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刘子钰督导:杨卫
子钰:这次读书会学习的篇章是《秋意》,文章不长,但是意味深长,我的第一个思考题是:梁老先生说“四时皆能激发人:春使人活泼而高兴;夏天使人盛大;秋冬各有意思。”四时(昼夜)对人心理上的不同影响,大家有怎样的体会?你能感受到四时的“激发”吗?
潘爽:我的家乡是辽宁丹东,四季分明。到了上海、北京,春秋很短,似乎一年中只剩下了冬天和夏天。我倒不是容易受到季节气候影响,我觉得主要还是看我自己的状态,心情好的时候大雨天也开心,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百花盛开也想哭。
说到季节的激发,我觉得春天对我的激发最强烈,万物复苏,天气转暖,日子变长,带来蓬勃之感。秋天,只觉得一晃就过去了。很多人觉得北京的秋天很有特色,老舍就有一篇《北平的秋》,将北京秋天的迷人之处娓娓道来。
我会在12月份,也就是阳历年底的时候,开始总结这一年的经历。然后在春节过后,开始计划新的一年。反倒是阳历年底和阴历年底这段期间,是大脑最轻松最放空的阶段,不去特别想什么。
全贞雪:四时给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单位也是年终作总结,年初又制定新一年的计划,不知不觉中把延绵的时间隔断开来,给人带来仪式感。四时也给医保病人带来一年四季的变化。因为医保是按年度结算,每年都由起付线,春天病情不重的人会尽量选择不就医,相反需要长期诊疗的慢性病人会选择尽早就医,尽快达到起付线,好以后方便就诊。夏天,医保基金都比较充裕,就医就真相对比较从容。秋天,已过起付线、尚未用满基金的病人就打算再享受些医疗服务,积极就诊,甚至以调养为目的。冬天,很多慢性病人的基金基本用完,开始选择尽量少用药、少检查,又进入节衣缩食模式。作为医生,明显感觉到医保四时的存在。可能四季的气候变化不知不觉得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子钰:梁先生这篇里面主要是四时中自然对人的影响,而在社会中生活也会有很多人为因素加进来,师姐这边感受医保的人为比较明显我们也会感受别的方面的人为,是跟四时捆绑后衍生出来的,有好的、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挺有意思的是,在梁先生看来四时这种变化都是一种激发,都是一种正向的,这一点是我很感慨的,通常我们能感觉到变化,能感受到刺激做出反应,但不一定是能做出正向的反应。
曹凤娇:说起季节变化对我的影响,我觉得是很明显的,我对寒冷跟温暖感触比较深,最近天气渐渐暖和了,风吹起来也不是那么凛冽刺骨,而是柔和的混着春的气息的风,处在其中心情很愉悦,会想多在外面活动活动;反而在冬天一下班就会赶紧想回家,哪里也不想去,心里也因为寒冷紧紧缩缩的,身心都不是很舒展。四季变化感觉就是生长化收藏。启发上面的话,好像还是偏于身体本能,我本来就属于心比较粗的,不太善于总结和反省,以后多注意:)。
冯蕾:比较感性的人都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像我这样怕冷的人,一贯喜欢春天。以前一直不喜欢冬天,天黑得早,下班要摸着黑经过漫漫长夜回家,就会感到很绝望。春节假期结束,上班本来是挺郁闷的,但看到春天就要来临,就觉得挺有希望。
最近这一两年,也觉得冬天挺有魅力,尤其看到冬天特有的晴暖天气,总忍不住用手机拍下来。这可能和自己的年龄、经历的变化有关。我曾经描写过一段北京的冬天,自己很喜欢,和大家分享如下:
“真正的北京的冬天自有她的迷人之处。大路两旁一排排干枯直挺的树枝,间或几棵苍翠的松柏,在冬日的暖阳下别有一番晴朗的萧瑟。虽然萧瑟,却不悲伤,虽然寒冷,却透露着一丝温暖。一如今天的早晨。”
子秦:我对四季的感触可能还没有我对阳光的感触明显 出了太阳的时候我的心情就特别美有一幅景象我到现在记忆很深刻 山上 冬天已经过去了 已经败了的叶子和新长出来的叶子的那种关系 生跟死在同一个画面里让我有很多很多感受。四季里我更喜欢春天 春天嫩嫩的绿会让我感觉很有生机和希望秋天其实我也特别喜欢 秋天我喜欢落叶的感觉 一片枯萎的落叶虽然是黄色的 但是你走在那儿就会感觉很有故事。
子钰:以前的诗都愿意用起兴开头,梁老先生这篇也是,秋天的感想一出来,唤起他用四时来起兴。人是自然中的一分子,外部环境变化唤起人身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但是加了人的感情和思想之后,同一个景,可能会带给当事人不同的感受。但是在梁老先生这里,他对四时变化的感受都归到向上的,不管外部是怎样,人事是怎样,在他那里都能有一个向上激发的力量在,这一点是我特别感慨的。
我对四时还有昼夜的变化特别的敏感,也是在温暖的时候天蓝的时候心情就很好,觉得什么都不是事儿,天阴的时候就觉得小事而就压死人,这样就非常落于被动,还没有主动的选择力。后来明白人可以有主动选择力时,就很想去选一个能够加强自己心力的外部环境,提高做正向选择的能力,我觉得选择相对好一点的环境,就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我想同样也是很多人要去考虑的问题。
冯蕾:天气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梁老文中提到“向上”,但我觉得不要硬拉着自己“向上”,凡事不要太勉强自己,如果周遭的环境就是肃杀的,那么心情不好就不好了,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我觉得四时的景象各大有盛衰,其实人的心境和盛衰永远不可能一成不变,有阴有阳,达成一种和谐。所以四季分明的美好畅快是生长在一种季节环境下的人所没法体会的。梁老所说的我认为是要积极地顺应。
杨卫:一个人对于四季的感受,也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元气充沛的人和元气亏虚的人都很容易感受到外界细微的变化。但是,元气充沛的人是像一面镜子,映出外界的变化。而元气亏虚的人就是被动受到外界能量的波动,被外界的变化牵着走。所以,都是感觉敏锐,但内里大不相同。春天,也是情志病的高发季节,就是病气受到生发之机的牵引而发病。
曹凤娇:刚刚我都在想,冯蕾姐说“在冬天中感到一丝温暖”,我觉得你是因为开车,像我那样骑自行车,就只感觉到寒冷~
(众笑:车里有暖风~存在决定意识~)
冯蕾:原来我现在喜欢冬天是因为我开车了(大笑)。
梁先生:接着凤娇的话说,毕竟我们要了解,这篇文章写于70多年之前,当时,中国还处在农耕文明之中。
我对自然的感知会比大家多一些。原因大概有二。
第一,我自己种过地,当年在知青下乡种地的时候,直接的感受到了大自然。
第二,我自己坚持户外慢跑20年了,对四季的变化如冷热、发芽,落叶等感受比你们直接得多。不管温度如何,每次我会坚持1个小时的慢跑。而你们很缺少没有其他目的的户外活动。你们在户外的时候,大多也没有多余精力去感受自然,多数只是想着“别迟到,快点到……”要么就是“五一去哪里玩,十一去哪里玩”,这时,环境的舒适性会成为考虑的重点。现在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快速的转移、穿越。即使是冬天,也可以立刻飞去东南亚。这种生活方式,自然不能感受到春天慢慢来临的脚步。
自然运行规律,严重的被人为干扰。有了空调之后,无论室外是什么天气,我们都可以吹上26℃的暖风。空调是否减弱了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大概不能一概而论,但恐怕还是有的。而我在跑步、跑步前的换装的过程中还是能清晰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状态。
古时特别讲究“顺天应时”而且还有一句话叫“随感而应”当我们没有感,自然没有应。当我们脱离农耕文明,变成室内工作者,自然对天气的感受会少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插队的时候。老乡可以根据太阳的影子判断时间。一年四季都很准。可见老乡在跟自然相处当中对自然有着深切地关注和感知。那时候在村里跟着老乡学习看天象,学习天气预报,后来,水准就已经相当高了,可以根据云彩估计明天是否能下雨,几点下雨。而现在,我们一度假想的就是马上去放松,已经顾不上感受自然,只是想着哪里温泉好,哪里吃的好。没有对自然地谦恭,只是想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玩。
中国传统节日边缘化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中国传统节日与农耕关系密切,远离现代生活。恢复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意义就在于贴近我们和自然的链接。
在跑步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身心进行很好的整合。许多忘掉的事情,在跑步中一下就想起来了,很多解不开的闷儿,可能一下就解开了。这就是锻炼本身的意义。我提倡户外的锻炼。健身卡我也办过,但室内跑步机上的跑步和户外跑步的感受是不同的。室内,甚至有时候,在跑步机前挂着一个屏幕,边看节目边跑步,这样,就造成了身心的再次分裂。脑子关注电视,脚下只是机械的来回捯。这还是对神经系统的一种刺激,神经系统就不能得到休息,从而不能起到慢跑放松的意义。
从这方面讲,我们还是要回归自然,还是要向自然表达我们的谦恭。
另一方面,大家刚刚谈了很多喜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而文章中我祖父提出“感触最深、意思最深”,他没有说“意思最好”。我们是不是可以循着这个思路去想:哪个季节,你的感触深,而不仅仅是喜好的问题。
你要省察,首先要有感触,没有感触的时候很难省察。所以我倒是同意冯蕾说的,先不着急弄什么正啊负的,省察的第一步是要有感触,即使是伤怀也没有关系,就是即便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一种感触,一种人生的思想,深入的思想。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不能深入,深入不下去,什么都是过眼云烟,不能沉下心,不能hold住自己。
子钰:第二个思考题,梁老先生说他觉得秋天的意思最深,是最容易引人反省的。为什么要“反省”,人生才有意思?
全贞雪:秋天会使人反省,我也有同感。清凉的空气令头脑冷静。炎热的时候思绪会复杂,情绪也比较急躁。而秋天能叫人从炎热中沉淀下来。冷静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反省。我爱人比较喜欢摄影,他比较钟爱秋天的景色和傍晚太阳下山之后的藏蓝色的天空,他说那种光线有深度和内涵。秋天待变内敛。
冯蕾:为什么“秋天意思最深”?秋天在农耕社会可能有一个结束和开始的节点,而我们现代社会则是在一年之初。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年初时发愿?为什么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发出意愿、激励自己?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就是,可能在结束和开始交界的时候最容易去畅想人生和规划未来。
曹凤娇:每天自省的时间多是在下班的路上,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后身心比较放松,手头也没有什么事情,在路上或散步或骑车,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反思些事情,自己也会体察自己各种感受和想法,我认为这是反省的最佳时刻,有时候还会多绕些路不着急回家。
梁先生:我感觉,秋是收敛的。 反省,是向内的,反省时,注意力不在外面。我记得我的祖父专门讲:修养的功夫,是没有声色触味想的,不是用自己的感知器官去参与,而是用心。感知器官是和外界打交道的工具,如:谁在说啥,谁在做啥。这都是外界的刺激,而到秋的时候,气是往回敛,重心在内,是向内用力的。就像刚才凤娇讲的那个场景,开始不被外界干扰,开始回到自己的内心,这时候,心才能是平的,为什么是平的,因为不向外逐求了。但是我们一度假,是从一个逐求跑到另外一个逐求上。去看点什么,吃点什么。整个过程中,人的神经系统仍然没有松懈一些,没有得到休息。老放松不下来。有一个网站的名字就叫做“呆着”。也有一个咖啡馆叫做“坐着发呆”。 我们能不能回归自己的内心?我们被声色味触想等等刺激拉着往外跑,这时候,人就比较难hold住。这时候,我们的省察肯定就没有深度。
视觉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直接的,但不深刻。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处理信息。特别是大片,当时看的是惊心动魄,然后忘得是一干二净。因为你来不及思考,你所有的东西都被调出来,一旦被调出来其实是来不及处理和加工这些信息的,只能被声光电刺激着跑,然后就完了。久而久之我们陷入了在那种情况下的条件反射,一个大片“嗡”一下就起来,然后立刻就被忘了,甚至于再一回忆两大片串一块儿去了。
反而,有些小成本电影比较好,比较有味道,不着急。现在大片导演都恐慌性的啊,“不能有尿点”,是没有“尿点了”,但是观众观影可是紧绷绷的,你的思想是没有闲暇去整合进来的信息的。
回到文中,秋,就是往回敛,重心要回到自身。
子钰:一般人都是在一件事情完成了想去反省,或在遇到困难阻碍了,想到反省一下怎样解决,或者疲惫的时候让头脑自然的放空,随意的想。但能不能够足够向内,能不能达到“意味深长”,这也是一种功夫。不知道大家都用什么样的方式反省,反省得比较有收获。
潘爽:我目前反省的方式,有几种。一个是自言自语絮絮叨叨,在一个人的时候,可能更像自我批评教育。而且即兴的只言片语,很容易转瞬即逝。深刻一些的反省,通常是通过为知笔记或者日记本。
日记本更像是一个自我监督的良好途径,是《女人明白要趁早》的作者设计制作的《趁早》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一生的愿望、年度月度计划和目标,每天都有内容记录,其间穿插着激励的话语和推荐的图书,可以很好的鞭策自己、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子钰:我自己有时候想反省,但是又不清晰,不知不觉养成个个习惯,往往在看书的时候,受到启发,要反省的就慢慢清晰起来。
梁先生:我觉得行动更重要。行动时,伴随严重的恐惧都没有关系。一个同学最近有很大的波动,他找我说想要做咨询,同时向我表达了他对咨询的恐惧,对费用的顾虑。他后来下了决心开始做咨询。做完第一次之后,我以为他会缓冲一段时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他就主动询问:梁先生,下次咨询什么时候开始。我就为他尽快安排时间。他就坚持下班之后来做咨询。现在已经做了5、6次了。在这期间,他开始回顾自己,整合自己。我觉得效果不好不是问题。效果不好,可以换方法。总是停在原地,抱怨效果不好,这只会让行动力继续下降。行动力下降使局面的改变更加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勇气最重要,如果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就不会有开始。
全贞雪:反省需要深刻,反省不要停留在发愿阶段。我的反省最没有力量,把内心不安和愧疚都转化成了发愿,发愿明日或来日行动,问题不在当下解决的结果就是愿望永远成为愿望。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反省能深刻些,反观能真正触及到内核,好让我激发出行动的力量。
杨卫:我也是这个样子,很长时间一般都是在一天最后的时刻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做,赶快发愿,赶快现在这种局面也没有完全打破,只是稍微提前了那么一点点。
子钰:我们在学着加强“自觉”,自觉与反省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之前也探讨过“自觉”有很多层次,反省又是什么?二者如何结合于人生向上?
我通常都后知后觉,或者有些觉察但是反应很有限,落于惯性。自觉好像有一颗心都在感知着,反省的时候就是在梳理。之所以不够深入,我自己会没有方向,会困惑于自己的反省是不是对的。
杨卫:每个人都会反省,但反省的深度与方向有着迥然的差异。比如,对于柴静《苍穹之下》的一些叫嚣尘上的评价,我感到很是无语。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增加反省的深度,如何在正确的方向上反省。这才是有意义的反省。这种学习也需要亲师取友。
梁先生:这个学校成立了一个专攻北大实验班,开学前,北大课题组临时通知我,去给他们讲一节课,本来熬点心灵鸡汤,就可以轻松应对,但我一直希望可以对学生们更有帮助。3月1号开讲,一直到2月28号晚上我还在改课件。课题组最初和我讲这个计划的时候,我的立意就是:“你的学习升级了吗?”。
我28号下午到学校之后,到3月1号上午,他们安排了8个学生和我交流。在交流之后,我感觉现在的教学不给孩子任何反省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总是急急忙忙赶路,孩子们感觉很挫败。老师也强调要抓紧每一份时间,包括做广播操都要背英语单词。越来越把大家当成U盘或移动硬盘。但是,真正好的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闲暇。就像一幅画,如果没有留白,就会很难看。在这种很容易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有勇气,给自己踩刹车。以前我就有恐慌,微信上的好文章看不完。当然,我们不能看完所有的好文章。但有的文章需要深度挖掘,有的文章只需要一眼而过。我们需要选择。
包括最近关于柴静的讨论。我转载了一篇文章,就提到:我们的主题是柴静还是雾霾。现在很多时候,一个话题,讨论一会,主题就被替换掉了。这就导致我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就像上网过程中,弹窗不停的出现来争夺我们的注意力。
而中国的先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概念:知止。知道停下来。不是知道干什么,而是知道不干什么。我们总是希望知道什么可以做。但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不能做。我们去看那些学习很好的学生,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他们的学习效率就非常高。我们面对信息过载的一个局面,我们就需要知道:我们不需要什么。如此,我们才有省察的时间和空间。面对信息过载的局面,如果我们不把闸门卡住,我们一定是应接不暇的。
自觉就是自我觉察、觉知,对问题的感受。如果我们过于向外逐求,我们自觉的阈值就会变高。就像如果我们要在地铁上听音乐,我们必须提高音量才能压过噪音。
反省是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心去觉知,而不是用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而是要对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行思考、质疑、分析和判断。我们在反省的过程中,或许可以有两个立足点:一是对思维活动的热爱。人类优于动物的地方就是人类的大脑。第二就是对社会正义的关注。缺少任何一个,反省就变得难以为继,变得脆弱。当懒于思考,就不可能有反省。但也不能什么都想,要知止,思考要落脚于社会正义。心,就是我们的良知所在。如果只有后者,最终就会走向浅薄,只有前者,探讨的深度就会欠缺。
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讲:自觉为先,反省随之。不觉得是个事儿,就没办法省察。当认为“拖延症”不是问题,“成长缓慢”也不是问题的时候,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思考。没有感觉,省察就没有切入点,一切都无从谈起。
全贞雪:我之前看见这个问题,我认为自觉是正确的内心真实的反应,所以我以为反省是努力的去做的一个过程,最后达到都符合“理”的状态,所以我以为自觉是在后面。
梁先生:那应该是自律,践履实修。我们往往把顺序搞反,比如自觉的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但按照心理学规律,首先应该是觉知、觉察。但政治喜欢简略,我今天走在长安街上,看到一条标语:“四个面向”,感觉又是一个哑谜。这是实现政治主张的工具,这很容易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隔阂。
子钰:梁老先生说秋天恰是一年发舒的气往回收,最能启人反省人生,而富感动的时候。“但念头要转,感情要平。心平下来,平就对了。越落得对,其意味越深长;意味越深长越是对。”大家对此有什么理解、感想?
杨卫:每个人都会反省,但反省的深度与方向有着迥然的差异。比如,对于柴静《苍穹之下》的一些叫嚣尘上的评价,我感到很是无语。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增加反省的深度,如何在正确的方向上反省。这才是有意义的反省。这种学习也需要亲师取友。
杨卫:意念要平,这个点很重要。深刻的思考必须是冷静的。昨天去看《超能陆战队》,我被感动、温暖的不得了。回来的路上,我很激动的想:这是我看过最温暖的影片了。因为在看电影之前,读了一遍文章,对“意念要平”有很大感触。我当下就问自己,此刻,我的意念平不平?我发现是有波动的。我之所以觉得温暖,是因为我之前的心理伤痕被触动,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伤痕,大概我不会觉得这么温暖。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对这部电影及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全贞雪:我想起内经中的“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秋气平……”,其中用到的也是文中所说的“平”字,说明大自然给人的体会大致相同。秋天,虽然有肃杀,但目的还是为了平和、平静。诊疗当中也要经过秋的过程。疾病的治疗不会一天一个样,天天有新增长,这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元气的积累需要时间和量。只有足够充足的元气才能把病完全驱赶,得病本身就是因为元气虚弱,治疗就是要把虚弱累积成充足。经常患者会抱怨,为什么目前的治疗不像前期那样效果明显、症状有变化?其实这就是人体对疾病搏斗进入了平台期。二者势均力敌,元气需要秋冬的收敛收藏,等待足够的力量和时机,届时一举突破。平台期需要耐心,等待会换来新一轮的新景乡。有些患者也表示自己停药后,身体越来越好,这是因为耐心跨过了秋、迎来了春。
梁先生:我去学校和5个学生谈过一次之后,学校方面就问我:谁能上清华?这简直就是恶搞啊。像流水线一样,连续和每个学生聊40-50分钟,他们就期待我给出一个定论。在我的印象里,我和上西安交大的那个孩子,至少谈过6次。间隔一两个月,就谈一次,给他整合的时间。
而且,现在家长的觉悟程度也不同,有个初二学生的家长听完我的讲座之后,感觉自己成长不够,在孩子状态还很好的时候,就开始提前介入。家长认为:上新东方都可以花好几万,为什么这方面不能花些钱呢?在进行10多次咨询之后,家长也慢慢感受到孩子气质的改变,以前有些胆小,现在变得大方、沉稳。家长认为这都是积累的结果。在这个寒假中,孩子和母亲讲过多次:这是梁老师给我讲的故事。我就是想给大家建立一个基本的感受:水滴石穿。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想今天一咨询,明天就会有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己沉不住气,就会愈加向外逐求,因为外面不停的在变化,总有新东西。我们要相信自己是圆满具足的。这就是我们向内的原因。向内不是封闭,而是真正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真正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没有内在的立足点,就没有外在的行动。。
杨卫:那当自己沉不住气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
梁先生:对我来说,跑步本身就变成了一个自省的过程,直接和大自然接触。不要因为太烦了,找几个人喝一顿酒或者是k歌。这些可以简单的放松,但都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对自己的整合,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不是反对这种娱乐,但要整合自己,需要相应的办法。再有一点,就是我们反复讲的,亲师取友。这次,你做督导,你和子钰的交流,对你们两个人都是有成长意义的。包括我做咨询,咨客也都帮助我成长。所谓有得,就是想得更长远,而不是仅仅的拔高度,而是对事情的观察更通透。所谓的武功高手,通过对手几个动作就能把对手看穿,然后处之泰然,刀剑到了眼前,轻轻一拨,就能从容化解。
这次去学校,墙上都贴着指标,一本上线率多少,每个老师完成了多少,哪个老师落后。现在教学都KPI(关键绩效指标)了。我就感觉这是要出问题的。
冯蕾:那您会对这种行为提出警告吗?
梁先生:我就和他们讲:我的从容解决了什么问题。去否定人家,他们的感觉会不好的。我们的教育在党和行政的干预下,必然是这种发展。教育,不仅是教,育更重要。育是什么,育是给予成长的时间与空间。我们是训,甚至可以说成是驯……我们不给予孩子觉知省察的空间。家长一唠叨,很多孩子就选择上厕所一个半小时,潜台词就是:“我在里面,你不能唠叨我了吧”,“你总不能不让我上厕所吧”。孩子需要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与空间。我们有时间和自己在一起吗?总是信息过载,我们如何和自己在独处?我不正面反对的原因有二:第一反感,第二无效。上头已经要老师KPI了,老师能咋办?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做我的事情,我用事实和案例去影响他们。我们不是不能影响,但我们不能硬拗。而且,彼此之间的认知是有差距的,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关于自觉,还有许多可讲的内容,但先到此为止。让我们顺着《秋意》的思路,学会知止,学会对自己有办法。
子钰:那就让先生的这句话,作为我们的结束语,让我们顺着《秋意》的思路,学会知止,学会对自己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