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次读书会独立思考整理稿
主讲:全贞雪
文章:《朝话·如何成为今天的我》节选“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的从一到八。
延伸阅读:《我的自学小史·六、自学的根本》;《朝话·真理与错误》
思考题:
1. 社会需不需要独立思考的人?
2. 人需不需要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会有什么痛苦?
3. 我们熟悉的具有独立思考的人物都有谁?独立思考的素质如何让养成?
4. 走向独立思考的要点是?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全贞雪:说起具有独立思考的人,在我印象中最熟悉的是梁漱溟先生。今天的主讲文章主要诉说梁漱溟先生的独立思考形成的过程。纵观大学问家们,独立思考是成为学问家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普通人,我们需不需要独立思考,社会需不需要独立思考?社会是希望我们独立思考?还是希望我们跟着走?
梁先生:职业中领导希望员工有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被领导时喜欢员工放弃独立思考跟着走。简而言之,员工要具有相悖的两种素质,而且可以分段自如的运用,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随时调换模式。但这种分裂几乎是做不到的。
人是社群动物,如果自己与社群不一致时,会感到孤立感,孤独的感觉会让人不舒服。坚持独立思考是,在孤立的痛苦和放弃自己的感受的痛苦中选择了后者。例如《皇帝的新衣》中,在坚持自己的亲眼所见和跟大家一起说瞎话中做抉择。抉择不是在选择A或B,而是在选择放弃B或A。抉择的关键点是放弃,放弃等同于丧失。人对丧失或损失的恐惧是强烈的,身心对损失的不良感受会超越损失的实际价值。放弃从众的舒适感受使自己处在孤单的状态,所以独立思考是一种反本能的行为,因此也是少有人能做到的事情,但是真正的牛人也都是孤独的。给自己的生命添加什么色彩,最终是自己的选择。
社会是分层的,选择是不同的。以京东公司为例,有一万人的白领管理层,有十一万人的蓝领快递小哥。公司的员工培训中两类人对培训的反馈意见不一样,白领反馈培训老师讲课内容的优劣,蓝领反馈培训期间饮食的优劣。两类人需求不一样,人力资源部也做出了调整,给白领高薪聘请培训老师,给蓝领安排丰盛伙食。并且发现对快递小哥的奖惩,比起扣钱,写检查更为有效。既做到了快递小哥能接受的比较有震慑力的惩罚,也不失快递小哥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同的阶层所关切的问题不一样,就如论语所说“民可使犹之,不可使知之”,理解他人的不同选择,不需要强求全社会都达到统一标准。
共产主义是人人近似于尧舜,高度自律,各取所需的社会。实际上,个人的自律能力都有起起伏伏的变化,且不能做到一贯,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约束一定是更加千姿百态参差不齐的。所以全社会统一走进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完全靠自律没有他律的社会只是乌托邦。
社会是多样化的,网络删帖也只能一致思想的外在表现,无法做到真正思想的统一。任何社会、任何年代,人的思想是参差不齐的,独立思考的重点不在于异样性,而在于独立思考是比一般的思考增加了主动的因素。主动的思考是独立思考的重点。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思想的统一更是无从实现,因此反而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度,给独立思考创造了条件。战国和民国人才倍出,可能是源于战乱的外部条件。
翁莉:独立思考是不是接近当今比较强调的批判性思维?
冯蕾:确实国外的教育十分强调批判性思维。关于国内高中语文教育,有人提出在高一、高二支持学生各有所见,到了高三为了高考再按标准答案培训学生。也有家长质疑,不同的教学要求会不会使学生分裂。
翁莉:作为学中文的人,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答。每个作品都有读者论、作者论、作品论三个层面。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读者论。从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角度出发理解作品,比如红学,是作者论。而高考要求的是作品论,考核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要求提取出的信息要与大多数人的相接近,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和写文献综述的能力。所以高考的要求和目的是合理的。培养获取文本基本信息的能力不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固化,各种能力是可以并行培养的。国外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培养方式与国内是相近的。一份150分的语文卷子,前90分是阅读,后60分是写作,也是因为人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倾听,阅读是倾听的延伸,人生只有少部分是输出自己的思想,所以作文所占的比例要小于阅读。
网络上有一群人是否定一切的,我不认为他们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他们的行为与从众的人无两样,否定不是主动思考后的批判,是情绪的自动化反应。
冯蕾:我的儿子中考面试国际部,老师问到他为何选择国际部,我的儿子回答国际部的教育更加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时他的回答令我十分震撼,之前没有想到他想如此深刻。面试老师也提点他,批判性思维不是否定一切,要与盲目的否定予以区分。
刘子钰: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理智的,在感情方面也很通达。
翁莉:简单直观思维,如非A即B,凡事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拥护,等等是与批判思维的多元化相违背的。但在集权化的社会这种简单直观理念容易盛行。著名的第三浪潮实验,五天培养出纳粹。严格的纪律,统一的队歌、旗帜、礼仪,团结的氛围,很快使学生成为了狂热的纳粹分子。变化之迅速十分惊人,实验也很快被叫停。狂热的洗脑,使思维单一化、群体化、从众化,必然走向纳粹的道路。所以西方人防范社会主义体制,西方各国中德国和前苏联实行过国家社会主义。
梁先生:有一次去巴彦淖尔开会,路上我与另外一位教授聊到了毛的时代,开车的出租车司机对我们所聊的内容很愤怒,他说没有毛就没有他的好日子。我说,我能理解他的感受,但是,反问他,如果黑社会老大给他优越的生活是不是也是好人?司机不回答了。司机的逻辑关系是,因为我获利,给利益的那一方是好人。特别怀念毛的时代,大赞那个时候贫富差距小,实际暗含的意思是希望别人不要比自己快,或者背着自己走一把。实际是给自己的无能和懒惰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但这又是人数巨多的十万人的普遍思维。为了抢夺犹太人的财产,安上劣等民族的名分,然后赶尽杀绝。
作为所谓的开启民智的政府,还在暗中删帖,说明政府是不太相信民智的,而且还不好意思承认这一点。网民也一样缺乏独立判断。比如聊城逼债案,网民的态度来来回回大反转,少有人有耐心让子弹飞一会儿呈现事情的全貌,快速的情绪化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到头来吃瓜群众纷纷散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77级高考,当时全国入取率是4.9%,而我们公社的入取率40%。我们公社在延庆大,部分人来自北大附中,其实北大附中的下乡地点在昌平,我们是自愿来更艰苦的地方,可能是被当时政治口号洗脑,但是我们是自己做选择的一波人。不是被人安排,自己做选择,不放弃自己,这可能是我们那一波成绩优秀的因素。而且我们当中大部分人是北大教员的子弟,虽然下乡时没曾想会有高考,在农村大家一直在看书和研究,研究农药配方,研究物候观天象,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传达大家很快进入状态,这也是高考成绩好的另一个原因。
冯蕾:我最近在读北京四中校长和俞敏洪推荐的书《大学之路》,书中说我们什么要上美国的知名大学,不是因为有个好名气,而是为了和一帮聪明的人一起同行,人际圈子的氛围对于成长是很重要的。
翁莉:确实如此,全国第一的标准和世界第一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梁先生:国家博物馆的一位管理人员讲的故事。国家博物馆接待了北京近郊和市区两个学校的学生。近郊学效来参观那天堵车严重,参观时间就已经被拖延了一个小时,抵达后校长跟国博工作人员商量,学生只能参观20分钟,原因是学生要回去吃营养餐,如果不能按时回去学校会被罚款。市区的小学来参观,已经讲了2个小时,但因为国博太大还没有讲完,午餐时间已到,讲解员担心延误学生的午餐,问是否结束参观。校长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表示继续参观推迟午餐,校长要请讲解员继续讲解,并且表示一并提供讲解员的午餐。两个学校对于午餐的态度截然不同,从中能看出阶层分化,由此看出不是简单的剥夺剩余价值产生了阶级。另外,讲解员问市区小学的学生北宋之后哪个朝代,一个小男孩回答是伪楚,可见小朋友的知识面有多广。
高级商务不与体型太胖的人谈生意,原因是管不住自己嘴的人不会有大出息。以前有一个官员还反驳我,这是以貌取人,近日他不得不承认这个观点是对的。自律的人做任何事都能自律,所谓的好学生没有不自律的。这也说明了人格培养和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在思维层级上、在价值判断上、在取舍选择上都发挥深刻的影响。
翁莉:据调查,真正的大企业家大多是不吸烟不饮酒的,无节制的老板不会是大企业家。我现在带的少儿班毕业生还有40多天就要高考,但我已经感觉到他们注定不如之前的2013届学生。原因是入学前两年将近一半的学生在住校,因为学校住宿和伙食很便宜。但恰巧那是对10-11岁的孩子而言很关键的时期,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亲子交流建构的重要时期。到了3年级学生开始出问题,不得已由我来接管,我接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学生退宿回家。家长还抱怨孩子回家后不听话,亲子交流出现问题,这就是前两年图省事欠下的帐,只能把这门课补回来。
梁先生:如果没有独立思考,思维就变得简单,思考的整体性就会消失。两个冲突的理念,因为是盲从不思考,不会产生内心的冲突。比如佛教徒会因为教堂发面包而去领面包,注意的焦点还是在本能上,有利益就从,终究没有摆脱本能的束缚,没有做到独立思考。
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与他对时间的概念相关,时间感会使人想得更远更多。在婴幼儿期思维是具象的,认为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大人用手捂住脸和放开手露出脸,婴幼儿会觉得新奇高兴。一旦长大了,思维升级变得抽象,有了时空的观念,再玩这游戏小朋友就不会觉得有意思,他很清楚即使挡住脸看不见对面的人,那人还是存在的。
当下很热的精准扶贫,他的思维也没有逃脱线性的简单的直接的逻辑。脱贫的目标是年家庭收入超过前一年的贫困线,今年家里有人生病生活变拮据,但因为去年超过了的贫困线,又精准扶贫,今年得不到帮扶,只能明年再当贫困户。精准扶贫实质是要在数据上消灭贫困,其结果地方政府肯定在数据上努力做改善,很少给贫困生活带来改善。
独立思考和临机处置是个性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心理训练目标是让军人感到骄傲。海豹突击队、西点军校出来的人也确实始终以曾经为军人而傲,他们离开军队走向社会后个人存在感也都很高。原因是在部队里除了艰苦训练磨练意志以外,还培训了很多临机处置的能力。例如射杀拉登,虽然模拟演练很多次,但现场总需要临机应变,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一切要听从上级指挥,在战场肯定丢掉性命。培训出来的临机应变能力不会因为脱下军服而消失,在社会中他们仍是看的明白能独立思考的人,所以以后从事任何事情都能完成得很漂亮,生活中也会更加自信更加肯定自我。
今天的独立思考题目我觉得可以反问,如果不独立思考将如何?不独立思考会带来什么获益?
全贞雪:会独立思考的人,人格应该也是独立的。
梁先生:独立思考的人和不独立思考的人,谁的生活会更有趣?
众人:肯定是独立思考的人有趣。
梁先生:但有人会选择不独立思考,觉得这样很省力,这也不需要指责,只要他满意他选择的结果即可。
冯蕾:我觉得不独立思考的人的生活也可以很滋润。我读到一篇文章,说小城镇三个家庭,有一个家庭孩子很优秀,一路读到美国,在美国定居,与父母天各一方,第二个家庭孩子也不错,在北京、上海打拼,生活压力大辛苦些,照顾不及父母,与父母两地居住,第三个家庭孩子资质平平,在当地上学、结婚、生子,与父母同住,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我觉得对父母而言,最幸福的是第三个家庭,虽然第一和第二个家庭有更多的选择权,但要回归到第三种家庭的生活谈何容易。
翁莉: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问题。父母生下孩子是给孩子一个经历人生的机会。好的父母好比是弓箭手,孩子是箭,站在父母的肩上,父母张满弓按着孩子理想的方向,帮助他全力射出,使孩子有更多不一样的选择和更高的视野,让孩子去体验自己的人生。
冯蕾:理解,就是纪伯伦的诗,生下他是为了与他分离,让他走独立的路。
梁先生: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对错。有些父母觉得子女在跟前幸福,有些父母觉得子女有发展幸福。但从人类的发展角度、社会的进步角度来说意义就不一样。我认为,好的人生总的方向还是我祖父提到的“人生向上”和“积极创造”。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能向上和创造,生活依然会精彩,不需要人人去得诺贝尔奖。无论父母如何,子女觉得自己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即可。
话说回来,现在父母的无奈,其实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要在跨越时空看问题,不能直线思维。不能因为鸡叫后太阳出来,就认为太阳是鸡叫出来的;不能因为断腿的蜘蛛听锣声不跑,就认为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它的腿上。看北朝鲜分房子就向往北朝鲜,北朝鲜工资少得可怜的,每月工资只能买瓶啤酒,劳动所得离温饱差的很远。我的大学群里有毛左,我们班大哥就说,你先把自家房子和车子拿出来给大家分一分,那个年代是不允许个人拥有这些。小姑娘嫁人,不能因为李家富,张家小伙俊,白天吃在李家,晚上住在张家。
翁莉: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标志是前提假设,先生刚说的每个例子都是把前提假设抽离了,前提假设不一样结论就不一样。
梁先生:对于生活在自己的逻辑里,自我印证自我解释的人,外人一般没有办法。北大清华高考招生,外省都因两校投放的招生名额少而有意见,但北大清华招生老师说,我们不会故意不招好学生,每个省的招生名额是看该省学生离开学校后来发展而定的。这也在说明,时间跨度对思维的重要性。
所有要求绝对公平的人,内心深处是弱势群体。他希望这个世界是他想像的对他自己最有利模样,不能接受这个世界有所谓的真实的现象。内心的愿望和现实冲突,他会更加痛苦,也会更加仇视不公平的环境,继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外界。因为弱势群体的自我价值感和心里结构不足以承受向内归因的结果。
翁莉:反观自省是内心强大的一个表现。
梁先生:独立思考也要强大的内心。批林批孔的时候,那么多研究孔子的学者都在批判孔子,我祖父坚持匹夫不可夺志。修订宪法的时候,那么多法学教授对毛和林写进宪法没有意见,祖父反对,他说宪法高于人全世界没有把具体的人写进宪法的。有人写文章,估计是为了博得眼球,题目是“梁漱溟称赞蔡元培是没有道理的”,他的理由是学术自由、思想独立是常识,所以梁漱溟没必要称赞蔡元培。虽是常识,至今为止做到的人又有几人?他这是背离时空讨论问题,背离现实讨论问题,把前提设为常识,给自己的不独立思考找借口。艾凯写的梁漱溟传记《最后一个儒家》,现在有人提出如果梁先生是最后一个儒家,我们这些儒者是什么,艾凯回答你们是儒学工作者,梁先生用儒学生活,你们以儒学为工作。《论语》是各种生活中的格言,不能嘴上说说而已,要把格言转变为行动,如孔子般生活。
全贞雪:今天的主题是独立思考,我们也已经讨论出独立思考的几个要点,例如克服本能不从众,独立思考的小众性与主动性,与之相近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无我与前提假设,跨越时空的成熟思维,人格独立是独立思考的内核等。通过讨论,希望我们的生活向独立思考又迈进一步,使人生变得更加堂堂正正且丰富有趣。
完
201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