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次读书会
主讲篇章:《读熊著各书书后》(主要取原文的第八、第九部分)
主讲:耿创新
督导:微尘
思考题:
第一题:
梁漱老在文中说:“恶起于局,善本乎通。人之有恶为后天之事,人之有善,却本乎先天。
盖人之自为局限者固出于意识分别,而情同一体之通却非因后天分别乃有之。——后天分别是产生不出通来的。通的可能性先天存在,只须你不妄起分别,其性自显。”
也就是说,不管是儒家的休养心性,还是佛教的破除我执,都要求破除分别心,或者不起分别心。
而现实生活中,“分别心”帮助我们分辨“忠奸善恶”,分辨谎言和欺骗,分辨适合自己的老师、朋友、伴侣等。如果真的没有“分别心”,在生活中,似乎也不行。
然而,过分的“分别心”酿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导致了对别人的不信任,嫉妒,排斥,尔虞我诈等烦恼。
1. 那么,帮助我们的“分别心”和给我们带来种种烦恼的“分别心”是否是一回事?还是两者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这两个“分别心”如何区分?
2.上述两种“分别心”,都是情感上的分别,人事上的分别。还有一种“分别心”,产生了各种学术。各行各业,无不在严格分别。比如医生看病,就是要分别各个病种,而针对具体病情分别用药。
在生活上,对于我们接触到的外物,也要分别。比如分别食物是否干净,衣服是否得体,住宅是否舒适和便利等。
情感上的“分别心”,和学术上的“分别心”,都在做分别,二者有何异同?
第二题:
梁老说:“恶起于局,善本乎通”。情感上过分的分别造成了自我局限,导致了“自私”。“‘分别我执’起于后天,往往局限于一身或接近其身者,则是自私为恶之肇端了。一般动物只从其俱生我执依靠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所以说不上什么善恶问题。而善恶问题唯在人类有之者,盖唯独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发达了理智,乃不因循本能生活之路,却以后天意识分别为主。意识既可作这样分别,又可以作那样分别,亦且可以少做分别或不作分别,甚或反转来破除自己的种种分别。人之自为局限,情分内外,视乎其如何分别而局量大小不同。局量愈大者,其自私为恶愈以差降而接近乎善。假如他少做分别(局限),或不做分别(局限),以致破除自己的种种分别(局限),便可能达于情同一体,通而不隔之境,那便进于善而没有恶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逐渐识别并破除这样的“分别心”,达到“情同一体,通而不隔之境”?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
第三题:
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情感上过分的“分别心”,和心理学讲的“边界”是否一回事?讲究“边界”,是否强化了此“分别心”?或者说消除分别心,会不会妨碍我们建立和巩固我们的边界?
延伸阅读:
《人心与人生·第六章·第五节 人类生命之特殊》 点击阅读
《立场坚定≠不近人情,谈人际“边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