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知会
  • 读书会活动小记
  • 整理稿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 读书小感
  • 原文
  • 制度
  • 登录
  • 注册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勉仁读书会(北京)

整理稿

第73次读书会《中西学术之不同—中西医文化比较》整理稿

来自 Ryan[闫涵] 2014年8月11日
2014年8月11日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第73次读书会《中西学术之不同—中西医文化比较》

主讲:刘子钰  督导:潘爽

李亚锋:

大家好,我叫李亚锋,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五年制,我现在大二,从部队退伍之后一直觉得不太适应学校的生活,很多困惑,听杨卫师姐说这个读书会,先生和各位师兄师姐都讲的特别好,我就过来参加了,谢谢大家。

子钰:

这次选定的《中西学术志不同》读书会曾经研读过一次,唐瑶提醒我看一下上次的整理稿,上次的内容非常多,偏重于个人成长。这次想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下梁先生探讨的中西方学术问题。梁先生着重说,对他做学问有帮助的(之一,但很重要),是他学习了医学。医学所教给他的,是让他认识了生命。由此我联想到,医学是很特殊的领域。不同于研究人心理,很独特,很实在,中西方都离不开医学,但恰恰走了不同的路。梁先生说,从根本上看,西方走了科学的路,中方走的是玄学的路。他正以医学来举例。对于科学和玄学,梁老给了概貌的总结。我想和大家探讨,科学是什么?玄学是什么?谈到中医,大家质疑它的科学性。实际上,中医很大一部分来自玄学,但是玄学的界定,很关键,想听听大家有什么想法。

现在中医科学化,国家投入了很大财力物力人力,但是结果事与愿违。为什么这样做中医就没有了生命力?就违背了中医的本色?中医的特性在哪里?怎样才是适应中医存在和发展的?现在“科学”被国家作为神圣的标榜,成为国家意识形态非常推崇的字眼。从五四时期乃至更早,梁启超先生他们比较早接触西方、相对深入认识西方的人,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理念、鼓励学习西方技术,一方面就提醒大家西方科学不是万能的,当时的西方已经初见端倪,但当时还是需要学习西方来突破中国僵化的东西。近代以来我们学西方很努力,可是中医被“科学化”后就快不存在了,中医现在该如何自处?大家有什么看法?

杨卫:

中国和国外对科学的定义似乎是不同的。美国认为科学的一个特质就是可重复性。因为生物进化论不具备可重复性,所以美国认为生物进化论只是一个假说,而不是科学,所以,生物进化论不曾出现在美国小学的课程中。而在中国,我觉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科学内容。我觉得中国对待科学的态度不科学。

中医里有一个概念叫做“三因制宜”,同样一个疾病发生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身上,会采用不同的治法。我觉得这就有些玄学的意思。

之前接触过一个老师,他就问你是哪个地方的人,然后就反问病人: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觉得这就是中医属于玄学的一部分。

因为现在大家对待科学的态度不科学,所以,一定要用西医的模式来套用中医。用西医的模式来套中医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拿中药的化学组分来治病,也是有疗效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推翻用西医模式来套用中医不合理。我研究重要的化学成分,特异性的加入某些方子,也能提高疗效,这也是事实。但这已经违背了中医的本义,已经是用西医的思路来开中医方子。这只是中医的“小技”。大家都重视中医的“小技”的时候,中医合于道的那一部分就被忽略了。之前一个老师讲他学习中医的原因是:他想习道,他发现中医是通于道的,于是他学中医。他学出的中医就有玄学的意思。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把中医当玄学来讲的老师,已经很少了。现在很多老师都是把中医当西医来讲,这样的老师,只能教出这样的学生。

综合各个因素,中医越来越西医化。

程璐涵:

关于中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在我几年前刚开始读中医的时候,也是中医标准化研究开始的时候,我跟我爸爸曾经聊过这个问题,他自己是学中医的,当时又在卫生局工作,他自己有一些见解,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就是,从政策角度来说,国家终于开始重视中医了,有财政上拨款支持中医院做研究了,比之前中医院停滞不前的状态好很多。而他的担忧是,这种研究真的可行么。我爸爸一直都跟我说,中医是科学,但是是模糊科学,不属于那种精确科学。我们最近都在做毕业课题,我们做实验的时候都要考虑控制变量,我们会拿出一个因素研究,或研究仅仅几个因素之间的抑制或协同作用。之前读这篇文章的那次读书会后,先生在我们回去的路上讲的一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医里很多问题不是单因素或少数几个因素作用的,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成千上万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太容易搞清楚到底哪个或哪几个是关键因素,所以当我们用西方所谓的静的、数学化的、可分化的科学态度去研究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阻碍,一个因素一个因素去研究会把我们拖垮的。也就是杨卫所说的,东西方对于科学的态度不同。所以我认为东方的科学是一种模糊科学,我们能确定一个范围,但是很难有一个精确的靶点。

这次的思考题是我在周日的早上临出门前看的,后来我就和一个中文系的朋友去景山看牡丹了。这个朋友对传统文化和植物都很有研究,那天我们就以植物为切入点聊了一些中医的问题。他当时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是我怎样看待药引子,而且他知道现在中医临床上我们越来越忽略它了。我当时是从引药归经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的,接下来我们就说到了经络。经络是怎样发现的呢?并不是几千年前人们用电生理的一些方法测出来的,虽然现在我们在用这种方法验证经络的存在,可是当时经络的出现是源于道家的内观的。道家认为人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是可以内观自视的,可以感知或透视到自己体内气血津液在经络中运行。这是自己对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对外人的研究,所以如果别人不能和他修炼到同一境界,旁人是不会感知到自体经络的存在的。我认为我们说它是玄学也正因为此,当你的境界达不到的时候,玄学就是很玄的。

子钰:

我很同意你的观念,玄学,通常都被想成玄虚,“虚”又和“实”相对,似乎缺乏根据。其实玄学很有根据的,是修炼到一定程度,可以见证的,可以重复的。玄学和科学看世界,是看不同层面的,在梁先生这里,归根到底是态度,但是再往前讨论,东西这两种态度由何而来,梁老没有给出明确观点。这次的延伸阅读,刘长林先生的《中华文化以时为正》提供给我们一种思路,以时空角度切入来解释。文中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天然看重大化流行,这点也是梁先生特别强调的,但是强调的层面可能还是不太一样,刘长林先生说中方天然看重时间层面;而西方天然看重空间层面。这两个对比看就很有趣,看重时间这个层面,就会着重于四时变化,从变化来看天地人、全宇宙就是一体的,在全包含的情况下,自身也在变化中,通过一些方法,达到共振也好,感应也好。西方在空间层面上,因为空间是有范围的,可以分割的,相对静止的,就容易走向分离和对立。从艺术上也可以看到,比如古希腊雕塑,强调线条美,很有空间感;但是中国画儿,不会画出裸体肌肉,都是衣袂飘飘。对于嫦娥号上月球,我还是会觉得怪异,因为从小听的故事,都是嫦娥是自己飞上去的,造了个东西上月亮去,不是那味儿。对于中西文化的区别大家有什么看法?

曹凤娇(暂缺)

杨琳:

在西医眼中,对中医和其他医学的称呼为替代医学,不过一位老师曾说过,替代医学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医学的根本宗旨是为患者服务,治疗疾病,那么医学的对立面就该是恶化疾病或致人死亡,不讨论中医的科学性是否被大家理解,但是中医能够站在西医旁边,共同抵御疾病,就足以说明中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另外,书中说“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在临床,我也常和患者说,我们一起共同对抗疾病,而且以病人的力量为主,这样疾病的转归会很好,也会减少医患矛盾。

全贞雪:

读今天的延伸阅读,其中一个观点,中国文化是以时间为主,西方文化是以空间为主。这个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我保留意见,因为考虑相对论是西方爱因斯坦的杰作,其中是关于时空两者的突破性发现。但是以中医为例确实对时间得关注度很高,依照时间的顺序看待身体的各种变化。那么以时间为关注点的人,观察的中心常在于动态的变化,而以空间为关注点的人,观察的中心常在静态的结构。在结构的研究上,变量就较少,所以容易得到稳定的数据,自然也容易得到信服的结论。与此相反,观察点在变化,那么变量就多,数据也庞大,不容易察觉到其中的规律,只有在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方能给出满意的解释。另外,关于宗教、星座的体验,这属于感觉层面,结论都是亲身体验过的感知,感知就很难标准化,不像物质看得清讲得明,所以目前为止还只能归入玄学的范畴。如果等到科学足够高明的时候,部分目前认为的玄学可能会被解释。以前梁先生也说过科学的特点,一是可以被重复的验证,另外一个是科学承认自己的局限。那么科学可能需要对目前尚界定为玄学的理念留出一部分敬畏之心。

杨卫:

中国的科学相对于国外的科学还是落后。现在国外已经有混沌理论,有的试验方法也不是要求控制变量。曾经看BBC的一个两性问题的纪录片,里面的科学家很大方的承认我这次试验证明我的假说失败,但我还是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我会继续研究下去的。而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们就会要求一个正确的结果,如果没有正确结果,我们就会去改数据。

程璐涵:

我爸是中医,我妈是西医,我一生病俩人就掐架,掐了很多年,最后我爸败下阵来。

潘爽:

关于中医和西医问题,可以说是我们家持续已久的矛盾。老公强烈反对,首先是他觉得部分从医的人过于贪财医术有限,不值得信任;其次,他觉得中医讲来讲去就是什么湿热啊、脾胃不调啊、补气补血啊,好像所有的病最后都扯在这几点上,太容易忽悠人了;再次,他本人就是理工科的,更喜欢用数据说话,西医的整套诊断流程都是数字说话,而中医都是望闻问切,实在不得要领。但是我一直是相信它的,是因为这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财富,流传千年,让中华民族得以抵抗疾病延续生命。

几年前有本畅销书《秘密》,其核心观点就是吸引力法则,即人的意念力是强大的,当你坚信一件事会发生时,整个宇宙都会帮助你。可是换个角度,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比如孕妇效应,当你怀孕了,你会发现怎么大街上这么多孕妇。其实不是孕妇骤然增加,而是你对孕妇这个群体突然敏感了,所以你感觉孕妇变多了。这是否可以看做玄学和科学的某些链接呢?

程璐涵:

曲黎敏老师在我们大一的医古文课上曾经问过一句话你们还记得么?“你相信你想一个人能想来吗?”当时她讲每个人都有气场,我们也像佛祖一样身后有一圈佛光,我们的修行不够所以佛光很弱,肉眼看不到。人和人的佛光是有相合和相冲的。顺着这个问题,她问我们是否相信我们一直想一个人可以想来,一直想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会发生。我当时就很虔诚地坐在下面回答,我相信。

子钰:

高傲:

程路涵刚才在说的时候,我并不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我觉得从宋明理学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扭曲人性了,已经不是完全的儒家的内容、孔子的思想了。

程璐涵:

你说的是方法论,我们说的是成果。你能看到最高峰。Gcd控制的思维形态,但是中医的东西还在那儿。

高傲:

但是问题是咱们现在受迫害的内容是宋明理学传下来的的内容,还有后来清朝的压制,因为是异族入侵,再加上今日工馋档的意识形态的控制。而当时孔子、老子思想里面那些体贴人性、符合人的性情、顺应自然的内容却没有活泼泼的传下来。我觉得我们要学习的是真正的用心去体贴人性,体贴生命的学问,去感通人的性情的内容,而不是那些去控制人、压制人、憎恶人、不理解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不求结果,应该按着规律去做就可以了。

杨卫:

在那个时代,虽然圣人出现在不同的地域,但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思想的高度是一致的,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殊途同归。关于殊途同归,我想任何东西发展到极致,都会走向“道”。

高傲:

即使在这里,没有师傅带的话也只是空有概念、空有理论而没有办法实际应用于生命上。中医亦是如此,即使《黄帝内经》在这里,也只是在空说理论,而实际的操作去看好病却少之又少,所以我不认为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你可以说是有经典留下,但是真正的传承我质疑。

程璐涵:

我们现在拿着果子,尝过知道是甜的,他们要重新用种子去种,总有一天会结出果子。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一批人。我们拿着果子等着他们,但是我们其实自己也已经结不出果子了。

高傲:

问题在于咱们的果子咱们都说不清楚怎么让人来学习,学什么?是真正的符合道德么?还是只是用头脑层面在忽悠?

杨卫:

我也认同高傲的观点,有一个老师很重要。我们大家读《论语》,选用了一种译文,读了很长时间之后,老师和我们讲,这个译文太不好了,我们要换一本参考书。换了参考书之后,再读《论语》,感觉就很不一样了。这本参考书里面就讲:宋明理学对《论语》词汇的解释的高度无人能及,但其对孔子思想的阐释,还是不高明。

老师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学对,是否走偏。

高傲:

西方的文化有断层么?

杨卫:

是有断层的。在公元前五世纪,苏格拉底还站在路边,问路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人生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学说经过其学生一代代的传承,重心慢慢转移到自然科学之上。

程璐涵:孔子也不是巅峰,老子更早,黄帝内经更早。考古只是发现零散的内容。

高傲:

我说一下刚才子钰的问题,为什么梁老说必须要等到西医来认识中医?治病这一块儿也分显学和玄学。玄学这一块儿可以理解为隐学。玄学这一块儿是直达结果的,直接可以把病治好了的,我们是不知道中间过程的,比如吹口气儿就消肿了,念个咒语骨折就好了这些。这算是医学治病这一块儿,但多数是道家的东西。而中医显学这一块儿是有可以眼看手摸的东西的,比如说望色就可以知道病在哪里,我摸就知道这是经筋那是经别,筋出槽了我就把它扒回去。有个疙瘩出现了,经络堵住了,我针灸就扎在疙瘩上,就可以通经络。这是都是中医可以眼看手摸的内容。

为什么得等到西医来认识中医呢?中西医都是因果关系,西医的因果关系认识的更加精细,中医是更大一层的因果关系。中医是跳出来看问题的,是看大的外环境,所以需要时间,西医才能够发现这个大的因果关系。

现在我并不认为我们拥有中医,因为我觉得真正的中医已经快没有了,而且很多中医真正的东西已经失传了。真正中医的传承我认为是需要师傅带的,要用中医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看问题的。现在大多数人的思维结构西化了,已经很少有人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跳出去看问题了。

举几个药的例子。比如我问过我老师为什么这个虫子祛湿能力特别好的,老师就回答说:“你去看看,去看看这种虫子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种虫子能够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生存,所以它祛湿的能力最强。”我问:“为什么蛤蟆解毒的能力那么强啊?”老师说:“你看看所有在水里生存的,蛤蟆是不是生存的环境是最脏最臭的,所以它解毒能力强。”这些就是中医的思维。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去看病呢?我老师就特别希望我们把思维方式转变过来,他认为这是根儿。

子钰:

高傲: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学校接触的中医的教育就是阴阳、五行、经络。但是其实《黄帝内经》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的系统。中医里面有1、2、3、4、5…..这些是象数,用数代一些东西。1代表气,2代表阴阳。看一个病人的时候有时候是几种象数一块儿用的。中医用的最多的还是12经络,12经络系统里面还包括经筋、经遂、络脉等等。校园里面学的并不是全部的经络系统,而只是一部分,而且还有很多错误,所以在临床上用校园里面学习到的就会以偏概全,病当然就看不好了。

子钰:

我的工作是宣传中医,宣传什么,我也很尴尬,自己都不懂。如果说尽可能做好工作的话,像梁先生说的,融合西方方式解释中医。用正确的东西,验证中医,帮助大众更好理解中医。大众转变方式去理解和相信中医。我们的科学不科学,以不科学来解释,太难了。

全贞雪:

目前的命题是“如何证明中医?”,中医要被证明那就得以他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说明自己,那目前这个语言就得是西医的语言、数据的语言也就是统计的语言。统计学中最高等级的证明是RCT试验。是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试验只有一个变量,在长期的观察之后得到一个概率的结局。另一个是描述性研究,但所有样本的结果要全部一致,例如关于第一个发现艾治病的描述性研究,凡拥有相同症状的病患最后结果是全部死亡。经这两种形式试验的证明才能说明真正解释了自己。那么中医能否被用以上方法证明?就拿中医治疗有没有效来说,首先它达不到足够震撼和统一的结果,显然我们不能做到让地球人都不再死亡。那另一方面试验的样本量足够大呢?一组为接受中医治疗者,另一组为没有接受中医治疗的安慰剂组,长期的队列研究。可问题来了,我们如何确定这中医治疗肯定是正确的治疗呢?误治也包含在样本里的话,样本量肯定更得加大。何为中医治疗的终末?治疗一个月?两个月?何时为揭盲的终点?治疗中的几个点?还是治疗后的几个点?变量之多多。显然这是超大工程。话说回来,作为中医执业人员有必要费如此大的努力向西医证明自己有用吗?作为中医大夫我认为没有必要,中药有没有疗效,病人自己能体验,病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我无需数据化的支撑。西方也有科学以外的宗教,那么中医为何不走玄学一样的道路呢?信者自信之,疑者继疑之。

杨卫:

前一阵,我遇到两个女性基督徒向我传教。一个30多岁,一个50多岁。开始是这位相对年轻的基督徒向我传教,另一位就在旁边玩ipad。基本上,这位相对年轻的基督徒说的话,都能被我一一驳回。这时候,这位年长的基督徒就说她想和我聊聊,她聊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圣经》是很科学的。《圣经》里描述了很多科学现象,如地球悬浮在宇宙之中,如水循环。我反问她:信仰基督,是一种信仰,信仰属于心,为什么信仰还需要用科学来证?如果科学证明不了,你就不信了吗?

对于佛教,也有此种现象。佛陀曾说:一滴水中有8000虫。现在人们就会说:水中的确有微生物啦,8000是一个虚数。我感觉当今社会,大家都迷信科学。科学能证明的,就是对的,甚至,需要用科学来证明宗教。

程路涵:

他一定要用他看的见的去解释他看不见的,他才会有安全感。

凤娇:

两个系统如何统一?

程路涵: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这两个体系其实都是对于自然的描述,只是用的方法、思路不一样。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用所谓的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佛教,是因为解释的不对,如果它能全方位的重新描述佛教的意思,我觉得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杨卫:

宗教、信仰、科学,根本上是两套不一样的系统。一个是对人,一个是对物。可不可以分清楚,一定要在二者之间找到联系吗?

程路涵: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于中国人对于未知的态度。我们已知的东西在一个圆圈里的话,我们未知的东西是在圈外的。很多时候中国人不能客观的对待圈外的东西,如果不能生搬硬套地用圈内的东西去理解圈外的一个东西,那么就不承认圈外有这么个东西存在。我觉得这还是一个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高傲:

事实就是事实。

程璐涵:

中国人不能接受圈外的东西,要么拉近圈里,要么排斥。如杨卫所说,科学解释不了,但是就要找个对应关系。现代人不能控制的东西太多,所以焦虑。

高傲:

我去过宗教,都是清华北大教授,我问为什么信这些,有什么帮助。他们说,因为这个让我们忏悔,我和老公吵架后和上帝对话。我觉得这和心理学相似,在反观自己的内心。他们的方式我不喜欢,你有罪,上帝帮你洗罪,你信上帝才能上天堂。但是具体的方法,圣经里面教义会指引他们,佛家讲方便法门,真的虔诚去做,我还是很认可的。

程路涵:

你遇到的教会还算比较正常的。我曾经遇到一个教会,大家围成一个圈子做分享,有人扭了腰然后祈祷了一个星期就好了,有人发烧然后跪着祈祷着祈祷着就好了,等分享到我这里我就说我是学医的,我听到这些觉得很不舒服。我当时就觉得他们对事情的归因已经开始单一化,不承认也不寻求其它的解决办法了,有点邪教了。如果所有的病都能用祈祷治疗,那我学医干嘛?我当时是很有挫败感的。

子钰:

宗教、科学、哲学,是人认识世界的三个领域,具体也可以参见梁老《东西文化哲学》。只要找的点对的,就可以融通,不必非要用一个解释另一个或者代替另一个。刚才全贞雪说,中医用西医方法做的实验,对工作没有帮助。我采访中科院院长,他们精力都放在大数据上,已经不是中医范畴的,虽然用中医的框架。放开了很多变量,才能达到有规律的结果。结果出来是会很有用,但我感觉如冷战期拖垮苏联的“星球大战”开始了。中医和中国有必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吗?这样做也许可以使行业领先了,而且我发现他们核心人物,还是很想做好中医的,也想推广到国外。但是操作起来太困难。

旭帧:

上面的人有想法,底下没有人具体干活。实在很难做完。牵涉的方方面面太多。每进行一步都要联系多方,互相不了解。

高傲:

上面的人真的了解大数据吗,还只是背景的了解就盲目上?

子钰:

我当初很想做中医科技方面的报道。研究中医的有,但是做中医研究的,没有。好多人推荐大数据研究,但是出结果遥遥无期。梁老说,从生命的层次上,西医接近中医以至于沟通。我们不要倒退不要自残。尽可能待在这,不要太后退。其实中方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结合,对于原貌很好地证明。为什么现实没有,因为太少。

杨卫: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证明中医的合理性、科学性?

子钰:

就如你在学中医,还要以此为业,除了自身受益,外化的要么把人治好病,要么向别人介绍中医。这是你和中医发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杨卫:

我们基本都能做到,但我们真的管不了养生堂啊!

旭帧:

制度在揠苗助长。

梁先生:

D不喜欢全盘西化,所以要倡导传统。马克思主义,是逻辑推出来的,所以反感玄学。意识形态是第一位的。课程的设置和考评也是如此,不画图表就不能交卷,甚至连立项都不可以。可是D一再忌讳全盘西化,又要倡导传统。

我的个人观点,随着通联技术,使得中心化和高度控制越来越弱。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副产品,就是温饱得到保障后,大家可以根据兴趣做很多事。例如,有一个考古队,要找成吉思汗的陵墓,很难,怎么办?高精卫星图片要解读,大家凭积极性参与,全世界喜爱关注成吉思汗的人,从各国的跨区域去找。基本上不花钱,公布出去,按照这些人找到的疑似地点,都是确凿的古墓。如果我们组织一个队伍大家来研读,那就没有可能性了。所以这种开放的东西,没有设置先导性的限制,使得其是开放的。

科学的态度,根本的是,科学是承认自己有所不能及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开放足够大,可以做各种探索,不受已有框架的束缚的探索。再警醒再自觉,也会根据潜意识判断。破二执(注释1)很难。破二执就是科学的态度,防止你观察事物被局限。它又立足于佛教的理念。西方也有大量的建立简单因果关系,工科里的经验公式就是如此,问题是,他们觉得我搭了架子,只要东西挂在了架子上,事情就成立,就可以忍受,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最经典的是,心理学上MMPI测评(明尼苏达人格量表),完全是实证的,没有逻辑关系。不是物理的,生理的,但是足够准确。中国的司法鉴定,也依据这个。

归根结底,是个“容忍度”的问题,要允许模糊,允许从统计学上逼近真相。系统里面镶嵌式结构,微信有大量用户,有很大市值,但是这些公司都不去研究操作系统。而微软却正在被边缘化。微软被起诉的时候,好冤屈啊。微软的软件占市面上所有的软件销售金额比例上才几个百分点?远远不到百分之五十,凭什么说是垄断呢?包括看到的键盘,由打字机造成的,是否可以优化键盘?没有成功的。因为只能镶嵌不能改造,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了。

由于西医或者是生理的研究已经在这了,你只能镶嵌,不能剥离。你要说给对方听,中医已经有了很好的自洽,否则不会很好地传播。所以要避免在枝节里越抠越细。基因是致癌的,我并不认同,因为疾病是不断变化的。原来因为计算机速度慢,所以没法用计算机做天气预报,逻辑上可以算,但是从操作过程上不可实现的。所以最终被否定了。你的生命是有限的,宇宙是无限的。所有的探索都是足够微小的,无法一次弄清楚,只能不断去逼近。

西方的研究,提出“黑箱理论”(注释2),直接看结果。中医就是类似的,中医不会用逻辑关系、逻辑思辨的方法去支撑自身,更多用类比的方法去解释自身,是角度的不一样。曾经有记者问我的父亲,如何看待“梁老”?他说,如果比作一个建筑的话,可以用上下左右看,可以用油画、水粉,但是无论你们怎么画,都不是他,只能用一种形式去把他表达出来。所以在线监控,都是演示,得到数据的时候,都是过去时。所谓的精准,只是程度上的容忍。绝对的精准,就是没法做。

上次学习这篇文章时,提过“测不准原理”,我们所观察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用我们看问题的方法来解释自然本身。我们特别希望证明共产主义就是1+1=2,但是只要是人类社会,就是没法做的。因为人,有太多不确定的变化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政治氛围不松绑,对中医的探索和理解都是格外艰难。因为在教材中不敢把阴阳讲明白,不敢把阴阳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所以你说不清楚。于是被定论为没说清楚。反因为果。

北大社会学系的一个专家说,绝对不申请任何课题。否则会被“绑架”。他有足够的积淀,只要跟社会碰撞,就会有一家之言,有影响力。但是他绝对不戴“笼套”。D告诉你“学术自由”,结果笼套都戴好。如果没有自由,大家只好一起作假。大家不在乎结果,都在走过场,谁都别当真,谁也别把谁揭穿。先天性的死亡基因决定的。所谓的论文课题,都是提前定好的。都是套路的。但是一旦进入套路,活力就没了,学术生命就没了。所以,现状是,第一,不会放弃对中医的投资,第二,精神上不会放开扼住喉咙的手。一边输血,一边掐住脖子。

注释1:

【二执】二执,佛教词语,又称人法二执,或生法二执。分别指“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着人有一个可以见闻觉知的实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实体。

注释2:

【黑箱理论】所谓“黑箱”,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比如人们的大脑只能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来确定其结构和参数。“黑箱方法”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某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对迄今为止人们的力量尚不能分解的系统,黑箱理论提供的研究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Ryan[闫涵]

上一篇
第75次书会《谈戏剧,谈音乐,谈戏》读书笔记——杨卫
下一篇
第73次读书会《中西学术之不同—中西医文化比较》读书笔记—冯蕾

您可能会喜欢……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第140次读书会...

2020年2月4日

第144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8日

第143次读书会...

2019年12月23日

第138次读书会...

2019年8月26日

第133次读书会...

2019年4月2日

朝话读书会第15...

2022年4月26日

朝话读书会158...

2022年1月5日

第154次读书会...

2021年11月23日

第153次读书会...

2021年5月28日

第151次读书会...

2021年3月18日

快速登录

分类目录

  • 他山之玉 (21)
  • 制度 (5)
  • 原文 (15)
  • 年度总结 (12)
  • 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191)
  • 整理稿 (126)
  • 新生报到 (14)
  • 知会 (175)
  • 读书会活动小记 (10)
  • 读书小感 (21)
  • 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166)

近期评论

    按月份查看

    其他操作

    • 登录
    • 条目 feed
    • 评论 feed
    • WordPress.org

    关于读书会

    banner
    2010-10-26在梁钦元老师的指导下,本着“敬读、勤学、自省、慎言、力行”的原则,确立大家应内修自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人格成长。

    热门文章

    • 1

      第118次读书会《朝话》之《三种人生态度》《谈生命与向上创造》《人生在创造》读书会整理

      2018年1月28日
    • 2

      第135次读书会《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整理稿

      2019年3月3日
    • 3

      135次读书会思考题及延伸阅读

      2019年2月22日
    • Wechat
    • Weibo
    • RSS

    @2019 敬读勤学多思力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571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