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次读书会《对异己者的态度》整理稿
主讲:冯蕾 督导:潘爽
问题一:文中提出,“冲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为是”。这句话说得很对,但若一方非常的自以为是,会不会使另一方的宽容落于被动?对各方观点的宽容和理解会不会造成“和稀泥”的状态?站在每个人的立场都有其各自的理由,如何能做到坚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见解又不失对他人的宽容?
潘爽:
我觉得宽容的一方如果十分了解自己的思想,是不会落于被动的。就像先生这样,我相信先生在和别人沟通探讨问题时,无论对方如何强势或者自以为是,先生都会很好地坚持他的看法,因为他的思路是清晰的,对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也是很了解的。
我对自以为是的人是两种态度,如果欣赏对方,那么我会在其身边附和对方;如果抵触对方,我会自动远离。其实都不太对,因为我的自我比较弱,我都是选择的不表达自我。延伸阅读中也提到了,“对自己不够肯定的人往往会盲信别人。”所以,在面对异己者时,首先是要确保自我意识的清醒。
全贞雪:
如果双方的意见向左,讨论中冲突也比较激烈,我就更容易选择不置可否的态度。我是比较算有主见而且固执的人,自己的观点肯定是经过思考的,除非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缺陷,一般不太容易被说服。遇到对方非要讨论出你对我错,我认为这是意气之争,所以我会选择逃离这种场合,既不会同意他人的观点,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选择搁置问题转移话题。这么做往往会让对方很郁闷。
曹凤娇:
当和别人观点发生冲突时会有两种情况发生,第一种情况,双方都阐述自己的观点,虽有争论但不至于不欢而散,而是互有启发;第二种情况,要是我遇到固守己见的人,没有讨论的余地,那我就选择退避,不跟他“玩”了。
冯蕾:
在职场中这种情况可能很多,当你面对同事、老板时,你的讨论可能会。有很多负担,好像是为了争部门利益,或者事情本来也很难讨论清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能大家讨论的不在一个层面上,使得这种讨论变得很没有效率。如何让这种讨论更有效率?
杨卫:
在争吵中,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最终彼此保有各自观点,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如果我们期待每一次交流都特别有成果,那可能是我们期待值太高了。
如果自己存在要说服对方的想法,当对方仍坚持自己观点,我可能会很生气。但如果只是希望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方是否认同,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
之前先生也讲过,理解不代表赞同。当我认为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为了交流,只是为了让对方给自己点赞。这时候,我就点赞,“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然后不说什么。
《论语》中有一段讲:宰我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久。孔子问:这样做,你心安吗?如果心安,你可以这么做。等宰我出门以后,孔子才讲:他其实不赞成宰我的做法。
我觉得对异己者的态度,也应如此:自己有坚定的立场,但不强求别人服我。但同时,捍卫自己立场。
当强烈表达时,也要反求自己的发心,看是因为希望别人服我,还是我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捍卫自己的立场。
全贞雪:
我单位的主任知道我定期来参加读书会,他觉得读书会的形式很好,就在科里也创立了读书会,每周一、三两个中午的午休时间是我们的读书会时间。目前读的是《蒲辅周医案》,选择这本书我考虑是因为主任看出我善于治疗虚寒病,而对温病薄弱,所以想利用这本书给我扩展一些温病的知识。起初我只是应和主任,没有对学习抱太多期望,毕竟只有三个成员的读书会,讨论不可能很激烈。就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很多问题我们都讨论不出结果,在各抒己见后,出于礼貌我们会让主任当裁判做最终陈词,但不一定内心真正接受结论。但即使是这样,经过这一年的读书,我还是从书本中学到了宝贵的东西。对以前不熟悉的甚至是排斥的温病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慢慢的尝试着把学到的新理念运用于临床上,结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的反馈。总结新的体验我对人体的阴阳平衡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一点上我很高兴。有时候中午感觉真心很困不想参加读书,但我还是会劝自己要继续。
曹凤娇:
全师姐说到开会的事,我也想说说我们科开会的一些情况,开会时如果没有主任参与,我们会对某件事讨论的很热烈,都会把自己的想法,主意列出来,但说到最后要落实的时候,我们就没发定论了,还得说“等主任拍板吧”。开会时如果有主任参与,我们讨论的就没那么热烈了,有时即使不是特别赞同他的安排,但也会这样执行,在实施中再去改动,所以我有时会觉得推动一件事的发展需要一个“强硬态度”的人来带头。
梁老师:
联想柳传志曾说:当一线二线发生争执时,要听一线的。不是简单的大而化之的处理,一线感受真切,并愿意对结果负责任。
另一个例子,在内蒙司机对我们的讨论产生异议,感受到:很多时候观点之争实际上是视野的不同造成的。你和井底之蛙争论天有多大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回到最基本的元认知上,多样化是肯定的,人的视野有局限性,但经常是你看得见、他看不见,这时的争论一定没有结果。所以我们自己要包容,包括对自我的包容。
陈独秀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胡适让张钧迈和梁濑溟无话可说,而我祖父表达了他的伤心,“他们把我当作敌人,我没有把他们当作敌人。我希望大家一起想办法,把中国带上更好的出路,所以我没有敌人。”当你的争论变成面子之争时,这时就不要争了。
一个西方的哲人说:当你和对方争论得很愤怒时,就说明争论出现了偏差。觉悟就是要保持清醒,怎么不糊涂呢?不要懈散,一丝之懈就可能带来问题。对自己和对方的状态是清晰的,你就可以跳脱出很多问题了。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异己者肯定是存在。
冯蕾:
梁老的文中感受到梁老的心胸很宽广,有这样的心胸和见识的人,可能与他早年的修佛等经历有关。我们很多时候的争论来自于不清醒,或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前段时间的一次谈话,对方基于他的见识上提出很多道理似乎都无法驳斥。后来我明白我们的追求不同,我并不希望用他的方法达到他所谓的目的。这篇文章让我明白,我们的争论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也理解他的做法,甚至吸收他的方法来一定程度地解决我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共识或平衡。
潘爽:
先生刚刚讲到“和人争,你愤怒是你有问题。你觉的对方可怜是对方有问题”,我一下子想到了最近的一次争执。就是我和表姐,在大连见面后,我很开心的分享我参加读书会和心理讲座的感受,可是表姐一脸漠然地反复说,“首先,你是因为比较闲,你现在还没有孩子,大把的空余时间,以后有了孩子,你就没空参加这些活动了。其次,你们现在的上班族,成天对这电脑,缺少倾述和表达的机会,不像我们当老师的,成天说话,所以你们需要这样的环境去表达。而且我总觉得你们的什么读书会,像传销组织似的……”
面对表姐的质疑,我起初是很耐心的解释。后来发现,无论我怎么解释,她依然十分固执地坚持她的判断。这让我异常恼火。我老公也说我反应有些大,何必计较呢,不过是看法不同。可是我觉得,她完全不理会我的解释,就这样固执己见,我实在无法接受。
后来我在微信上又和表姐详细阐述了我的想法,她又表示她没想否定我参加这些活动,而且认为我很优秀,很有上进心……我就又糊涂了,完全没有辩论的落脚点啊,一直在变化中。
我也反思,我如此激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可能,我和她很亲,我很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吧。
其实,她后来也说,她觉得学习一下心理学挺好的,因为她当时怀孕时就得了抑郁症,半夜起来大哭不止。这也是她学习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能够这么早就有这样的意识去学习心理学,这是很好的。
冯蕾:
延伸阅读中罗素对于避免愚蠢见解的建议(参见延伸阅读)。
梁老师:
这次去云南一起吃饭的一个朋友,吃饭时突然对北大发难,我突然意识到她想证明她的价值。我理解她的情绪化,通过一种隐蔽的方式贬低对方,或者抬高自己。有时当我们的表达触发到对方的某种情绪,就会本能地反对。在这种争论中你的觉知的清晰是最重要的,观点立场是什么已经不重要的。
冯蕾:
这次读书会让我收获到的是:当你和他人争执时,要立刻去觉知,他的争执是出于情绪还是立场,可以看开很多事。心理学上讲要抽离。
子钰:
马福云:
梁老师:
我祖父在与人争论时可以很宽容,但在批林批孔的问题上他却丝毫没有退让。《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1975年开他的批判会,在政协礼堂他一连站着讲了两个下午。最后主持人问他的感想,他说了一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他特别提出不能“强人从我”,你清醒,但要容忍他人的糊涂,世界是多样化的社会。只有自己对自己的认定解决的时候,你才能对世界比较包容。
冯蕾:
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梁老是非常包容的,但对于原则问题要对自己有认定,在自己清醒的状态下包容他人的糊涂,这样就不怕争执了。
问题二:梁老文中提到“三十年来各党派、不同运动的人才,……对对方不能相信相谅,自己又太自信,所以虽是一个人才,结果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那个年代,像梁老这样的社会人士肯定没少奔走、协调,但仍无法遏制其事态,梁老所希冀的这种态度会不会是一种过于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杨卫:
我想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对异己者的态度》,是从自己出发,面对异己者的态度,而不是要求异己者应该持有的态度。
梁老师:
大数据统计基础上的统计,当样本足够大就越接近事实。所以不能因为一个动作没能带来一个理想的结果就认为它是错的,而是需要足够的过程。我们要避免线性思维,尤其是用这样的思维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当你作一个追随者的时候,举一国之力押在一个宝上,结果是你有 卫星了,有原子弹了,但搞不定汽车、机械设备等。 所以目前最大的缺点是解决不了均衡发展和可持续的问题。
所以还是要回到什么是真正的乌托邦?这要看你是否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他可能代表了一种方向,但时机可能未到,或者不容易落实,但不能说它不是一个方向。要从比如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人和物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去解决人和人的问题,要从长远、健康、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其不落实的问题,不能仅仅从得失论英雄。
有记者曾经问我父亲,对于祖父在山东邹平搞农村建设的运动是不是失败了?我父亲回答记者,就像搞一个科学实验要用电,如果突然断电了,你能说实验的成败吗?从这个意义上,对这种带有空想色彩、甚至带有超现实的色彩的东西给予足够的包容,这样我们自己本身心胸也比原来更开阔,出现了异己者也不必抓狂。
冯蕾:
我们对身边的朋友充满了羡慕嫉妒恨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你自己内心没有超脱;相反,当你对你的朋友、闺蜜可以发自内心地表达祝福、真心觉得对方幸福的时候,可能恰恰是你对自己的状态比较满意。
梁老师:
同学聚会中一个同学对北大的诋毁,让我觉知到我们会无意中触碰到对方的情绪,她真正的反应来自她女儿高考考得不好。所以我们要真正地觉知,没有觉知就没法理解,或只能泛泛地理解。即使是泛泛地理解,也要给自己的思维留有一个缝隙,这个缝隙就是不做机械的反应。机械的反应就是,一刺激就反应,双方都落于机械,我们的心智就不活动了。当别人刺激我的时候先不反应,而是先想想如何应对,这样才不至于落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