴讲学之风?现在的大学扩招,山东大学在校生6万,只是为了让更多人拿到文凭走向社会,学生是否得到成长已经不被考虑了。西式大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解决了知识快速传播的问题。这种办学之风,可能日后会浮现一些问题,因为这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教育的规律,规律就会惩罚社会。而且,相比较西式发达国家的教育,我们还在其上加了许多私货——政治的禁锢,知识的传承也出现问题,这也是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同于体制的教育理念一直在尝试,也是对现在体制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个反向证明。鞋城周围全都是修鞋铺子,那鞋城卖的鞋的质量如何,不需要我们刻意说明。
如何看小学初高中好不好?就看一个年级有多少班,一个班有多少学生。一个年级有20个班,一个班有80个学生,这肯定是好学校。大家都奔着好学校来,都想来好学校沾沾仙气儿。好学校为了装下更多学生,只能扩大再扩大。这就是为别人而学,不是为己而学。中国的教育本来不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大家现在已经顾不上这根本支撑点了。着眼点在外而非己,这样的状态下,学习越多,思绪可能越忙乱,越迷茫。
杨卫:为己而学和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生:如果自己都不清楚,就出去讲学,那不是害人吗?不能理顺自己,如何理顺别人。这是阴阳的关系。如果自己医术不高,就要医治别人,病人内心肯定也是恐惧的。艾凯先生认为我祖父是最后的儒家,有人不同意。但他认为我祖父更接近于传统的古典的儒家。我们可能在学问上讲的更加头头是道,但践履实修的功夫如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办了很多书院,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存在的一个问题可能是:要有社会生活。孔子也是要求大家学习之后也能践履实修,服务社会。不同的人见解认识不同,追求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问题是怎样对我们更好,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而不是谁的理论更漂亮。
之前的读书会上,有同学一讲话,就报书名,我读过什么书,什么书,但时间长了,他自己也有感觉,不同书籍的作者践履实修的功夫如何。如何能把问题写的简单朴实?我和很多人交流梁漱老的文章,他们都会认为梁漱老的文字没有办法增减,没有办法浓缩,比如“要对自己有办法”、“要亲师取友”……都是非常干的干货,都十分朴实,也有可实践性。我看到有些高人、上师的身心状况并不好,这显然不是功夫到家的一个表现。在这个纷繁的时代,我们如何hold住自己,格外重要。
杨卫:对于“不要贪”这三个字,每次听到,都会有被震到。之前觉得自己读完一遍朝话,再从头读起不是一件太有意思的事情。但真正回头认真再研读《朝话》的时候,心灵还是会被震到,有种直指我心的感觉。对文章的理解力是比第一遍深了,也更能感觉到梁漱老思想的深度。《朝话》是一本很好的书,因此,当自己能读完一遍的时候,有傲慢心隐隐的升起。因为自己平时也会讲人要谦虚,所以内在的傲慢心不容易察觉,隐藏的很深。傲慢心表现在很难再踏实地读书。但在重新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实际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为自己的傲慢心汗颜。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题:文中讲: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大家会有这种感受吗?参加读书会,大家责任感是否有增加?
杨琳:谈到责任这一个话题,我感触很多,以前,和父母发生矛盾时,只有生气或者争吵。参加读书会和心理讲座后,在梁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知道了这种问题的来源。另外,在出诊时,遇到年龄小的孩子,她们的问题往往是父母也有问题,因为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明白了可能的病因,但是因为懂的不多,所以只能说,看到问题,想去说一说,这可能也是自己感觉到的责任。
李亚锋:感觉对社会的责任越来越小,对自己的责任越来越大。
先生:曾经看到一篇文字:同样一个首长带领部队去打一场殊死之战。如果首长和部队的大众有很深的交集,心就会更加慎重。因为部队是和他是了解的,是和他有感情、有交集的。很多时候,我们清醒以后,我们的责任感就会增加,因为我们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毛粉、草根、屌丝的心理是未分化的。除了黑就是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倡导的是“恨有倡导无”。恨有地位的、有知识的、有钱的、有修养的,没钱反倒是最好的。自己没钱、没教养反倒很自豪。这种国民心理对社会和谐是一个很大的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跑到前面,有人落到后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家都坐在地上,都不前进,大家都一样平均,这反倒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平衡不是平均,平衡都是动态的。
我祖父日记将要出版的消息的消息发布之后,网上骂声一片。有人认为文革期间让我祖父扫厕所、扫大街都是太应该不过的事情了。扫大街、扫厕所,每天读书一两个小时,这是很好的事情。这就是一种仇恨:知识分子就应该干这种事情。这些人对梁某人一点都不了解,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怨气借此发泄出来。1966年,我祖父73岁,不管我祖父是否读书,谁会愿意让一个老人早早的起来扫厕所、扫大街?这就是一种未分化的心理。只要是读书的,都是可恨的,终于让一个学者去扫地了,过瘾。因为自己社会层级不高,用对一些人的仇恨来平衡自己,仇恨成为维持世间生活的力量。仇恨不能被打破,如果被打破,就要面对自己。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从中也看不到人性。一个70多岁的老人被惩罚去扫大街、扫厕所,怎么会去叫好?
为什么毛粉把让读书人和他一样悲催、狼狈、被折磨投射到mao主席身上而不是xi主席,李总理身上?我的理解是他们必须投射到死人身上,要不然,他们就做不成白日梦。活人总是会变化的,而mao是不会有变化的,我只是生不逢时,我只是运气不好,而不是我本身不好。
为什么《集结号》大卖?为什么一部悲剧在欢乐的春节期间大卖?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怨气冲天,大家都觉得自己被不公正对待。用一个革命题材把这种不公正对待投射出来:他们被冤屈了。这部电影满足了大家的心理需求。现在的社会,一种很糟糕的心态正在蔓延:我们都是受害者,我们都不应该对自己的现状负责任。借此,我深深理解了:为什么专制统治对人们最大的残害是丧失责任感。举手投足,都是按照dang的要求做的,那倒霉了,当然怨dang。跟着党走到了坑里,只能骂dang啊。
只要触及到mao,一定没有人讨论事实,一定都是情绪的宣泄。谁也不想讨论事实,因为看清楚了,会让自己痛苦。看清楚以后就要为自己现在过的日子负责,人家学习的时间,自己在喝酒打麻将,是因为自己懈堕,导致现在的屌丝生活。但现在,一些人的想法是:把有钱人的钱财分给大家才合理。就像mao主席时代的吃大户、打土豪分田地,当时甚至把地主家的女人都分给大家。后来共~产党都发现一些流氓无产者是土改中的积极分子。原因当然是在其中能占便宜。这都反映了一些人在用恨富、不敢面对自己现实的办法去思考、生活。
李亚锋:社会是这种状况,我们能做些什么?
先生:我们管不了别人,只能管自己,坚持做自己,同时积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意的事情。我弟弟现在打算做我祖父的生平事迹展,意料之外,受到大家的欢迎,从北大到山东到深圳、呼和浩特,从民间到政府。我们只能把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东西摆出来,然大家去选择、体验、感受、鉴别。我们管不了太多。他骂的越多,只能让他自己更糟糕,因为他一直走不出来,他恨所有人,只不恨自己。我们也只能度有缘人。
杨卫:增加社会的责任感也要从增加对自己的责任感开始。把自己弄明白以后,才能弄明白别人,才能够真正的帮助他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一条路让大家有的选择。
我们来看第四题和第五题。第四题:大家如何理解“朝气”二字,大家每日起床第一念是什么,大家都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第五题:文中最后一句“朝话必须要早,要郑重,才能有朝气,意念沉着,能达人心者深,能引人反省之念者亦强”对大家参加读书会有什么启示吗?
这两个题有类似之处,时间原因,我们以第四题为主。大家每天晨起第一念,每天早起的状态如何?
李亚锋:去年刚退伍时候生活毫无规律过一段时间,后来感觉不行,于是就开始早上出早操,出完早操洗漱完毕去操场大声读半个小时书,然后感觉整个一天精神头都特别好,当然是在晚上休息好的情况下,而且万事开头难,早上开头起不来整个一天都感觉做事没劲头,所以我觉得的确是一天之计在于晨。
先生:有时候,早上起来感觉特别累,大家想赖一下床,大家其实也清楚:赖床只是让痛苦在短瞬间不那么尖锐,但其实问题还在那里。大家都非常清楚,大家只是在逃避、躲闪。因为赖床耗费了大量无效时间,起床后有效时间就被极大压缩,所以,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内心里面也非常清楚,这事又被自己搞糟糕了。
杨卫:我又想起自己的一个反面例子。早上赖床,然后急匆匆的起床洗漱,急匆匆的赶去医院,急匆匆的换衣服,因为刚好卡着点,又因为自己是一个新人,害怕被老员工说,心里就一直悬着很紧张。有一天是早起了,虽然前一天也是睡得晚,醒的时候也感觉累,但悠闲、从容的走在上班的路上,心情很放松,一天都很轻松。两天的对比,让我还是觉得为了几分钟赖床,有些得不偿失。
关于第五题,就是想把文中最后一句话送给参加读书会的大家,希望对大家参加读书会有些提点,其实主要是给我自己一些点醒。“但无论如何,朝会必须要早,要郑重,才能有朝气,意念沉着,能达入人心者深,能引人反思之念者亦强。”
现在渐渐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所以非常感谢梁先生和读书会的同学们。
杨卫诵读文章《朝话的来历及其意义》
杨卫:文中有提到“静默”的状态。今天,我们也尝试静默5分钟,大家保持上身正直,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那我现在开始计时。
(5分钟后)
大家可以慢慢睁开眼睛啦。跟着静默的状态,我们先讲第二题:大家如何理解“只要能兴奋反省,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大家有过“感到’清明、兴奋、静寂’的时刻吗?兴奋与静寂、反省的关系如何?大家可以先讲讲刚才这五分钟的感受。我先讲讲我的感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感觉自己的身体,靠近先生这一边的身体有其是脖子的部位紧张,还是为了主持读书会而紧张,害怕冷场。转念一想,不需要紧张。但能感受到两种思想交织在一起,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思想的斗争。虽然需要时不时的睁开眼睛来看时间,但身体还是有些感受,嘴里有甜甜的唾液生出,感觉很清凉、很舒服。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
杨琳:谈到静默,我感觉刚才在进入状态时,偶尔会分心,但是提醒自己要摒除杂念,所以关注于呼吸,感受随着呼气,身体向下,感觉气沉丹田吧,吸气,身体向上。也是类似瑜伽的腹式呼吸吧。
李亚锋:因为以前自己联系过气功,具体名字忘了,就是打通小周天之类的,每天也要静默半个小时,那个时候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还能安静下来,后来从家里到学校之后怎么也静不下来了,脑子里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越强力压制越乱,于是这次我就没有压制,脑子里面还是乱事纷纭,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感觉腹胀,喘不上气……
杨卫:是,一个人静默和大家一起静默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大家在一起,能感受到整体气场的能量。
谈到静默,我首先会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死寂,死一般的寂静。兴奋与静默的关系,让我想到中医中“冬”的状态。冬天,河水结冰,但是冰下,仍然有流动的水。看起来很安静的状态,但其中蕴藏生机,这个生机在等到春天的到来。这不同于死寂。死寂就像死寂就像水沤着沤着就臭了。
我理解的另外一个兴奋的点就是越在静的时候,越能体会到一些动的东西。我在安静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我内心的烦躁。别人都会觉得我比较安静,但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躁扰的人。
全贞雪:通过刚才的静默我意识到自己的头脑在发胀,工作量加大使得精气消耗过度,下班了头脑还在虚火上炎状态,我反省到得给自己减少工作量,虽然这件事不太容易做到。
先生:在站桩、静坐的的过程中,我发现改变是一点点发生的。开始的时候,就会着急,想用力量让自己静下来,内心很非常纠结、难受,是一种内心的博弈。随着时间增长,也通过和我父亲、祖父的沟通,我慢慢能够顺遂这种感受,慢慢学会放松。
一个去藏地修行过的匈牙利人也讲了自己类似的感受:开始是强迫自己静下来,后来放松以后,慢慢就能真的静下来。他认为入静不是很玄的东西,只要放下内在挣扎的一些东西就好。我有慢跑的习惯,我也觉得这也是一个静的过程,精神专注、没有杂念升起。跑的过程中,灵感会突然升起,却并不清楚灵感是怎么升起的,然后把灵感放下。跑步结束后,会把自己的灵感整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身心是融洽的,不能自己和自己较劲。否则,就会一会灵修班,一会游学,向外逐求,只要不参加外在的课程,心就静不下来。静下来,首先自己的内心要清澈。我理解的兴奋首先不是抑制,不是睡过去。
另外,在刚才静默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提议,以后每次读书会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大家一起静默3分钟?让大家把躁扰的、吃饱了的心收回来。这只是一个建议,大家可以继续讨论。我们读书会就是一个在摸索成长的过程,希望对我们的成长有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关键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杨卫:我也感觉静默是一种专注。在开始静坐的时候,肯定是杂念纷起的。一个方法就是一念代万念。然后空掉最后那一念。一念代万念,就是一个专注的过程,专注在这一念上,深入进去。
前两天磕大头。第二次磕之前,心里很躁扰,因为浑身酸痛,从后背到胳膊到肚皮到腿,都是酸痛的感觉。磕之前很烦躁,没想到,磕着磕着,心就静下来了,除了口中默念、计数之外没有其他想法。感觉静的感觉不是求来的,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
现在住在自己租的房子里,晚上回到家以后,不像之前,有舍友的陪伴,也不像以前,会打打电话。现在回家就是面对自己一个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死寂。表面安静,内心发散无序。还没做什么,就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前两天,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试着自己调整。有一天晚上,觉得自己好无聊,不知道、不想干些什么,又觉得有些累,那就睡觉。一睡睡到12点,睡醒以后,感觉不是那么疲劳了,有精力一些(整理录音时,感受到,睡到12点醒来时也有一种什么都没有做,浪费时间的恐惧的感觉。),又学习到1点,睡前内心的状态比较好。一个人安静的时候,时间忽长忽短。相比一个人静默,一群人一起静默更有力量,更让我感觉踏实。
高傲:前两天我去爬山,爬得很累,这种累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科里病人很多,我在科里坐着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很烦躁,后来我体会了一下自己,我看到自己内在有一种我自己没有看到的能量状态,之后我就给了它一些注意力,我发现这个状态很快会有变化。所以我觉得要提高自己对自己的觉察能力。我体会到的是内在状态很多时候是杂乱的,我感觉当提高自己的觉照能力后,能更加照顾好自己内在的状态整体性。
杨卫:平时学习的很多方法就可以在静默的时候用得上。能用上才算真正学到。可怜的是很多人没有方法,无法对治静默时出现的各种情况。就像很多人意识到了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却苦于没有方法去改变现状。
我们接着读第一题:文中讲梁老的主张与希望:复兴古人讲学之风,使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如何理解讲“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这句话?学习,在大家心中是何意?学与习有和差别?大家是否能够看清楚自己是在充实自己还是向外逐求?
开始不知道这道题从何处入手,但杨琳师姐想要暂时退出读书会这件事给了我启发,我觉得这就是“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的一个实例。就是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
杨琳:杨卫同学对我的表扬,实在不敢当,我只是想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实现自己成为名医的梦想,所以努力的奋斗一下,如果安于现状,我想不是我希望的,到老时也会后悔。刚才杨卫说的问题,我也有体会。在参加读书会以前,常常在无聊时,看电影打发时间,但是参加读书会后,学会看书,在现在有事情做的时候,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
在梁老师的带动下,学会欣赏自己,不断的提升和充实自己。在工作中发现,我是一个内心能量不太充足的人,在多读书后,感觉内心满满的,能够应用到工作中,但是工作一忙,读书少,思考少,内心的空虚就会又表现出来。还有梁老师跑步的心得,我也有过,在操场一个人跑步时,非常的满足,莫名的快乐。我在博士二年级时,跟随全师姐跑步,慢慢坚持下来以后,身体和心理上都有收获了,所以再次表达对大家的感谢。
杨卫:我分享一下,我推荐阅读中的观点。学习非学问而已。好学者,不在文字记问,在做人、做事。孔夫子赞叹颜回好学,是因为他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孔夫子所谓学习,凡是不能应用之知不必学,也不能称为学,若不能笃行也不能称为学习。“学而时习之”当中的时字,不是春夏秋冬,也不是晨昏定课,而是笃行之时。是故,学忍者,怒时学;学细心者,烦躁不耐时学;学度量,难忍之时学。
全贞雪:关于讲学,我想起了文化专题讲座中提到过的轴心时代的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稷下学宫产生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东方文化,雅典学院则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石产生了西方文化。可见没有讲学,没有思想者们的互利互淬,就不会有后来东西方文化。
以前去河南嵩山参观,嵩山脚下有全国四大古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就成为了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书院十分气派,还有被汉武帝封名将军柏,但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门外的杏林,是书院师生一起讲学的地方,地方不大但很静谧温馨,立刻能感觉到当时讲学中的思想的碰撞与迸发。
此外就是我自身的体会,我们医生们现在有很多继续教育课程,虽然有些课程只是为了拿学分完成任务,但偶尔也有好的课程,请了医学、药学、管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讲课,课中能得知新的研究成果,部分专家的经验可以直接用在临床上。参加学术活动既能扩大知识面,也能通过同行的交流提高临床疗效。所以我虽然有时候感觉疲劳,但还是较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大家一同学习比自己学习得到的养料更多。
讲学常常给人一个只是坐而论道的感觉,但我认为即使坐而论道也有自身的意义。大家聚众坐而论道,内容还是向上之心多。心向往则行动也不至于太落后,不然意识与行为过分扭曲,自身也感到不适。就像信教的人不太做碍于良心的事情一样。所以我认为讲学不管在什么层面上对个人的成长都具有许多意义。
先生:这里讲到的“复兴古人讲学之风”是指什么风?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古人讲学都是为己之学,我们现在都是为人而学。如何辨别求学是否是向外逐求?我们求学是为什么?为考试,为晋升?为自己添光彩?如果是为这些,就容易生出贪心。尤其是现在信息繁杂,上网的时候,总是有弹窗,看了这个热门话题,顺便看看那个,其实这是对人的注意力的极度干扰,不断的分散注意力。看着很纷繁,实际是乱。分的清楚也就罢了,但经常点了一圈网页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了。当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以后,对我们能hold住自己的要求也就更高。以前,天黑以后,没有照明,什么都干不,而现在,灯红酒绿、霓虹闪烁,只要愿意,什么都可以做。
谈到古人讲学之风,不是要复古。我祖父当年离开北大,也是因为他感受到当时孔子思想当时已成了口耳三寸之间的事情,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他不喜欢这种氛围。
有一个人办了一个讲习班,请我做顾问,大概是因为我能共情,他觉得我说话很切中要点。但在我讲话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我要慎言,不能讲太多,不能把我看到的全部都讲给他,我需要留白。除了要考虑我和他的关系以外,也要给他空间,让他思考,让他成长。我就此想到了“敏言慎行”。后来的交流中,我把话留一半,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对他的尊重,希望他自己能够醒悟。另一方面,我也需要审慎。我是从我的角度、立场去看待这个现象,未必和对方相合。我只是说:“这样是不是可能会如何?”“那样是否会好一些?“讲完了,大家的反馈反倒挺好。学员后来也开始发言:听完梁老师讲的,才明白昨天的老师在讲些什么。我反思原因,他们想办一个高大上的班,于是上课的题目也都很高大上,不接地气。这样第一不容易招生;上课以后,因为不接地气,大家听着就发困,因为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南先生提出一个目标,在实现的时候,也要一步一步的逼近,就像吃饭也只能一口一口的吃。南老先生的学问也都是一步步得来的。上三天的课,就要超越南先生,这恐怕是不行的。所以,对主办方、学员,对我自己,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我祖父之前讲的”不要贪“。我讲话的时候也不能贪,不能显得像我全部清楚一样,这其中的运作方式,等等很多东西,我也不是很清楚。当我审慎的看问题的时候,我反倒看的更清楚,因为我不着急讲话,而是用心去观察、觉知其中的问题。我提醒过自己,我也提醒过王迪,要防止为自己讲课,自己怎么high怎么讲。第一,这会透支自己,第二,以自我为中心时,就无暇估计学员的感受。如果沉溺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自己很过瘾,学员就会游离。
前两天为一个两岁的孩子做咨询。做的过程中,要全身心的与孩子交流,这就会很辛苦。在和小孩做游戏的过程中,母亲问我问题,当我回答的时候,孩子虽然在低头玩游戏,却也喊着说:”你不要和我妈妈讲话,不要理她“。我以为孩子玩的很投入,我可以和母亲交代两句,但孩子还是很敏锐。要全身心的和他交流,和他同在。
为什么要复兴讲学之风?现在的大学扩招,山东大学在校生6万,只是为了让更多人拿到文凭走向社会,学生是否得到成长已经不被考虑了。西式大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解决了知识快速传播的问题。这种办学之风,可能日后会浮现一些问题,因为这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教育的规律,规律就会惩罚社会。而且,相比较西式发达国家的教育,我们还在其上加了许多私货——政治的禁锢,知识的传承也出现问题,这也是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同于体制的教育理念一直在尝试,也是对现在体制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个反向证明。鞋城周围全都是修鞋铺子,那鞋城卖的鞋的质量如何,不需要我们刻意说明。
如何看小学初高中好不好?就看一个年级有多少班,一个班有多少学生。一个年级有20个班,一个班有80个学生,这肯定是好学校。大家都奔着好学校来,都想来好学校沾沾仙气儿。好学校为了装下更多学生,只能扩大再扩大。这就是为别人而学,不是为己而学。中国的教育本来不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大家现在已经顾不上这根本支撑点了。着眼点在外而非己,这样的状态下,学习越多,思绪可能越忙乱,越迷茫。
杨卫:为己而学和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生:如果自己都不清楚,就出去讲学,那不是害人吗?不能理顺自己,如何理顺别人。这是阴阳的关系。如果自己医术不高,就要医治别人,病人内心肯定也是恐惧的。艾凯先生认为我祖父是最后的儒家,有人不同意。但他认为我祖父更接近于传统的古典的儒家。我们可能在学问上讲的更加头头是道,但践履实修的功夫如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办了很多书院,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存在的一个问题可能是:要有社会生活。孔子也是要求大家学习之后也能践履实修,服务社会。不同的人见解认识不同,追求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问题是怎样对我们更好,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而不是谁的理论更漂亮。
之前的读书会上,有同学一讲话,就报书名,我读过什么书,什么书,但时间长了,他自己也有感觉,不同书籍的作者践履实修的功夫如何。如何能把问题写的简单朴实?我和很多人交流梁漱老的文章,他们都会认为梁漱老的文字没有办法增减,没有办法浓缩,比如“要对自己有办法”、“要亲师取友”……都是非常干的干货,都十分朴实,也有可实践性。我看到有些高人、上师的身心状况并不好,这显然不是功夫到家的一个表现。在这个纷繁的时代,我们如何hold住自己,格外重要。
杨卫:对于“不要贪”这三个字,每次听到,都会有被震到。之前觉得自己读完一遍朝话,再从头读起不是一件太有意思的事情。但真正回头认真再研读《朝话》的时候,心灵还是会被震到,有种直指我心的感觉。对文章的理解力是比第一遍深了,也更能感觉到梁漱老思想的深度。《朝话》是一本很好的书,因此,当自己能读完一遍的时候,有傲慢心隐隐的升起。因为自己平时也会讲人要谦虚,所以内在的傲慢心不容易察觉,隐藏的很深。傲慢心表现在很难再踏实地读书。但在重新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实际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为自己的傲慢心汗颜。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题:文中讲: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大家会有这种感受吗?参加读书会,大家责任感是否有增加?
杨琳:谈到责任这一个话题,我感触很多,以前,和父母发生矛盾时,只有生气或者争吵。参加读书会和心理讲座后,在梁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知道了这种问题的来源。另外,在出诊时,遇到年龄小的孩子,她们的问题往往是父母也有问题,因为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明白了可能的病因,但是因为懂的不多,所以只能说,看到问题,想去说一说,这可能也是自己感觉到的责任。
李亚锋:感觉对社会的责任越来越小,对自己的责任越来越大。
先生:曾经看到一篇文字:同样一个首长带领部队去打一场殊死之战。如果首长和部队的大众有很深的交集,心就会更加慎重。因为部队是和他是了解的,是和他有感情、有交集的。很多时候,我们清醒以后,我们的责任感就会增加,因为我们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毛粉、草根、屌丝的心理是未分化的。除了黑就是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倡导的是“恨有倡导无”。恨有地位的、有知识的、有钱的、有修养的,没钱反倒是最好的。自己没钱、没教养反倒很自豪。这种国民心理对社会和谐是一个很大的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跑到前面,有人落到后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家都坐在地上,都不前进,大家都一样平均,这反倒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平衡不是平均,平衡都是动态的。
我祖父日记将要出版的消息的消息发布之后,网上骂声一片。有人认为文革期间让我祖父扫厕所、扫大街都是太应该不过的事情了。扫大街、扫厕所,每天读书一两个小时,这是很好的事情。这就是一种仇恨:知识分子就应该干这种事情。这些人对梁某人一点都不了解,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怨气借此发泄出来。1966年,我祖父73岁,不管我祖父是否读书,谁会愿意让一个老人早早的起来扫厕所、扫大街?这就是一种未分化的心理。只要是读书的,都是可恨的,终于让一个学者去扫地了,过瘾。因为自己社会层级不高,用对一些人的仇恨来平衡自己,仇恨成为维持世间生活的力量。仇恨不能被打破,如果被打破,就要面对自己。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从中也看不到人性。一个70多岁的老人被惩罚去扫大街、扫厕所,怎么会去叫好?
为什么毛粉把让读书人和他一样悲催、狼狈、被折磨投射到mao主席身上而不是xi主席,李总理身上?我的理解是他们必须投射到死人身上,要不然,他们就做不成白日梦。活人总是会变化的,而mao是不会有变化的,我只是生不逢时,我只是运气不好,而不是我本身不好。
为什么《集结号》大卖?为什么一部悲剧在欢乐的春节期间大卖?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怨气冲天,大家都觉得自己被不公正对待。用一个革命题材把这种不公正对待投射出来:他们被冤屈了。这部电影满足了大家的心理需求。现在的社会,一种很糟糕的心态正在蔓延:我们都是受害者,我们都不应该对自己的现状负责任。借此,我深深理解了:为什么专制统治对人们最大的残害是丧失责任感。举手投足,都是按照dang的要求做的,那倒霉了,当然怨dang。跟着党走到了坑里,只能骂dang啊。
只要触及到mao,一定没有人讨论事实,一定都是情绪的宣泄。谁也不想讨论事实,因为看清楚了,会让自己痛苦。看清楚以后就要为自己现在过的日子负责,人家学习的时间,自己在喝酒打麻将,是因为自己懈堕,导致现在的屌丝生活。但现在,一些人的想法是:把有钱人的钱财分给大家才合理。就像mao主席时代的吃大户、打土豪分田地,当时甚至把地主家的女人都分给大家。后来共~产党都发现一些流氓无产者是土改中的积极分子。原因当然是在其中能占便宜。这都反映了一些人在用恨富、不敢面对自己现实的办法去思考、生活。
李亚锋:社会是这种状况,我们能做些什么?
先生:我们管不了别人,只能管自己,坚持做自己,同时积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意的事情。我弟弟现在打算做我祖父的生平事迹展,意料之外,受到大家的欢迎,从北大到山东到深圳、呼和浩特,从民间到政府。我们只能把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东西摆出来,然大家去选择、体验、感受、鉴别。我们管不了太多。他骂的越多,只能让他自己更糟糕,因为他一直走不出来,他恨所有人,只不恨自己。我们也只能度有缘人。
杨卫:增加社会的责任感也要从增加对自己的责任感开始。把自己弄明白以后,才能弄明白别人,才能够真正的帮助他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一条路让大家有的选择。
我们来看第四题和第五题。第四题:大家如何理解“朝气”二字,大家每日起床第一念是什么,大家都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第五题:文中最后一句“朝话必须要早,要郑重,才能有朝气,意念沉着,能达人心者深,能引人反省之念者亦强”对大家参加读书会有什么启示吗?
这两个题有类似之处,时间原因,我们以第四题为主。大家每天晨起第一念,每天早起的状态如何?
李亚锋:去年刚退伍时候生活毫无规律过一段时间,后来感觉不行,于是就开始早上出早操,出完早操洗漱完毕去操场大声读半个小时书,然后感觉整个一天精神头都特别好,当然是在晚上休息好的情况下,而且万事开头难,早上开头起不来整个一天都感觉做事没劲头,所以我觉得的确是一天之计在于晨。
先生:有时候,早上起来感觉特别累,大家想赖一下床,大家其实也清楚:赖床只是让痛苦在短瞬间不那么尖锐,但其实问题还在那里。大家都非常清楚,大家只是在逃避、躲闪。因为赖床耗费了大量无效时间,起床后有效时间就被极大压缩,所以,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内心里面也非常清楚,这事又被自己搞糟糕了。
杨卫:我又想起自己的一个反面例子。早上赖床,然后急匆匆的起床洗漱,急匆匆的赶去医院,急匆匆的换衣服,因为刚好卡着点,又因为自己是一个新人,害怕被老员工说,心里就一直悬着很紧张。有一天是早起了,虽然前一天也是睡得晚,醒的时候也感觉累,但悠闲、从容的走在上班的路上,心情很放松,一天都很轻松。两天的对比,让我还是觉得为了几分钟赖床,有些得不偿失。
关于第五题,就是想把文中最后一句话送给参加读书会的大家,希望对大家参加读书会有些提点,其实主要是给我自己一些点醒。“但无论如何,朝会必须要早,要郑重,才能有朝气,意念沉着,能达入人心者深,能引人反思之念者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