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就《朝话·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提出思考题:“为何如今广大民众对官方大力倡导、非常正确的、竭力宣扬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楷模”的认同度低下,且效法者寡?”当时我也没想太多,回答也是就楷模们很多事迹是造假以及现在大家都觉得自己得到的待遇不公平两点出发进行阐述。
到了读书会当天发言时,大家对这个问题回答十分踊跃,一改平日里回答问题别人先上的谦逊作风,毫无保留少有磕巴地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表达,而且多是对这么楷模们感到反感,看来先生的问题,很有爆炸性,轰开了大家心中积蓄已久的顾虑,对某些东西的厌恶喷薄而出。
再往前退一步,为何道德规范和楷模们能引起这么大的反感。一个官方极力打造的正面品牌,在大家心中却是如同阴沟水一般,很有意思。
诚如先生所说,郭嘉(嗯哼,你懂的)力推楷模的背后,反映出急功近利的问题,有这类楷模的振臂一呼,最好的局面就是大家的应者云集。在群体无意识的条件下,富有夸张效果的煽动往往能促使大众做出英雄举动,懦夫也变金刚,想问其后,懦夫真的就能停止脊梁了么?不需要来套羊蝎子补补?
还是问为何郭嘉爱推道德楷模。原因一,这些人多数已经是故去的人了。在一部反映二十多年前敏感词的视频中,印象深的有个人说在我们这有“死亡崇拜(不是崇拜死亡)”,人故再也不能说别人的不是了,追悼会上皆圣人,我们确实不忍心再对故去的人批评太多,但是很反感把一些自己需要的光环嫁接在别人身上,过度浓妆艳抹,出门不得把人吓死啊。我们对于真相有抗拒,但是规律的显现,会让人接受。
原因二,通过道德来掩盖制度的问题,又是一个敏感词,把无数的道德楷模各类脊梁放到河南交通厅或者铁道部,都很难保证不出问题。楼道里电视反复播放的廉政广告,一再号称要大家清廉,依靠人的意志来防御各种诱惑,而且犯错误并不用马上承担(从整个过程看出来混是要还的),任期之内疏通打点,可保平安无事,这等好事,比起道德高尚的牌坊,实在太有杀伤力了。
原因三,这样的效果之前看来相当好,每次一鼓动,先进事例还是有一批,难免有几个努着终于努成了先锋,在总数相当大的情况下,有一定比例,出来的事例也是惊人的。这种效果站在城楼上放眼四望,还是相当喜人的。头脑热血能燃烧多久,满腔激情上头,栽跟头或许能避免,衰退期和不应期往往更长。平和而冷静专注的工作,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效果。就是没效果让人感觉恐怖,一如悬空失重感让人惊醒一般惊悚,但于无声处,也往往有风雷激荡。
再反推为何反感的背后,谈到白岩松论及郭嘉推行信仰的问题,为何郭嘉强行推行信仰要出事?信仰或者信念,是一个人心灵最后的港湾,甚至是力量之源,人人不同,世界方才如此,强行推行一致,这最后的家园都被硬性破坏,所有的力量输出都要同一模式,很方便快捷,出病毒怎么办,控制源头出错怎么办,一堆的问题……而且,现在很多人在自己那一方圣地经营得已有规模,不论好坏,硬性强拆,难免啊……
道德楷模不是拿来宣传,鼓动民众的,让彼此不再那么热血,沉着而身心合一的前行,那同样是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