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整理稿
主讲人:唐瑶 督导:杨卫
一、什么是修养,结合前后两篇文章,你是怎么理解的,怎样评价一个人的修养?
李林溪:对我有所触动的是拓展阅读里稻盛和夫的文章所说:修养是内在的对自己的提升。无论是认识自己还是锻炼心性,这两者是一致的,都是自我的提升。锻炼心性就是为了对自己有更透彻的认知。真正的我有很大的能量,但也很容易被蒙蔽。修养是找回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容易向外去逐求,或者扭曲自己,而修养可以让我们获得内在的认可。
杨卫:修养是认识自己,更是对当下自己的情绪、感受的觉知。《论语》讲:温而厉,恭而安【1】。虽在高位却不咄咄逼人,对人恭敬却不阿谀奉承,那就是来自内心的安定,这种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状态,是修养的最后指向。
先生:有人指责别人没修养。一般人很难接受被别人说没修养。那么,什么人没修养?什么是没修养?反过来看,修养是什么,或者怎么样让自己有修养?
陈阳:说一个人没修养,还有其他类似的词,如:没素质、没素养、没教养、没家教等。那修养是否与这些词有联系?没修养可能是道德的欠缺,没素质、没素养、没教养、没家教可能是人格上的缺失。修养是长期积累的东西,我们不会形容一个小孩没有修养。
曹凤娇:修养是心胸的宽广,对人的宽容,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修养能让人认识人性,使生命的力量增强,并发出光芒。装出来的不会有这样的能量。
冯蕾:修养是后天的,是可以修炼的。它是有内涵的,比如文化之类的东西。
程路涵:想到没修养的人的几种表现,如公众场合大叫大嚷,目中无人,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修养,就是修身养性,再简化就是修、养,修炼、静修。这是一个过程,就像小孩他需要慢慢长大,才能人格健全,才能谈得上是修养。有的是成长了,但还需要修正,才能完善。养,如文中所说的是有规律的生活,是养生的过程,养自己的气,修可能很辛苦,养就需要时间。
唐瑶:修养的内涵是什么?诸葛亮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全贞雪:人长大了是必须要有修养的,就像文中所说的,人长大了必须有进步,生命的力量必须要增强,否则就谈不上修养。
唐瑶:佛家、道家讲修行,儒家讲养吾身浩然之正气。这些都是人生的境界,可能跟一般讲的道德、素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黄芊:我曾推荐把《大学》做为这次读书会的拓展阅读。王阳明的致良知【2】就是来源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格物就是粱老所说的第一个阶段:思想上有出路,发愿就像是正心诚意,要做事情,所以他们的观点是吻合的。王阳明的致良知,来源于儒家人性本善或本恶的问题。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虽然二者不能解释为什么后来会有善人跟恶人,但是他们都认为圣人的教化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所以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本来是善的,只是后天被蒙蔽了,所以要找回良知。方法是什么:敬,尊敬的敬。所以我感觉修养不仅是活着、吃饭、睡觉那么简单,而是后天所追寻的更高的境界,或者是信仰,跟我们之前谈的什么是信仰能接上。
刘畅:每个人就像一棵树,有生发、生长的功能,这是生命本来的力量。但是如果没有修剪的话,会肆意地长,不知道会长成什么形状,也不知道树枝会伸向哪里。对于树来说,需要一个修剪的过程。对人来说,是给自己定一个方向、目标。养是要定一个向善的方向。每个人都有向上、向善的心。所以修养是给自己一个更深刻的目标然后去慢慢修剪。
二、你对要“思想上有出路”这句话有什么体会,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帮助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民族的出路在哪?
程路涵:人们在被困住的情况下会考虑出口。就像我刚参加读书会,它就给了我一个出口,在这里我学到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先生原来讲的,十字路口堵住了,架一个立交桥就是出路,换一个角度把平面变立体就找到出路了。
冯蕾:思想上有出路,前提是要有独立的思想,如上一篇所说要有自己的主见、观点、不是人云亦云。因为有了主见,对民族、社会、他人才有思考,才能跟后面的发愿、反省结合起来。
王旭浈:思想上有出路跟要对自己有办法是相一致的,我们要把眼光放在想办法上,而不是放在纠结上。
杨卫:虽然我们学得很多,但当面对问题时,我们的感受跟认知是不统一的,我们往往会沉浸于感受层面,背后的原因却不清晰。所以,思想上有出路就是:我们要跳出来看问题,观察自己哪里想错了,努力做到认知与感受的统一。
全贞雪:要跳出自我才能看到出路。说一个人有修养,那是别人给的评价,与人为善,给人方便的状态越来越多才能谈得上有修养。提高自己的修养来影响别人,再影响别的人,这就是民族的出路。
唐瑶:从我个人来讲,在读书会、心理讲座里,我的思想是有出路了。原来我很忙,事情特别多,人很疲惫。但是有一次先生点拨了我:是你安排生活,还是生活安排你?就像是打坐时被人敲了一下,又像是自己打坐时有所感悟一样,一下子思想就开了。感觉大家在读书会里在一起成长。
陈阳:思路决定出路。困惑时需要找出路,但是要改变思路。《朝话》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出路,有了思路之后就要行动,要主动地打破机械的东西。当我困惑时碰到了先生,他说要亲师取友,所以我就来读书会了。
高傲:人们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式。这会影响自己处事方式、态度。有时我会往不好的方面想,但是后来我找到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再去看有没有问题,从中找到切入点,让自己有个出路。
曹凤娇:当我被困住时,我会想完了。这时会想到先生的一句话:当人没有出路时其实是缺乏一个新的理念。在困惑时一个新理念能帮到你,这时需要你亲身实践,结果你会发现:是可以跳出来的。这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
黄芊:现在可能是人们乱了。古人先修身,再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有小我、小家,才能够为社会做事情。而现在社会强调的是奉献、无我、无产。一个自己尚一身病痛,不能自立,无产的人拿什么去奉献?所以,在呼唤民族的出路在哪,中国的出路在哪的这群人应该先看看自己,看看自己能否提高。民族的出路是每一个人在把自己完善的前提下,才会有整个民族的出路的。
刘畅:当我们觉得没有出路时,实际上是因为没有看清自己在哪,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去年我开始接手我们中医科,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烂摊子,我只是领导用来收拾这个摊子的。在上面压榨、下面不听话的环境下,我一直很痛苦,很多事情让我感觉很无奈。既要打点下面,又要摆平上面。但是,近来我慢慢觉得我在转变,之前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变过来。一开始最抗拒的人是我自己,并不是事情本身让我陷入困境。虽然这样一个角色需要付出,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但同时也赋予了我权利。我其实可以让大家更好,让我们科更好,可以跟上下沟通,我有很多做事情的空间。所以当我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后,发现有很多路、很多方法可以去做,可以去改变。现在社会也是如此,我们民族到底在什么位置上,其实很多人没看清楚,大家说的最多的是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另一方面又说我们要积极复兴,那我们到底在什么阶段?一说要把我们的中国梦变成现实,一方面又说我们的GDP世界排名多少多少,那我们到底实现了还是没有实现?在世界上,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人告诉我们确切的信息。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的话,那我们的路到底怎么走?
三、什么是发愿,你发过愿吗?请跟大家分享一下。“批评自己,然后再发愿;有动作,再有反省,再发愿,再反省……”这句话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杨卫:在我的世界里,发愿就是励志。之前很恐惧,因为经常愿发了却做不到。之后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批评自己。后来有句话给了我动力与勇气:不在于你发的愿有多大,而在于失败了是否还能爬起来,能否重新上路。
高傲:我也是这种感觉,以前发愿,做不到就批评自己,然后再陷入绝望,觉得自己不如人。后来我会慢慢原谅自己,给自己减压,恢复一段时间。然后再发愿,再做。心里的不适以及恢复的时间会慢慢缩短,习惯也会慢慢形成。
陈阳: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发愿。我原来做乡村工作,从村里到县里。作为首批大学生村官,我在日记上写下:我希望三年以后我离开时,村民会说陈书记你别走。如果能为老百姓服务,如果能把这个村子变好,我愿意用一生去为之奋斗。后来我去巫溪看到他们村子的变化时,特别感动,很积极地向他们学习。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机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不是抱着大学毕业后找一个工作那样的想法,也不是求自身的安乐与富足,而是想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后来,因为我们村的党建工作是全县第一,我被从村里直接调到县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当初应该留在村里跟大家一起,我就这样一个人走了,很对不起他们。再后来我发现,其实不在村子里也能为村民办事。只要有这个愿望,今后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帮到他们。帮助大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唐瑶:你这样利他的发心是大乘佛教的发心,先生带着我们办读书会,同样也是大乘佛教的发心,至少把我们几个度了哈!
徐蕾:文中有句话对我震动很大:很重要的,如果你能为社会服务,社会决不能饿死你,有许多青年,先求自己出路,结果愈无出路,要占便宜,天下何有许多便宜。大家没有工作前可能发愿,我要减肥,我要做什么事,其实这些都是小愿。粱老先生在这里讲的是深心大愿,这个大愿指的是大志愿,就像刚才陈阳所讲的经历一样。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启发,就是我们做事到底为什么。要把得失的心放开一些,我是在为社会做对其他人有益的事情,那么个人的得失反而不用太计较,而不太计较时会发现心反而很轻松,海阔天空。为什么西方有些有信仰的人会活得很平静,实际上是因为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此时你会发现你得到的其实并不少,甚至可能比你想要的还多。
程路涵:所谓成人达己,就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的事情也做好了。书中各篇章之间粱老的思维是一体的、连贯的。如前面讲,发心是发慈悲心;发愿、反省与前面忏悔自新都是连一起的。我们每天都要反省,稻盛和夫也讲要反省。我们有个做事的信念时也要反省,这个信念是不是妄念?
范金虎:我想谈一点发愿给我带来的感受。原来我很少发愿,但最近我发了一个愿,自觉郑重心一下子就从心里生起来了,感觉做事情不飘了,心很静,做事的力量很强。发愿不是想升官发财,而是普度众生,觉得从里到外是一种顺畅的感觉,发愿还要加上反省、回向,自己才能不断成长。发愿的时候要郑重,才能有所得。
全贞雪:什么样的人能发得了愿呢?自信的人才能发得起愿,不自信时可能不会有发愿的想法和勇气,更无法自我批评。现在很多人不自信,不去解决问题,碰到问题时去掩盖。能发愿、反省、进步的人根源在于内部的能量,就是自信。社会、人生可能也是这样,因为自信而更平和;因为自信,而能去爱别人。愿意为社会、为别人做更多的事。
陈阳:谈到自信,我刚毕业时,也不知道做什么。可是有一天当我在电脑前打字时,村民围过来看,一脸羡慕,赞叹说:小陈啊,你这电脑打得真好啊!我突然有了自信。尤其是在给他们开会时,我不带稿,他们都很赞叹,别的领导都要稿,你却可以不用稿,真的是很厉害啊!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可以做好,也能带着大家做好,所以我们从倒数第一慢慢做到了全县第一。
唐瑶:佛家讲过乘愿再来,就是成就了再来度众生。佛家还讲忏悔,尤其藏传佛教,专门有金刚萨垛佛。参加金刚萨垛法会,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
四、在北京你是怎样做到规律生活的,并有以自乐?
黄芊:从01年到现在学医十几年,感觉规律在学习中很重要,如规律睡觉。12年来一直在找自己的规律或者说是节奏。季羡林曾说过他凌晨四点起,是北大第一盏灯。我看过后特别振奋,也给自己要求凌晨四点起。第一天虽然人起来了,但是很困,又睡了一个回笼觉;第二天没起来;第三天8点才起来。那时候感受到这个规律对我来说不适合。后来也曾学习并接见过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基本到最近一段时间我才有所体会。前段时间我回家跟爸妈一起生活,他们睡觉特别早。我们住乡下,不用闹钟,晨起都是小鸟的叫声,很惬意的感觉。我还没起床,父母就已开始收拾东西了。回北京后,每天回家都十点半了,早上不想去上班,就赖床,但内心对家乡的那种生活状态还是有所记挂。一个月前,一位老师说,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苦读书3个小时,基本过目不忘,在四十岁时他把牛津词典背下来了。后来我就开始调整作息时间,每天晚上九点多睡觉,早上四点到五点起床,不用闹钟,原来我工作时需要早上、中午各一杯咖啡,现在我就早上大半杯奶里加点咖啡,其实是在喝奶。我发现原来11点睡跟现在9点睡,所干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是这个规律给我带来一个比较宁静的心态。我的性子很急,刚进医院时,曾经有一个很不老实的病人被我拍桌子狠骂了一通。但是现在跟病人之间就再也没有冲突,即便他很矫情。所以我觉得规律是需要用一生去探寻的,并且在大的规律下可能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节奏。
李林溪:我习惯比别人早起半小时,然后练拳,后来发现慢慢就能形成习惯。一个是去医院方便了,二是人也精神了。关于睡觉的时间,有人问科比: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吗?科比说:我知道洛杉矶每天凌晨四点的样子。他坚持每天六个小时,每次六个阶段,每周坚持六天这样的训练模式。很多人见到他时,他就像刚游泳出来一样,汗衫都湿透了。所以经历了那么多年高强度的比赛之后,现在还能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坚持很长时间之后,我可以把睡眠放在我所要做的事情的最后一项,但却不是很困。甚至夜里12点了还有要不下去练趟拳之类的想法,因为那时学校人少了。对养生来讲,最简单的说还是要有规律的作息。
程路涵:我临近毕业了,有很多事情,非常忙。有一天,我把三十万字的书稿编完后,大家都很惊讶,问我还活着吗?现在科里又要开张了,冰箱电器都得准备,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我们工作得很累,但感觉好像是为自家布置,又觉得很快乐),所以选择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很重要。我有情趣的时候会觉得愿意做很多事情,比如发微博,那个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的爱好。虽然累可是我有自己的乐。这只有自己能体会。
陈阳:回想这几年,我最有规律的生活是在乡村工作的时候,规定是八点上班,但我会早起跟乡亲们扫院子、吃早餐,晚上十点回去出晚报,做广播。没有人强迫我要按时按点做这些,但我很快乐,愿意做这一切,不把它当工作,所以对我来说,这个规律是自然的。有时候发现当现实压迫自己要做其他不得已的事情时,身体就不舒服了,要去看病了,原因是原来的规律被打破了,所以我觉得真要遵从内心做最想做的事。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程路涵:昨天有朋友来我家夸我的小屋很舒服,我告诉她我每天在外面很辛苦为的是什么?我总不能回家之后还看到家里乱糟糟的。当我回家后我会觉得这一天忙得值,看着家里我就美。因为,我有一个很小的愿望:打开家门全部都是温馨的,那时再忙也不会觉得累。所谓自得其乐,就是要有一个像家一样的地方,有一个自己的家。
全贞雪:我们谈的是修养,又提到规律生活,就是说规律生活对修养有帮助。没有规律时,各种状况都会出现,这种状况心比较累,身体也会跟着累,成长也会很慢。我们可能有经历,很忙的时候,心很散乱。只有心沉下来时,生活才能规律。规律生活是有必要的,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要向上,但是向上之前要有机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顺畅了,就可以考虑再进一步,这时规律的生活就是让我们心里更踏实一些。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时该怎么办?就是后面讲的要有以自乐而不是去对抗,这时可能身体会累,但心不会累,这样身体也还能吃得消,如果一直在对抗,那就是自我消耗,是很麻烦的事。
先生:经过这两年多,我们大家都在提升,对这种氛围的认同,这是读书会的成功,我自己也受益。我祖父曾说过:出问题时,往往是因为懈堕,我们有这样一个定期聚会,就是帮助我们这些自身修养不高,对自己办法比较少的人互相砥砺,互相鞭策激励,大家一起向上走。所以,读书会读书的进度可以调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
说到修养,文章讲得很清楚,前段时间 廖晓义老师也问过我父亲关于社工修养的辅导的问题,我父亲说修养就是自己教育自己。教育是对别人,而这个是对自己用功,不断地劝勉、砥砺自己,让自己不要懈堕,只要有这个心、这个动力,其它细节如闯红灯、随地吐痰、翻栏杆应该都不会去做。美国人提了一个25项公民修养守则【4】。基督教有一种说法接待陌生人,是无意中接待了天使。不管我们听来怎么样,但是这个比中国梦、八荣八耻,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现在小学生的思品课很多内容其实并不着调。如果我们从小学就以前面25项的思路去影响孩子,这个国家应该不至于太差劲,中国的文化容易从宏观讲,孔子九个字: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5】。但是我们还得从细节做。可以给小学生讲这25条的呀,至少让孩子有这些内涵。说话要和气、不要插队,就是不要否定别人的存在,有一种人文关怀的色彩在里面。
谈修养还要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自我的省察。对自己用工夫,自己教育自己。如我祖父说:无我为大,襟怀高远。这样才不会被限制,不被困扰。现在的争论、争辩,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捍卫真理。这样就出现越来越多的骂街的,人身攻击的,谈何修养?这些争辩的人显然已经失去冷静,是一种很恼火,情绪化的状态,在逻辑上已经讲不清楚了。不是理论对理论,观点对观点,那就更谈不上修养了。
简单概括起来,我们要向上,什么是向上?我们人类是一种动物,但是我们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身上理性的东西越多,动物性的东西越少,就是向上的。我们不能说老虎咬人很恶,但是人咬人就不对了,为什么?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可以调整自己的进食对象。动物没有思想,全然靠本能生存,而人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类的进步就是脱离动物性。
说到有以自乐,昨天我看到一突发事情,中国老女排的陈招娣去世了,直肠癌晚期,最后转移到肝脏了。今天广播听宋世雄当年解说比赛的录音,又听到了那激昂的声调。当时陈招娣腰受伤了,冒着瘫痪的风险去比赛,所以大家群情激昂、感慨万千。可是问题是把一场球看成是天王山之战【6】,或是赢球了好像中国人民就站起来似的,把一个人的健康放在这样的天平上去称,好像是不对的。尽管很多人觉得高尚、崇敬。而她们本人并不愿被投射成那样。现在这些老女排相当多的人都定居国外。我们很多人不尊重自己的身体信号,不尊重自己的原生感觉,他们被贴在墙上的标语给忽悠了,整个生活紊乱了,也生病了。尽管很多人去投射觉得他们很高尚,不想着自己,但是我想问:谁愿意做这样的人?有的人除了去忽悠别人以外,自己做实事吗?所以任何事情还得说真话,国家要有出路的话,恐怕也得讲真话。包括同学们刚才说的,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也是要看清自己。现在我们都是在刷油漆、做包装,裱东西。很假,不真!食品、药品、论文、交易,都不真!实事求是不应当是政治口号、挡箭牌。我们跟病人打交道,失去真以后也没法弄,所以事情说不复杂也不复杂。我自己感觉是对自己不自欺,自己对自己得有办法,自己让自己少一些懈堕,这样可能是社会民族的出路,最终得归到真。谁好意思说我吃午饭一万,用的是公款。谁都不敢说,为什么?不好意思,为什么不好意思?知道这是羞耻,是不对的,所以才作假。这还没有完全丧失是非观念。那天我看了一视频,“金三”指挥人民军,桌子上用的是美国苹果电脑,而他嘴里说的是要消灭美国人!可能朝鲜人民没见过苹果电脑,这个就算不真!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真,对自己不自欺,然后不放松地去教育自己,这个很关键。
1. 出自《论语》第七篇《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2.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本文黄芊师姐所提“至良知”为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3.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4. 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修养计划 (Johns Hopkins Civility Project) 创办人P.M. Forni在他的 Choosing Civility一书中提出。 Forni提出25项公民修养如下:
1:关注 (pay attention)
2:肯定他人的存在价值 (acknowledging others)
3:向好处想 (think the best)
4:聆听 (listen):
5:兼容接纳 (be inclusive)
6:言调温和 (speak kindly)
7:不在背后说闲话 (don’t speak ill)
8:接纳和给予赞赏 (accept and give praise)
9:尊重他人意愿 (respect even a subtle “no”)
10:尊重他人意见 (respect others’ opinions)
11:身体护理 (mind your body)
12:迁就他人 (be agreeable)
13:表达自己 (assert yourself)
14:保持安静 (keep it down and rediscover silence)
15:尊重他人的时间 (respect other people’s time)
16:尊重他人的空间 (respect other people’s space)
17:真诚道歉 (apologize earnestly)
18:避开私人问题 (avoid personal questions)
19:好好接侍访客 (care your guests)
20:做一个为他人设想的访客 (be a considerate guest)
21:不要随便要人行方便 (think twice before asking for favors)
22:不要只懂批评(refrain from idle complaints)
23:接纳和提出建设性的批评 (accept and giv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24:爱护环境和仁慈对待动物 (respect the environment and be gentle to
25:不要推御责任,怪罪他人 (don’t shift responsibility and blame)
5.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1),执事敬(2),与人(3)忠。虽之(4)夷狄(5),不可弃也。”
(1)居处恭:处,音“楚”。居处,日常起居。恭:态度端庄。
(2)执事敬:执事,执行任务;担任工作。敬,敬慎认真。
(3)与人:与,音“宇”,交往。和人交往。
(4)之:动词,往、到。
(5)夷狄: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
意译: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日常起居要态度端庄,担任工作要敬慎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诚恳。虽然到了未开化的蛮夷地区,也不可背弃。”
6. “天王山之战”这个词的来源于山崎之战,主要指关键战役。后来日本棋界引用了这个典故,用来形容番棋中的关键一盘,如三番棋中的第二盘。后来这个典故得到了引申,很多系列赛的关键场次也被形容成“天王山之战”,如NBA季后赛的第5场,欧洲联赛的夺冠关键之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