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次读书会《朋友与信》整理稿
主讲:高傲
高傲:读了梁老这篇文章,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这句话:交朋友时要从彼此心性认识,做到深刻透达的地方才成。所谓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朋友,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以前年纪小的时候会觉得一起玩儿就是朋友,后来发现这样交朋友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问题,读了这篇文章后会发现是对于以为是朋友的人在缺乏了解前就过于亲密了,反而最后弄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一部分很亲密,但是还有一些是在情感心性和脾气这些方面又有很多的隔阂与不相信。后来反思自己,发现自己不是特别有识人的能力,没有能力了解人到深刻透达。另外我发现自己看不上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性和为人。
出第一道思考题是发现自己刚开始读到这句话时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自己在生活中用的时候并不是很好,所以想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一题与第二题也很有关系,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其实在关系中我发现很少有人做到深刻透达,所以读了这篇文章能,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呢?
全真雪:我认为朋友之间的信任需要时间。时间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朋友是如何也就有了了解,会找到深刻透达的朋友。到时候友谊的深浅也就会不一样。虽然没有短期内慧眼识人的本领,但时间久了总能会有准确的认识。
高傲:有些时候我发现对于一个人在没有遇到事情的时候都还很好说话,会觉得这个人不错,也有感情,但是遇到事儿了才能看出这个人究竟怎么样。这时候就会有为难的状况。
先生: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台湾的余光中,可能对于你说的问题有帮助。第一型,高级而有趣,这一型可遇不可求。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算是所谓的诤友或者畏友。第三型,低级而有趣,有娱乐价值,说段子、笑话、故事都可,好主意坏主意都给你出。第四型,低级而无趣。所以朋友是不同的,不能用朋友二字涵盖所有。
全贞雪:低级而无趣的朋友为什么要交呢?
先生:你不一定交,但是你会遇到。
高傲:先生说的对我确实有提醒,我发现先生说的四类,我都会叫朋友,但是其实我一直在追求第一类的,但是第一类确实很少。
王忆萍:(基于上大学以来的这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我感到往往只能看到认识的朋友在一种情况下的表现,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很多朋友,总不能暗暗祈祷能发生点什么事来让我和朋友一起面对以使感情进一步吧,这样的状态该怎么办?
全贞雪:交朋友最好不要以交朋友为目的来交,还是要随缘,接触中觉得可以信任,感情到了就可以成为朋友。
高傲:在准备文章的时候我去上《论语》课堂,我想起了论语里孔子很少谈及“友”,更多的在谈论“信”,所以我发现信不只是在朋友之间,他是人与人之间的基础。我就意识到我弄颠倒了,我是有朋友就会信,而不是他是可信的才算是朋友。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追求与朋友建立亲密美好的关系,但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只是说友直,友谅,友多闻,并不是我们有多亲密,我想这些并不是个体生命中比较重要的选择,这个给我的启发很大。
先生:我们随着时间会对朋友有了解,我们随着时间也是在成长在变化,再有一个就是我们的经历也在变化,同时场景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王朔多次讲过是不是真哥们,办一次公司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利益联合的时候,很快就知道了。同学之间相对来说利害冲突会比较少,生活的环境又比较简单,所以我们会用一个固有的框架去看:他就是这样的,他不应该变。所以我祖父也是说这不是信实的问题,是信得及,信得过。那么信得及信得过我认为就是三观的问题。
最近我感觉特别深,最近我在做一个孩子厌学的问题,我就渐渐发现孩子的母亲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有问题,因为母亲就是从农村考进来的,所以母亲就给孩子灌输念书之后就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意识,所以她的儿子在初二的时候就厌学到休学一年。母亲一直在鼓吹这种意识,但是鼓吹不管用之后她母亲就开始忽悠,说:苦两年就行了,高中就好了。怎么可能?高中就好了?结果孩子被忽悠了,到现在孩子就执意要退学,另外孩子说寻死的心都有。母亲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蛊惑孩子,短时间起作用了,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从逐求立马变成厌离状态。母亲这样弄好像情况瞬时间可以改变,但是最后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就成为一个死结,彻底打不开,所以要从她母亲那里解决。用利益去诱惑的时候就会这样。所以价值观不正确的话最后问题一定会出来。与人相交也是,念书的时候利益上没有矛盾,比较简单,相处就比较容易。大家也有所顾忌有所收敛,因为都是一个宿舍的。但是现在出去了,不住在一起了,共同的时间环境都不一样了,价值取向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我们做得只能是做好自己,你做好自己那些人就会找到你。坚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所以简单的用近距离的利害得失好恶去选朋友很容易出问题。坐下来聊一聊其实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价值观可不可以。与人走到最后一定是三观的吻合程度高才能走下去。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总是向外逐求,要把眼光放回来,就是自己的水平、情操、修为,这些是关键。
冯蕾:未交。
全贞雪:以前很要好的朋友,生活中接触少,共同的体验减少,交情就会慢慢变淡。比如微信群,刚有了微信的时候建了很多同学群,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大学老乡群。群刚建起来的时候都很热闹,聊着各种回忆和快乐,可是连续几天聊完了当年的回忆之后,群的热闹就迅速降温。毕竟人不能抱着回忆过日子,还是要面对当前的生活,况且能回忆的事情总是有限的。
冯蕾:未交。
潘爽:冯蕾提到文中的一句话“朋友不终”,我理解成了“朋友不忠”。我有经历过,算不上不忠,但是确实是彼此相信的程度不同。我对于她非常信任,无话不谈,毫无保留,但是对方于我,隐藏了许多,甚至因为一件事让我感到伤心。很多年过去了,依然感受得到阴影。可能这样描述比较合适,就是这个朋友的实际行为和我心目中的这个朋友的应该有的行为,出现了较大差别。
再有一点,我觉得我看人很多时候凭的是直觉。我觉得我的家族血统里面,是一股子深沉内敛不喜交际偏自我的性格特质。经过这些年的锻炼,我可以和初次相识的人侃侃而谈,但是多数就没有下文了。手机存着几千个号码,但是真正有联系的不超过1%。因为我的侃侃而谈完全是不走心的,不真诚的,甚至是敷衍的,为了表现而表现。似乎我本来就没有兴趣交朋友,可是内心也特别渴望拥有真正交心的朋友。可是,我真的不敢全盘托出,因为我害怕在别人面前完全透明,我害怕人心的险恶。
我想,还是先生说的对,“做好你自己,真正的朋友就会找到你”。是我自己心性不定,没有做好自己,所以无从谈起如何吸引合适的朋友。
王忆萍:第一,基于先生所说的,朋友最根本上是三观的相合,但是,明显感觉到90后三观分叉得太多该怎么办?第二,我和大家分享了我终于实现了去日本看我的小姑的年幼时的梦想,并借此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内心的阴霾和家庭的矛盾,拨正了我父母的三观。有一些比较亲密的关系,需要第三方的外力,需要去激发和看到那些美好善良的部分、去包容那些不愉快的部分才有可能处理好。
冯蕾:未交。
子秦:未交。
高傲:潘爽师姐说的时候我会觉得是属于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就认定了,而且关系也很密切了,但是最后伤害了自己。这个对于我也很困难,我也会在不了解情况下就会很密切。
全贞雪:前些日子,一位初中同学在群里找有研究生毕业证的同学,其实初中同学群里有很多读过研究生的人,可是没有一个人回应她。最后是我第一个问她有何事,她说想借我的研究生证向政府申请办公室。她住青岛,做直销行业。据说青岛政府对研究生创业提供便利,可以免费租到一间办公室,她正需要办公室,问我能否以我的名义替她租下一间。这是在借用我的身份的意思,而且还要跟政府打交道,虽然我很不会拒绝别人,但依我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直觉告诉我这次必须得拒绝,不然以后会有很多麻烦。所以我还是拒绝了那个初中同学,建议她找当地的研究生,最好也是需要办公室的研究生创业者一起申请办公室。当朋友提出借用身份的要求,我为难了,这是一个片面的关系,不是双方共同利好的关系。
先生:这已经涉及到法律的问题了,钱倒可以借,但是这个是不能够借的。我们可能有我们自己潜意识的心理需求:想突破边界。但是其实有时候当对方想突破的时候我们又会有自己的警惕性。首先还是要从自己做起,不能我的底线是适用于别人的,但是却不能别人用我的底线要求我。自身端正的时候,按照原则做事情的时候,不会出太多问题的。当时党就派人在我爷爷身边埋伏了很多年,但是我爷爷行的端做的正,所以半天也没搜集出什么来。
全贞雪: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可以说互相知道彼此的心性。因为那个时候弹琴应该是自我作曲,不像现在弹乐谱,所以琴声就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那么能听得懂琴声的人,肯定也是内心相近的人,可以说三观很接近,所以能成为信得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