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次读书会《我的自学小史》第四讲整理稿
整理者:全贞雪 督导:冯蕾
我的自学小史——第九节:自学资料与当年师友
梁漱溟先生是为求“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的答案而自学,文中第九节讲到“自学资料与当年师友”,文意为自学的过程中离不开自学所需的材料和志同道合的挚友。上一次我们谈到自己近日思考的问题。此次读书会大家重点讨论,思考能否带来自学,大家的自学资料是从哪里索取,觉得自己孤独否,有知音否,如何找到知音,什么样是知音等问题。
首先谈一谈自学资料的问题,大家都通过什么途径得到所需的知识?
程璐涵:很多时候不是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才开始了着手找资料,而是一些资料引发了我的兴趣和思考,其后我再继续深入挖掘更多资料,比如我现在每天要看《知乎每日精选》。它类似百度知道,有很多问答,每日的经典话题会有一个荟萃,就是《知乎每日精选》。它很贴近实事,对于热点话题编辑会向该领域的专家或有见地的人约稿,请他们来回答大家的疑问。这些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很平易近人,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把专业的问题解释明白,也会提及很多文献,如果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会继续追踪这些文献。这可能是我现在摄取专业资料的最主要途径。
全贞雪:程璐涵的学习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一个知识的接触,逐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更多方面内容的了解。
现在大部分人使用微信,我的地铁阅读基本全部来自微信,大家觉得微信的阅读能带来自学吗?
陈阳:我最近在弄两个微信,都是公众账号。一个是给客户——中国金币,鉴于腾讯提供了开发模式的端口,我们公司提供客户后台开发的功能。我负责的一部分是每天给用户推送微刊。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是被动的接收信息的,但从我做这件事情来讲就必须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应对岗位的要求。开始时真的很头疼,确实是隔行如隔山,但渐渐的我体会到如果不把这件事仅仅当成一个工作,那就会很有兴趣,这种兴趣来自于自己的创造感,自己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感受他们的需要。要了解他人的需求,工作的就不会那么枯燥。另外,做这份工作可以矫正一些工作不良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细致,因为这是发给大众的,发了就收不回来,所以对于锻炼自己是有很大益处的。另外,微信是一个移动端,更是开启了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展示自己。微信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实现了数据库移动。
说到自学,我和大家相比确实看书少,我对于和心理学相关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这些书往往读起来都会让我的心产生共鸣。对于一切技术知识类或者新闻时事类等我还是愿意选择电视,广播等这些能够激发心内感受的方式。现在我每天我都会随身带着一些关于心理类的书,哪怕是随手翻一翻,看到某一句话有触动的地方就记下来,我现在很关注内心的感受,基本上这也是我选择看书的标准了。
全贞雪:自学基本来自于思考和兴趣,思考带动进一步的求知和探寻。
李丹:关于自学,记得大二大三的时候,对心性修养之类的书特别感兴趣,到后来慢慢就觉得那种书读多了让人流于理论。之后就转向玩味中医,善于思考生活中细微的事物,比如人头旋为什么有些人是顺时针方向,而有些人却是逆时钟方向呢?由此又慢慢了解到人体的体毛也会在某些地方形成漩涡。在大夏天给病人贴三伏贴,就会很兴奋地观察人家后背的体毛走形,若见到人后背有漩涡时则异常兴奋,觉得这里面定掩藏着一个深奥而又简单地秘密。查阅体毛问题,又得知在北半球马桶冲水时都会形成顺时钟的漩涡,在南半球则反之。部分理论认为是大宇宙中地球围绕太阳的由东向西转动的力量引发了马桶冲水现象,我就思考体毛的顺时针与逆时针卷曲,可能也与天人合一相关。
如上所述自学给生活带来了趣味和新的思考。下面讨论第二个问题,大家觉得自己孤独吗?大家有知音吗?如何找到知音?什么样是知音?
程璐涵:关于知音这个问题,因为最近遇到一些我根本没想过自己会遇到的人,所以深有体会。我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觉得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很奇特。而同样的话,如果我在读书会上说,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很正常。我不知道是读书会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读书会,总之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我坐在这里面对着大家,我觉得我想要说的话、我正在说的话,你们能懂。我觉得这就是知音。而那些人却会觉得我思考问题在非实操层面,比如别人对他不好,他来找我吐槽,我会说如果我遇到这些事,首先还是想怎样改变自己来引发对方用自己的善面来对待我,以此来改变我们的关系。而他会不理会我的方法,继续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他这个人就是不厚道!”当这些评价性的、贴标签的语言扑面而来的时候,我立刻就开始皱眉头不说话,觉得解释不通,因为他不像我们一样能发现还有这样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而且他们不明白“君子和而不同”,会疑惑为什么“不同”还能“和”。他们的不明白分分钟让我郁闷。
王旭浈:我是从小就感觉很孤独,那会比较内向,不怎么跟人交流,就觉得很孤独。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们每天形影不离,互相会交换日记,看了什么、干了什么都会一块交流,那时候我就觉得她就是我的知音,特别高兴。和她关系一直特别好,高中时不在一个学校,每周会打电话联系,上大学还一直写信联系。后来,学的东西慢慢不一样了,交流变得稍微有点困难,但是对她的感觉一直还是很好。因为是时间的差异导致的,如果再在一起,肯多花时间再去交流的话,大体上都还是一致的,还是可以是知音的,只不过现在比较懒,有时候懒得去交流。
高三的时候,学校给强迫订了一个语文报,报上有一个专栏是心理调节专栏。我就每周固定会看那个专栏。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学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我还固定看《求学》杂志,是给高三学生写的,介绍大学、报考相关内容。大学头两年,我还固定看《大学生》杂志,从那上面了解同龄人都在干什么,很受启发和鼓舞。现在看书比较少,比较注重体验性的学习,像咱们读书会,还有另一个固定参加的是非暴力沟通读书会,它是重在练习怎么跟人沟通。
我感觉到,虽然有时自己会觉得自己想法挺奇怪,但是通过看书,看电影什么,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其实不奇怪,很多人早就那么想过了,而你的困惑也早就被人解决了。我现在的信念就是自己不管有什么想法都是正常的,都是从人类身上来的,如果要去找的话,肯定能找到和自己一样想法的人,就不孤独了。以前会害怕孤独,现在就觉得不会孤独。自己的任何想法、行为其实都是可以找到一个源头的,也可以找到共鸣。
全贞雪:生活中会碰到希望某个人了解自己却发觉自己未被了解的情境吗?
程璐涵:有的有的。最近发现,有些人我们只要不见面,不发语音,只聊文字,一切就很好,就觉得一切他都懂;每次一见面或语音,立刻就觉得这个人根本不了解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后来我就发现,我越想给对方灌输什么,对方越接收不到信号,越不了解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思维就开始不在一个轨道上,然后就会感觉到孤独。我一般只在家里会用文字聊天,而且很不专心,都是在收拾东西或者工作的间隙突然有个什么想法就开始和他们聊,这个时候反而他们能抓到我的重点。这可能也是因为隔着时间和空间,大家可以看完思考过后再回复。其实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应该是更真实和直接的,但是很容易话赶话就偏了。所以真的是感觉,有时候这个人坐在我对面反而我更孤独。
冯蕾:梁老先生在文中谈到两个朋友对他的影响,让他认识到自己以往认知的“狭隘”与“偏颇”,从而改变了他对于哲学的理解,为自己的见解拓展了思路。我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学什么?怎么学?往往会受到周边人和事的影响,一个好的朋友可能会令自己受益终生。
我的中学时代也有过一个好朋友,我们共同的爱好是看书、听音乐,不仅仅是流行歌曲,也喜欢古典音乐。可以说,如果我对古典音乐还算有一点点认识,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这位朋友的影响。高中时我们的学校分属两个区,距离还是挺远的,但每到周六下午不上课,我们就相约去逛书店,经常是从西单到西四,再坐车跑到王府井,一趟下来每每要逛几个书店、音像店。我的很多“藏书”或是有几张非常喜爱的发烧碟,都是在她的推荐下或者干脆和她一起买的。
遗憾的是这位朋友在高二以后随家庭去了奥地利,重头开始学习德语,然后读书、工作,彻底留在了欧洲,我们也渐渐失去了联系。回想起来,学生时代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除了学习知识,更在于这个时期的朋友完全没有功利心,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友谊往往是一辈子的友谊。所以这个阶段交往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一生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全贞雪:知己与朋友是一样吗?对我来说,我有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感觉还不是知己。我的死党姐妹们是我感情的寄托,多年的交往使得我在她们面前很安全,很放心。她们能理解我做的任何事情。我们之间会有吵架,互相说服不了对方,经常做不到倾听对方,交流变得没有意义,但我们还是死党。我认为这种情感是长期的相处中日积月累的信赖和依恋。那么会不会有即使没有太多的相处,也能有个知己,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一首琴声就成了知音的情况?
李丹:我的生活里,有同性知心朋友,也有异性知心朋友,我觉得他/她不是你刻意去追求,特意去培养的,而是两个不同的人自然对诸多东西能够产生共鸣,在思想上达成高度统一的默契,其实这就需要他/她和你对大多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及日常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共享的,所以知心朋友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了就应该相互珍惜,彼此信任和默默祝福。
程璐涵:我的知己,可能不是伯牙与子期那种单纯由于琴声而相互吸引,而是我们一起共同经历了太多事情,可以说我们都认识了一辈子了。所以很多东西我们不用说就可以懂。另外一些东西,也许和他的观点相背离,但是因为他知道你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你,所以他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刚才旭浈说到她有很多上大学疏远了的朋友,我也有许多朋友因为我上高中就离家所以疏离。可能我们5年7年都没有彼此的讯息,再坐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和当初一样。我会觉得,一份好的感情的最大内容其实就是一场不尴尬的沉默。我们真的就是在我家喝茶、听音乐、不说话,但是觉得有彼此的陪伴很舒服。
我最早开始思考知己这个问题,其实是当时王老师还在的时候,他问过我一个问题:我和我男朋友究竟是知己还是只是互相陪伴。我当时和李莹关系还很好,我就告诉老师说,如果我只是想要个伴儿,李莹就够了,所以我男朋友跟我应该还是知己吧。但是老师大怒,发了好长的短息骂我,我才开始仔细思考到底什么是知己。如果老师现在还在的话,我想跟他说,我没办法和我的知己在一个屋檐下共度一生,我老公一定不是我的知己。
李丹所说的那种知己,细想来说我生活里有,但是我是没有办法和他做朋友的。我很赞同李丹说的,朋友之间一定是有感情寄托的。我不愿意和他走得特别近或是做朋友,是因为一旦开始牵入感情,开始有茶米油盐酱醋茶,这个知己的境界一下就消失了,变得特别通俗。偶尔见面,能心有灵犀一下,很喜悦;但是如果每天在一起都要心有灵犀,一定耗神耗到死。这个很俗就俗在很容易陷入逐求,当发现彼此不是所有事都心有灵犀的时候这要肿么办!
梁先生:其实就是投射出去了,一次能够投射成功,想次次都投射成功就会崩溃的。
程璐涵:没办法次次都投射成功啊。所以只能说在茫茫人海里,有那么一两个,低频率投射总能成功的人,感觉会很好。
梁先生:刚才听你们讲了以后我有另外的一种感觉就是—书提供给我们的有一个年龄段的限制,这个我们还得注意。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进入teenager阶段以后,作为个体是要离开家庭的,所以孩子开始把交往的重心向家庭外边移,所以为什么我之前强调孩子到了初中以后要加强跟同龄伙伴的互动,家长要提供这个机会。因为现在的环境是孩子交往得少,所以家长要创造机会。但是要是想图个什么,孩子的第六感是能够感觉到的,能够感觉到家长有贪图。同龄伙伴间各有差异没有问题,价值观没有问题就行。刚才大家讲了很多,程路涵说为什么交流不下去,其实是因为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别的,不是什么主义,其实就是我们在读书会一直倡导的对于自己的尊重,对于人的尊重,对自己原生感觉的尊重,接纳,包容,多元化。但是我们现在受到政府控制的教育就是唯一中心的。就是一定要统一,要统一行动,统一言论等等,全部都统一了。这个在一定的时段内做、在一个场景里面做是可以的,但是要是一直这么做就会出事儿,出的小事儿可能就是撒谎,因为不可能总是统一。其实从常识判断这样就是不可能的。再有,我们从常识判断绝对的控制一定导致绝对的抵抗。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控制,即便有自动化思维的人,其实也有偏好。只是有的人不敢主张自己的主张,这是一个大问题。
反过来说,我们也好,或者我们将来的子女也好,人格都得成长,价值观健康的人聚集的周围的人也是健康的。包括我们在一起,性情上有差别,偏好也有不同,但是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感受,我们还强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在乎我们的关系。而不是从控制的利用的角度去面对关系,就是不从有对的角度去面对。儒家的一个思想核心就是不认定。因为每个事情都是活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独特的,非要弄一个东西向里面去匡,这事儿肯定会有问题。所以和一个有认定的人去谈的时候,会很快发觉没有办法谈下去,很快会发现其实在跟一个口号谈,看不见谈的人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就是在喊口号,所有的东西都是绝对的,是没有办法讨论的。其实早期的陈独秀也是这样,也是真理主义。一旦强调绝对就没有办法讨论下去了,这个其实一个是高度的自恋、再有一个就是高度的控制—–不满我的意就是高度的自恋,不满意我就怎样怎样你,这样无形之中就会落于控制。谁愿意在一个被控制的关系里面去舒服的幸福的惬意的呆着???没有人,肯定会立刻就逃离,然后关系就会越来越远。在我们读书会这里还有心理讲座上我们都强调以人为本,真的是以人为本,不是先忽悠人一下,然后再以人为本。开始我学马克思哲学的时候我也觉得:“是呀,物质当然是第一性的呀?唯心主义怎么行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当的唯心主义太强了,强的简直是没有办法,我当就是绝对的,所以大家可以看,我当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过来,反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都弄过来了,糟粕是什么?就是皇帝不断的想往孔子思想里面加的那种控制的忠君的愚众的思想。
我祖父也是在teenager这个年龄段接触到的他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是有一定的取向的,那这个取向是什么?—–“反求诸己,躬身自省”。如果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人人高度自恋,那大家可以想一想团体根本就建立不起来,所以我们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另外一点就是要有信任,要有信任感,相信别人是好的,特别是我祖父强调的不要在动机上怀疑旁人。如果在动机上怀疑旁人,旁人就百口莫辩。
我给大家发的文章其实涉及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皇权和正统的问题,即便是武则天也是篡位者。如果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社会就不存在篡位,我们不能说克林顿被奥巴马篡权成功吧?我当还是有很强烈的一种独占性,然后这个独占性被破坏了,所谓的篡位才能够实现。因为有强烈的占有欲、有强烈的排它性才会出现这种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团体有强烈的排它性,那这个团体就发展不起来。所以良好的自强真的很重要,包括孩子的教育也是,自己把自己做好,周边的人肯定也差不了。我去山东大学讲课的时候,讲到我祖父和毛的时候就讲到了53年,讲到53年我就坚决不谈是非,因为谈是非就谈不清楚,我坚持谈事实。我跟他们说:“以你们在座的这些人的学识和你们的知识判断,你们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而我说的这些事实如果你们质疑,你们可以通过你们的途径去核实。”当天晚上山东大学就有人给我留言,他说他站着听了三个小时,他说他是学习当史的,我当时就说:“我特别希望学习当史的人把这个事情搞搞清楚,很多事情我是搞不清楚,你们学习历史的肯定是术业有专攻,你们肯定有办法从史料上把事情澄清。现在他们两个都不在了,断出是非意义不大,关键是这个事情给我们自己的启发和提点在哪里?”
就知己而言,我的中学同学很不错。他至今还在硅谷第一线编程,是骨灰级的程序员。他的数学接近于天资,平时兴趣就是找各种数学题做,本科毕业后自己坚持去了计算机工厂工作,但还是被大学聘请来兼职数学讲师,可见他在数学方面是学透彻了。他有一次叫我一同做马克思高等数学题,他做起来很是兴奋,可我却不如他有兴致。每个人对一件事感受是不一样的,尊重自己的感觉,同时要包容别人的感觉,这样就会比较好。我们为什么在读书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氛围,就是因为一直在倡导、在主张、在培养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对不同的声音的包容。其他的地方不容易找到这样的一个团体,因为很容易会因为一个关联就开始较劲儿,为什么?因为总是想让别人认同。我祖父特别强调不能强众从我,但是我们可以看,我们的当真的一直都是在强众从我,这个与政治主张没有关系,因为希特勒也会强众从我,这个与主义也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对于人的基本态度。那么在朋友之间去强众从我,依然会把关系搞的糟糕无比,大家就不愿意了。在遇到别人比我祖父见地高,洞察能力强的时候,我祖父马上说:“能者为师。”可以看出我祖父的自觉比较明强,而我们的教育根本不等待我们的自觉,就是训练训练再训练,而训练本身就成为了一个不能够自恰的东西。
兴趣取决于什么?(等大家。。。)是新鲜!但是重复的结果是什么,兴趣就会。。。我们的这种教育就是把大家的兴趣干掉,把大家都格式化,对吧?把学生彻底格式化了,对吧?这个是最大的问题。人的生命力就是他的兴趣,鼓动人的兴趣就是鼓动人的生命。戕害压抑人的兴趣就是在戕害压抑人的生命,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干什么呢?当就是在干这件事情,所以大家都不愉快,这儿已经跟信不信共产党没有关系了。回归到人的层面上来讲,是人就会不爽,就是让大家落于被动。在读书会和心理讲座我为什么要抛出大量的问题?就是让你们自己的思想能够起来,让你们能够面对这些问题去寻求自己的答案。
现在对于微信我就拿它当Index用,当成索引来用,在这里一定要有放弃的勇气,因为我们一定看不完,所以要知止!这样你的生活才是你自己的。微信一出来为什么微博就开始不行了?微博的新颖性也没有了,因为微信相对的封闭,朋友圈是可控的,微博是完全开放的。因为微博是开放的以后,不管是跟自己价值观相同的相反的人都可以接触到你,但是我们在微信这个圈子里比较容易自恰。
用更开阔的视野用更长远的历史角度去观察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变得与原来的不一样。自己的人格品质上是包容的,是有人文关怀的,那么大家相处起来就不会太难受。放弃强众从我就会好办。大家可以看,民国的时候都没有我当控制。而我们学习历史时我们只是在学习记住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上台,或者谁什么时候起义了,它的意义、它彼此之间因互动而形成的结果以及给我们每个独特的人的启迪、借鉴全都没有了。这样就会出现另外的一个大问题是什么?就是这样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与人的交往能力会非常低下,因为没有交往。企业到时的反应是什么?一定是不要新的毕业的,因为与社会的磨合是没有的,企业只能全面的防御。从应届毕业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是痛苦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向学校发出一个信号,就是如此教育出的人不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针对我们现在的生存,包括我们现在的社会活动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我们怎么解决我们的问题?人是社会动物,本身就需要符合人性的形式,只要形式是符合人性的就会吸引人。阿伦特讲集权主义,如果按照他说的去做的话,弄完后一定是没有社会团体的。打个比喻:一片原始森林就是不让有灌木。这样的话,原始森林一定会完蛋,不可能的,因为一定要有灌木。我当没有办法控制人的话会怎么办?就会让人向单位归属,只能这样子控制。人与人之间,非单位、非工作的联系十分少。NGO的发展主要在环保方面,因为环保的概念让当觉得安全,但环保组织也是价值观的集合。与自然的打交道中组织也能得到很多启发,多元化、去中心化、去控制化等,这些理念还是会违背当的集权领导,所以NGO的发展也是不容乐观的。
全贞雪:今天谈到的自学资料的选择与当年师友相处上,最核心问题还是在于自我人格的成长。自我明强的人思考的内容广泛且有深度,思考带来自学,也能找到各种自学资料,可以不断进步。人格健全的人,周围的朋友也不会差,好的社会环境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完毕。
20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