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次读书会《中国文化的命运·人生态度之特点》整理稿
主讲:李亚锋、督导:杨卫
魏传杰自我介绍
李亚锋:我先把文章读一遍(省略),我这边提出了四个思考题,1.梁老先生在文中讲,“中国人生所表见者,是情感抬头,欲望滞后,西洋与此相反”,“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时或不顾对方了”,但是当今中国社会却确是当遇到奖励好处时,总是见到大家相争到不顾对方,与梁老先生当时所处的时代相比,大家觉得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当今中国以次充好,恶性造假猖獗,人性方面是否只是因为欲望和自私,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3.大家觉得礼让和软弱的区别是什么,平时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与人相对或者发生矛盾时,自己礼让(忍让)之后却觉得自己是软弱,然后不能释怀的情况,如果有大家是怎么处理的,怎样才能做到过往不念?4.在现今这个社会,大家觉得我们生活的态度是应该偏于“相让”还是偏于“相争”,为什么?
首先第一个思考题,我说说下我的想法,首先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的本性,遇到好处或者奖励人都会去争,不过在以前那个时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儒家思想还是比较盛行,整个社会环境崇尚礼让,有一个环境的约束,不会争的那么明显。还有一方面,我没有经历过但是从那些书籍中看到的,从建国之后各种运动导致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缺失,失去了这个束缚,再加上那个时候物质生活匮乏,各种思想的宣扬,大家会比较重视这种组织上给的荣誉,再加上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逐利思想的加重,都导致了为了好处不择手段。
全贞雪:我认为,中国人也不是一向礼让,别人在先自己在后。首先,为自己着想是一种人的本能。第二,目前为房子、为家产父母子女之间反目的中国家庭也很多,这足以说明中国人也克制不住欲望,在利益面前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六亲不认。有一篇文章说,最让中国人道德败坏的古典典籍是《道德经》,因为《道德经》最崇尚思辨,比如若欲得之要先与之等,明明想要还要去掩饰,教人给赤裸裸的欲望披上礼仪和艺术的面纱,所以最虚伪。我感觉文章观点片面一些,但是中国人喜欢含蓄和隐晦是没有错的,相反外国人就比较直接可能表里更如一。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做生意不择手段?我觉得跟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大有关系。以前的中国是农耕社会、家社会,生活圈子小周围都是熟人,熟人圈子里自己的言行是得谨慎的,而且做坏事也做不出太绝的。但现在的生活改变了,圈子变大了,周围的人都是陌生人,商品销往全国各地,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到周围陌生人可能不会太受良心的谴责,而且做事的后果不发生在眼前,因此更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是源于法律精神的缺乏。从修养上说,是因为不能慎独。
李纪川:首先,趋利避害为生物的本能之一,人的行为也受这种本能影响,在生活中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会本能地追求利益。中国曾经宣传的社会主旋律为重集体,轻个人,个人通过贡献于集体获得荣誉作为利益,也就是说,荣誉是当时对个人最明确的利益。而从改革开放大力抓经济之后,人们逐渐发现原来所坚持的荣誉感已经贬值,远不如财富来得实际。简而言之,曾经的普适价值观在近代出现了逆转,而人们单一幼稚的价值观造成行为的两个极端,从极度追求道德荣誉感转换为追求经济或其他实际利益。
杨卫:我们小学的时候,考试数学,第一道题是速算,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大家一起作弊,就是希望大家的分数都能高一点。分数高,很重要。等到初中,一场普通的考试结束,我同学还问我估了多少分,我说我没有估,他就要帮我估。这些行为回想起来,大家都在为一个在意的东西,努力的争来争去,而且都不计较手段的合理性。我的确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即使很喜欢很在意一个奖项,名次,分数,即使要争,也要争在平时,而不是争在快出结果的时候。在结果处争来争去,倒显得格局不大。
《论语》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是讲,没有什么好争的,好同别人争的。君子所作所为的初心不是争来争去,而是做自己真正上心的事情。在过程中很努力,很拼搏,也是在和自己比较,在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外人争胜负高低。
而且,很多人可能内心都不清楚自己喜欢在意什么东西,但就是看着大家都在争,所以,自己也要参和。
李亚锋:第二个思考题.当今中国以次充好,恶性造假猖獗,人性方面是否只是因为欲望和自私,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首先我觉得就像李纪川师兄前面说的自己辛苦做真的倒不如那些造假的获利,一对比心里不平衡加上自己心里没有坚定的信仰,就堕落了。对于欲望我觉得不必刻意去压制,只要不伤害到别人的正当权益就可以去做。
李纪川:对于中国当代的造假等不法商业行为,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补充,就是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反馈时效差异,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改变,和“多快好省”的行为习惯趋使,商贩们开始寻求利润最大化,而直接减低成本的造假行为是当时能接触到的最快,也是最便捷途径,虽然不道德,但是或得利益的时效短,财富积累迅速,这是“利”的行为反馈。相应的,因为法律和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公德教育的缺失,这种不道德带来的“害”的行为反馈却迟缓得多,很少见有人造了假卖出去当时就被雷劈死,或者烂手烂脚吧。生物体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这里亦发挥了作用,当利和害的回报平衡被打破后自然会有更多效仿者,形成恶性循环。
全贞雪:关于不法商贩,除了商贩的问题以外,还有管理的问题。我们的管理层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后果吗?政府是一届一届换,领导是一任一任变,前一个领导做的事后一个人不会承担,前一个人离开了也不会承担之前的后果,后果是老百姓的是铁打的营盘,而当时的利益是领导的政府的是流水的兵。社会管理是这样一种风气,自然整体社会也是不计后果只顾眼前利益的状态。霸占着优质资源和既得利益在这个国土上尽情挥霍,然后跑到别的国家逃避恶果的人还少数吗?究其原因,还是要改进社会管理机制。
杨卫:于造假这种事情,我想到的是门诊骗保,拿着别人的医保卡开药。医保没有钱的一个原因,我想就是门诊,这种人挺多的。我想这也算是一种造假。这次我妈来北京,我想给她开点中药。我就想,要用我的医保卡开,还是自费买呢?7付药将近200块钱,用我的医保卡开,不到20块钱就能搞定。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因为医保里,有一部分是全国人的纳税的前,从因果的角度,让我妈妈去骗保,就相当于欠了全国人的债。出于这种考虑,不能让我妈欠这么多人的债,于是,我就让我妈自费吃的中药。我在印度的时候,大家也都评论印度人民虽然爱占小便宜,但他们不会有地沟油这种东西,因为在他们的宗教里也讲轮回,也讲因果。所以,我想,中国人造假,一个原因是没有信仰,不讲因果。宗教信仰也好,其他某种信仰也好,只要坚定的相信,大概不会做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梁先生:我觉得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开车的时候有人插在你前面你就会很愤怒,到后来年纪大了,慢慢就觉得没有必要,你让,首先你是安全的,另外一个就是,当他这样,遇上一个跟他一样的,那就出事了,他的行为习惯遇上一个同样的行为习惯的就会出事。另外杨卫说的这个骗保,这个哈佛做过的调查,穷人的思维和富人的思维区别,富人注重增量,多挣钱,而穷人注重存量,少花钱。所以穷人本身的处境就是越来越差,只是晚一天饿死。为什么我们会注重存量,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匮乏的环境里,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就得饿,加上对社会了解少,不能了解最近怎么猎物少了,自己能力又有限,那他只能节约。现在社会不一样了,基本不存在饿死的情况,但是我们还有这个惯性,有些人就改不了,比如现在很多老北京宁肯吃低保,也就那么混。他的整个生存状态非常low。一个朋友说他有邻居,俩人低保,想吃包子又懒,还去买包子吃,整个生活状态就是过不下去那种。朋友看不下去就平常生活中说洗衣粉剩半袋了说我们改洗衣液了就给他们了。那你自己在一个非常low的环境下生活,那是你自己的选择造成的。所以不要看他别了你了乱七八糟的,他只要这么弄,这个事儿就会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而这种生活一定把让带到沟里,就是我说的哪次也遇上一个二百五的,那就PK吧。我们没必要跟他们争把自己也陷入那种状态,就是当有矛盾的时候,你自己愿不愿意把自己放在更高的层级上去观照,去看的更清楚。你刚买一个汉堡,来个人给你抢走了,你能怎么办,只能再买一个。对你来说没必要再抢回来,你也是心安的,他那么惨,抢了就抢了吧。如果你要去较真,你自己赚的钱,报警,警察给你弄个回来,你还吃吗?还有那些什么两天弄垮日本乱七八糟的,这都是屌丝的想法。对于不了解的他们不敢探索不敢open,那你能帮就帮,帮不了别掺和,那就是他的选择构成的他的生活,就是这么low的。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广的宽阔的视野和胸襟去看待我们的生活。在一个我们去看人,我祖父说过人两面的一面是本能的,一面是理智的,理智只有人类有,而动物只有本能,所以我们后天要学很多东西,反过来本能对我们的控制也弱。所以我们后天很多技能,画画啊弹琴啊,都要靠后天来习得。这样又生出来一个问题,本能有本能的局限,但也有本能的好处,比如说老虎吃一只羊吃饱了就不会再去逮第二只羊,但是南京大屠杀不一样,不但把打你那个人打死了,还把所有人都杀了。还有就是动物不会溺婴,是女的就给掐死什么的,没有,但是人会,没有了本能,比动物还残忍。所以后天给了我们可能性的同时也给了我们问题,那我们怎么面对我们自己,后面我给大家发的那个中产阶级的阅读,这里面有一组数字很有意思,中国中产阶级是年收入1.15–4.3万美元的人群(对应7.5–28万人民币年薪)。这个人群数从2000年的5百万人,发展到今天的2.25亿人。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到2.75亿人,这个人口数字会超过欧洲人口的总和,由于受到的教育越来越好,特别是对于西方思想的接受,以及叠加其他社会原因:高教育,自我认同感,城市迁移。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追求自由和独立。就是个体和个体对自己的权利边界就很强烈了,农耕社会不行,太脆弱,就得和大家合作。还有一个就是婚龄越来越高,人们更愿意把时间精力花在自己身上,不像过去那种为了传宗接代被迫结婚,人的个性化就更强,那人与人的情感链接就弱,这个没办法。就像你们刚才说的,封闭环境下,你卖的我吃,我卖的你吃,大家都别假了,但是到火车站卖,那就不一样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时候也这样,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大家都上过这个当了,就没用了。现在台湾针对大陆人的诈骗就是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了大陆人对权威的臣服性,在西方,那就是你去找我的律师去。所以你谴责骗子,你得承认你的国民教育有问题。为什么我去办学龄前的家长的讲座,我就是想让大家成熟,敢于质疑,不要迷信老师。我们现在是把农村那种家族式的方式打烂了,但是我们没有团体,你有工会吗?没有。你看美国的排华法案,谁排华,绝对不是资本家,中国工人加班不要加班费,工资也低,只能是工人排华。但是这样下去资本家会和工人产生极大冲突,第二个就是中国工人在中国不买房不买地,赚钱了就走,这样社会不稳定,这样情况下美国的高层和工人们一起搞成了排华法案,这不是什么种族歧视。所以我们要沉下去,不要听别人说,你得自己能看到最根本的东西。礼让和忍让的区别,礼让你是心安的,忍让是你心不甘,你自己算完帐你自己觉得心安理得得去让是礼让,忍让是你心不甘情不愿的。宗教上,我祖父说过中国是以伦理代替宗教,而且可以把儒释道放在一个庙里不打架,顶多就是打打嘴仗,但是西方不同宗教教派那就是玩了命了,所以这就是我祖父说的这个和平与散漫相连,他不较真,当然打不起来。有人问我梁老先生的这些书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都起来还是没什么错,我祖父说过什么叫仁,仁就是心安,就是不加一点私意在里面,你有私意,你就会偏,看问题就不真切。所以我们怎么从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去看带我们的生活,我们怎么利用本能的帮助,超脱本能的限制,人类后天的不依靠本能的多,后天人的差距就大。
李亚锋:第三个问题大家觉得礼让和软弱的区别是什么,平时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与人相对或者发生矛盾时,自己礼让(忍让)之后却觉得自己是软弱,然后不能释怀的情况,如果有大家是怎么处理的,怎样才能做到过往不念?这个是我自己想问的一个问题,因为生活中我总是会因为一些小的矛盾总是念念不忘,做不到过往不念,想看看大家有什么好的解决方式,还是说这需要专门的心理咨询?
梁先生:这个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我认知层面的,一个是有种情节,比如说遇到地震什么的,这个需要做专门的干预。但是一般的过往不念还是对问题的观察和洞察的问题,我们往往是观察,用眼睛去看,而洞察是要用心用脑,去觉察背后的项,这是你看问题的深度不够,所以你就固结在这个地方,就像你增加了饿死的时间,你不认为你出去了可以活,所有的你就系在这一代方便面上,放不下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事情不会变化,你只要一松手事情就完蛋,所以你不敢松手。他只是自己逻辑认定的那个东西,他不敢尝试,所以改变的痛苦就在这儿。最大的误区就在这,你有一辆车就有一份幸福,两辆就两份幸福,三辆车就三份幸福……那你整天就免检去吧。思维很狭隘,所以我们要跳出来我们的直线思维,在刚刚对这个社会有认识的时候就是直线思维,但是你长大了你就发现社会很复杂,绝对不是不是白的就是黑的。但是我们弄着弄着就又回到了非黑即白上面去,只要不怎么我就不行了。所以就是你自己能不能从中跳脱出来,不是让自己宽心,而是自己怎么和这个社会更好的协作,还有一个以道德的眼光去看问题背后是什么,是你的愿望,是你认同的道德,但是人一定不安你的愿望来,所以还要恢复到理智。包括6.24那一波,老舍没有挺过去,就是他自己的心理结构不行。我祖父说的还有一个不仁就是向外找,他排我前面去了,我们一直用这个鼓励我们学习,就是计较,这就成了没有自我认同,别人说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这就是自己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对自己的信任感没有了,信任自己的人不会死。所以我们读这些要帮助自己的思维升级迭代,必须提高,否则就与这些loser混在一起了,越混越low,你一定被带沟里去了,你的逻辑思维就是那样,所以我们怎么超拔出来,要看清楚,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信任感。现在讲儒学好多不靠谱在于没讲到问题的关键点,就是口耳三寸之间的来回喷,最后还是对自己没办法。我们现在成立的读书会就是可以有我们自己的团体,可以亲师取友,有这个层级境界的交流。严复翻译的miller的《论自由》为《群己权界论》,在论及自由,权利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个群体和个人的边界说清楚,我们唱集体主义放光芒,根本没有思考,希特勒,南京大屠杀也是集体主义。在书中书中论述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这就是「群己界线」,或曰「群己权界」——「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亦即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要区分清楚。表示社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权」,但它们的权又都有其界限。自由在个人与群体间的分寸是非常精微的,严复当年用文言语句翻译穆勒的《论自由》时(On Liberty),将书名译作《群己权界论》。严复以「自繇」二字,将穆勒对个人尊严与自由的想法引介至中国。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了挣钱无底线的不顾别人权益去整,因为刚开始我们就没有底线,一开始只是档给我们一个底线,档说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好,一切都不管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所以所有的理解都很狭隘极端,因为没有找到中间的平衡点。因为这些是乱的,所以一旦让他们以个体为单位去谋利的时候也是找不着北的。好好开车肯定是大家发现这样才都能赶快回家,而不是中央开个会,然后大家好好开车。我对中国并不悲观,他只是没见过,还不会玩,所以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这些问题弄明白就好了。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看一个磨坊,想拆,法院不让,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那个时候个人权利就是清晰的。我们这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农耕社会是熟人社会,简单直接眼见的社会约束,卖到外面了,就不管了。这次备课问题比以前有进步,但书中有些点比如说利益权利这些也可以拿来讨论。
李亚锋:李林溪师兄让我转说下他的观点:我觉得和人交往也是有“级别”的分野,因为现在和陌生人接触较之前增多,也不太愿意都用熟人之间“相让”的态度,更偏向于一种“公理”。关系近一些,交往之中则多一些“相与之情厚”,有情感纽带的联系与没有区别很大。像我经常“骑车路怒”,急刹车后有时张嘴就卷街,后来有时候瞎想,在一个小城市,其实骂到熟人,比如是认识我父母的我不认识的概率可能相当高,极有可能“大水冲了龙王庙”。包括我们看那些笑话也是装作认错“熟人”去弄人家一下。
“一让两有”这种事情最常见的其实是开车时,虽然我们总听到各种火气大的新闻,但火气大能成新闻也说明很多时候开车的起码有一方是让的,作为一个参与交通的驾驶员,无论从己从人出发,让的行为多还是让人受益的。我的感觉路上让的时候还是比较多的,无论是我作为行人还是驾驶员参与到交通中,反而感觉骑电动车的交通参与者命和捡来的一样……
大家的讨论我觉得第四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讨论了,这是个直线思维的思考题。不能不是争就是让,得看具体问题。这次读书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