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之不同——中西医文化比较
冯蕾
本文的主题虽为《中西学术之不同》,但其实梁老在本篇中更多阐述的是中西医学术方法的不同,从而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学术之路:
西方学术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
东方学术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
梁老慨叹:中国的方法虽然最终会占优,中医虽有其学术的价值和地位,但可惜其不能自明,还需要等待西医逐渐地进化,慢慢地接近中医,才能令中医真正地大放异彩。
梁老在文中预言了中医的未来:“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从人家才得到解释认识,系统自然还是人家的。须在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以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
初读这段文字,真的很佩服梁老的远见,因为梁老写这篇文章之时,应在1930年代初期,而那时西方医学还处在“生物—医学”模式阶段,这种模式在医学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现它存在一定缺陷,给人们的思维活动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其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生物医学方面的诊治;已形成思维定式难以改变;用静态的观点考察人体;导致医患关系疏远。
直到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今天的西医更提倡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而非疾病本身。这恰恰印证了梁老在几十年前对西医发展的预判。
当然,西医的发展也是缓慢而步履蹒跚的,究竟什么时候才是西医发展到中以认识和解释中医了,这个不得而知,但我非常认同梁老的观点,就是中医是个早熟的文化产物,没经过许多层次阶段的蜕变,而须等着别人跟上她的脚步,欣然地接纳和拥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