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之不同》的读后感
读这篇文章觉得甚有道理,佩服梁老先生的犀利,对东西方两个思想的特点总结真是恰到好处。
中国的学术是以研究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而西方是以研究静止、物体为主要思想。现实生活中除中西医以外不乏具体的例子。
生活中我们常听说中国人如何如何不守规矩爱耍滑头,而西方人如何如何老实接近于愚笨的笑谈。暂且不说哪一方更加文明的问题,只说这样的行为模式上的差异的来源,可能还是源自上述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喜好研究生命的思维,不能忽略生命的动态和变化。人类又喜欢类比和推理,愿意从自己和自然中感悟道理。既然观察到生命就是时时刻刻的变动,自然也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变化着的,那么就不可能产生绝对对与绝对错。规矩大多数的时候是死的,中国人既然信奉生命和变化,自然会抵触被动和滞后的规矩。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广的当属儒家,其代表自然是孔子,台湾科技大学的曾仕强老先生总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不可,无不可”,孔子的可贵之处在于凡事不给定论。这也说明中国的不固定的思想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通过中医典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热衷于从自己出发研究自然,也可以说从生命角度研究自然,研究越深入越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从中体悟到人与自然的依从关系的重要性。这样的思维模式可能衍生出了中国社会里比西方更加关注关系的风俗。关系本身就是互动,亦然不是静止之物,根据一方的变化另一方要随之而变。关系至上虽也给我们社会带来不公平的祸患,但也因为注重关系中国人最讲伦理,把合一、和合为最佳境界。
按理说这些动态的,合一的思维方式确实是需要从静态和局部的研究中应慢慢发展而来的,可中国古人因理智开发的早,早早就发现了它们,正如梁老先生说的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
另外真诚向大家致歉,我主讲的《中国本位文化宣言》的整理稿因家中有重大事故和急诊工作和培训课程太满我迟迟未能提交,按规矩甘愿接受相应处分,我尽量在11月11日晚之前交稿!非常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