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主讲篇章: 读罗素著《中国之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
时间:2019年10月27日
主讲人:闫涵
督 导:全贞雪(感谢冯蕾、潘潘、山子、李林溪给我的指引哈)
这篇罗素《中国之问题》的摘录笔记很有趣,里面有很多条都有讨论的价值,但是这次我们先尝试跳出纸面文字做一些背景分析和比较,再融合延伸阅读跳进去讨论一大一小两个我特别关心的问题。
梁老摘录这些章句是希望把文化da-ge-ming时期所见所感用中国文化来解释通,最终写了一本有争议的《理性之国》,而号称四大名哲之一的罗素在1920年是带着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而来中国寻找希望的,有趣的是当时绝望的中国知识分子则是盼望罗素来给中国指出一条明路,自然最后两边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罗素还差点因病永远地留在中国。
正是这位曾经同时交往八位女友、一生四次婚姻、绯闻不断的大哲人罗素大师洋洋洒洒地写了《幸福之路》的小册子流传广泛,老实讲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读到那真是爱不释手,然而今天我们稍加了解罗素的一生,他幸福与否我们无法替他判断,但是起码他自己所说所做出入还挺大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自然不是什么中国之问题,我还是希望和大家讨论人的问题,讨论人如何获得幸福合理人生的问题。我选择的另外一篇延伸阅读则是特别挑选1922年我们梁老的一篇演讲稿,刚好是罗素发表《中国之问题》一书的时期,里面讲到的问题过了近百年,很有趣,快一个世纪了,一切都没变,我们仍然在焦虑空虚地追求物欲,虽然这篇梁老29岁时讲演的内容无法代表梁老,甚至有朋友说这篇问题很大,如果照做会走偏,但是我非常喜欢这篇,我现阶段的认知就是非常认同这样的走向幸福人生的路径,比较罗素和梁老对人的问题之观察,我觉得梁老的“尽力”去追求人生志趣,和罗素的平衡工作生活之“闲情逸致”完全可以做为普通人追求幸福之路的补充,所以我很想在本次读书会上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一、大问题:罗素也发现中国人特别喜欢“乐”,而我们的《论语》中也一样满篇都是“乐”,但是这是不同层次的“乐”,想要获得真快乐,我们需要去选择一个符合“理”的人生志趣,去追求这样的志趣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我也坚信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可以解决自己思想中乱七八糟的问题,之前我们的读书会也讨论过志向志趣,但是当时大家似乎并没有明确说出自己未来的志向兴趣所在,最近我和读书会的几位成员私下里有一些沟通发现,好几位都有明确的志向志趣,当然可能是很细微很小众的领域,如果大家愿意,希望今天可以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你的志趣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去实现?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二、小问题:罗素的观点中,大家比较容易有切身体会的就是闲情逸致的不可或缺,我们可不是圣人,在追求人生志趣的事业中我们一样会有各种压力、挫折,我们需要事业和生活的平衡,我们可以每天8-10个小时拼命为了目标而奋斗,但事业之外,我们需要有一些抽离感,需要有质量的业余生活,而具体的方法是通过有一些广泛的兴趣爱好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放松,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如果你的方法曾经带来过快乐时刻,能否分享给大家听听?
延伸阅读:
如果大家有时间有兴趣也推荐阅读:
1.罗素《幸福之路》台海出版社 点击购买
2.罗素《中国问题》中国画报出版社 点击购买
注释: 文中梁老提到的“理”是“物理”+“情理”。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所发明、所讲出来的道理就叫“物理”。物理存在于客观,不随着人的意志,不能够说我喜欢它,我不喜欢它,那不成。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它一定是那样的。另外一种叫“情理”,情理是存于主观的,合于情理,人人都点头,人人都说对、是这样,情理是在主观这一面。合于情理,就好办。比如说是正义的事情,不是有人就说它是“正义感”嘛,正义就存于正义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