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读书会准备材料
读书篇目:《朝话》附录《人生的意义》
拟题、导读/主持:程路涵
督导:陈阳
推荐阅读:
1.《追寻生命的意义》(PDF版本)
2.《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PDF版本)——重点看《第二部分第四章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3.《超越科学的边界》——李淼《南方周末(2013.3.1)》
4.《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稻盛和夫《活法》
复习阅读:
1.《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2.《三种人生态度》
3.《人生在创造》
4.《谈修养》
备注:其他具体分享见文后附件内容
(以上全部内容以发布至微博,部分长篇文字已分享至微盘。)
思考题(第一次):偏重就本文论本文
1.
2.
3.
4.
5.
6.
思考题(第二次):复习要点精髓,拓展新的思考
1.
2.
3.
4.
5.
6.
附件1:《追寻生命的意义》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把我的理论命名为“意义疗法”(1ogo therapy)。1ogos一词系希腊语,意思是“意义”。意义疗法,即某些作者所称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指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之后的意义治疗学派——译注),着眼于人存在的意义和人对于存在意义的探索。在意义疗法看来,努力探索人生意义是人的原始促动力。因此,对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着重的唯乐原则(或可称作唯乐意志),和对照阿德勒心理学派所着重的并称之为“争取优胜”的权力意志,我提出了意义意志。
人探索生命意义,是其生命的原动力,而不是对本能驱力的“继发性文饰”(心理学用语,驱力指驱使人采取某种行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文饰作用又称理由化适应,指一种潜意识防御机制或适应行为——译注)。生命意义是独特而具体的,必须而且能够由个人独自实现;只有这样,生命意义才有价值;才能满足本人的意义意志。一些作者争论说,意义与价值准则“只不过是防御机制、心理反应形成和升华(心理反应形成指一种精神机制,使人呈现与抗社会受压制的冲动相反的或替代的状态;升华指将意识上不能接受的本能冲动转为可被个人和社会所接受的无意识防御机制——译注)。”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既不愿意仅仅为“防御机制”而生,也不愿意仅仅为“心理反应形成”而死。然而,作为人,完全能够为所信奉的理想和价值准则而生,甚至为此而死!
附2:分享《意义治疗法》理论独特观点
1. 人是一个个体,人自成一个单位,因为人无法被分割。
2. 人不只是个体,更是个整体。根据意义治疗法,人无法被分割或由其部份之总和所建立。
3. 每一个人都是绝对新的个体。两个人存在于世上,精神上可以非常亲近,但却无法合并。
4. 人是灵性的。有机体的功能对人而言只是做为一种工具,帮助人去完成生命中等待他去完成的任务。 5. 人是动态存在的,人存在的每个当下呈现的是作决定的机会,这牵涉到作决定的自由与相对而来的责任。
6. 人是自我引导的,他认为人的灵性是凌驾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之上,人并非由本我所驱动的自我(ego),而是自我(self)所引导的。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对其他人去爱与被爱,了解对方而不是把人当作事物一样利用和操控。
7. 人是联合的整体。在意义治疗法的观点,人是三个向度存在的整体,由肉体、心理、灵性所组成的实体。
8. 人是动态的。人并不是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总是从现状中不断努力朝向理想的状态。无从决定良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只能决定该如何对良心做出响应与行动。
9. 动物不是人。动物无法理解承受苦难,而人可以将所承受的苦难归因于自然因素或任何我们为某一目的把它强加于任何原因之下。
10. 人只有在超越自身时才能理解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使自身的存在充满意义。
就精神治疗学派而言,f弗兰克(Viktor Frankl)提出了异於佛洛伊德(Freud)(第一维也纳学派)与阿德勒(Adler)(第二维也纳学派)之外的第三维也纳学派。他之所以提出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是因为他认为无论是佛洛伊德的快乐原则或阿德勒的权力意志(后改为成就意志),都无法真正解决人存在的本质问题,不足以充分完成治疗学所赋予的任务。事实上,上述两原则只是追求意义意志的结果或手段,根本无能面对人存在的根本事实(注一)。根据现象学的分析,人存在的根本事实是「人乃是与其他存在体接触并追求意义以实现它的存在」,表示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注二)。因此,意义治疗学的重心不能放在心理层面或社会层面,而必须放在存在的意义层面。唯有个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人才有真正正常健康活著的可能。所以,意义治疗学是彻底化解人存在意义问题的治疗学。
附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来自人人网 马路平日志:http://blog.renren.com/share/229489818/478864445)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奥)维克多.E.弗兰克尔
背景
床板上挤得只能侧身睡觉,偷偷摸摸地用污秽的、发臭的鞋作为枕头。
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很精神,用玻璃刮脸。
冬天洗完澡,赤裸站立在操场上。
粪水溅到脸上不能擦洗,不能露出嫌恶的表情。
……
这些都是纳粹集中营中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也是《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在三年的囚徒生涯中,每天经历的事情。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生存下来?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把维系自己生命的面包给别人?
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有强壮的躯体却趟在自己的排泄物中慢慢地等待死亡?
……
太多的为什么,促使我看了三遍《追寻生命的意义》。现在写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快乐和意义
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快乐不是说快乐就会快乐,我们需要快乐的理由。每天对着相机喊“茄子”那不是快乐。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快乐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自然而然就会快乐。如果没有这个“理由”,就像集中营中失去意义的囚徒,早晨五点,拒绝起床干活,留在窝棚里,躺在沾满着自己粪便的草垫上。大约48小时候,看着他慢慢死去。
西方文化主张快乐,鄙视痛苦。事实上有的痛苦并不应该被鄙视。比如有人为了搭救亲人,献出自己的器官。虽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捐献者乐意去这样做。捐献者在痛苦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痛苦不应该受到鄙视。
人主要关心的并不在于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中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某些情况下,宁愿受苦,只要他确定自己的苦难具有意义即可。
意义是什么?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生命的意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地点和时间意义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就在于寻求每时每刻的意义。意义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爱。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原始力量。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尔称之谓“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中。“存在的空虚”:当一个人失去明确的指向后,人就会迷茫、空虚。很容易堕落,追寻生理的快感,性欲猖獗泛滥,所谓饱暖思淫欲。
“存在的挫折”:当一个人明确的指向不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很大的挫败感,于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也很容易堕落。很多人年轻时有一个远大的报复,到后来就一点点,一点点变小,最后什么都没有实现。
无论是“存在的空虚”还是“存在的挫折”,一个明确的意义致为重要。为“存在的空虚”指明方向,为“存在的挫折”明确痛苦的意义。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人获得意义的三条大道
第一条:通过创造一件作品或做一件实事。
第二条:通过经历某些事或遇到某些人,换言之,意义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发现而且可以在爱中发现。 爱是进入另一个人最深人格核心的唯一方法。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精髓,除非爱他。这句话说出了知彼解己、双赢、客户意识、共情感等概念的本质。也让我懂得幸福的前提是能为他人着想,这样才会理解别人的付出,才会懂得珍惜这种付出。
第三条:甚至某一绝望场合的无助受难者,在面对他不能改变的命运时,也可能超越他自我,超越式地成长,由此来改变自己。注意这里说的是超越自我,而不是自我实现或自我表现。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针对自己的,并不是别人来评价的,而自我实现或自我表现都是外界来评价自己。
人的苦难:痛苦 ;内疚;死亡。
痛苦:痛苦是快速理解人生意义的一种手段。经历痛苦后可以让自己无可畏惧。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内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死亡:如果生命是无限的,那么任何事情都有反悔的机会。正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过得有意义。
我们有选择心灵自由的权利,对于苦难,我们只有选择悲剧的乐观主义。
如何生活得有意义?了解意义的方法:
1.
2.
3.
4.
注意事项:
1.
2.
总结
追寻生命的意义,意味着为我们找到持续快乐的理由。
追寻生命的意义,意味着只要我们懂得为什么活着,就能承受如何活的任何问题。
追寻生命的意义,意味着每时每刻我们心理都是乐意做手上的事情,即使是在承受痛苦。
追寻生命的意义,意味着每时每刻都明确意识到自己能做什么。每天清清楚楚地活着。
过得有意义的评判标准:自己觉得每天过得有意义。不断在超越自己。
附4:两个概念
1.
释义一:
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释义二:
宋儒的解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释义三:
慎,害怕; 终,结果; 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
2.
在康德看来,人的行为无论是对自己的或是对他人的,总应该把人当做第一位的目的,世界上的一切只对人才有价值,单纯的东西离开人就无所谓价值。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一个理性的存在,是具有绝对目的意义的存在。一切道德法则和义务要求之所以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不是基于其他任何目的,只是为了人本身,以人为“最高绝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