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
A:“书传万卷为薪,心悟一点是火。不悟万卷死书,能解一心妙用“。 翻看聊天内容,看到的。感觉这就是读书和找师父、读书与做事的关系。既要好好读书,又要找师父指点。书中道理是死也是活的,不仅要读书,也要能行道于生活工作之中。又想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分享之。
尹老师:那天,跟一位打坐修行的人谈事。他说到有人读书读死了。这一点,我非常同意。因为,我就曾经是那样的人。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刚跟自己师父认识的时候,祂要我别读书了,因为我书读死了。当时,我不懂,也不以为然。自己引以为傲的事情,竟然变成是自己的桎梏,无法理解,很难接受,但是既然师父说了,就接受,也听师父的话,没什么读书,就出来做事。一直到了年过六十,师父给我压力,压得我受不了,突然之间,就都解开了。然后,所有书中的道理,突然之间就有了层次,都能用了。自己还没开悟,但是可以感觉到这种突然突破的感觉,的确很好。读书,就是得熟。但是的确需要有人鞭捶锻炼。那天,我的老板说我,就只有一个优点:就是脸皮厚。想想真的,我之所以能存活到今天,就是个脸皮厚,打死不退。当年被师父说,被老板鞭捶,怎么撵我都撵不走,我被骂得真是什么都不是,被佛堂的朋友嫌得就像只癞皮狗,大家一脸不屑。我就是打死不退。师父、老板可以鞭捶、随你怎么骂,只希望我懂。我不懂,就只好继续接受鞭捶。现在,感激师父、感激老板感激地不得了。老板称赞我,就是脸皮厚。是玩笑?是真的?都是。但是,所有学到的东西,不经过锻炼是没用的.那天,又有个同学我认为行为不恰当,于是讲了几句真话。那位同学就像个书生,爱读书,也喜欢跟人、跟小孩子讲《弟子规》等等,但是他毕业了,不很能赚钱。因为他的不恰当的行为,我说了他一顿。然后建议他好好去赚钱,努力赚大钱,同时,如果他相信我,就再也别跟人讲课了。他回复我说是会做。但是实际如何,我不知道,我也无法要求,就只有看他的造化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要有智慧,也要有能力。要知道什么该做,然后有办法做成。只能夸夸而谈,什么用?努力去赚钱,能让人实际,能锻炼人能力。否则,读了一大堆道理,不能用,反而把自己给塞住了,多划不来?话是这么说。大部分书院里的同学,有的能力强些,有的我不知道。但是因为章句不熟,就很难谈上有什么智慧,还是得多学。只是说,学习,还是要磨练。磨练,就得脸皮厚.跟我接近的人,都知道我表面随和,但是骨子里不轻许人。可不是吗?古人的行事知道多些,当然难轻许人,不是?就在昨天,一位熟知我的朋友说,我骨子里高傲,但是能死皮赖脸,真不容易。是的,我接受她的“称赞”,这就是我的“善根”,知道那是真好,那是糊弄人的,遇见真有功夫的,我必然低头.必然谦虚。这“善根”真难说明,但是重要。总之,就是鼓励大家,不轻言放弃,就是坚持。好好读书。毓老师以前常说,“人要过智慧的生活。”我非常同意。最近我常说,一个人智慧超过能力,自己会觉得活得有味道;能力超过智慧的人,大概不管到哪里都能够活得很优渥。但只有智慧、能力兼备的人,才能活得很精彩。我虽然尚未开悟,但可以感觉到那种精彩、灿烂、与趣味。大家还是好好念书吧。
A:听老师的心悟,真的好开心呀。以前脸皮是薄,现在厚了一些,还是希望自己脸皮更厚一些。感觉脸皮厚对于我来说,就是多一些勇气。
尹老师:天下,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脸皮厚可以是低级,可以是功夫。爱面子,可以是有自知之明,可以是虚伪。坚持,可以是愚蠢,也可以是成功之钥。问问大家,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怎么分辨?需要什么素质让所有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都变成是自己的资源?
A:去尝试,去反思,去把握其中的度。
B:实践,实践了,即使错了也有收获
A:还要明理,这样反思的时候才有方向。
B:最根本的还是要有颗上进心,才能不甘于下流,才肯去实践。好的,坏的,对的,错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清楚,但是只要上进,就会去实践,总有知道的一天。
C:要活出自己,为己所用,利于自己的目标
D:跟老师学论语,感觉做到仁人,君子太难了,学智慧也蛮难搞明白的,就是按老师说的去做,有了这个目标,对自已的要求是尽一切努力去做一个有恒人,既使很难很慢也没关系,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所以,我同意坚持,看看结果是什么?
E:我觉得两点是必备的:向善心和反省。 有善心的话,一方面会想着学好,学做好事,另一方面,即使还不知道哪些算好事,但至少不会故意做坏事,对社会无害。 反省的意识能提醒自己修正观点或做法的错误,从错误中进步和提高。 个人观点,不知道有没有沾点边?
尹老师:大家都知道,这种问题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这就让所有的人的答案都可能对,反正没什么对错.但也正因为没有绝对的对错,让这种答案可以看出程度与深度。知者知之,不知者不知,无法辩论,但是可以互相印证。很有意思.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对错错没那么明确,但是又有个脉络在那里。于是,这就是所谓的深度与智慧。如何有深度、有智慧,不就又回到了我们《四书班》所说的,要学习古圣先贤的脉络,然后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往上。如何学习?这就又是整个《论语》在强调,也是同学们提到的:要读书,要实践。然后,最好有人指导,才有效。最前面的讨论与我提出的挑战是,读书,可能会读死,于是实践,也可能出问题.举例来说,太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错误的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就是教人做好人,就是修身,就是规规矩矩。这虽然不错,但德行只是基础,真正要学的是后面的智慧与能力。一方面,这是宋儒的过失,把整个孔子的学问讲解到只是修身似地,对于智慧的部分几乎没谈。于是,近千年来的人很多都被“堵死了”,误导了,弄拧了。现在我们要“拨乱反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修身非常重要,是基础,但是真正要我们学的是往上的智慧与能力,这,《春秋》和《易经》才有道理,也才有立足点。朱熹以《四书》作为天下读书人的基础,有他的特殊见解和力量,但是也有他很大的限制。我们感激朱熹当年针对时代的缺失提出的办法,但是现在也要提出这个时代的解决方案,也要提出这个时代的药方.因此,要强调德行,更要强调智慧和能力。事实上,就是这智慧和能力让人生充满乐趣,不是吗?要学到智慧和能力,首先,要依据套路来做,就是经典。学习了经典,有了很好的参考点,才能有效地反省,有智慧地向善,才能有深度能够确信自己的正确,也才能坚持自己的“善”.东说西说,我总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跟着经典来学习。否则,虽然是自己反省,自己发善心,但是是自己乱想、虽有善心,但是没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让自己的善心深刻,让人家真正得到好处。还是得读书,还是得学习。学习就需要实践和磨练。学习就需要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