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勉仁读书会(北京)

整理稿

第104次读书会《东西人教育之不同》整理稿

来自 全 贞雪 2016年10月23日
2016年10月23日
第104次读书会《东西人教育之不同》整理稿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第104次读书会录音整理

 

《东西人教育之不同》

主讲:冯蕾  督导:全贞雪

 

曾经,西方教育重传授知识,中国教育重传授“君子之道”,两种教育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孰优孰劣?今天中国教育的现状如何?与梁老那个时代相比有什么改变?

 

【思考题一】

梁老在文中提到了中国式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比如“常常把教给知识的方法用于情意教育”,再如“喜欢借赏罚的手段改善人的生活行为”等。我们今天的教育比之当时是否有着更多的误区,请试举例说明,并讨论今天之人如何规避这类教育的误区?

 

全贞雪:

我觉得目前的中国教育是自己顾有的缺点一概没有改正,又添了当年西方教育的弊病。传授知识成为教育的全部,不管是知识教育还是情意教育都以灌输的形式,始终有强迫的意味。

 

潘爽:

中国教育就是一种应试教育。好像家长们从怀孕就开始讨论,怎样孩子才能聪明,聪明了才能有高分数。然后就是学区房。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找到好的工作。没有人关心孩子身心。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结果就是,中国孩子近视的比例最高,体质最弱,心理问题很严重,儿童自杀率非常高。上海做过一次调查,20%的孩子有过自杀念头,课业负担重占据了重要原因。所以想想中国的教育现状,挺揪心的。

回顾我自己,从中学开始,家长也是关注你的分数,那个时候会和知心伙伴聊。好像从我们读书到现在,到了北京发现,现在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加没有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要上补习班,好像不去,就是要被社会淘汰了。

 

冯蕾

近日从一篇文章说到,大家从高三的高压锅里一旦释放,到了大学就放羊了。比如一个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把业余时间全花在玩游戏上,自我管理能力很差。我想问问你们还在上大学的学生,你们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

 

李亚锋

今天的教育还是借助赏罚的方式吧,以前中学时候,老师会把学习好的同学安排前排,学习差的安排后排,久而久之后面就全是不听课,吃东西,打游戏,谈恋爱的了,恶性循环。我们班也有不好好学习被劝退的学生。

 

潘爽

每个大学都是这样。一小撮尖子目标明确,中间一部分得过且过,混着日子,剩下的就是彻底堕落的。我有个同学,高中基本不学习就上了北大,发疯似的玩游戏,然后就劝退了。太重视知识教育,缺乏情谊教育。高中之前被人看着学习,上大学之后,时间是自己的,却不知道如何支配了。

 

冯蕾

你们所说的现象是不是就像梁老所说的太在意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意教育?

 

潘爽

我看了冯蕾转发的内容,国外大学教育和我们差别很大。老师上课只讲精华和他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不讲教材。教科书和参考书是需要你课余时间来看完的,有问题可以考试前和我讨论,但是作业必须按时交,平时成绩是占最终成绩的一定比例的,你没有机会松懈下来。国外大学的学生,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永远在讨论作业永远在看书。这就是在老师引导下,必须要看很多书必须要讨论,否则完不成作业。

 

梁老师:

我们的制度其实更有偏颇,党认为一直在讲为什么学习,安排了很多课程,就以为已经解决了问题。以前帝王也是推崇四书五经,那种士大夫的教育也有一种情怀。而现在的教育让人做螺丝钉,连老师自己都不信。

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怎么去吸收、体会不去管,造成孩子对知识本能的抵触。现在有的家长就拿钱砸,但孩子对课程如物理、化学的理解都是碎片化的。我告诉他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体会时,他听着很感兴趣,而老师在讲课时却不顾这些。现在的孩子只会做题,但不喜欢数学。我的一个同学带着孩子研究小区的门禁怎么设置才能最大限度地防小偷,孩子非常喜欢。当老师都没有人文情怀时,怎能让他所教的对象去热爱这门学科?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厌学就很不错了!现在的教育把学生当成了硬盘,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不够。

比如中国的乒乓球,为了鼓励外国的队员提升水平,不惜花重金去扶持人家,其实只要把给国家乒乓球队的经费减少一半,外国的水平自然就起来了。

为什么一当了妈就开始恐慌,因为这个过程是不可控的。不像五百强,任何事情都是有条不紊的。而今的妈妈们没法去跨越这个框框,只能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我的女儿当初也不爱读诗,我按照规律让她接触同龄伙伴,结果她很快就被带动起来了。家长应该减少控制,但是要有引导,尊重规律,对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本质上还是要把孩子当“人”看。当人一直被管控,就会有一种摆脱控制的成就感。曾国潘没读过西点军校,但也很会打仗,到一个地方就挖沟,以勤补拙。湘军史上没有什么大战役,就是能守,他总结就两个字:勤与恒,不晚起,不背后说人坏话。危机来临时他有定见,战术上“每困遁之”,但不犯错误。不动就问题不大,一动则乱。

 

冯蕾

《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一文中,梁老提出中国自清光绪废科举后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梁老一直认为教育是有生命的,活的,从情意出发,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收获技能的提高。而中国在学习了西方教育后,又过于偏重知识,矫枉过正。而且以官办取代民办,又带来新的弊端。

我想讲一个前几天眼见的一个案例,就是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招生说明会上一位家长的分享。他的孩子在小升初时就有机会进入重点中学的实验班,但他选择了普通班,当时他的理由一是不想影响孩子的很多课外活动,二是希望孩子在中考时有更多选择。选择这所不太有名的国际学校的原因是:一是国外大学申请时很注重平时成绩,他的孩子在这所学校不用竞争过于激烈;二是可以住校,作为留学的过渡;三是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因为到后期有很多招生说明会、面试等机会都是在市区,他希望孩子未来的升学申请之路都由他自己来完成。基于以上三点理由,这个家长最终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在当时比重点学校录取分低了几十分的普通国际学校。

结果这个学校确实对这个孩子很重视,学生会副主席,今年获得了美国排名前二十的范德堡大学。但是对于更多没有这位家长的睿智和胆识的家长来说,要做这样的选择还是很没有底气的。

所以,结合第三个问题,家长如何去“知所鉴戒而改正”?

 

【思考题二】

对于人们情意生活的教育,梁老认为“我们对于本能只能从旁去调理它、顺导它、培养它,不要妨害它、搅乱它,如是而已。”但是我们从小便在“你应当怎样怎样”的思维模式下接受教育并成长成人,“只剩下这种干燥教训的教育法了”,我们应如何“知所鉴戒而改正”呢?

 

梁老师:

最简单的就是回到人性最基本的层面上。

假设我祖父的说法是成立的,就是偏重知识也能成材,

1970年代,我在北大附中做实验,那时的物理叫“工业基础知识”,生物课叫“农业基础知识”,在校园里种麦子,看麦子如何分蘖?有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这样的教育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元认知被歪曲了,教育就混乱了。

 

全贞雪

文中说,情意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怎样要生活本身弄得恰好”。可是环顾周围,教育我们的父母、老师们,他们中明白什么是“好生活”的人太少,以至于被教育出的我们还是不懂如何过好的生活。所以情意教育失败是很正常的。

什么是好的生活,我感觉我也说不全,但是直觉上应该要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心安,从容和安详的心态和环境;二是自由,不被强迫,能做自己的主;三是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中个人的价值感得到满足;四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的同时,不要伤害和侵犯别人的生活。

我的父母们在我看来是不懂生活的一代人,印象中他们除了上班以外没有别的兴趣和寄托。所以,他们退休之后生的活很无趣。我父亲曾经在政府机关工作,按党要求的他成了一个螺丝钉,很少有独立思考,也没有兴趣爱好。其实他是有绘画书法的天分的,我建议他重新拾起书法参加老年书法学习班,因为家附近的老年大学没有这个课程,他就立马放弃了练字的想法。现在最吸引他的是电视购物、街头保健品和炒股,动辄上当受骗,不然就因为保姆使唤不动而换保姆,完全成了我们的问题老爸。我感觉都是时代害了他们这一辈人。

 

梁老师

必须回到个体的人。现在很多外地老师的生存状态,他们自己内心就不幸福。作为教育者,能不能容忍好的好,差的差?

有的老师搞成功学,让学生突破恐惧去走火炭,结果把孩子烫伤了。现在的问题是老师和家长的情怀怎么样?不能越来越机械。

 

【思考题三】

延伸阅读的篇目《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一文中,梁老提出中国自清光绪废科举后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其特点一是“趋重知识技能”,二是“主于官办”,“至于今日而其弊大见”,且提出了他的教育改革之论。请问梁老的论述对今日之教育有何借鉴?结合今日教育界之现状又当如何对症下药?

 

李亚锋

没有什么会听会说之类的能力,因为根本没有这些教育,那些一直成绩好的也只是习惯成绩好罢了,并不是不有什么情怀啊,规划啊什么的。

我觉得需要自制力和改变前人不好的影响,前几天去昌平坐公交车就听后面几个中学生来回递烟,满口脏话,说什么打架混社会之类的,这就是高年级对他们的不好的影响和自制力不够所引起的吧,以前新兵时候会想以后当了老兵肯定不打新兵,为什么要打,后来在老兵的影响下,到了第二年也成了哪种人,还有就是以前冬季征兵听他们说好处就是老兵退伍后新兵入伍,这样不让新兵看到老兵快退伍时候的放纵样子去学。在学校也是,最初想的是学好技能,然后经常会有学长跟你说混个毕业证,及格就行,加上自制力不行,久而久之就泯然众人了。然后大学也不会有什么情怀教育,除非挂科了,老师才会找你聊聊,所以基本每年都有人自杀。

 

杨卫

现在遇到一些老师,因为各种原因(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是特别在意教学这件事情,让我感觉有些失望。

我觉得在中国生活的很乏味,很没有滋味。在中国的生活成本很贵,吃穿住,没有一样是便宜的。成家以后,养活家,养孩子,供房子,种种压力,让人们的生活没有了灵魂。许多拉滴滴、uber的司机,以前周末闲的无聊,现在出来拉一天车,觉得生活特别充实。从这里,我感觉到中国人生活的很没劲。

中国的大环境,我感觉很糟糕,中国的电视剧十分没有品,中国的女人还喜欢看韩国偶像剧。我和出租车师傅聊天,他十分反感自己的太太看韩国偶像剧,他说中国女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都是偶像剧看多了,看偶像剧还不如看点动画、漫画呢。

现在社会,资源极大丰富,但当自己没有内在稳定深刻价值观的时候,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情况,这会让人显得更加肤浅。加了长辈的微信,朋友圈里全都是各种养生,各种人生大道理,还都是连着发,啪啪啪,5、6条,我心里都十分无奈,自己认真看过吗?就发来发去……我甚至觉得这样的父母,能教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我想,指望社会,学校,都不靠谱,关键是父母自我心性的提升,很关键。龙生龙,凤生凤,我是比较相信这句俗话的。

高三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告诉我,最近班主任对我很关注。我们都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我们了解到,是朋友的妈妈给班主任送礼了。果然,过了两天就不关注了。这给我一种深深的对老师的不信任感,他对我好,极有可能不是因为我本人,而是其他什么东西,这如何能培养从小的信任感呢?现在一有谣言,全国动容,人们内心深处都对社会有种不信任感。

中国古代的学校,只有太学是国家建的,吸收全国优秀的学子,其他的学校都是民间人士成立的。当时的私塾先生,很多是当朝官员告老还乡以后,在自己的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造桥铺路,兴办教育。这些老先生,都是极有情怀,极有见识的,心怀天下黎民苍生的,不像现在的老师,把教育看成是一项职业,他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当然和现在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不一样。

而且现在的学校都是政府办的,是政府办的,就会有控制,就不会学术自由,和谐统一的价值观,肯定也会浸润在学术教育之中。

我想,大学就是首先是得到一个文凭,然后通过大学的平台,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心胸,自由且端正自己的思想,当然也要学习一身好本领。每个人都想过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我们真的要去学一些东西,让自己的理想成真。

有时候我都会想出国,因为还是对中国大环境有些失望,但因为自己遇到了好的真心信服的老师,所以,才对自己有了些许信心。遇到好的老师,自己的这辈子才比较有希望。遇到好的老师,自己要具备弟子相,弟子相就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梁老师

学法律的撞人后逃逸,不是不懂知识,而是身心分裂。真实的想法不能说出来,老师也不知道学生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其结果,深层次的发展就是作假。人性必须要身心合一。如果一个人没有情怀,其本能的动物的属性就会暴露。如何将人性发扬光大,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国学究竟是什么?国家其实就是根性之学,是对人性的尊重。包括我祖父所说的“情意”,应考虑孩子的天性。很多科学家都有宗教的情怀,是站在生命之外去支撑的,没有生死就没有宗教。

 

 

104次读书会读书笔记——李林溪

说实话这一篇看得不是很明白,比起《朝话》的短小文章来说还是比较费脑子。听大家的讨论多少有点“没养过孩子”的遗憾,好像说起来就少了好几分的硬气,现实的差距是明摆着的。

对于现在教育界的负担我也是有所体会的,当时在北京的时候就有感觉,我给我们老师的孩子上过家教,完全就是哄着孩子好玩,一个方程式想着法子让他觉得高兴能记下来。看得出他对化学完全没有兴趣,只是被家长压着罢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印象。

至于孩子们现在上的各种班之类,我母亲因为长期给人上家教,时常说起,潘爽说的那些求学阶段负担重情况我个人觉得倒还好,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我们这些“过来人”都觉得现在孩子不容易,估计当年的长辈还觉得我们小时候负担重将来发展有问题的。现在好处是能了解、可选择的路径很多,评价多元,这一点足以胜过我当年,我相信将来肯定会更好,对此我是乐观的。现在的担忧也是一种“用现在的所掌握的知识去算计将来的事情”,有点多虑。

大家都记得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字面的意思大家都已经知晓,但生活中可能大家很少能发现“乐之者”,在某项领域或者个人技艺方面能感到乐趣的人,现今忽略人感情的教育方式能培养出很多“好之者”,已经实属不易。倒是我觉得教育参与者太想把一切都有板有眼做到极致,而忽略学生自己的空间。有这点空间才能发现乐趣,起码成为一个“好之者”。这不能光怪学校,选择去住宿学校和上什么辅导班都是家长做出的,一个成年人对此总要有担当的。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全 贞雪

上一篇
第109次读书会《略谈人生问题——浅释“践形尽性”》读后感——杨卫
下一篇
第108次读书会《中国文化的命运·人生态度之特点》整理稿

您可能会喜欢……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快速登录

分类目录

  • 他山之玉 (21)
  • 制度 (5)
  • 原文 (15)
  • 年度总结 (12)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191)
  • 整理稿 (126)
  • 新生报到 (14)
  • 知会 (175)
  • 读书会活动小记 (10)
  • 读书小感 (21)
  • 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166)

近期评论

    按月份查看

    其他操作

    • 登录
    • 条目 feed
    • 评论 feed
    • WordPress.org

    关于读书会

    banner
    2010-10-26在梁钦元老师的指导下,本着“敬读、勤学、自省、慎言、力行”的原则,确立大家应内修自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人格成长。

    热门文章

    • 1

      第118次读书会《朝话》之《三种人生态度》《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人生在创造》读书会整理

      2018年1月28日
    • 2

      第135次读书会《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整理稿

      2019年3月3日
    • 3

      135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2019年2月22日
    • Wechat
    • Weibo
    • RSS

    @2019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571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