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组织原则》读后感
何沂
加入、评价一个团体很容易,组建一个团体、想把它做好很难。在中国尤为如此。规矩太多太细很容易让人觉得束缚,让人重温“计划内、体制下”的刻板压迫;没有规则又如一盘散沙,很容易就被轻疏了,散了。火候很难掌握。又要让人有自由的空间,以激发灵感、热情和创造力;又要让大家自然地拧成一股绳、主动自然地去做、达成共识——真是很困难啊!曾经在大学做社团有此感;参加读书会、心理科更有此感。深感组织的不易。
为什么如此呢?怎么办呢?这些困惑的问题,在梁先生的文章里隐隐透出了答案。“中国以前的士人,没有团体,只有朋友,其原因甚多,但根本还在一点:即中国士人理性开发,喜出己见,从吾所好,而不信仰一个对象,与宗教正相反”。“拿一个主义主张结团体,是强人从我;在见解上求同,是忽略人格,这个在中国大概是不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凡是政府强求之事、往往流于应付;应于下层的需求而用心做的反能流传千古。
那怎样能建一个不“强人从我”、 “忽略人格”的团体,而又能让它有勃勃生机和强大的凝聚力呢?梁老给我们指明一条大路:“志趣相投才有结合的可能。志趣相投,即志同道合,即同有志于人生向上的人。”“没有共同主张,固难成功团体;没有共同性情志趣,亦殊难结合长久。”
在梁老曾行的乡村建设中,就以以上原则建立的。一面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一面从志气上相勉励。他认为真力量要从乡村开始慢慢酝酿,由内地乡村社会开始,逐渐影响到城市。这就像是盖房子,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在乡村,它就是中国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民风得化,在此基础上的整个国家才能自下而上、由里到外的有真正的前进。
现在的很多有识之士也践行着梁老的思想。乐和家园就是个很成功的例子,取得了可敬可钦的成绩。最令人叹服的一点,就是它让当地居民真正地感受到这个事是我们的,是给自己做的,是我应该也乐于去做的。让居民真正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自动自觉地为共同的家做事。
所以我的下一步,要好好听听廖晓义老师的《乐和那些事儿》,学学组织原则的具体表现的现实版是怎么进行的。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