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次读书会《我的自学小史》第九讲整理稿
整理者:全贞雪督导:李丹
全贞雪:今天读书会讨论内容为《我的自学小史》的后三节,内容及思考题如下:
第十六节:思想进步的原理——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五:此次读书会发言中你对谁的发言有进一步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想得到什么样的解答?(若当时得到当事人的回答)你对这回答满意吗?这样的问答解惑是自学吗?我们提到的问题是疑惑,还是文中所说的问题?
于平常之中发现问题是种让人的生活充满力量而又富含韵味的能力,制造问题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二者截然不同,在制造问题、发现问题上你分别有过何深切体会?
第十七、十八节:东西文化的问题——新思潮的环境压力与本真内心意愿之间的矛盾产出思考的结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回到时间来——经《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思考,感到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思想从原先佛教的厌离,转变为儒家的郑重,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之后,放弃出家回到世间。
思考题六:什么力量驱使梁老放弃真正内心渴望的佛家生活?认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对梁老的选择有何刺激作用?大家也可以结合第一题,一同谈论梁老的思想转变。
思考题七:自学的根本是向上心。 心思即思想,思想进步的根源是学会问。有问题而产生自学。自学影响思想。思想决定生活方式。生活带来新的问题。我们将来的自学要如何把握?我们以后需要在哪方面用力?
《我的自学小史》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梁漱溟先生的自学记录,其中包括两老先生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理念、自学内容、交友、社会环境、思想转变过程、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多方面。文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如何自学,先生的自学成就了他一生的独立思考的根源。请大家对后三章文章各抒己见。
全贞雪:我们之前讨论过梁漱溟先生高于我们的种种,直到读后三篇文章,发现他老人家也有“百虑交锢、血气靡宁”的痛苦,也是这种痛苦迫使他转变了思想,开始了新的理念的生活。因为我们自己也时常遇上这等痛苦,感觉终于与他有了相通的地方。
杨卫:我有稍许想法,第十六部分讲到:思想似乎是人人都有的,但有而等于没有的,殆居于大多数。这就是在他头脑中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然后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打算说够三分钟,看看能够说多久。之前,我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都能感到我的随和。一般别人问我什么,我都会说:好吧,没关系,这也ok,一般都属于一种跟随的状态。发生一些事情以后,就慢慢的好像有了自己的主见。就在这半年里,我感觉自己的主见越来越多。就有很多人和我说:杨卫,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刚听到这种评价的时候,我会有诧异的感觉,后来,就会变得很高兴。我想,我终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了。之前,梁老先生有讲,学问总是要先有自己的东西,有了自己的东西之后,才能和外界有沟通交流。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东西,虽然和过去的随和相比,可能更加显得有棱角,大家都受不了,但是我很高兴,自己有这种变化。我也很想再随和回去,我想这是一个过程。同时,我感觉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之前太随和,都不会说不,但是在不会说不的时候,所说的那些yes都是没有意义的。还是不到三分钟,那就先这样吧。
潘爽:我想到了我最近做的一次心理测试[1],从一群动物中选择三个,按照喜好程度排序。我选择了狮子、马、企鹅。答案就是,第一个动物是你希望给别人的印象,第二个动物是你实际上给别人的印象,第三个动物就是真实的你。也就是说,我希望表现出王者风范,给人的印象是温顺爽快,而真实的自己是谨慎保守、活在自我世界里的。
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其实就是内心不够平和的原因所在。自己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先生常说的,自己过于 “逐求”了,内心所向往的状态,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真实情况。所以时常可以感到内心深处的矛盾。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带着面具在生活。而我们所期望的,就是能够卸下面具,真实的还原本我的状态,内心平和、全然接纳自己地去生活。
我是个特别容易溜号的人,来读书会三次了,除了第一次新人自我介绍外,就没有发过言。因为自己时常因为某个人的某句话就开始无限联想,即便是计划着有感而发,也会因为溜号而忘了自己原本打算要讲的内容了。同时,自己也很容易焦虑和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时常求助于各种测试以求获得片刻的安慰。这种状态也需要转变,就是得“对自己有办法”。有办法的前提,首先需要hold住自己。
唐瑶:我接着潘爽说的说。对于《回到世间来》我也是很有感触的。我也学习过一点佛家的思想,比如持戒。佛家讲众生是有不同根基的,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上等根基者,顿悟,如六祖慧能,听《金刚经》“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恍然开悟。像下等根基之人如何修?还是会在世间转悠。梁老先生肯定不是中下等根基之人了,要不然不会有这么高的觉悟。但是梁老先生学佛,接地气,他不是真的出家了,他考虑的是人生和民生问题,全天下人的出路,所以,毅然投入到世间法中。我读《自学小史》最有感触的就是这一段:身体天然有男女之欲。有的成就者,先天,生下来就断除了这些欲望,对于我自己来讲,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觉心里一下子和梁老先生接了一下气儿。我觉得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梁老先生后面做出那么大的事业,乡村建设也好,在传统文化,儒家中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他就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真正的菩萨就应该是如此。学佛不是出家,不是闭世修行。粱老以天下为己任,一直以这种思想行事。虽然放弃了出家的想法,但一直茹素。在后面的行事中也能真正做到:不畏权贵,做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就像杨卫刚才所说的,我不知道刚才杨卫说的改变是不是跟读书会和心理讲座有关系,但我肯定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
曹凤娇:我想就第十六节《思想进步的原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文中说“问题是根苗,大学问像是一颗大树,从根苗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先前遇到问题的状态跟我母亲一致,自己没有主见,就向信赖的人征求意见,觉得这个人说的对,那个人说的也对,最后又开始纠结该听谁的?自己始终没有决断的能力。自从来读书会学习后,我才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状态,并且有意识的学习面对问题时如何处理情绪,并开始独立思考致力于解决问题。前阵子遇见一个人,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是这样面对问题的,当他对一个问题感到不舒服时,或是无解时,他选择遗忘、忽略,能躲就躲,具体操作是转移注意力或是直接去睡觉,跟梁老师学习过心理学的同学都知道,即使意识层面可以忘记,但潜意识是不会忘的,但这些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肯定会出问题的。
全贞雪:续曹凤娇的话题,也像文中所说,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候,原生感觉会告诉我们,我们是不舒服的,可是我们也不知道什么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不知道问题发生在哪里。被人宠爱,感觉好吗?答案应该是好,可我们有时感觉不好。为什么被人照顾还感觉不好?参加了读书会和心理讲座才明白问题出在不平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相处关系要平衡,一贯高高在上,不会给人快乐的感觉,一直被压迫,肯定更谈不上快乐。举这个例子为的是说明,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那么容易培养,需要日积月累的对自己的关注、自省和对事理的剖析和领悟。能发现问题,已经比他人前进了许多步。
高傲:参加读书会这么久,我觉得自己比较明显的一个改变是不会再被蒙骗了。在来的路上旭浈跟我说今天她妈妈给她发了一个微信的分享,题目是“千万别放弃自己的梦想”,里面举的例子就是刘邦五十多岁才当上黄帝,成吉思汗四十多岁也失败了。以前听的时候我会觉得:“恩,有道理。”现在就会觉得:“刘邦也不是年轻时就预设了这个梦想啊!成吉思汗也不是早年就励志要占领欧亚大陆啊!”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读书会这方面帮助还是很大的。
另外,我最近对于这句话很有体会——“问题是根苗,大学问像是一颗大树,从根苗上发展长大起来,而环境见闻,生活实践则是它的滋养资料,久而久之自然蔚成一大体系。”我个人是这样走来的,这几年学了一些东西,其实吧,学习这些多数是听别人讲的,但很多时候听到别人讲的还是别人讲的,包括听先生讲的,那也只是先生讲的,还不是我的内容。我认为学的这些东西,最重要的还是得自己要走过、体会过、经历过、感受过,这样是有自己印证道理的过程的,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我认为先生有些时候能够呈现的比较自如,或者说高度很明显的比我们高,是因为很多东西是他真正的走过,而不是听别人人云亦云。
我举个我个人的例子吧,前一阵子我去参加《非暴力沟通》的倾听小组,当天我就倾听了另外一位男士,在倾听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需要后开始哭泣,情绪就出来了。当时是四位女士,加上我倾听的那位男士,我是主倾听,其他三位女士更多的是陪伴,他的情绪出来之后,哭了一会儿我体会到他的情绪有些收,我感觉到是因为其他三位很沉默的时候,他有些没有安全感,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就轻轻的告诉他:“请相信我们,我们都在这里陪着你。”结果他的情绪又出来了,继续哭了起来。后来结束后他告诉我:“高傲,刚才你的那句话说的特别在点儿上。”然后我就告诉他我能够说出这句话是因为我走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能够体会到你。我认为很多的道理如果自己没有实践过没有走过没有体会过其实是给不了别人的。
再有,最近我体会到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差就差在细枝末节上,不是那些大的道理,因为大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做不到是因为细枝末节上需要一两句话的点拨。上次的读书会我就很喜欢那种形式,因为上次并不是挨个发言,而是我和先生有互动。我说之后先生能够现场反馈。其实现场反馈的是很细致的内容。这样我就有个希望,希望以后的读书会能够加一些很个人的内容,包括主讲出思考题的时候能够适当的引导一些个人的内容。读书会已经三年了,先生很多时候讲的道理都会回到一些基本的内容上去—–郑重、信任、尊重规律等等。其实在这些大道理上我们是都知道的,但是我们生活的改变却很困难,其实我认为差就差在细枝末节上,因为很多细节上需要一句话的点拨。
程路涵:文中有一句话:“百虑交锢,血气靡凝”,这大概是我最近的状态。在过年独处的那几天,我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感情问题从头到尾收拾了一遍,发现了很多问题。记得在元旦聚餐那晚,我喝的酩酊大醉,和唐瑶、杨卫在一起说了很多真心话。那晚过后我就开始觉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和自己的冲突,如果说杨卫是用不停地回答“是、是”来面对这个世界,我大概是在用“不、不”来处理我和世界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希望所有人都满意的人,但是在我无法面对外界给予我的期待,我觉得我无法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时候,我会选择用反叛的方式,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到了过年的时候,这种自己与自己的冲突达到了一个顶峰,我就感觉到自己动不了了,于是就在床上躺着看书。我读完了朴槿惠的《绝望锻炼了我》,而且是一连三五个小时沉浸地阅读,非常畅快通透,而且我读完就直接送给来拜访我的朋友了,这是我唯一一本读完就送出去的书,因为我觉得我读透了,不需要再看第二遍了。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思想上的出路,我也就开始着手现实中我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高傲说的那一点,我感觉自己不会再被骗了。
其实我们都不会被别人伤害或者被骗,这只是一段经历,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概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和我们的认知同等重要的,甚至比认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需要承认它。过年放假结束后,我就处理了自己的感情问题。这半年我有一个非常心仪的男生,他可以算是从我5岁开始就欣赏的类型,各方面我都很喜欢,但是一旦和他有互动,就会感觉非常焦虑,内心很不安定。他的很多行为处事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但是我不停给我自己的解释,为他的行为找理由。直到过年时,他明确问我是否愿意尝试交往,我没有立刻给出答案,决定要再感觉一次。在和他见面前我特别不安,就找到杨卫去倾诉。虽然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一个非常善于用合理化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尽量在调整自己,但是和杨卫的交谈让我觉得我还是被我自己的想法控制了。当晚我去见这个男生的时候,面对这个人我仍然觉得我紧绷着,很不放松,心里有很多疑惑和猜测,这大概不是我想要的互动模式,所以回来之后我就告诉这个男生,我们并不合适。结果这个男生在这个时候给予我很多真相,我一点都不惊讶,这完全符合我的感觉。那一刻我突然很感慨,觉得在读书会这几年自己的改变很大,如果是之前的自己,一定会自圆其说为对方找各种理由,然后心甘情愿被骗。而且在这段关系里,我真诚也郑重,我如实地表达了自己,没有太多口是心非,所以结果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遗憾,觉得这一切都可以过去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谢读书会给我带来的改变。
全贞雪:就像程路涵说的,相信自己的原生感觉,这一点我也越来越坚信。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感情上,一旦开始用自己的理智说服了原生感觉之后,事情开始变得扭曲,最终也没有得到好结果,这一点上深受其害,也深有体会。
杨卫:我也觉得,参加读书会可能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感觉。之前,我一直说“好呀,好呀”的时候,我是抛弃了自己的感觉的,也抛弃了自己的思考。我感觉参加读书会就是给我了思考的能力,给了我思考的方向。就像给我的思考打了一个框架,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就OK,我现在感觉,就是要打破这个框架的时候了。以前,我的反应特别慢,在聊天的过程中,别人抛给我一个话题,我可能就不知道怎么接了。现在大家在讲要找回自己的原生感觉,我现在正在找回自己的感觉。参加完读书会,比之前有勇气。之前,抛给我一个话题,虽然我没有接下去,但是我存心里了,自己在心里痛苦纠结,但是又没有勇气重新和别人提起这个话题,因为这个心中的问题,一般都是两三天前,对方抛给我的话题。参加完读书会,我就有勇气再去找对方问:哎,你之前和我讲的话是什么意思?自我感觉还比较有进步。前天的时候,我和旭浈吃饭,我想和旭浈表达一个想法。在表达的过程中,我就感觉到我的紧张,说不出口,后来终于说出来了。旭浈说她要去散步。我说,那好,你去吧。旭浈走出去大概20米,我又腾腾的跑上去说:旭浈,我没有表达完整。后来,旭浈陪着我在操场上溜达了两圈,我感觉自己终于表达完整了,我就和旭浈说:我说完了,你继续自己逛吧。然后我就心满意足的回到宿舍待着。反应虽然还有点慢,但已经开始快起来了。
曹凤娇:现在当我遇到问题时,依然会像以前一样感到焦虑、害怕、纠结、以及这些情绪引起的烦躁、愤怒感,但这些情绪让我感到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并通过学习,开始有勇气的面对他们,并且经过实践后积累自己的成功体验,慢慢的自己的自信开始增加。
梁先生:上一次我去参加在常州举办的大学生三农交流会,在会上我也做了报告。报告主题主要是介绍我的祖父,报告结束后与台下同学们进行了互动。有位同学说:听您的报告,我觉得梁老先生非常的完美。我大致理解了她的意思,她是想表达,我祖父的状态让她感觉很完美。因为祖父始终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如文中所说,他放弃出嫁的念头,想步入婚姻的过程,他写的非常真实,没有包装,也没有顾及给未来佛家、儒家的名誉带来影响与否。其实这种表里如一的状态也是大家希望自己能做到的状态。在批林批孔的斗争中,违背当时的最高指示是有可能掉脑袋的,面对生命安全的威胁,谁愿意始终保持完美,即使有很多研究哲学的人?70年对宪法的批判也同样,那么多学法律的人,他们都知道当时宪法的荒诞,可是谁愿意站出来发表意见?可见能有以上特立独行的举动不是因为学识,而是因为良知,他不愿意寐自己的良知。
有一次,保姆不在家,我给祖父做饭,我问他我做的好不好吃?他说,很好。我已经预计到他会说好,因为他平素欲望就不多。我就问祖父有没有做过饭?他说有,而且还出过丑。当年自己拿手菜是素烧茄子,有一次想请同事们来吃一次自己的拿手菜。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就来了,可是碰巧那天把茄子给烧糊了,只能定外卖招呼客人。讲这故事的时候,他很平静。《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艾凯问他:“有没有伤心的事吗?”他回答:“我有很多失败的事,但没有特别伤心的事。”回答可以看出,他作为九十岁高龄的人,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心态十分从容和淡定。我想如此修为和不求生、不求死的态度来源于佛学的底蕴。他可以全然的放下,所以他的痛苦也不甚强烈。就像《空袭警报下的生命姿态》一样,他基本是依照原生感觉——直觉行动和生活的。
在读书会中,我努力向大家返向宣传,目的是打破大家原先禁锢的意识形态,摆脱催眠和集体无意识,走出“简单相信照着办”的生活模式。我对政治不关心,但是常用政治命题给大家举例子,是为了以子之矛,限子之盾,唤醒大家突破禁锢。这个社会,只要有服从就不会有创新。希望大家能全然的、全新的、勇敢的态度内观自省。祖父说的话一向平时,但很有味道,也有力量,他始终强调的是“人要对自己有办法”。如果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有办法,咱们都不会是目前这个状态。
就如杨卫所说,她即使不喜欢,也说“是”,是为了避免之前所具有的观念与行为的冲突,可是避免这一方面的冲突,另一面与自我内心的冲突就无法得到解决。最终压抑了自己。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好,仅关注考试点的考试形式也好,思想、答案都只有唯一答案,逼迫人们放弃思考,最终我们也就成为无思想的人、碎片化的思维的人。人们对时政的评论仅仅是到餐馆里对厨师手艺的评论罢了,没有意图把厨师换掉自己亲自下厨。
黄芊同学在读书会的组建当中用了许多个人的能量和时间制定规章制度。同样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学着对自己有办法,学着相信自己的感觉,直接面对面表达对领导本人的意见。她的领导就是很强势的人,可是正确、勇敢的表达自己之后,她得到的回馈和体验,我想对她是印象深刻的。
有一篇文章叫《幸福就是不恐惧》,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不能有恐惧,即使我们表达的意见是错误的。祖父也多次强调即使是偏见,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好的。目前大家存在偶像崇拜,说话时就要说出这话是谁说的,李敖、马云等人成为了新时代的偶像,但他们说的话不可能全部正确,也有很多话是十分不靠谱的。盲目的偶像崇拜也会令人失去对境界和方向的追求。
有一次我在微信中发了小感,唐瑶迅速转发,杨卫也很快给我回复,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于《庄子》而非《道德经》。杨卫指出我的错谬是成长的标志,杨卫不迷信了。所以我今天请杨卫吃瓜子。我想请杨卫诵读我曾发给她的诗句。
杨卫:
《回答——我不相信》——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梁先生: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要有一颗不相信的心,不要盲从。我国最大的盲从是在政党的号召之下人们放弃了对基本常识的判断和思想。不是当说的都不对,而是作为人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到的判断。每一个人的思想、生活是独到的。
话说回来,那个女大学生所说,祖父的生活很完美。她所说的完美是指,在人格上通透一致,内心不产生纠结和冲突的生活状态,是精神上的完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内心不起冲突,自己不与自己打架,换句话说始终表里如一。这是心理学上、修为上追求的始终一以贯之的关键点。
不断去除把我们驯化和格式化禁锢,把本然的一面呈现出来。本然不一定全部正确,但会在人生路上冥冥之中给予指引。
全贞雪:李丹推荐的延伸阅读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在此读给大家:“‘我终是一个思想的人,而非行动的人;我当尽力于思想,而以行动让于诸旁人’然我却自幼参加行动。”可见梁老先生的思想也来源于他的行动,他没有只思想而思想,行动给他的思想带来了更多坚实的体验和基础。
唐瑶:我谈一下先生刚才分享的那个故事。我看到先生的那段话以后,我就粗看了一眼,我就感觉到那个意思,我觉得意思好,我就转发了。《道德经》我虽然读过几遍,我也没有考究那句话到底出自哪一章节。私下里,杨卫和我有个互动:唐瑶,你出丑了,不是我出丑了,而是我出先生丑了,我转发到我的亲友群里,还说这是先生说的。当然我觉得这都是小事,绝对不影响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不形象我想在我的亲友群里树立先生的威信的这种想法。我觉得这不是大的事情。杨卫和我说,我也就想逗她玩。那我就说:那你和先生说吧。其实,我是抱着一种没有关系的想法。但我估计她会和先生说。我还找了好多理由来告诉她,你说比较合适。杨卫给我的感觉就是,唐太宗说的那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我觉得杨卫是这样一个人。我就想调侃她一下,她就真的和先生讲了。我的感觉就是:先生在读书会算是比较完美的人,先生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先生的智慧很高,佛家讲智慧和悲心。悲心,我没有感觉到那么大的力量,但是,先生的智慧的确是我所折服的。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是那么清静的环境里面,但是先生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清静的环境。我个人听了读书会以后,我不会把所有人当做先生,我会分开的。先生很清静,我就会非常信任,有什么就说什么。但对外人我可就不一定了。不是说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我们讲圆融,碰到什么人,我们要想一下,他是否是先生这样根基的人。因为刚刚没有人说话,还剩20分钟,我是出来救场的。就是你要分清楚(你所面对之人是何种根基),我和杨卫底下有些互动,就让我很崩溃。你不要把我当成先生,我没有先生那样的根基和肚量。你的棱角对于先生来讲,刚刚好。先生中正高大,先生做得到。而我还是小幼苗,你要拿板砖拍我一下,我就被你拍倒了。我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先生给我的是智慧,他让我明白了社会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我就不会直不愣登的去整了。对什么人,你的高度在哪里,你是不是能大能小,不要过多纠结,但是对先生,就无限信任,该说什么,说什么,这是我的感受。
杨卫:我的感受就是我高看了你。
梁先生:我理解唐瑶曾经跟师学习礼数比较多。杨卫能认真,不是不假思索的接受,说明她的成长。泛政治化的生活,摧毁自我。所以我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源于自我的丧失。有一篇文章谈我们有当今的生活和当今的问题离不开毛和邓,毛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和邓的猫论,其内部核心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的思想。这无疑是功利的。功利的生活,必定会使我们的思想僵化和禁锢。相比之下,华盛顿大的睿智是在民众呼吁成为皇帝的时候,他能全身而退,这与他的宪政生活经验离不开。
[1]附上心理测试,大家感兴趣也可以测测,选完才能看答案的哈!
狗、熊、猴子、狮子、马、松鼠、羊、兔子、企鹅、猫
以上这些动物中,请依序选出你心目中最喜欢的三种。
完
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