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
先生:国家有国家的忌讳,比如中国商人向美国出口物品,中国不让私人掌握外汇,国家给个人、企业相应的人民币,这样中国国内市场可控,外汇由政府掌握。导致的弊端是,必须大量印制人民币,原本想控制反而控制不住了。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不可能从世界经济大环境中脱离出来,实际上最后被美国带着走。由于中国企业出口,美国印制大量美钞购买,而中国政府要控制外汇,所以中国政府也要印制大量人民币兑换企业出口挣的外汇。而为什么楼价涨的这么高?它其实缓解了生活必需品的通货膨胀,如果控制楼市,必然有大量的资金进入生活用品上,导致价格上涨。假如值100万的房子,现在需要支付500万,那么就有多余的400万被房价套牢,货币的整体流动性就降低了,那么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就相对少受一些影响。所以现在外汇方面政府不敢放开,如果一旦放开,外汇直接操作楼价等等,中国经济更加没有办法控制了。
李林溪:朗读《朝话》第二十一篇:没有勇气不行
周围有些年长的人有过分的害怕。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身体不如从前,导致从前不怕,现在也开始怕了,对发生改变的东西产生恐惧,所以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这种恐惧。有一个夏令营,很多小孩一起做游戏,让其中一个不看后面向后倒,这种方式是否真能让这个小孩能勇敢?我还是存在一点疑问。当在以后的生活中,真需要这个孩子拿出勇气,而不至于退缩,因为那个时候他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真是不会。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培养他的能力,使他变得强壮,让他在遇到的问题时,真正有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人为的强制拔高,这样就不会产生恐惧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遇到问题认为就应该是这样的,就认为自己没办法解决,我们有太多的害怕,其实这个害怕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然而真正的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再追溯问题的来源,幼儿教育时,不要出格,要听话,否则要挨打,这样变得越来不自信。自己给自己砌了一个围墙,自己不想走出这个围墙。
对于思考题一:“有勇无谋”固然行不通,然而为何“有谋无勇”也不行呢?
李林溪:我认为勇气和智慧都是为了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有勇无谋就像只盯着花生的猴子,没有跳出来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盲目摇动瓶子,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或是花很大代价才能解决问题。有谋无勇就是把问题想的很清楚,只是没有行动,问题终究不会解决。只有智勇双全,既有清晰的思维,又去付诸行动,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思考题二:试从“空城计”(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去分析诸葛亮是如何“有勇有谋”的?
李林溪:诸葛亮认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司马懿的疑心来保全军队,而司马懿因总是因对方诱敌深入的策略而吃亏,反而不敢轻易进攻。
思考题三:在调查李(公仆)闻(一多)惨案时,梁漱溟先生的言行态度是怎样的?
李林溪:梁老先生公开开会和特务说,特务的统治肯定要灭亡的,你们用两颗子弹打死了李公仆和闻一多,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没有,我在这里等着。
思考题四:人们都期望自己能够“智勇双全”,请问怎样才能把握好“智”与“勇”的关系?
李林溪:解决问题不要预设方法,不管谁是主导,谁是些从,只要能够解决好问题就行。
思考题五:试省察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中,你是如何将智慧与勇气有机地结合运用的?
李林溪:很抱歉,还没有。(大家笑)
黄芊:第3个问题,我来补充一下:7月18号报纸发表民盟秘书长谈话,梁漱溟先生是当时的民盟秘书长,他说刺杀李公仆、闻一多先生是特务所为,并说有第3颗子弹吗?我就在这里等待着,我个人极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于文化工作,但像今天这样,我却无法退出了。我要连喊100声,取消特务,我倒要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光,我在这里等待着他,李、闻两先生都是文化人、学者,手无寸铁,除了言论号召外,无其他活动,假如这样的人都要斩尽杀绝,请早点收起实行民主的话,快快取消这种特务机关,不取消,民主同盟断不参加政府。7月22日,梁先生起草同盟政协代表,为李、闻案,向政府提严重抗议,提出6项要求,主要有政府立即选派公正人员与民盟所派之人同赴昆明,调查惨案真相,惩办凶手,抚恤遇害人家属等。梁先生得知罗隆基作民盟代表参与调查有生命危险时,自告奋勇的和周新民先生一同去昆明调查此案,并慰问遇难者家属。在这期间曾无数次受到匿名信的恐吓,又被国民党政府在暗中进行重重阻挠,但是梁周两先生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深入细致调查,最终查明凶手。李闻惨案是国民党政府有机会有组织的恶劣行为,梁漱溟先生亲自写出《中国民主同盟代表梁漱溟报告李闻暗杀案调查经过》,于8月26日发表,报告最后要求将此案移交南京组织特别法庭审理。
黄芊:对于有谋无勇,师父常说善谋不善断。比如买房,08年最后的拐点,最低点时,一个搞金融的朋友,说不要买房,房价肯定还会跌,所以一直考虑,左右徘徊,一直没有买上房,而且再也买不上房了。一个人光有谋肯定不够,最后要有勇气做决定,而勇气的前提就是谋,这就是智勇的关系吧。
范金虎:智勇双全。智和勇的关系可以解释为阴和阳的关系,或者是孔子说的学和思的关系。
李丹:勇不光是前提是智慧,需要有仁义的。坏人有智、勇,但都是做坏事,这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是有仁义的,结合勇气,更能为社会谋福利。
曹凤娇:没有智慧不行,没有勇气不行。要有勇气,必须要有智慧。勇气很多是一夫智勇,没有把事情全盘考虑,是个小勇,现在要大勇,在智慧之上发散出来。没有勇气,在于被很多外在的因素束缚,要抛开外在的东西,需要智慧,能够放弃外在的一些表象,能够有勇气面对很多周围发生的事情。
先生:“我不敢说有智慧的人一定没有勇气,但短于智慧的人大约也没有勇气”,没有智慧的勇气可能是情绪冲动的表达,解决不了问题。有勇有谋,考虑所有的问题,把事情向好的方向转化。没有道义的聪明只能叫做机巧,不能称之智慧。智慧还是更多对于规律的提炼,包括社会发展的规律,才有勇气和坚持。专制制度一定要败亡的。民盟和其他政治团体不同,其初衷就是团结抗日,和平建国,只从民族考虑,和平发展。马歇尔曾当众说梁先生(梁漱溟)是中国的甘地,是真正想要实现和平的人。在追求这个目标的时候,他是没有参杂任何杂念的,是有勇气的。
2002年诺贝尔心理学奖的获得者发现,经济活动的前提通常认为人在经济活动中是理性的,其实大多数都是非理性的。我们不要盘算太多,否则没办法行动了。如果想要控制,而很多因素则是个人无法控制的,规律是不可控的,想去控制将是无尽的难题。究竟规律是如何,仅听从自己的好恶,不去考虑规律,没有把握住基本的要素是不对的。
郭芳:朗读《朝话》第二十二篇: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比地大的是海,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胸怀。我们也常常赞美大胸怀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实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一个大的胸怀应该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或是让他人保留持有不同意见的权利。能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如果没有这种心胸,共产党就不能团结各方人士联合起来建立新中国;而在今天如果丢失掉这种胸怀,一个人单打独斗,一花独秀,也很难创造出满园春色的绚烂。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从小在子弟小学读书直到高中,和同学有着相似的经历、家境、奋斗目标,当时的我觉得自己和别人都是差不多的,上了大学、研究生,工作之后,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特别是工作以后,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和上级大夫、护士、护工、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做好上传下达,有效沟通。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厌倦我的工作,有时会和病人家属产生摩擦,科室里也不时传出大夫被打的消息。那是我总是在抱怨。直到有一天我值夜班的时候,交代病情被患者录了音,我开始深刻的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去换位思考,站在一个患者及家属的位置去考虑他们的病痛、担忧和焦虑。开始挖掘和他们产生摩擦的原因,向身边优秀的大夫去学习他们的沟通方式。矛盾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大家都只从自己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或者是认为和自己不一致的看法就是不对的或是奇怪的看法,并且忽略了别人的接受能力。在我看来,换位思考是一个法宝,只要你真正的放下自己,去考虑别人的需求,寻找共同点,放下以往的争执,就能获得有效沟通,实现双赢。当我本着这个原则去实践,发现能够避免很多的纠纷。但我仍存在一个需要不断克服的问题:在很多的时候我明白这个道理,在理智的引导下我也能拿出笑脸,软言相慰,求同存异,寻求合作。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这种行为不完全是自发的,我还没有把这种精神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坦荡的去接受。放下自我,做到心中无我真的很难。
黄芊:刚才郭芳说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让我想起两个单词:同情和共情,共情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就像把自己的脚穿在别人的鞋子里去感受一样;而同情则有居高临下的意味。
黄芊替代何沂发言:
“心胸开阔,待人宽容”的根本支点:
同理心:将心比心——引申:对待病人。以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势压人,有时不如降下来将心比心,很多医患矛盾顿解。为什么很多病人宁肯相信病友、朋友、小广告的无证药品,而不相信大夫?就是因为前者能将心比心。有的病人很讨厌、很烦人,怎么办?想想自己有一天也可能会变这样,并警醒自己。有一段话较人如何开心: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
以此为基础,知道自己不愿受的歧视和委屈,就不对别人做,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喜欢的,我不一定喜欢,别人也一样,所以“己所欲,也要勿强施于人”;自己有喜欢的思维行为模式,不愿被人抹杀、洗脑,讨厌受人压迫控制,就能懂得别人也这么想,就需要“求同存异”——法律法规道德由此渐生。
只有相信人心是可以相通的,才可能与人真正的沟通,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和想法。把自己放得太高,虽然能一时让人因敬畏而尊重你,但你却失却了了解他人内心真实想法和发自内心向别人学习的机会。而且,名声是虚的,以名头震人不容易长久。把自己放得太低,也失却了沟通的机会,没有共鸣、没有争鸣,是很难迸出思想的火花的。
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之中,觉得自己的心胸态度如何?你对自己的“心胸态度”是否满意?原因何在?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上课思想课时,老师和课本就教育我们说:要“不卑不亢”。但什么是不卑不亢?我到今天还是把握不好“度”。中国古典文化讲究“中道”,为什么?因为中道难求。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就像当医生,既要有一定威严、不可让人轻慢,这样病人才可谨遵你的忠告而早愈;又要有慈悲心,待人和蔼可亲,让病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什么时候该以怎样的态度,理论上都好说,可实践并非连线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怎样才是对的?我越来越感受到,只有不断地去做,做得成功了失败了都思考,不断积累,不断磨练、思索再验证,才有可能找到对你最合适的路。再没有什么比你亲身经历的困境、窘途再能告诉你的了。向家属交待病情10次,面对各色不同的病人家属,面对不同的情况,比看10本医患沟通的书更能让你了解。而这了解,有时会变成说不出的一种直觉,让你觉得就应该这么做——你的理念在真实的摸爬滚打中不断磨练、校正,从而日臻成熟。这也是毛泽东思想、梁漱溟思想可以逐渐发展、升华的原理。
所以,人在社会中要做事,通过做事我们可以强化成熟我们的内心,而做事的人的内在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无异于机器人。而心胸与态度,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方面。
先生:不要只看一个人怎样讲,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我们看到贪官讲廉政,这种感觉很诡异。先父(梁漱溟之长子)写道:梁漱溟先生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最早应用白话文写文章,这是开创性的。胡先生头脑明爽,凡所发挥,人人亦效”。这对提倡应用白话文提出自己的见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说“胡先生的白话文运动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干”。
由于思想见解终归有不同之处,先祖父(梁漱溟)与陈(陈独秀)胡(胡适之)二位之间思想交锋自是常事,于是以什么态度展开讨论与辩难也就成为必须辨明的问题。对此,先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事情是由胡适之题为《一年半的回顾》引起的。文章中说“努力杂志一年中的文章都不及批评梁漱溟、张君迈的文章有价值”。陈独秀先生则维文响应“梁漱溟、张君迈被适之教训一顿,张不得口是思想的一线曙光”。先祖父对此深有感触的说“照这样说来,然则我是他们的障碍物了,这令我很难过”。感慨之余,先祖父表明态度说“天下肯干人都是好朋友,在这一点上,彼此是有同的一面,即大家都愿为社会进步尽力。我不觉得我反对他们的运动,我不觉得我是他们的敌人,他们是我的敌人,我都不觉得,我是没有敌人的”。这就是先祖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派的态度。同时先祖父又承认,“我们的确根本不同,我有我的精神,你有你们的价值,大家各自抱那一点去发挥,其在最后一点的尽力在社会成功上还是相承的,正是相需的。我并不是要打到胡适之、陈独秀而后我才得成功”。汪丁丁说他自己对胡适谩骂(梁漱溟)的态度与做法感到很不好意思。我们要对事不对人,不要把对事情的争辩变成对人的人身攻击。
大家尊重梁漱溟先生,是因为他言行一致,要求别人宽容,自己就做到宽容,既使别人对他很不礼貌的时候,他也会肯定别人的贡献。
先生:对于梁漱溟和毛泽东的争执,梁漱溟道歉了没有,为什么?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个事情。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个问题:关键不在于谁输谁赢,在于是非曲直。有份材料写道:由于梁漱溟的自我反省检查材料长期没有公开,外人多不知晓梁漱溟在这争执中的态度,知道八十年代他认错的消息才广为人知。有人不希望梁漱溟认错。1988年4月美国世界日报发表了翟志诚《梁漱溟先生您不能认错》这篇文章,梁漱溟在看到此文章后于5月20日口授短文,以读者投书的方式寄予美国世界日报发表,对翟志诚的文章做了回答,之后于6月23日故去。此文是其晚年对此事的定论。内容如下:
编辑先生,近年来海外报刊时有论及本人的文字发表,关心本人的亲友多剪寄于我。《梁漱溟先生您不能认错》一文对本人多有指教,翟先生指出,若我对1953年对毛泽东发生言语冲突中有认错的表示,则对我不仅仅是个人得失荣辱的问题,而且是事关民族的良心与气韵的事。同时翟先生表示,他但愿文汇月刊中所写我认错的一些话是访问者的笔误,并希望我对此事加以澄清。翟先生用意甚为可感,故借贵报一角就此略作说明。当年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对我不点名的批评之后,某日午后将再次开会,准备在此次会议上就毛泽东认定的发言为恶意一点予以发言。
是日上午,曾在家中言道:今日将一决胜负。会议进行时,在对方态度的刺激下,我的发言应之较前更欠冷静。于激烈争执之后,我突憬然自己已落入意气用事而自省:善意即是善意,不容指为心怀恶意,于人是非曲直不可含糊,据理辨明即是,何必言胜负。我即省察到自己有杂念,自不当隐瞒,虽事后多年每言及此事,总是承认自己有错。
古人有反求诸已的教导,我的认错是不假外力的自省,并非向争执对方的认错。1974年文化大革命以群众运动方式批林批孔,我赞成批林,对孔子则不应当全盘否定。一篇不应批孔的文章招致大小会议批判。对此强词夺理、以势压人的批判,我只引一句古话回答会议主持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当年我们应用如何评价孔子一文二年前已传布海外,我于是非是不苟同。
今年迈已衰,仅寥寥数语奉答,倘未符翟先生所望,畅其见谅。
梁漱溟口述,1988年5月20日。
先生:当别人对自己很无礼时,怎么办?首先,我们一定要表达我们的愤怒,我们有权利愤怒。愤怒的表达要不伤及自己和别人。愤怒是一种很重要的情绪,我们不能否认它,假装不生气。当患者很无礼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愤怒、自己的真实感受,无需退却,这是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权利。我们没有义务取悦任何人。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亲人幸福,但我们没有义务让他们高兴。尤其在大是大非上,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先生:为什么现在手机游戏很昌盛,在于我们的时间和生活碎片化,而手机游戏使我们更焦躁。3G网络让我们更加无处躲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放弃,不能让所谓的信息干扰自己。
先生:对于患者而言,愤怒源于恐惧,来源于失控。患者的愤怒来自自己强烈的无助感,如果我们未雨绸缪的去处理,例如让患者看书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等,会缓解他的无助感。
先生:对于空城计的看法,说明了一定是智慧在前,勇气在后。勇气是对规律的坚持,是对规律信任的程度。诸葛亮的成功在于冷静和智慧。对规律的了解越清晰、越认同,勇气就越大。