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己者的态度》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扁鹊见蔡桓公》:是扁鹊见蔡桓公,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却不信任扁鹊,造成最后身死的故事,读书会关于《对异己者的态度》的读后感的讲稿。
————————————————————————————————
同时我也对于博客上留出的思考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读后感《读书会关于《对异己者的态度》的读后感的讲稿》。
1. 若我们总是不对“对方作刻薄的推测”,岂不让自己很压抑?很郁闷吗?
⒉如果确实是对方非常无理,我们是否还要对其动机“有所承认”?这样做的道理何在?
⒊本文中提出“必须把根本不信任人的态度去掉”,那我们如何去防止上当受骗呢?
⒋在谈及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梁漱溟与胡适论战时,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知名教授汪丁丁为何会说出“胡适先生若想象得到八十年后有一位丁丁晚辈在读他的文字,自当汗颜”?
2011.3.11 修改
〔读书会关于《对异己者的态度》的读后感的讲稿〕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廖永鹏(新浪博客)
对于自己的追随者和志同道合者,我们通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接受他、信任他,尽管他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毛病一点不比别人少。而对于反对者或持不同意见者,我们却纠结于以下几种办法:1、回避,妥协,折中,委曲求全;2、对抗,冲突,操纵话语权,自己永远正确;3、孤立,打击,党同伐异,非我族类其心必诛。然而,只有第4种办法才具有建设性,那就是:信任,尊重,同理心,以开放、平等和共赢的心态包容对方,是“创造最佳合作的最佳条件,让所有的人普遍受益,让各种不同的人、事物、文化都能够在合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共荣”(赵汀阳),对这种办法,我姑且称之为“包容性智慧”。今辑录梁文如下,温故知新,对我们应付职场人事、社会交际,乃至经营家庭生活、读书做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