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请假专区) 《谈应付难关》读后感(刘畅) 来自 全 贞雪 2012年8月10日 2012年8月10日 A Decrease font size. A Reset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谈应付难关》读后感 刘畅 读《朝话》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题目十分醒目,因为每次看到题目便会为之一振,产生一系列思绪上的连锁反应。这一篇的题目也同样醒目,却在乍看时心中有种闷恼的感觉,想来是看到“难关”的条件反射;再看到“应付”便更觉羞愧,就好似自己以往种种以应付了事的那些未予认真去做的事情,都被别人一一看破,而扪心自问,才知那是良心对自己的谴责,深想,明白对于良心绝不是“应付”一下就能过去的。 这篇文章很精练,却越读越感到其深刻的内涵,而首先让我觉得惊奇的是——文中根本未曾出现过“应付难关”这几个字!不管是任何的拆分组合,或单个字,都未出现过!再细细想来,方才明白,所谓“难关”是个人主观上按完成的难易程度给予一个客观事件的高分值,而题目中的“应付”更是蕴含着消极被动的情绪,所以难免不让人感到压抑,这难道是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当然不会!文章自始至终,虽提到即将面临的痛苦,却丝毫不见半点萎顿消沉,全然是正面积极的分析和引领,揭示了问题出现的同时便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问题是矛盾激化交争的表现,虽然是矛盾创造了问题,而矛盾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所以问题变成了产生新的创造的契机。在人类的历史中,就是那些拥有强大正能量的勇敢的先驱们,直面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未被难关吓退,而是以智慧和勇气引领着世界的变革,才开辟出如今的世界。 所谓“难关”,过不去的叫灾难,会变成坑,将你的勇气埋葬在那里;过去了的叫成就,会变成垫脚石,让你的视野更开阔,胸襟更宽广。可如何才能过去?应付决计不是好办法。应付只能将马上要摔倒的身体勉强支撑着多踉跄几步,当时或许可以侥幸,但定不是长久之计,再遇坎坷便仍会一头栽倒,无非是摔在两步外的另一个坑里罢了,有时甚至摔得更惨痛。这样的例子在自己的身上和周围的圈子里并不鲜见。考前临时抱佛脚,应试时已经想不起到底有几根脚趾头,就算勉强过关,面对实际问题时才懂得考试可以应付,但人生没办法应付,便又要重新再学一遍,既误了自己的时间又多了一份挫败,悔过不如当初就认真对待。单位每次迎接检查前,所有的工作都要按照检查的评分标准应付到位,检查前两周的工作效率叹为观止,因为可以做出两年的“工作成果”,但终归是纸糊的灯笼,不能沾水、吹风、挨火,不然一沾、一吹、一燎就是个窟窿,或许连馅都漏了。就算侥幸检查成绩不错,但实际上是个气球,吹出来的,气一放啥也没有,等下次检查还要重新“创造”业绩,而且工作量是滚雪球似的往上涨…… “人不可能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如果犯了,那么第二次是他的选择”,虽不记得这句话的出处,但确实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出的伤口真切地诉说着同样的道理。而我们有时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很好的解决了,却又在相继的问题上栽了下去,那应该就是只在一时兴奋起了冲劲,而未沉着持续的结果,当后面的问题接踵而至时,便又落于应付,甚至可能都来不及应付。 被动生活的人在一生中不停狼狈地应付着难关;若要做生活的主人,则需要以坚韧沉着的力量和智慧把握问题带来的一个又一个创造的机会。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0 评论 0 FacebookTwitterEmail 全 贞雪 上一篇 《谈应付难关》读后——郭芳 下一篇 第37次读书会举办通知 您可能会喜欢…… 第135次读书会... 2019年2月27日 第122次读书会... 2018年1月28日 第121次读书会... 2017年12月11日 第115次读书会... 2017年7月27日 第113次读书会... 2017年4月12日 第112次读书会... 2017年4月12日 第111次读书会... 2016年12月12日 第106次读书会... 2016年6月21日 第98次读书会《... 2015年11月14日 第98次读书会《... 2015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