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次读书会《谈应付难关》整理稿
整理者:全贞雪 督导:李林溪
为了突出段落主题,有些发言调换了顺序,并且在原意不变的情况下更改了语言表达,进行了部分增删。
前 言
先生:放卫星的年代,我们国家高炉的容积出铁率始终是名列世界前茅。原因是中国的耐火材料质量低下,高炉内层用一段时间就腐蚀掉一层,容积就会变大,容积大了出铁量就增加,但我们计算时都是按原先购进时的容积来计算,自然就提高了容积出铁率。可是隔温层被腐蚀薄了,冷却水温度升高,冷却效果差,热效率变低,炼钢的耗能就升高,同时这样的高炉就需要频繁的修理。用了我们的耐火材料后,高炉就不容易坏,砌筑维修队就没那么多事做了,工人就有意见,而且耐火材料硬度大砌筑的时候工具瓦刀很快就损毁,工具消耗量也相应增加,但总账算出来还是合算的。所以冶金层面的成本要用吨钢能耗来计算,不能用容积出铁率等一方面的数字来邀功。
可是我们经常愿意拿出这些数字来长门面,比如三氧化二铬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不是因为我们比别的国家强,而是别人不愿生产这东西。因为铬的尾矿对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严重损坏厂家周围居民的牙齿及骨骼健康。
在农产品的出口方面,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水稻,而发达国家主要以小麦为主。因为水稻对水资源的消耗大于小麦,所以进口水稻在环境成本方面是划算的,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
东莞就有个布线厂,不是纺织业的布和线,而是汽车内电线、电缆的调配分布,给车灯线、刹车线、油门线等等线路做记号、调整长度,进行捆绑,全世界汽车的线路布线都在这个厂家做,不管是日本的牌子还是德国的牌子。一根根捣线的工作都由中国人来做。
去浙江诸暨,当地人说全世界70%的袜子都在这里生产,当然大部分是贴牌卖的。
可以看出这样的产业,不是因为我们有优势,而是别人觉得这活不挣钱,不愿意干,我们做了全世界的活儿,一点都不能说明我们有多少先进的技术。
先生:这次奥运会,美国的奥运代表团因为服装是中国制造,闹了一次新闻,中国的服装大家都说像西红柿炒鸡蛋,红的红,黄的黄。中国的服装制造商标榜自己的作品的时候说,这件服装是全世界独一份,西服扣子是24k金做的。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推销,服装拿不出设计的卖点,以金扣来叫卖,说起来挺丢人的,就像表是金表,但走的准不准不好说一样。这是理念的扭曲。
先生:北京严重缺水,可暴雨来了就积水,积水又得快速地排掉,可北京再迎来大面积降雨的可能性又很少,就成了无形的浪费。按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对损失更敏感,记得更清楚。一般在环境好的时候,没碰到问题的时候,大家就没有感觉并不会有感激之情。所以积德当中最大的就是积阴德,就是在看不见的感觉不到的地方方便他人。
李林溪:今天北京市出台政策说,遇特殊情况出租车不允许抬价。我想知道大家对灾害天气出租车抬高价钱怎么看?大家认为合理不合理?
先生:我觉得抬价应该定一些标准,毕竟灾害天气,他们也很辛苦。风险大,司机不愿出来,没有补偿机制,我们可能连车都没得坐了。八、九十年代中巴车,在大雪天就加价。所以有合理的补偿机制是可行的,但是有个标准为好。
正 文
原文:《谈应付难关》
中国近几十年来已甚苦痛,今后将更苦痛不已,历史演变如此,实无可逃。中国人过去过的都是平稳日子,今后将要过一过复杂严重的生活矣!
不过,人生原本是创造的;无有问题便无有创造,无创造将何有新的东西发生?问题来了,正是我们创造的机会到了。从小处说,是我们个人锻炼的实验的机会;从大处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新转机一个关键所在。在这时候若能持之以方,不被摧毁,那就有大成功了。因为他绝不是民族生命得以维持延续而止,而将是人类文化的新开辟。此意,我讲过多次。以我个人想及替朋友想,在这时候只有咬牙奋勉,只有从正面对着问题去奋斗,绝对是无法躲闪的!
问题本是时时延续着的,而且扩大着的;奋勉创造亦要时时持续着才行。一时的兴奋没有什么用处,要紧的是能沉着持续!
思考题与讨论
1. 至今为止都有什么事情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难”和“痛苦”过?
全贞雪:学习期间我最痛苦的一件事是考英语六级。我估计总共考了八次左右,其中有几次报名了,但没参加考试,因为心里很清楚,以我的很一般的英语基础没有复习六级是过不了的,所以干脆放弃了。但我们毕业是与英语六级挂钩的,没拿到六级证书我们学校就不发学位证。所以最后的三次我就急了,倒数第三次我已经很咬牙复习了,可考出来的结果还是四十来分。对我打击太大了!之前考试没通过,还能给自己找出合理的理由,因为我没复习或者我干脆没参加考试,过不了特正常。可是真的卖力复习了,可还是没过的时候,再没有理由可找了。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彻底没有信心了,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和逃避。但凡有不面对的法子,我绝对会去做的。可是学校的硬性规定我是没法改变的,只能硬着头去面对。只凭自己的力量已经是没有能力面对,所以我参加了英语考级培训班。班上的学习跟自己复习的大同小异,稍微的不一样就是老师能引入外国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方面的介绍。老师说英文来自基础词根,比如以H打头的词语,H长得就很像栅栏,所以带有H的词都是从这个意思上发展而来的,例如home,每个家都有栅栏围着等等。还有关于英文写作的层次性问题,文章逻辑层次要求比中文严格鲜明得多,只能接受总结拆分、拆分总结的简单逻辑等等。对文化的些许了解,消除了一些恐惧和逃避的心理,也减少了对死记硬背的厌恶心理。慢慢对英语产生了点兴趣,使我再次面对后面的两次考试,每一次都进步一点,最后一次终于超过了425分。通过这次经历我发现,苦难只能面对,容不得逃避,而且痛苦来自于恐惧。
先生:我有两、三次的让我恐惧过的经历。85年的5月新调入钢铁研究院,刚来没多久,单位通知出差,参加新产品的鉴定会。是关于陶瓷产品的鉴定,而且是用于冶金方面的材料,与会的各大学的教授听完产品介绍后,就邀请冶金部的同志们再说一说。可我当时对这东西一概不了解,只知道分子式和结构。当场急中生智,因为年轻,可以依小卖小,就先让老同志、老前辈们发言,给自己创造了缓兵之计。晚上回宿舍跟同屋的同志聊了聊,恶补了一下,第二天做了个报告,但当场还是恐惧地出了汗。形势所逼没法逃避。94年去外资企业,他们办公已全部自动化,用dos系统来编程,再用一些最初的office软件。之前一点没接触过这些,去了就发懵,只能跟秘书学习,恶补功课,真真实实得恶补,后来我的操作算过关了,但还是说不出里面的道理。还有一次2000年在日企,到天津市政设计院推荐产品,他们是客户,给这些大牌推销要求用PPT介绍产品,我又是出大汗,PPT从来没用过。足足花了7天时间慢慢琢磨,终于弄出来去讲课,效果还不错,也积累了大场合授课的经验。通过这些经历所感悟到的是面对问题、难题、挑战,像文中所讲的一样,不能逃避、躲闪,必须直面。治疗强迫症的森田疗法[1]也是以直面焦虑、担忧的方式达到目的。除了吃饭、上厕所、睡觉就是躺着,那时就是逼着面对焦虑,而且让焦虑变得更强烈。这个过程中主线就是不躲闪。社会交往带来的焦虑只能在社会交往中解决。问题也在问题中得以解决,不允许逃避。
我的同学是很著名的医学院校的校长,在工作岗位是女强人,但是害怕小猫小狗,就连仿真的玩具都不能见。我建议她去做心理处理,她不以为然。可她的睡眠质量一直很不好,要服安定才能入睡,我说这对身体不好,要改变,她说可以用副作用最小的安眠药。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得出,她还是在躲闪,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她是相当有名的大学校长,可至今还没有电子邮箱,所以跟她交流很费劲。她的手下处长也希望我能劝导她,说她是工作狂,下午六点就开始开会一开到九点。可见出问题的人可以只在某一方面产生问题,在她能主导局面的领域就很优秀,但比如睡眠,她不能控制的方面就只能借助药物。问题长时间不被处理,就会固化,解决起来更难,怕猫怕狗的情节已经伴随她二十多年了。我们插队的时候,她虽然个子很高是学校篮球队成员,但因为体弱不能参加农活,很多时候我们几个男生替她干活了。我们私交很好,但她拒绝与我交流她的问题。我比较担忧她会出问题,长期依赖安眠药本身就对身体有害,再拒绝面对问题,必定会把问题扩大。
今天的文章不长,希望咱们在今天的活动中能把自己放进来。我们会读文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文章内容转变为行动。在这几年尖子生的培养中我发现,比较开朗、乐于主动交流的考生发挥都比较好。也许我们在曾经的交往中受到过伤害,我们当时采取了什么办法?是逃避还是麻木?一个美国人曾经讲过,如果不解决你的问题,你将成为问题。
李丹:前一段时间因为感觉迷失了自己而感到万分痛苦。曾经的我比较乖巧,通情达理,但自己觉得不快乐,所以从内心里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感觉之前没有活出我自己生命里的精彩,好像一直都为别人活着。突然想要全盘改变处事习惯,我感到十分痛苦,好像自己要杀掉自己一样。我在尝试不隐藏自己的情绪交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阻力。我的变化让我的干妈很痛苦,她觉得我改变了,不是曾经的乖巧的孩子,她们的反应也增加了我的痛苦。但是为了通达的活着,我想还是坚持做真诚的自己,同时也相信大家还是会逐渐接受这样真实的我。虽然以后的路可能还是不好走,我还是要努力付出行动。
全贞雪:通过这些分享,我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事会带来痛苦,我们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李丹:我的痛苦来自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想改变但又不自觉地回到以前的行为模式,这样进进出出带来了痛苦。既然不要以前的自己,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走那一条路,也带来痛苦。以前都是按别人的要求活着,现在想转变成按自己的活法活着,这种转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松懈的努力,这也带来了痛苦。
全贞雪:比如我因英语痛苦是英语考试给了我挫败感,我害怕面对我价值的否定,所以我要逃避,我选择不参加考试。你因为以前的自己活得不真实而不喜欢,那为什么以前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呢?是不是因为害怕随自己的性子会让别人难受,给别人带来痛苦,结果也就影响到咱们的人际关系?
李丹:以前我也多数时候真诚地去照顾他人,但做多了,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会习惯性地委屈自己来满足他人。这是以前的我,以后我坚决不这样将就了。
先生:能理解全贞雪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要追寻什么让我们怕?什么让我们难?什么让我们行为瘫痪?找到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我们不改变没有路可走,可我们为什么还停留在原来的模式?比如病人明知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害健康,但他不做改变,不是因为不相信医生,也不是不知道维持现状将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但始终不采取行动是因为何物?如果能找出这个原因,问题可迎刃而解,就像金刚经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通过现象找出根本原因。很多高中为了考好高考,天天向国旗宣示,感觉时刻要当人体炸弹,这样的举动在传递什么?
程璐涵:我认为是出自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如果能保证百分百的治愈率,所有患者都一定会积极治疗。
先生:对,他们希望得到百分百的保证。但是不确定才是必然的,不是医生不愿意给出承诺,而是没法做出承诺,虽然我们能争取减少不确定性,但始终有些部分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曹凤娇:面对控制不了的状态,我们会很痛苦。
先生:是的,高强度维稳也出于此。不确定带来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其实很多游行只是反对自己生活环境被污染,要求基本的生活状态而已,并没有消灭当权者的意思。但仅仅这种举动也会给当政者带来深度焦虑,会产生“反对就是不听命,不听命就是想杀我”的推理。苏轼的乌台诗案[2]也是这样的规律,起初皇帝也不觉得诗句有问题,但说的人多了,就感觉是个不安定因素,就把苏轼给关押了。
先生:其实“难”不是问题,但为什么我们不断采取“拖延”、“麻木”的形式来不面对呢?学生不愿写作业会一直拖到第二天早晨,到不得不写的时候才开始写,其实他也没有勇气不交作业,只是想推脱到最后却一刻。有个经典案例,一个男生毕业四年,听力正常,但3年在家一句话不说。他与父亲矛盾尖锐,父亲最常说一句话就是:“你给我闭嘴!”他每天在家只看电视什么都不做,其实他曾经还创过业,有能力自力更生。除了不说话他还常搓揉自己的食指,因为曾经父亲恼怒于他的沉默,朝他扔了椅子使食指骨裂。所以只要父母要发脾气,他就搓揉食指提醒父母。他的举动就是为了惩罚父母。另有亲身经历的案例,母亲工作忙,小孩子得不到重视,孩子与母亲交流时不用语言,只用:“哦哦”来发出指令,奇怪的是他母亲始终能正确的理解孩子的旨意,从来不出错。我建议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到了幼儿园,孩子说话很完整,因为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不会听他的“哦哦”。在这样的案例里我们能看到,面对问题“没有勇气”是不可以的。没有勇气的人把问题看成即成的局面,在幼儿园里妈妈不再小孩就得做出改变。反过来前面讲的男生,父母也不要急于让他说话,更不要迁就他,即使写纸条也不搭理,对他的一切要求,应不予以任何回应。他在沉默的互动模式中获益,因为父母完全折服于他的现状,也同时加速了他的退行。这些事例都属于难关,面对难关我们不要只灰心于先前的努力没有成效,更需要变换思路来解决问题。这位男生曾经想出国,因为英语不好想去法国,到培训学校学习法语,暗恋了学校的法语老师。回家后关于法语老师的话不绝于口,他母亲也洗耳恭听十分警惕。有一天他父母决定去找法语老师谈话,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婴儿是怎么生出来的,母亲认为这事十分肮脏,不堪入耳,不能让自家的孩子受到不良教育。这事过后,他就不学法语了。所以家庭里一个人出问题只是表象,隐含了更多深层问题。所以不要停留在一件事情的现象上,需要坚持去了解。看这些事例,很多问题都出自人际关系方面,所以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修复,不要只局限在一件事情的现象上。
先生:还是想问,是什么让我们难?什么使我们行为瘫痪,选择拖延?
黄芊:首先是改变,然后是伴随改变而来的恐惧。
先生:我们对丧失是恐惧和敏感的。捡了五块钱没有什么感觉,但丢了五块钱会很痛苦。不在于钱的数额大小仅仅丧失的感觉就带来痛苦。人类内心深处对丧失有天然的恐惧感。人类本身是脆弱的,爬树不如猴子,跑步不如老虎,吃草赛不过山羊,存在诸多的困难。但人类能立足于自然界可能因于我们基因中所带有的先天性的自我防御机制。人偏爱高热量、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也是为了生存,在食物匮乏时期高能量的食物有助于渡过难关。人类对高能量饮食的嗜好也可能来源于先天的防御机制,进一步说是对丧失的本然的抵制机能。抵触情绪就是来自恐惧。
全贞雪:通过以上讨论总结我们可以得出思考题第二题的答案。
2. 困扰着我们的“难关”、“难事”都有哪些特性?是否其中存在共性?“痛苦”的情感因何产生?
全贞雪:我们面对改变或面对丧失时会感觉痛苦和困难。而痛苦的来源主要来自恐惧。面对困难我们常以拖延或麻痹的方式逃避。
李林溪:恐惧来源于不自信。如果一个有自信能掌控的局面的人,不致于面对困难不敢做出行动,但不自信的人就会选择不面对。可是,不面对、不改变就更是提升不了自信,因为自信来自我们行动带来的正向反馈。不行动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更不自信,所以造成了恶性循环。
3. 曾经经历的“难”、“痛”都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有没有以“不面对”、“逃避”的方式解决难关的成功事例?
黄芊:死亡要不要算在其中?
全贞雪:死亡是逃避难关了,但感觉还不能算为成功解决困难的范围内。
先生:我们在拖延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我们给拖延的理由是什么?
众人:想以后再做。
在等心情好的时候,想做的时候再做。
先生:所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我们拖延、不行动是存在侥幸心理。尤其面对重大的抉择时,我们期盼用拖延来解决问题。
唐瑶:有时候拖延就是想歇一歇。
先生:但拖延并不是休息的意思,先前布置的任务要在哪一天完成已经是既定的,我们真的是实在累得完不成了吗?我相信大部分情况下是我们不愿意面对,不是真的没有时间完成。我常常用“需要休息”来解释拖延行为,使之合理化,好让内心更容易接受自己。如果我们已经下决心不实行任务,那时候我们就不会是拖延,而是拒绝接受任务,更不会产生因拖延带来的焦虑。
唐瑶:我们拖延的事多数是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喜欢的事情我们就立马做。
先生:是,拖延是我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衍生品。我们希望快速满足。癌症病人也清楚放、化疗可能会带来好处,但在放化疗的结果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又十分快速突出地显现,眼下就很痛苦,患者就很难做到“推迟满足感”。直接灸不能广泛用于临床也是这个原因。不能马上得到满足时,我们会选择习惯性的防御。发明意义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痛苦和死亡会推动我们更快的成长。”因为这两者使我们没法拖延。我想直接灸能消除杂念,皮肤烧灼痛的痛苦太剧烈,容不得不直面它,其余一切念想只能放下。
先生:我们要破“我执”。用白话解释是:有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些场景、某些事情、某些人执着到可怕的程度,执着的程度本身足可以令人恐惧,并且坚决抵制做出改变与调整。但不去改变更加困难,因为要面对真实的自己。例如追求名牌服装来增加自信的孩子,尤其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会感到倍加痛苦,因为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建造虚幻的自我,可以隐瞒所有的人,但还是骗不了自己,与真我博弈只能带来痛苦。
先生:我希望大家读文章能与自己,真实的自己联系在一起,不然我们再遇到痛苦时还会以习惯的方式采取行动,想不起来要做改变。
全贞雪:如果拖延是出自侥幸心理,那么麻木又来源于什么呢?
范金虎:麻木是出于懈惰吧。
黄芊:我身边就有一个麻木的朋友。他是一个不担当的人,不愿意承担责任,自己分内的任务也拒绝完成。但对周围人要求很高,希望朋友能完全懂自己,即使不开口也能主动地满足他一切的需求。感觉麻木的人比逃避的人更无可救药,麻木的人自己意识不到自己是个问题。
先生:麻木就如前面3年不说话的男生,在他的举动中含有获益的成分。
全贞雪:那么拖延是因为不能推迟满足感,麻木是因为不愿承担责任。
高傲:麻木的人更在乎自己,不愿从大局考虑问题,甚至有报复他人的情节。
李丹:我认为麻木的人大多经历了痛苦的煎熬,因为太痛了索性就麻木了。
黄芊:我的那位朋友也感觉到存在问题,但他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是他人不能理解他,是别人的问题,所以跟他交往令人疲惫。我认为逃避的人还没有完全推卸责任,但麻木的人一切向外归因。
李林溪:表面麻木的人其实内心更敏感。
李丹:什么状态属于麻木呢?它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不太清楚。
全贞雪:我认为心理疾病中人格分裂的人群就是不承担责任的人属于麻木。(在整理过程中想起来补充一点:没有向上创造能力的人,不创造也不感到焦虑的人属于麻木的人。)
4. “面对问题,通过创造,解决问题”可能是最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是闯过难关的唯一途径,那么“创造”是指什么?可结合《朝话》中“谈生命与向上创造”和“人生在创造”等篇章,探讨关于“创造”的含义、形式和内容。
高傲:比先前稍微有一个进步属于创造。
黄芊:打破一个再建立一个属于创造。
程璐涵:就像我们做心理游戏是一样,优化一点也属于创造。
杨卫:应付难关有三个过程,第一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第二是愿意并有勇气实施改变,第三是有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三个过程中都含有创造精神,从认识不到转变为认识到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创造,从不愿意和没勇气到开始鼓起勇气是生命发出了力量的创造,从不当的方法改变为对的方法也属于操作层面的创造。所以创造无处不在。
全贞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有勇气采取改变是“成己”的过程,找到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以算是“成物”的过程。
何沂:我认为做出改变之前,先接受不完善的自己也很有必要。包容自己不愉快的感觉,然后找出问题所在,再解决问题,这可能比一腔热血的“成己”来得更可靠些。
李丹:改变需要矫枉过正的过程,痛恨自己,不接受自己,也是需求改变的一个必经之路。
全贞雪:可见面对痛苦,解决痛苦是需要自律的。自律的四要素“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3]在我们的讨论中逐一呈现,可见直面痛苦的人一定是自律的人。
5. 文中说:中国人若能应付难关,不只是民族生命得以维持,而是人类文化的新开辟。此句所指含义是?能引申出哪些克服困难带来的真谛?
全贞雪:文中提到中国人不能再走老路要找出新的路,那个年月也确实有很多人接受不了社会现状的改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难关影响了民族生命。(整理时补充回答:如果民族生命得以维持,将是人类文化的新开辟,说明克服一个难关后会迎来新的发展。就像学骑自行车,当掌握了骑车技能,把以前的难关攻克,并且完全熟练到机械性的状态时,我们可以走向新的挑战,骑车的同时可以加上新花样,这也属于是新的开辟。克服困难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也同时带来新的问题。)
全贞雪:如今我们的民族,生命是维持了,可我们开辟了新的文化吗?有的话,这新的文化是什么?并且文化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也为我下一次主讲的《中国本为文化宣言》做铺垫。
高傲:“化”在甲骨文中是“从”转变角度、转变视角,形成不同的观念的意思。
黄芊:中华民族是长于同化的强大民族,每次外族入侵都是以文化上同化的方式得到了生存。我们不善于正面对抗,但擅长无声无息中浸润和影响他人。所以感觉“化”就是长期的细微的不知不觉中的改变。虽然每一次都很渺小,但积攒起来就会很显著。
范金虎:公司服装方面来说,员工穿西服上班是因公司制度所定,大家穿文化衫、牛仔裤是公司文化所决定。所以文化是潜移默化的,超越文字之外的,大家无意识中遵循的生活理念。
先生:梁漱溟先生曾经也提到过什么是文化。当蔡元培、胡适等教授在欢送出国考察的教授、学生的欢送会中提到,希望出国人员要把中国文化带入西方把西方文化带回中国,梁老就当场发问,要带去何东西?又要带回何东西?当时大家以天气炎热不变思考深刻问题为由,没有予以探讨。可见梁老凡事认真。后来他在自己的书中提过,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样法。
先生:波兰人走共产主义路线,国家经济受到影响,要减少每个公民的1kg白糖分配,就因此波兰人民就大有意见开始游行。当时我们国家每人白糖分配量都不到1市斤,而波兰人减少1kg白糖就意见很大,那我们在那样物资缺乏的状况下,为什么从来没有表达过意见?可见我们的民族善于忍耐。
我们有“黎民”、“草民”、“平民”但没有“公民”,所以我们民族不会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27日去参观首都博物馆,出馆时原先的出口——东门禁止参观人员出馆,原因就是领导来视察了,要给领导行方便,走东门可以不用安检,普通顾客却被要求改道出入。可见我们已经习惯于权力被剥夺的状态。这次咱们想报道伦敦奥运会糟糕的安保,说国王十字车站只有几名志愿者看管没有安排警察守卫,正报道中,中国记者背后不到2m距离,英国首相在经过。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领导出行一定是戒严的。但以最基本逻辑来讲,公共环境来就是给多数老百姓服务的,不是为少数领导服务的。咱们的领导为什么不能安检呢?为什么不能像老百姓一样同样的遵守规则呢?外国人是规则至上,而我们是“官贵民贱”的理念最根深蒂固。为什么我们如此不善于主张自己的权力呢?我们在怪诞的生活中麻木的活着。
高傲:在中国大环境中谁还敢反抗呢?
先生: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舆论上的开放,大家可以讨论的时候才能伸张自己的权益。
全贞雪:当下中国社会的混乱有目共睹,那我们为什么习惯于生活在混乱状态?我们为什么不伸张权力也可以活?以上的文化问题将在《中国本位文化宣言》中继续讨论。
磨难使人消沉,但困难帮助排除杂念,杂念的消除能发现自己真正的特长。若能改变,适应现实,我们会变得灵活,痛苦就转化为资源,在困苦中得到成长。
终
注释
[1]森田疗法治疗焦虑症,森田疗法是日本森天正马教授创立的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特殊疗法。这一疗法的主旨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使患者顺其自然的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消极事情,而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用那个该关心的事情上。森田疗法有几个阶段。第一期为绝对卧床期。开始第一周绝对卧床,禁止会客、交谈、看书报和看电视等一切活动,只能独自静卧,因无事可做,患者会感到十分苦恼,使其能体验“生的欲望”。第二期为轻微工作期。该疗期主要是相对隔离治疗,禁止谈话、交际和游戏等活动。白天要求到户外活动,接触好的空气和阳光,有时也做一些简单劳动,目的是回复患者精神上的自发性活动。第三期为普通工作期。住院生活逐渐充实,并积极做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准备。专注于当前的生活和工作(可作些重体力劳动),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与他人交往,通过这样的实践与体会,让病人自然而然地不再与其焦虑症状作强迫性的斗争,以便让症状自然消失。第四期为生活训练期。即患者开始打破人格上的执着,摆脱一切束缚,对外界变化进行顺应、适应方面的训练,为恢复其实际生活作准备。
[2]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3]自律的四方面,摘自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