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次读书会《如何才能得到痛快合理的生活》整理稿
主讲:冯蕾督导:全贞雪
【思考题讨论一】:
1. 梁老先生在本文中提到了“三个意思”,一为师生间不要落于应付;二为自己的力量要用出来才痛快;三为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懒惰,一通百通。其实,这三个意思归纳到一起,可以总结为:懈惰散漫、苟且偷安不是痛快、合理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痛快的合理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标准?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痛快的合理的生活是怎样理解的?你们自己的生活是否是痛快的合理的?或者距离这个标准有多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距离?
曹凤娇
根据我的体验,我认为痛快、合理在我的生活中并不并存,比如在周末我遵守了自己预先的计划完成了任务,做这个是合理的,但我做的时候并不感到痛快,刚开始反而是痛苦,完成之后才有痛快的感受。又比如我在周末没有什么任务,我就开始毫无规律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感觉很痛快,其实用有快感更合适,但不怎么合理,娱乐之后的空虚又让我痛苦,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最好的时候是能内心平静的过合理的生活,痛快还很少。
冯蕾
痛快与合理往往不能同时,而梁老在文中提出的生活是既应痛快又应合理的,痛快不是很“High”,那只是快感,而不是痛快。
全贞雪
按读书会章程,读书会整理稿需要在举行读书会的同一周周日要发到公共邮箱。毕竟身为读书会主管,读书会的章程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上传发言稿一事就会成为读书会后的一件心事,明知这件事在等着,迟迟不愿行动,煎熬着度过了周六。到了周日,实在躲不过去,不得已行动起来。其实发言整理稿也不需要太长时间,整理完了就很痛快,之前的煎熬一扫而光。整理发言是一件合理的事,只有面对的之后,才能迎来酣畅的痛快。克服懒惰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痛快。
范金虎
记得有人说过,先甜后苦易,先苦后甜难。真正地快乐应是从内心生出,从里向外如大河一样流淌。这里不应掺杂着算计、机巧等因素在里面,内心是主动而非落于被动,心是静的。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快乐的本源。
杨卫
对我而言,痛快与合理的生活并不矛盾。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向上之心,当我有清晰的目标,并完成这一目标之后,我就感觉痛快,痛快的感觉合乎本心,合乎良知,我觉得这就是合理。但当自己行动力弱,不能完成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挣扎与纠结。
肖爽
因为是学工程的,干起工作完全没有激情,不爱加班,现在做化妆,特别喜欢,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干得非常投入、喜欢。
全贞雪
生活中感到痛快和合理也有阶段性,生活阶段不一样感到痛快合理的事和物就不一样。以前我姐姐动不动就喊着贷款买房,好几次都被我们泼冷水,说她不会享受生活,劝她生活中除了房子还有很多别的美好的事情。最近我也打算贷款买房,比我姐要承担的贷款压力更大。姐姐就劝我,当年是我让她享受生活,而如今为何我也要变?我回答:因为那时我没有钱。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积蓄,也没有能力计划未来,只有尽情享受当下。可现在有了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以后家里添丁目前的房子肯定不够用,对房屋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直接。买房成为了我认为目前最合理的生活。
人们都很羡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人。今年因为有比较多的假期,我也出去玩了几回,可是我发现旅游也不会带给人持续不断痛快,游玩之后常常是疲惫与空洞,收获却很有限。所以更坚定了买房的决心,买房成了我认为目前最合理的生活。我也相信度过这段时间之后,我认为合理的生活样式可能也会改变。
冯蕾
想到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两个场景,小而言之,当你面对一堆家务时,开始总想拖着,但一旦干起来,出了一身汗后,也觉得挺开心的。还有面对工作时,做编辑记者总觉得文章的资料还没有收集齐,然而当文章终于交上去了,版都清了,那种痛快淋漓的感受也是非常好的。这是从小而言。
如果从更高境界来看,如果我们所做的工作和自己的兴趣非常相符,感觉玩着就把工作做了,有的人能找到这种状态,有的人可能接近这种状态,这就是最高境界了。
梁老师
以前也碰到类似情况,如名片堆积如山,觉得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每天整理5张名片。过程中有痛苦,那么痛苦和痛快有什么关系?关键是看你自己能否心安!因为你在拖延时,你自己的心理一直在冲突,你非常清楚自己混不过去,那时你所谓的痛快只是掩耳盗铃、一叶障目。所以咨询中经常有一种情况,当正进行到咨询的关键时刻他却退而不前了,我不能拔苗助长,这是他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需要分辨,是向外逐求的,还是内在可以交待过去的。
如果你选择错了行当,你得决定是否跳出来。你的决择决定了你的人生道路,需要在不同层面上的转折和取舍,否则会转入下一层次的更频繁的冲突和纠结。我经常和来访者说,你的痛苦和恐惧在提醒你“有问题了”。要见某人是基于你的合理需求,所谓痛快和合理,根本的着眼点是在内还是在外,看你是否能心安!当你在赖床时,你的意识已经清醒,但你的身体却在懈怠,一天的安排都会受到影响,其实你明白你是没法欺骗自己的,所有的计划安排你是躲不过去的。你得做到让自己心安,心不安时就会落于被动。
我们在面对人的时候,用物理方法解决而非与人的情感相,嘉庆皇帝到后期就是这样,没有自己了,一切行事都要按照乾隆帝时的做法。一次故宫失火,太监关宫门救火,嘉庆褒奖了太监,但后来查证乾隆帝时失火是开门救火,结果嘉庆帝又收回了褒奖。他完全被自己头脑中的框框给圈住了,让下面的人也找不到北。
要真正地痛快合理,必须身心一致。近期明星吸毒,宣誓赌咒都没用,因为内心是空的。
冯蕾
从一个人体推衍到社会组织,大家都可能会碰到,自己所在的部门和公司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坐标系,要不断地拓展业务的规模。今天就看到一条吸引人的微信文章,百度李彦宏宣布进军医疗界而引来医生对他的谩骂,原因是他的百度排名唯利是图,不配谈社会责任感,更不配因社会责任而投入医疗行业。我想说的是,这样一条没有采访当事人、也没有任何与百度投资医疗相关新闻价值的胡乱编发的文章竟然点击量超过10万,而且可能作为一篇榜样文章来让更多的网编去学习和效仿。这就引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思考题讨论二】:
在目前这个价值观比较混乱的社会阶段,我们如何在纷乱的价值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如何确保它是对的?是适合自己的?
(延伸阅读:日本一家法式西餐厅坚持不开分店,每天只服务33位预约的客人,这仅仅是一种经营策略还是一种人生态度?再如,丁香园坚持医生社区,抗拒了很多利益的诱惑,但如果他们没撑到7000万美元的投资就成了先烈呢?)
潘爽
其实丁香园只是少数坚持理想而成功的创业公司,大多数的公司都是以失败告终。成了先烈是正常,成功永远是少数。偶然中存在必然,好的运气首先是他们坚持理想,顶住压力不放弃,没有轻易因为金钱而偏离方向。我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首先要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然后就是,勇于试错。对于创业者们尤其如此,他们更加需要具备接受失败的勇气和心态。其实,只要努力过,即使失败,也是一种财富。
我前两天看了一个纪录片,刚好也是讲日本的特色餐厅“二郎餐厅”,老板二郎从十岁开始做寿司,做到85岁还在做,他的两个儿子都快60岁了。是日本十家三星米其林餐厅之一,也是最mini的。每天固定接待很小数量的顾客,而且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可见餐厅的受欢迎程度。从这部纪录片看,这就是二郎的人生态度,而非经营策略。他的人生态度很简单,用心做出最棒的寿司,而且不断自我超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正是他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流品质的寿司,也就成就了他的人气餐厅和米其林三星的荣耀。
所以,投入的工作,投入的生活,力所能及的努力,保持向上的信念,就是痛快合理的生活。
梁老师
俏江南融资,把股权出让后,把上市路堵死了,再碰到“八项规定”出台,一下被打中了七寸。我想说的是,你真的想扩张吗?还是想要钱?
在咨询中我常说,潜意识和自动化思维之间的东西要想清楚,他到底是要振兴中国餐饮还是想捞到钱就撤?人常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很好的包装,“本人抵制傻货,不抵制日货”,现在日本的小超市怕中国人,电饭锅一买买6个,精致,做的饭好吃。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万国来朝的心性一下就变了,很多属国其实都是要实惠。日本使节前来进贡,通常用一个“杯子”换一个“iPhone 6”,中国常常宣称有多少属国,玩一种“优越感”的游戏。日本人曾经为谁有资格去中国进贡而内斗。后来突然形势逆转,于是转而向外部逐求。陈水扁式的贪腐,造成了民族的内心虚空感,就需要更多的奢侈品来支撑。乔布斯只穿件黑色T恤上台,因为其内心自信。
所以做一件事本身就能带来快乐,才是关键。而不需要外在的包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包括丁香园的案例,我同意潘爽的,失败很重要。在很多情况下,生活往往分裂成目的和手段,人就容易落于算计。时间是很严峻的,不听忽悠,点击率可以暂时上升,但别人会判断出它的价值。所有事情都是符合规律的,真正地回归本心,不管成与不成,内心是安的。孔子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不改其乐!”当我们处于困境中,还是回到原来说的话:“对自己有办法!”当你对自己没办法的时候,肯定既不痛快也不合理。
【思考题讨论三】:
如书中所说,“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特别觉得痛快、酣畅、开展”;梁老的另一篇文中大意说到: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社会不会饿着他。但是,当我们努力地为他人尽职,为社会尽责的时候,如果他人或社会不能给以相应的回馈,我们应如何自处?
肖爽
初进社会实习,报酬少但对自己是一种提升,老师有时是为了带我们有实践的机会。
全贞雪
文中所说的“为别人所用”的痛快合理的生活是要内心和行动合一的结果。如果内心是不得已帮助别人,不能放弃计较,这样的“帮助别人”反而会带来痛苦。相反,心中毫无计较,全身心投入帮助别人中,从中也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那结果内心一定是痛快、酣畅、开展的。
曹凤娇
之前遇到一个病人,她退休前是中层领导,但是她经常抱怨说“自己为别人牺牲的太多,好多事都是一根人承担,最后什么都没有反而得一身病。”在她身上就没有看到为别人付出后酣畅淋漓的感觉,有时候我也会警惕自己不要当“老好人”,所以会纠结于这事儿应不应该是我做?在纠结的时候,两个念头已经产生对抗了,并没有尽心尽力的去做,也没有果断的拒绝,对这个问题还是很困惑的。
潘爽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立刻想到白方礼老人,一个退休后蹬了20多年三轮、用攒下的35万、圆了300个贫困孩子上学梦的普通老人。他就是在给别人奉献甚至牺牲着,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痛快、酣畅、开展的。他从未想过会登上感动中国会成为名人,他的经典语录是“我嘛都没干,又让上面重视了”,他不求回报,只是努力的为孩子圆梦。但是他这种境界,在普通人也是达不到的。所以在有所牺牲的时候,还是首先要适合自己现阶段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境界,不能强迫自己为难自己。
努力尽职尽责的时候,在工作上,要明白努力重要的是自身能力的提升;对社会,努力更多的是获得内心的一份安宁。如果目的性很强,为了获得名声或者其他的回报而牺牲、贡献,那么一旦没有获得,内心会极度失衡,不如先让自己努力过得充实、身心健康、乐观向上,这其实也算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了。
冯蕾
一个朋友的问题,工作做得很好,但生活压力特别大,对现实很不满,纠结于自己的价值能否实现,纠结于是否应该跳槽、创业?人在压力之下有时很难判断自己坚持的是不是对的?
梁老师
不能用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去解决生活的全部问题,比如把穷孩子都送北大,真解决不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当你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时候,在其他方面没有成长,所以有问题了,比如他和太太关系的互动,落于单向思维了。再如啃老族,老人不停地补贴孩子,老板对他公不公我们不清楚,我祖父说过,人要痛快生活,要做到“自觉、自如、自立、自主”。除了老板之外,他的表达是否有问题?你在不断地纵容对方,我们的自觉对事情的判断是否准确?你的合理就变成打引号的“合理”。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你可以跳槽啊!总以为“别人一动,自己就好了”,这样的逻辑在现实中是不合理的。互动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东西,我祖父遵从自己的信念,他愿意付出的代价。当别人都跟着喊的时候,我祖父并没有根据瞬间的利害来判断。
另外,利益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事情的对错。问题是人总是心有侥幸,不愿意直面规律,但其实是过不去的。人不要有机巧心,直心是道。
有时觉得,向左拐向右拐是原则性的,但还是要看心是否踏实。我从技术总监的位置上清零后,也不踏实,但那是技巧性的,而不是方向性的。所以方向性的错误不能犯,但不存在所有亏都不吃还能一直走在正路上。在返券的活动中,你不能被它裹挟着走,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孔子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李林溪读书笔记
看到这一次读书会的文章,想起之前我主讲过这一篇,于是“自恋地”找出来整理稿重读了一遍。我印象深刻因为当时先生专门找我说过此事,感于大家参加读书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同学拖稿不交,整个读书中有一点点懈堕的意思,希望大家重新读这一篇文章。我是特别有感于“这两者(虚伪和无耻)是毁灭生命的凿子”,真算得上振聋发聩,《朝华》书中很多文章记不住,这句话我也能清楚记得。
生活中我做坏事时脑中反复出现“力量没尽到而把懒惰展出来给人看”,确实,自己的良知自己扑灭不了,言行一致不只是自信心的增加,也往往是身体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很多事情其他人不知道,自己内心欲盖弥彰,纠结缠绕,很痛苦。痛快往往是没有纠结,所想和所做一致,我自己感觉不冲突,是畅快的,先生在这两次读书会提到的心安,我想就是如此。
道理是如此,我也记得先生说过的“活出自我是困难的”,每天都有很多的考验,能不能立得住,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而读书会这一平台,珍贵之处在于给大家一个真实表达自己、面对自己的环境。真正去直面,相信都能体会到痛快合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