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调整》读书笔记
刘子钰
我一直不敢面对这个题,因为自己的心理一直调整不过来。
从某一个时刻起,自己的心理就周期性的徘徊在崩溃的边缘,表面看起来可以吃饭走路睡觉,甚至做些看电影电视的娱乐,可是头脑木木的,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力,更写不出东西。
以前是写不出论文,现在到了工作岗位,还是靠笔头混饭吃的,写不出更惨,虽然在编辑岗位还多少可以掩饰,但自己心里的拧巴劲儿很大很大。尤其在劳累之后,就常常生起厌离,感到绝望,感到不会好了。
梁老先生很强调“责任”与“兴趣” 。他说自己的一生都是因为责任而做的种种大事难事及种种琐碎微小的事,而他也说“鼓舞一个人的兴趣,就是鼓舞一个人的生命”,教育人选择一生的志业也要发现和顺应、开大自己的兴趣,他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探究一直有不竭的兴趣,才能在责任的督责下走得动,走得远。
可是我,没有了,没有了兴趣,常常陷入绝望,也不会求救,最糟的是,内在其时很有责任心,很想做好,可是越是这样,越被捆绑住无法动弹。责任心化为负责任的行动,也是一种能力,需要训练的,以前缺乏这种训练,到了被问题困住的时候,就很难面对,被动逃避,好在内在还觉知,慢慢训练放松,找一个空,动一动,找一个空,再往前动一动,就是比一般人要慢很多很多。
到现在,我还没有被清退,心里真是非常感激!这样一个团体,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让参与的人活得明白些,合理些,我参加以来,可以说之前并没有全情投入,一方面我本来很慢热,一方面前一段时间实在太忙,但是我也在感受我们的团体,但目前为止我仍是一个自私的人,真是要先感受到别人的善意和付出,才愿意付出。我在被清退的边缘清晰地看到很多人对团队的付出,不管是我那期督导潘爽,主动并快速高效的完成好了整理稿,只留我发言部分自己核实,还是全师姐的负责和耐心的提醒,一次又一次,没有逼我太紧也都提醒到位,还是几次团队为大家更受益制定规章制度的认真都在感染我,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内心恢复些气力,尽快补齐作业,还能和大家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