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人的心理》读后
郭芳
我心中的士人,对在上的权威每无好感,而厌恶、唾弃、反抗,通常是有破无立,没有太多建设性的意见,亦不会通过自身积极努力去影响进而改造社会的鄙陋。往往以“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姿态示人,在古代有屈原、竹林七贤,在现代这些人被称为“愤青”。当然在愤青中不乏才华出众之人,想现今的陈丹青,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家,干着暴殄天物的事情,从文艺理论家蜕变成一个社会批判家,浪费了自己的才华。为什么不去努力改变现状呢,没有建设意义的批判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意义。自古中国似乎就崇尚这种文化,有本事的人都喜欢归隐,留下些事故之人(或是小人)当道,让后来的读书人更加厌恶上面的权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真的喜欢这种田园生活吗,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失望与绝望。许是不愿意同流合污,转而与世隔绝,躲进小楼自成一统。但孔子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虽然政见以及观点不被各国君主接受,还是积极入世的宣传正确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士人多是知识分子,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如果他们都能积极入世,争做主流,唤醒民众,像孙中山先生那样,虽一介贫民,为中华之崛起奔走相救,屡败屡战,至今光芒闪耀。厌恶是没有用的,回避也是无用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注:对中国士人的观点也许有失偏颇,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