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次读书会《求学与不老》整理稿
主讲:李亚锋 督导:杨卫
唐韬:(读《求学与不老》)
李亚锋:这篇文章杨卫师姐本来建议在开始之前静默五分钟,我们以前也有过,在本书第一篇也提到过,但是今天时间已经挺晚了,就略过这一环节。这次的思考题本来我觉得这篇文章把解决办法什么的都说清楚了,也挺对,不知道怎么出,后来杨卫师姐问了我几个思考题,然后才发现自己也不懂,发现自己没有深入思考,然后自己想了想,出了四个思考题。
第一个思考题,梁老说一个人的英雄时代是青年期,因青年比较有勇气,喜奔赴理想,天真未失,冲动颇强,煞是可爱也。大家觉得自己还处于这样一个煞是可爱的时期吗,如果是的话自己是否觉得自己是梁老所谓的血气之勇,如果不是,大家觉得自己拥有可爱的精神的时期是自己的哪个时期,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可爱的精神“。
杨卫师姐把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发给了我,我替她跟大家分享下:觉得自己还处于青年时期,很冲动。以前没遇到事儿的时候,还参加了很多年读书会、心理讲座、学习传统文化,不觉得自己冲动。但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问题之后,回顾性整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冲动的很。而且,学了很多道理,感觉理不好没有层次与先后,所以,遇到事情以后,自己和自己打架,而且很容易改变立场,立场不坚定。即是是参加工作以后,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冲动的想法和工作生活相冲突,但也想着在不忙的时候,冲动一下。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冲动的时候很可爱,冲动的时候,更觉得自己本质不错。
梁先生:我觉得印象很深的就是那次,时间大概是四月几号,淄博的(一个电台)跟我做一个连线,连线完了之后,那边的人了直播间之后给我打了个电话,专门跟我道谢,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您这么大岁数了,还跟我们做了两个小时的连线,很辛苦”。其实很多时候不觉得老之将至,其实这个心理咨询的工作我做了之后觉得,就是兴致所在,没有觉得老,而且平时也经常出去锻炼,所以整个的状态也没有老的感觉。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种血气之勇是生命的成长所带来的,发展心理学中讲智力发展中人的生长所带来的智商的成长在14岁的时候就基本上差不多了,最终到25岁就打住,但是为什么老了这么有经验,西方人用了两个概念,一个叫流体智力,是可以流失的,包括视力啊,提觉啊,还有一个叫晶体智力,可以结晶的,流体智力就到25岁为止了,但是晶体智力,通过自己的醒悟,觉察带来的智力,可以终身成长的,这个和我祖父在最后讲的,你要有向上之心,靠这种生理成长带来的成长已经没有了。你不走心,这个成长就没有了,你准备混,那就肯定往下走了,就看你的向上之心是否强,上次和团中央的人飞机上聊天,他们很多网络用语啊火星文什么的完全不懂,但是他们跟我说说我都懂,包括我在介绍我祖父的ppt里我写着不明觉厉,其实这个东西就是学习,它不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而是因为工作中带来的乐趣的学习,所以就要看你生活的兴味,这个非常重要,所以你的老和不老,其实是个心态,所以觉得好奇心,我是有的,所以求学,不是你要去考博,考执业医师,是你是不是有兴味的,积极的生活。所以那次我批评唐瑶,忙的,我说他不是他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他,整个处于被动。
李亚锋:我觉得我是去部队之前是那种喜奔赴理想,想干啥就干啥,后来在部队慢慢的被改变的适应社会,不再那么热血,没有了那种冲劲,然后回来之后在学校又慢慢被转化成了这种学生的风华正茂的感觉,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大。
全贞雪:看到第一题,我第一个想起了两年前范金虎(老范)说的话,他当时说过了三十五岁以后,心态就不一样了,进取的想法也没有了。听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还在读博士,工作也没有着落,对未来有各种遐想,也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要把王正龙的学术思想传播出去,过得比较充实,所以当时不太认同老范的话。可是才过两三年,工作和生活稳定了,我也变得跟老范说的情况一样了,进取心消失了。每天应付着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杂事,我觉得已经步入了没有血气的中年生活。
以前上学时看病少、读书多,脑子里有很多关于专业的问题,现在看病多、读书少,思考的时间少了,思考的问题也就少了,丢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曹凤娇:我有一表哥,大龄未婚男青年,有次跟他在一起聊天,说起成熟和幼稚的区别, 他描述成熟就是对很多东西都会看的很淡,没那么冲动了,话似乎有些道理,但反观他的生活则觉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总是懒洋洋的感觉,这就不是青年人该有 的精神。我要是周末在床上赖一天就感觉浪费时间,硬躺着非得上火不可,我觉得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点还是挺多的,属于天真未失,冲动颇强吧。
梁先生:我的感受是这样的,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你自己的自主时间有多少,这里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是客观上给你的,还有一个是主观上你有没有觉察,可能你有,但是你不觉察,你就觉得没有,这次从重庆回来之后,由于天气不好或者阳光特别强,我就想能不能早点起跑步,于是我就五点半起,六点四十就跑完,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就是首先,你自己想不想要自由,如果你不想,就一定不会有自由,还有就是,确实没有时间,的确没办法,那就看你有没有能争取的时间。所以我现在特别理解很多孩子出问题的早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时间,我之前说过的那种躲厕所里一呆呆半天,我们现在的中考高考还是 有一种不得不考,勉强的成分在里面,和自己有兴趣去探索研究的真不一样。还有就是你心里要有个定见,你自己心里不明了,也自由不了,就是给你时间,你也觉得只能混过去,不觉得你可以把这段时间变得丰富有趣,那这个别人也没有办法。你要是决心混吃等死,谁也拦不住,是否要过的有意义,就是取决于你自己,关于这个问题,我祖父也讲过,问题就出在你的懈惰上,你自己神志不清明,老在那混,那就容易老。再有一个就是你自己有没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一直去了解去学习。这次去重庆去拜见民生公司的总经理,也有92了,出来后一个山东的朋友跟我说这公司没戏了,这么大一个公司还有90多岁的人来掌舵,你觉得还有戏吗?所以这个抓住不撒手也是个问题。关键是你的心态,你得了解自己,你90了,你该管不该管哪些,这你得知道,得聪明。
李亚锋:第二个问题,梁老说:所以人的神明意志不随血气之衰而衰,原是可能的:那就在增进自觉,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上求之。中国古人的学问,正是一种求能对自己有办法学问。大家对中国古人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看待的,参加过读书会之后有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想法吗?
潘爽:(未上传)
范金虎:昨天下午我去了趟八大处瞻仰释迦摩尼佛牙舍利。在排队等待进入舍利塔时,我与一同排队的陌生人聊起了释迦摩尼佛祖。这位看样子学佛的人跟我说:“与释迦摩尼同时期全世界出了几位划时代的人物。如:老子、孔子、苏格拉里、亚里士多德等等。为什么那个时期伟人倍出呢?他说是因为在公元2000多年前太阳、月亮、地球呈现了一个特殊角度,这种特殊角度激发人类的智慧,后世很难再超越了”。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是改良的科学教育。为什么说是改良呢?因为我们引进时按照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改良。凡是唯心的我们一概是不承认。我们没看见、听见,就说明不存在,这本身也不符合科学的观点。比如移动硬盘放在你面前,问你里面有什么东西。因为没有电脑帮您读取,所以你确实是什么也没看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要想学好他,需要从知行上下功夫。第一、每天保证读书一小时。第二、每天晚上静坐半小时。第三、睡前反省。大道至简至易,坚持必然成功。
李亚锋:我还是把杨卫师姐的回答给大家分享一下:
很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可以用来指导生活的。即是还没够用来指导生活,也起码能分辨是非对错,有是非对错观,知道什么不能做。
佛家和儒家、道家相比,更强调守戒。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我理解的守戒,就是在智慧还不够完全看清宇宙规律的情况下,刻意不做一些事情,避免有意无意的伤害其他众生。当不伤害其他众生的时候,自己也肯定会越来越有幸福感,减少以后智慧增长回头看时的懊恼、后悔。所以,守戒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幸福感。但佛教是宗教,包括许多鬼道、天道、阿修罗道的内容,也就是神仙鬼怪的内容,所以第一前提是信,守戒的前提也是信。
而儒家不是宗教,儒家的世间法,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儒家的基础是四书五经,不是弟子规、三字经,所以,学习儒家文化,学习弟子规也是一种戒,但更重要的是继续深入学习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还是从《论语》入手比较好。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参加读书会、心理讲座,是为了让自己过智慧、幸福的生活。但智慧、幸福都需要深入学习,不是泛泛学习就能有智慧、就能幸福。深入学习需要有法、侣、财、地这四种福报,也不是仅仅有意愿就能深入的。但没有意愿深入,绝对不能深入。所以,能参加读书会,能遇到梁老师,有钱可以参加读书会,能找到读书会的场地,能有大家一群志同道合的法侣,感觉很幸福。
李亚锋:我自己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挺有帮助的,现在主流媒体也开始宣传,大部分宣传发扬都是好的,但是也有一小撮人拿传统文化来作为牟利的工具,兜售传统文化,标榜自己,还是看自己吧,觉得对自己有帮助就行。
全贞雪:因为学习中医的关系,冥冥之中对传统文化是有好感的,也愿意涉猎这方面的内容。我对传统文化理解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刚开始接触她的时候是有畏惧的,被她的浩如烟海镇住了,打心里觉得自己是学不全的,很容易产生气馁的情绪。第二阶段,开始克服焦躁的情绪,慢慢的阅读一些书籍,结合生活阅历的增加产生共鸣,钦佩古人的智慧,也得到了学习的喜悦。虽然读过的书籍还是很有限,但是经过了读书会等活动的综合熏陶,品出了传统文化的一些宗旨。所以现在处在第三个阶段,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向内用力的功夫,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对自己有办法”。自从有了这点感悟之后,别人再谈起传统文化,我也不觉得自己那么忙然和渺小了。儒释道是各种法门,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来修行,但终点是一致的为了更好的心境平和的生活。
曹凤娇:传统文化固然好,但我觉得自己至今没有好的机缘正确学习他,之前的学习让我觉得自己反而更困惑,一大感触就是和生活脱节,无法在生活中运用,而且会平添很多桎梏,为形式所累。不像在读书会和心理课中所学能够收到如此多的启迪,并能在生活中帮到自己。
梁先生:突然想到德国塞缪尔 乌尔曼的《年轻》,写的青年的朝气蓬勃,推荐大家一看。以前我祖父在北大的时候,蔡元培要带一些教授去欧洲交流访问,开欢送会,大家都讲要把西方的优秀文化带回来,把我们的优秀文化带过去,大家就讲啊讲,客套话,突然我祖父就问了一句,中国的优秀文化是什么,当时大家就没声了,冷场了,这事就怕认真,然后胡适就出来圆场,说梁先生问了个很好的问题,但是今天天很热,大家不好用脑,改天再讲。所以这种事很容易口不对心,大家都讲啊讲,当时来个认真的,就都讲不清楚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郑重,做什么都是认真的,不会不走心。张嘴就乱讲也就是机械性,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会用脑,老虎用力气,人用脑子,那你不用,就是对优势的放弃,忽略,那我们怎么保持郑重的心态,不郑重,对很多东西的觉察就模糊掉了,然后后面很多东西就觉得怎么没机会啊,我怎么那么倒霉啊,乱解释,这样一来就会向外皈依,我有猪一样的队友啊等等,这样就把自己也弄成了一个受害者,给自己贴了这么一个标签,那你自己有没有勇气去突破既有的框架,很多事情不是咬牙一跺脚,跳河一闭眼,不是,是你自己能不能保持自己的郑重清明,不含糊,不混。这个东西会对人的气质有影响,一个人一直郑重,那他的生活质量就不一样,一直混,那就是另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那你自己愿不愿意让你自己能够明心见性,怎么办,所以首先就是你自己不苟偷,不懈惰,你要是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你的生命一定是这么一天一天构成的,那你自己就是对你生命的态度,最起码就是我祖父那句话:吃饭好好吃,说话好好说,走路好好走,睡觉好好睡,活在当下,不能说是心思是杂乱的,工作想着吃饭,吃饭想着工作,全是乱的,什么不像什么,上课不像上课,打球不像打球,你想这样的生活对你来说有意思吗,不说别人。
李亚锋:感觉这就是说的我了,这些问题我都有。
第三个问题:参加读书会的人应该都在参加读书会过程中接触了解了不少受中国古人的学问,在同时受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和现实生活中“惯于作伪,习于奸巧”的环境影响下,大家觉得怎么样才能防止自己一点点不知不觉偏向于“越老越衰越错“?
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梁先生刚才已经把这个问题回答了,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另外,不能太着急,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们不可能比孔夫子更优秀。所以,不能要求自己学了以后,马上有效果呈现出来。
李亚锋:大家对“往往青年时不大见锐气的,到后来亦不大变;愈是青年见英锐豪侠气的,到老来愈变化得厉害”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当时我以为这个说的是中国的那些领导人,到老了就折腾,后来杨卫师姐告诉我说这本书是三几年朝会的讲话录,突然觉得这真是一个准确的预言。
我把杨卫师姐的回答给大家分享一下:青年时的锐气多由气血影响,是生理性的冲动,如果不学习,等到年老,气血亏虚,生理性冲动自然消失,人性的弱点自然曝露出来。
全贞雪:年轻时对自己有办法,到老加上经验那肯定就更有办法。
梁先生:我自己感觉,做咨询的感觉,就像你们上临床一样,做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新的理解,会有横向的联系,所以我刚讲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就比较形象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一个就是你对自己的原生感觉比较尊重的时候,你的原生感觉就越来越准,甚至你做梦,对梦尊重,你的梦也会越来越准。就是你的觉察,你愿不愿认真。最近有个女同志,12还是13年找我做过咨询,现在来北京,跟我说她妹的孩子有问题,隔代抚养,很多很多复杂的问题,通过邮件给我发过来了,问我孩子考试的问题,还有孩子经常哭,我就认真的回复他说这个很复杂,然后他问我孩子老哭,你还是没告诉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光说就能解决的,我让他在当地找一个咨询。他的思维就是这个特点,这个地方出问题了,就像拧螺丝,赶紧修好,开走,要考试了,怎么考试,她对孩子的那种痛苦焦灼她都不在乎。一个病病程长,那他的心理偏差也已经很久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好的。
李亚锋:杨卫师姐分享的延伸阅读里面提到的向善心和反省,我觉得挺对的,还有就是不怕慢,就怕站,做什么一定要坚持,在路上,不能停滞不前,综合先生说的,我觉得就是首先要对自己生活有个郑重的态度,对自己负责,其次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活在当下的态度,不要混,你必须想要自由,才会有自由,一方面自己监督自己,另一方面亲师取友,相互砥砺,保证不懈惰。
时间差不多到了,本次读书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